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中的小西游”(附件)

摘 要 《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著作,如果把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称为“大西游”,那么无妨把孙悟空的访道求仙,拜师学艺称为“小西游”。孙悟空在“小西游”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既是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进行“大西游”的一段铺垫,也是“大西游”之所以能否取得真经的前提和条件。“大西游”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去取经,一路不畏艰险、降妖除魔、终于取得真经、造福苍生的大道,“小西游”则讲述了孙悟空从“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的脱变和成长。同时也是孙悟空逐渐开发道心进而主宰宇宙心灵历程的开端。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小西游”的进一步分析与研究,感受孙悟空的生命历程,感受孙悟空这一形象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和那种所达到的圆熟的生命状态。
目 录
引言 1
1 “小西游”说简释1
2 “小西游”原因概说2
3 “小西游”的内容3
3.1 “小西游”中的佛道兼修3
3.2 “小西游”成功原因浅探5
3.3 “小西游”后人生态度的变化7
3.4“小西游”给后世的启示8
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引言
作在充满神异,奇幻色彩的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无疑是一个最主要的角色。因此,有很多西方翻译家干脆把《西游记》这部书名翻译为《猴》(或《魔猴》、《猴王》)。著名的英译本《猴》的译者阿瑟?韦利为其译本所写的“序言”中说:“书中主角‘猴’是无可匹敌的,他是荒诞与美的结合。”神猴孙悟空,以他的巨大的艺术魅力倾倒了两半球的广大读者,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在世界上形象最深的艺术形象,对评价《西游记》的思想倾向、艺术成就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孙悟空的研究,一直是《西游记》研究的突出课题。长期以来,人们不仅热衷于谈论孙悟空的性格特征、美学含义,而且还竭力的探索这一神奇人物的文化归属及渊源形成等问题。本论文则拟截取猴王出世到其访道求仙、拜师学艺这一时间段落对孙悟空这一形象进行剖析,以将寻其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和那种从知易行难进入知行合一的圆熟的生命状态的过程。
1 “小西游”说简释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讲述唐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师徒四人在整个西游取经过程中,历经磨难,最终取得真经。并且都功德圆满,得道成佛。如果把孙悟空保护唐僧去往西天拜佛求经称作“大西游”的话,那么我们无妨把孙悟空访道求仙,学习本领的故事称作“小西游”。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大西游”和“小西游”所行走的路线是相似的。《西游记》第一回这样说:“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州、曰西牛贺洲、曰南瞻部洲、曰北俱芦洲。”作者将神州大地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南瞻部洲。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去取经的“大西游”和孙悟空访道求仙,学习长生之术的“小西游”两者最终要去的地方都是西牛贺洲。《西游记》第一回写悟空“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趁大风至西洋大海,来渡南瞻部洲。再从南瞻部洲渡过大西洋到达西牛贺洲。”《西游记》第一回菩提祖师说:“隔两重大海,一座南瞻部洲”。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小西游”的大题路线是:东胜神州——南洋——南瞻部洲——西洋——西牛贺洲。而“大西游”的最终目的地是去往西天灵山拜佛求经,西天灵山所在就是西牛贺洲。这即是笔者将本论文题目定为“小西游”的缘由。
2 “小西游”原因概说
孙悟空之所以踏上访道求仙、学习本领的“小西游”路途,是因为他产生了忧虑和烦恼。《西游记》第一回:“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尽管他可以“称王称圣任纵横”,但与广阔的宇宙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正如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说:“人生于自然界中,又是社会的一员。自然和社会是他生活的一大一小两个环境。”人类即使再伟大他们的任何行为都将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制约。与强大的自然和广阔的社会环境相比,人类总是感到十分渺小。尽管人类为自身的命运而顽强地不懈地奋斗,但在极其强大和不可捉摸的自然与社会面前,往往会显露出无奈和沮丧。而作为人类个体的个人力量则尤其弱小,和他生活的异常强大和不可捉摸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相比尤其显得像一介微尘,不值一提。然而,人是生命的存在,他有欲望需要得到满足,他有理想希望得到实现,他有幸福祈望得到享受,这一切往往会与强大的不可捉摸的自然与社会发生冲突,在这种与异常强大且不可捉摸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冲突中,人,无疑是一个弱者。无论个人力量多么强大,都只不过如庄子所说那样是“毫末之在于马体”,有时甚至连“毫末之在于马体”都不如。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孙悟空的聪明、机智、远见就体现在这里。他虽和其他猴子一样每日在花果山日日欢聚,过着“寒尽不知年”的懵懂生活,但是他比其他猴子看得长远,他预感到以后会有忧虑,因此,他才选择了历经数十个年头漂洋过海到西牛贺洲拜师学艺的道路。
3 “小西游”的内容
孙悟空从花果山出发历经数十年到达西牛贺州拜师学艺,这期间他经历了好多事情。学人礼,学人话,然后有了法名,学得了本领,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他在“小西游”的过程中的成长,他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一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最后终于学得长生不老之术和七十二般变化这样的高强本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1 佛道兼修的“小西游”
猴王“独自乘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开始了他的“小西游”之途。路途中经过了两重大海,一座南瞻部洲。在南瞻部洲他学人礼、学人话、串长城、游小县。后通过西洋到达西牛贺洲,经樵夫指引抵达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在见到祖师之初,祖师问道:“你是哪方人氏?”猴王道:“弟子乃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人氏。”祖师以为猴子在说谎话,是一个撒诈捣虚之徒,欲将猴王赶出去。猴王慌忙解释,绝没有欺骗之意。祖师又问道:“那里来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瞻部洲,如何到此?”猴王道:“弟子漂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到此处。”祖师问他姓名、父母,猴王答道:“我也无父母。”并且“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猴王从花果山出发到见到菩提祖师的这数十个年里所过得生活是可怜的。他为了访道求仙,学习本领,朝餐夜宿,他“弄个把戏,妆个娿虎,吓的那些人丟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学人礼,学人话。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一个长生不老之方”。猴王打扮成人样,大摇大摆出现在大街上,此时,人们看到的美猴王是滑稽的,是惹人讨厌的,是让人同情的。菩提祖师也同情猴王的遭遇,收了猴王为徒,同时还给猴王取了法名,让猴王与佛家结下不解之缘。《西游记》第一回祖师道:“我们家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说道猴王的法名“孙悟空”,不得不细说,因为很多学者对“孙悟空”这个名字的研究颇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