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以山西东荆下小学为例
摘 要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大声诵读之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朗读的重视程度也存在一定问题。作者以山西省东荆下小学为例,将五六年级师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否行之有效。通过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分析数据,发现了一些问题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十分重视,以此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相应的建议,并且通过教学案例希望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朗读所发挥的作用,认识到朗读是值得被重视的,以达到促进国内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目 录
1 引 言 1
2 国内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朗读应用现状 2
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应用 3
3.1 朗读在课堂之教学案例 3
3.2 教学案例的说明 5
3.2.1 教学时间说明 5
3.2.2 课堂教学效果说明 5
4 设计问卷 7
4.1 调查对象说明 7
4.1.1 对老师进行问卷调查 7
4.1.2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7
4.2 问卷数据分析 8
4.2.1 老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8
4.2.2 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8
5 总结部分 9
5.1 问题分析 9
5.2 对策 9
5.2.1教师方面 10
5.2.2 学生方面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附录 14
附录A: 14
附录B: 15
1引 言
有着悠久历史的朗读,其实并不陌生,也并不过时。古代诗人贾岛曾发出感叹“一吟双泪流”,而现代人们则拥有了可以大声朗读,悦己之情的朗读亭。跨越历史的栏杆,自古至今,朗读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了人们面前而已。
在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教育就已经出现了。等到蒙学教育发展到经学教育的时候,京师的太学,加上乡野的私塾,对于“读”都是相当重视的。朗读法在宋元时代,就已经在慢慢成熟了,而且还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宋代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理学家朱熹,他不仅指明了朗读的真正意义所在,而且还明确了具体的朗读标准、形体要求以及人们在朗读时应当注意到的地方。[1]P4这是古代对于朗读的要求。如今,在教学手段日益多元化的二十一世纪,朗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2]P36我们知道,听和说以读作为基础。所以朗读,便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因而,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还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助于我国国内小学语文教学的。
然而,朗读真正被应用在国内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情况严峻,须认真面对,本文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得建议。2 国内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朗读应用现状
朗读,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早已从生活语言中脱颖而出了,它不但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还体现出了人们对语言完美的追求。[3]P9比如,《朗读者》就已经成为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4]P2简而言之,无论是《朗读者》亦或是其他朗读类节目的出现,都体现了人们对朗读的关注。尽管如此,我国国内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应用达不到精致。众所周知,目前,因为我国国内小学语文考试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笔试方法,并没有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明确苛刻要求学生追求精致语言,这就致使国内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注重抓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过多培养学生的语言朗读技巧,而且也不在教学中过多的注重朗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关于国内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朗读的应用现状,这里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说。
首先,就国内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朗读运用的现状来看,在朗读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时间不充足,没有明确的朗读目的,朗读指导方面的机械相对较少,语文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做出努力。[5]此外,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朗读这一策略的运用不够重视,以及对于学生朗读技巧和兴趣的培养投入时间少的问题。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是语文课堂深化学生对文本领会深度的有效方式。[6]然而真实的现状是,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即使部分老师有意培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由于现实中语文教学时间有限,他们也不会投入过多的时间去专门训练学生,或者能够坚持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投入过多的精力。
其次,小学生们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朗读意识,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朗读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语文”这一问题或者其他相关问题上,并没有强烈的意识。平时学习中的朗读没有目的性、缺乏针对性;教师毕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给予一定恰当的朗读技巧的训练,那么学生们也很难真正地、有效地投入朗读训练中,朗读水平很难提高,只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因此学生对于朗读的积极性也就不高。[7]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应用
最近,随着《朗读者》等朗读类节目的热播,朗读这一传统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又重新回归人们视线,也引起我国国内一些小学语文老师们的关注。朗读就是把文本的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把视觉上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它兼有感知、理解、积累等多种功能,是应运迁移的基础;朗读对小学生心灵的感染、对思想的启迪,对语言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8]所以作为老师,应当是更加清楚朗诵的重要性的。根据实际情况,我以东荆下小学五六年级师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对五六年级的部分语文教师进行问卷,从而进行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在此之前,先说明一个教学案例,来论证朗读在语文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征得学校及老师的同意下,我听取了一名市级模范优秀教师的语文公开课,并对课堂进行了记录。
3.1 朗读在课堂之教学案例
该课为五年级人教版的《梅花魂》,包括两个课时,案例为第一个课时。教师为五年级语文特级教师。课文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写了五件事情,巧妙的借助梅花,抒发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
附:《梅花魂》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够正确地读写“藤沙发、白杭绸、秉性”等词及“凋、衰”等生字。
2.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段落,并大声地读出来。
3.掌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品味浓浓的思乡情感。
目 录
1 引 言 1
2 国内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朗读应用现状 2
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应用 3
3.1 朗读在课堂之教学案例 3
3.2 教学案例的说明 5
3.2.1 教学时间说明 5
3.2.2 课堂教学效果说明 5
4 设计问卷 7
4.1 调查对象说明 7
4.1.1 对老师进行问卷调查 7
4.1.2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7
4.2 问卷数据分析 8
4.2.1 老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8
4.2.2 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8
5 总结部分 9
5.1 问题分析 9
5.2 对策 9
5.2.1教师方面 10
5.2.2 学生方面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附录 14
附录A: 14
附录B: 15
1引 言
有着悠久历史的朗读,其实并不陌生,也并不过时。古代诗人贾岛曾发出感叹“一吟双泪流”,而现代人们则拥有了可以大声朗读,悦己之情的朗读亭。跨越历史的栏杆,自古至今,朗读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了人们面前而已。
在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教育就已经出现了。等到蒙学教育发展到经学教育的时候,京师的太学,加上乡野的私塾,对于“读”都是相当重视的。朗读法在宋元时代,就已经在慢慢成熟了,而且还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宋代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理学家朱熹,他不仅指明了朗读的真正意义所在,而且还明确了具体的朗读标准、形体要求以及人们在朗读时应当注意到的地方。[1]P4这是古代对于朗读的要求。如今,在教学手段日益多元化的二十一世纪,朗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2]P36我们知道,听和说以读作为基础。所以朗读,便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因而,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还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助于我国国内小学语文教学的。
然而,朗读真正被应用在国内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情况严峻,须认真面对,本文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得建议。2 国内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朗读应用现状
朗读,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早已从生活语言中脱颖而出了,它不但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还体现出了人们对语言完美的追求。[3]P9比如,《朗读者》就已经成为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4]P2简而言之,无论是《朗读者》亦或是其他朗读类节目的出现,都体现了人们对朗读的关注。尽管如此,我国国内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应用达不到精致。众所周知,目前,因为我国国内小学语文考试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笔试方法,并没有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明确苛刻要求学生追求精致语言,这就致使国内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注重抓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过多培养学生的语言朗读技巧,而且也不在教学中过多的注重朗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关于国内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朗读的应用现状,这里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说。
首先,就国内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朗读运用的现状来看,在朗读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时间不充足,没有明确的朗读目的,朗读指导方面的机械相对较少,语文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做出努力。[5]此外,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朗读这一策略的运用不够重视,以及对于学生朗读技巧和兴趣的培养投入时间少的问题。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是语文课堂深化学生对文本领会深度的有效方式。[6]然而真实的现状是,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即使部分老师有意培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由于现实中语文教学时间有限,他们也不会投入过多的时间去专门训练学生,或者能够坚持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投入过多的精力。
其次,小学生们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朗读意识,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朗读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语文”这一问题或者其他相关问题上,并没有强烈的意识。平时学习中的朗读没有目的性、缺乏针对性;教师毕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给予一定恰当的朗读技巧的训练,那么学生们也很难真正地、有效地投入朗读训练中,朗读水平很难提高,只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因此学生对于朗读的积极性也就不高。[7]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应用
最近,随着《朗读者》等朗读类节目的热播,朗读这一传统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又重新回归人们视线,也引起我国国内一些小学语文老师们的关注。朗读就是把文本的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把视觉上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它兼有感知、理解、积累等多种功能,是应运迁移的基础;朗读对小学生心灵的感染、对思想的启迪,对语言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8]所以作为老师,应当是更加清楚朗诵的重要性的。根据实际情况,我以东荆下小学五六年级师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对五六年级的部分语文教师进行问卷,从而进行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在此之前,先说明一个教学案例,来论证朗读在语文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征得学校及老师的同意下,我听取了一名市级模范优秀教师的语文公开课,并对课堂进行了记录。
3.1 朗读在课堂之教学案例
该课为五年级人教版的《梅花魂》,包括两个课时,案例为第一个课时。教师为五年级语文特级教师。课文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写了五件事情,巧妙的借助梅花,抒发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
附:《梅花魂》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够正确地读写“藤沙发、白杭绸、秉性”等词及“凋、衰”等生字。
2.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段落,并大声地读出来。
3.掌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品味浓浓的思乡情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