汉语生肖类成语研究

摘 要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生肖类成语是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形成方式和文化内涵。本文以生肖类成语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来源、形成方式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探究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力争做到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汉语中这一独特的词汇。
目 录
引 言 1
1 生肖类成语概述 2
1.1 成语及生肖类成语 2
1.2 生肖类成语的来源 2
2 生肖类成语的形成方式 6
2.1 截取原文型 6
2.2 整体概括型 8
2.3 增删合成型 9
2.4 改换用字型 9
2.5 同源异写型 10
3 生肖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12
3.1 物质文化 12
3.2 行为文化 13
3.3 宗教文化 13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附 录 18
引 言
生肖也称属相,中华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记录年份和人的诞生年的十二种动物。成语是汉民族的文化及其文明成长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生肖类成语是汉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肖类成语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也可以展示出生肖类成语对于文化的功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生肖类成语的意义,将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更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汉语成语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是把生肖类成语作为专题研究的还是较少。不仅如此,在对其来源探究及语料选取中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其次,多数学者对生肖类成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肖类成语中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征意义上,对生肖类成语的形成方式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还是比较稀少的。
近年来,学术界对生肖类成语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新华成语词典》中的生肖类成语为基础,运用描写与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生肖类成语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本着对生肖类成语以合理定位的原则为出发点,探讨它的界定问题;在充分收集语料和量化统计的基础上,对其来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形成方式进行研究,并探讨这些成语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以便我们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认识生肖类成语。
1 生肖类成语概述
成语因其简练、凝固的结构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以来都是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随着语言学界指导理论的不断出现,对成语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片新景象,专题性研究已然成为学者们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对成语及生肖类成语进行界定,并通过量化统计的方法,对生肖类成语的来源进行归纳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种汉语词。
1.1 成语及生肖类成语
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一种工具,而成语就是人类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语成语结构固定,言简意赅,具备平常词语所不能比拟的表达能力,因此,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表达中。近年来,有关汉语成语的学术论文、专著等层出不穷,出版的各种成语类词典有上百种。对于“成语”一词的界定,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2016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的定义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1]P166而200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对“成语”的解释是:“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2]P474除此以外,还有学者及其著作对“成语”一词给出了定义,如刘洁修、温端瑞等都以文章的形式对成语做出了相关阐述。
“生肖类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有关生肖类的成语,有的是含有明确的十二生肖动物中的动物名称的成语,如:胆小如鼠、人高马大等;有的则是含有十二生肖动物中的某一部件或特征,或所表达的意义中的隐形动物是十二生肖动物中的任何一种的成语,如:无毛大虫:没有毛的老虎;扑朔迷离:难辨兔的雌雄;丧家之犬:无家可归的狗等。本文研究的生肖类成语,就是含有一个或多个十二生肖动物名称的成语。
1.2 生肖类成语的来源
作为人类使用语言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词,成语的来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它的来源途径也不是唯一的。生肖类成语作为成语的一部分,其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民间口头俗语流传至今所形成的熟语,这一类成语没有具体时间可以考证;二是直接以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本文是从书面来源这个角度来研究的,依据黄伯荣、廖序东所著的《现代汉语》,可以将本文中生肖类成语的来源按照文学体裁和语体划分为:历史故事、神话寓言、诗文语句、口头俗语。本文共选取273个生肖类成语,历史故事37个,占13.6%;神话寓言13个,占4.8%;诗文语句218个,占89.8%;口头俗语5个,占1.8%。具体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图2.1 生肖类成语的不同来源
1.2.1 历史故事
此类生肖类成语共37例,占13.6%。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发生过的历史大事件数不胜数,因而也诞生了无数永垂不朽的历史人物。为了记住过去,以史明鉴,学者们就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把这些历史人物及事件用文字记录在各类文学作品上。人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当中,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关键的字词来概括表达整个故事的大意,并以此来表达更深层次的隐含意义,起到教诲启迪后人的作用。如出自《晋书》中的“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发。
1.2.2 神话寓言
神话是上古人民对自然及某种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反映古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内容,如“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等。寓言则是短小精悍,含有讽喻和教诲意义的故事,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某些道理,从而得到教训。生肖类成语中,由先民们从神话寓言中提炼出来的成语不多,本文只收集了13例,如“叶公好龙”出自汉朝刘向《新序》,据说叶公非常喜欢龙,家里到处都是龙的图案,但是看见真正的龙时居然被吓跑了。后来用“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喜爱某物,实际上并不喜欢,甚至惧怕。
1.2.3 诗文语句
古汉语讲究句式对仗、音节押韵、语句言简意赅等特点,为成语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4]P25从搜集的语料来看,不难发现,生肖类成语大多来源于各类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本文将抽取218例生肖类成语,以先秦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文学体裁为切入点对其来源进行归纳分析。
先秦时期是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在此期间产生了许多的文学著作,如《诗经》、诸子散文等。本文出自先秦时期文学作品的生肖类成语共有40个,占18%。如“老马识途”出自《韩非子》,“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5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