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服饰的意蕴探析(附件)

摘 要《长恨歌》蕴含了上海40年的岁月流逝,用细致而绚丽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忘记的历史艺术地显现出来了,四十多年的情与爱对一个女人来说,哀婉动人,跌宕起伏。王安忆的经典代表《长恨歌》以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展示了服饰与人物命运的关系,进而透析出当代女性隐藏在服饰中的自我建构与表达。[1]P102通过对笔下人物的描写体现出人物个性特点,从而显现出服饰文化对女性意识的体现和内在诉求与个性内涵。王安忆《长恨歌》营造了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关注、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展示出了一个平凡女性的一生,写出了女性远离政治生活的一番景象。在文中以王琦瑶这一女性形象为例,描绘出她命运多舛的一生,反映出人性的渺小与脆弱。在大上海这个不夜城中,更加凸显出人生的曲折多变,本文主要是从四个部分来阐释服饰在文中的意蕴。
目 录
1 引言 1
2 王安忆与服饰文化 2
2.1 王安忆的服饰情结及其形成原因 2
2.2 《长恨歌》中的服饰文化 3
3 王琦瑶的服饰变化预示的命运变化 5
3.1 上海弄堂的花季少女 5
3.2 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 6
3.3 弄堂的庸俗市民 6
4 服饰变化体现的个性意识 8
4.1服饰变化体现的女性意识 8
4.2 服饰变化体现时代的特征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王安忆是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长恨歌》是她的长篇小说,获得了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梁永安对她的评价是这样的:她的小说题材山重水复,永远看不清她的下一个里程。[2]P89王安忆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在王安忆的笔下带有女性某种特有的细腻,大段文字描述铺陈开来,字字走心,词词有味,句句有情。《长恨歌》中的景像,弄堂,灯光,白鸽,老虎窗,有轨电车,木框窗扇,黄浦江如同绘画一般,轮廓清晰,笔法细腻,一幅生动形象的民国市景。在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不断变化他们是相互交织的,那个时期生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上海古老弄堂里的女人们他们无数的憧憬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向往与追求,她们的成与败,在我们眼前依次陈列展开。
关于王安忆的传述,可以看出她从小受到上海文化的熏陶,由此在上海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描写了一个平凡之处大于不平凡之处的上海女人的故事。虽然岁月流逝跨越了几十年,事情发展在上海并且是与时代潮流紧密相连的,但是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与政治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从解放战争一步步到社会主义建设,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在这一时期人物的命运与生活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政治的影响。在当时的政治潮流下,王琦瑶始终过着自己惬意舒适的日子,默默追求平凡人的安逸与快乐。
2 王安忆与服饰文化
《长恨歌》是王安忆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她曾说:在文中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3]p192作者是想通过服饰的描写以此来体现时代的风貌与人物内心。“时装”可不要小看它,你要说它虚荣也罢,但不可小视它,它也是时代精神,只不过不会说话而已,要是会说话,也可以说出几番大道理。[4]P14王安忆对服饰有着特殊的情,用服饰表达出女性内心情感与生命体验。
2.1 王安忆的服饰情结及其形成原因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穿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渐渐地“衣食住行”就成为中国人“物质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代名词。在本文当中“衣”指的是穿衣,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是一个人的情感表达,是一个人的生活表现。俗话说“人靠衣装”服饰的意义也代表了“文化”和“文明”。
服饰贯穿古今,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呈现。[5]P36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在服饰的演变中无论是商的“庄重威严”,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素雅”,汉的“凝重大方”,还是六朝的“清瘦朴素”,唐的“雍容华贵”,宋的“理性之美”,元的“粗狂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些变化都是服饰所带来的文化意蕴,给我们的审美带来了不一样的欣赏视角。随着时代变化到了三四十年代盛行的便是“旗袍”,三十年代的上海,旗袍的流行达到了顶峰的状态迅速风靡到全国各个地方。随着时代的变化,服饰中的代表(旗袍)也跟着随发生变化,它承载着一种文化,体现出中华女性的贤淑、文雅、秀气的性情与气质。王安忆对上海有着深厚的记忆与感情,对那个时代的女性在服饰上有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展示了服饰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在王安忆服饰情结的原因中其中一部分是在描写手法上注重写实和点染。具体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通过描写人物的服饰变化来渲染社会背景,体现时代的服饰文化,推动故事进一步发展,也是从服饰中体现人物传神的一面。第二,让服饰与人物内心活动相结合,在凸显人物形象上效果会更进一步,同时加上现代手法的描绘,使人物性格与命运获得了更为有利的表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服饰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诗经》楚辞开始文学中的服饰营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象,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可以准确地说,“在从古至今的文化中,绝大部分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展现出来的。”[6]P78同样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也是由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而渗透出来,是一点一滴所积累形成的。
王安忆有着独特的历史观,把日常生活用微观角度很好的凸显出来,同时,王安忆也很好的继承了海派文学的传统。王安忆认识到:“历史的变化是日复一日,是点滴生活的逐渐演变,历史并不是由各个重大若干事件构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历史的面目在她的笔下描绘出人生一串串琐碎的历史。当大多数人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对历史进行阐述时,王安忆却从女性服饰表达上、城中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来凸显历史。在王安忆笔下的《长恨歌》中,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了一幅幅处于时代边缘、城市边缘的人物形象,对于大时代的发展客观规律与时尚潮流他们并不在意,对于发展他们有自己的逻辑与原则。
2.2 《长恨歌》中的服饰文化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服饰”二字较早出现在《周礼春宫》篇中。这里所讲的服饰和现代汉语中的“服饰”一词相同,都是指衣服和装饰的。
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需外,服饰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本文所用的服饰概念是比较宽泛的,主要是用于装饰身体的服装和全部的装饰品。除了衣服之外,还包括帽子、围巾、以及项链、耳环等各种饰品,衣服的样式、图案、还包括发型等,总的来说服饰是衣物、饰物和装饰品的统称。作为物质文化的服饰不仅是生活中的必备器物,而且还应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蕴含,是人类文化的特征,映射着时代社会的发展。
在小说《长恨歌》里有这样一段话:
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性风采的,风里传来的是女用的香水味,橱窗里的陈列,女装比男装多。那法国梧桐的树影是女性化的,院子里夹竹桃丁香花,也是女性的象征。梅雨季节潮黏的风,是女人在撒小性子,叽叽哝哝的沪语,也是专供女人说体己话的。这城市本身就像是个大女人似的,羽衣霓裳,天空撒金撒银,五彩云是飞上天的女人的衣袂。[7]P10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8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