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附件)
摘 要曾树生是巴金作品里最典型的一个女性人物,她独特的魅力备受瞩目,在《寒夜》里,可以充分解读这一女性形象。她所在的社会生活环境混乱不堪,她所在的家庭充满了矛盾;她身上有着新文化的印迹,但同时又残留着传统文化;她担当着妻子、母亲、儿媳等不同的社会角色;她经历着从婆媳矛盾到夫妻分手的各个艰难历程,面对生活,她苦苦挣扎,在“去与留”的选择中,她的思想斗争展现了一个新时代知识女性在那个年月那个社会里自我选择的过程,也展现了她人生抉择的悲剧性,这种悲剧除了她个人性格所致,家庭和时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目 录
引言 1
1 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孤苦灵魂 2
1.1 第一次离家出走——压抑与挣扎 3
1.2 第二次离家出走——绝望与妥协 4
1.3 第三次离家出走——决绝与释然 4
2 “宿命”难逃的悲剧根源 6
2.1 社会原因 6
2.2 家庭原因 7
2.3 性格原因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寒夜》是巴金的一篇优秀小说,国外评论家赞扬《寒夜》是一部杰作:“它触及到人们内心世界的深处,是真理的片段,生活侧面和爱情与绝望的呼喊”[1]P54。《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一个抗战前夕的“新时代知识女性”,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教育系,她是受“五四”新思想深刻影响的“充满生命活力,有着个性追求的新女性”[2]P68。她给丈夫汪文宣的信里写道:“我并不是一个坏女人,我的错处只有一个:我追求自由与幸福。”[3]P24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命运追求当中的冷静与执着,理性与无奈。这既是她的肺腑之言,也是她对自己的行为评判,让人不得不思考其命运。她曾怀有为国家民族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抱负,为了这一切,勇敢地与同学汪文宣恋爱并同居,而且有了儿子小宣,然而当他们未曾施展身手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于是他们一家撤退到大后方,此后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她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抱负经受着现实的打磨,最终使她成了一个徘徊在“寒夜”里的孤苦灵魂,在人生十字路口,她处于迷茫状态,在命运的长河里,她的形象以悲情撩拨人心。
1 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孤苦灵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抱负,为了这一切,勇敢地与同学汪文宣恋爱并同居,而且有了儿子小宣,然而当他们未曾施展身手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于是他们一家撤退到大后方,此后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她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抱负经受着现实的打磨,最终使她成了一个徘徊在“寒夜”里的孤苦灵魂,在人生十字路口,她处于迷茫状态,在命运的长河里,她的形象以悲情撩拨人心。
1 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孤苦灵魂
作品《寒夜》里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接受过新文化熏陶的知识女性。从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进入中国开始,人生自由和人格独立就成为广大女性追求的目标,在新文化的影响下,曾树生果断走在时代前列,用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力,努力争取她的幸福,于是她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与汪文宣自由恋爱并同居,还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小宣,一家人过着美好的幸福生活。正当他们满怀憧憬,双双携手,准备为国家教育事业献身时,抗日战争开始了,一切都变得出乎意料。撤退到大后方后,丈夫汪文宣在一个图书公司做校对的工作,公司里,他是付出劳动最多的一个人,却受尽歧视,被别人讽刺挖苦,他做的只是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从不敢理直气壮,据理力争。他那微薄的工资,是解决不了家人温饱的,在这一点上,汪文宣是物质生活的弱者,因此,他们的家庭经济陷入了困窘。
曾树生与她的婆婆相处得也很不融洽,婆媳间的隔阂甚是之大,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来自二人婚姻、家庭观念的不同,在汪文宣与曾树生结婚的时候,两人没有正规的结婚仪式,就草草的住在了一起,她的婆婆受过传统教育,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反对他们这种做法,所以就一直瞧不起曾树生,而曾树生是接受了新文化的人,她的思想较前卫,认为人都应该是自由平等的,于是她经常出入舞会等场所,在自己社交的圈子里潇洒自如,乐此不疲,她才不会让自己年轻的生命在那个没有生气的家里枯死的。她平日里经常说:“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4]P109,“我并不自私,我只是想活,想活得痛快,我要自由”[4]P160,我们可以明白她想的也没有错,按理说,每个女人都害怕自己的容颜老去的,只有在青春时代好好绽放自己的光彩,才不枉此生,不留下悔恨,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都应该为自己不满足的生活作斗争。她的婆婆是想以封建家长的权威来管制自己的儿媳,可这对曾树生来说,那是不可能的,对于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曾树生,她体现出大胆追寻生命的本质,走着新生的道路,反叛传统,反一切旧的东西。然而相反的,她的婆婆尊崇古代文化价值观念,她们分别“代表着新旧两人,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5]P57。所以婆媳不和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她们之间除了争吵就是怨恨,两个人的争端,实质就是新旧观念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曾树生所处的这个时期,她的一切行为举止,充分说明了她坚定的心和不畏的勇气,她敢于向灰色无生气的家庭大胆提出质疑,大胆地追寻生活的本义,这正体现出曾树生是在不满与反抗中寻求自身的解放,是“一种背叛的新生[6]P23”。她并没有屈服于任何一种力量,无论封建礼教还是婆婆权威的压制,她都能做出选择,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生活,总的来说,曾树生的所作所为,充分展露了现代女性的现代性,也意味着同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婆婆的刁难,丈夫的懦弱,儿子的不与亲近,终于让曾树生到达崩溃的边缘,她开始为自己寻找出路,她不甘心自己要在这个阴暗的家里过完一生,她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她曾经的理想。现在她清醒的知道,终日的苦闷只能让她彻底走向毁灭,她要摆脱这一切重压,为自己开辟新生活。她厌恶丈夫汪文宣的软弱,在自己遭受婆婆的冷言冷语的时候,汪文宣没能站出来哪怕说一句话,就只知道唉声叹气,他这一副逆来顺受的可怜样子令曾树生实在看不惯。还有她的婆婆又只疼她的儿子汪文宣,不管曾树生生活上有多么不如意,她不但不能给她一点关怀,还总是随意地发脾气给她,就连曾树生目前的工作,也让她反感至极,像花瓶一样的摆设只会遭人唾弃,在这种状况下,婆媳矛盾已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连曾树生十三岁的儿子小宣,也不像是自己亲生的,总是对自己冷冰冰的,在茫然无措中,她有一种绝望。赤裸裸的现实,逼得曾树生不得不做出选择,来告别她阴暗的日子,单从曾树生的性格来讲,她还是迟早会离开这个家的,无论曾经她多么爱他的丈夫,对生活有多么大的信心。但离开家,无疑是十分痛苦的,于是小说中出现了她三次离家的描写。
1.1 第一次离家出走——压抑与挣扎
第一次离家出走是因为私信的事和丈夫汪文宣大吵,曾树生被惹怒甩门而去。夫妻矛盾就从这里开始,小说一开篇,就以情感危机,把家庭与社会之状暴露无遗。曾树生不满丈夫的猜忌怀疑,果断远离是非之地,以求静心安身,于是她派人回家拿走了自己随身用的东西,甚至连丈夫“低声下气”[7]P66的恳求她也以温和的一句“那么,再见吧”给回绝了。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丈夫汪文宣为了调和矛盾,决定找妻子回来。途中,汪文宣偶遇老同学,老同学请他喝酒,诉自己不幸的遭遇,两个人心里都藏着深深的苦水,都有一醉解千愁之意,就大喝了一场,汪文宣这个时候难过得都要哭了,他拼命的喝酒,只想忘掉一切,忘掉他背负的所有痛苦。从酒馆出来的时候,他意外地望见了妻子,妻子看到醉酒的丈夫,顿时心生关心的爱意,上前扶着他决定送回家中去,此时的汪文宣感动得流下泪来,妻子才是他所有的喜怒哀乐,他离不开他的妻子。回到家汪文宣睡下,始终不肯松开曾树生的手,害怕她再走掉,曾树生心里何尝不难过,她也不希望汪文宣
引言 1
1 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孤苦灵魂 2
1.1 第一次离家出走——压抑与挣扎 3
1.2 第二次离家出走——绝望与妥协 4
1.3 第三次离家出走——决绝与释然 4
2 “宿命”难逃的悲剧根源 6
2.1 社会原因 6
2.2 家庭原因 7
2.3 性格原因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寒夜》是巴金的一篇优秀小说,国外评论家赞扬《寒夜》是一部杰作:“它触及到人们内心世界的深处,是真理的片段,生活侧面和爱情与绝望的呼喊”[1]P54。《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一个抗战前夕的“新时代知识女性”,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教育系,她是受“五四”新思想深刻影响的“充满生命活力,有着个性追求的新女性”[2]P68。她给丈夫汪文宣的信里写道:“我并不是一个坏女人,我的错处只有一个:我追求自由与幸福。”[3]P24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命运追求当中的冷静与执着,理性与无奈。这既是她的肺腑之言,也是她对自己的行为评判,让人不得不思考其命运。她曾怀有为国家民族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抱负,为了这一切,勇敢地与同学汪文宣恋爱并同居,而且有了儿子小宣,然而当他们未曾施展身手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于是他们一家撤退到大后方,此后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她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抱负经受着现实的打磨,最终使她成了一个徘徊在“寒夜”里的孤苦灵魂,在人生十字路口,她处于迷茫状态,在命运的长河里,她的形象以悲情撩拨人心。
1 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孤苦灵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抱负,为了这一切,勇敢地与同学汪文宣恋爱并同居,而且有了儿子小宣,然而当他们未曾施展身手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于是他们一家撤退到大后方,此后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她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抱负经受着现实的打磨,最终使她成了一个徘徊在“寒夜”里的孤苦灵魂,在人生十字路口,她处于迷茫状态,在命运的长河里,她的形象以悲情撩拨人心。
1 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孤苦灵魂
作品《寒夜》里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接受过新文化熏陶的知识女性。从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进入中国开始,人生自由和人格独立就成为广大女性追求的目标,在新文化的影响下,曾树生果断走在时代前列,用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力,努力争取她的幸福,于是她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与汪文宣自由恋爱并同居,还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小宣,一家人过着美好的幸福生活。正当他们满怀憧憬,双双携手,准备为国家教育事业献身时,抗日战争开始了,一切都变得出乎意料。撤退到大后方后,丈夫汪文宣在一个图书公司做校对的工作,公司里,他是付出劳动最多的一个人,却受尽歧视,被别人讽刺挖苦,他做的只是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从不敢理直气壮,据理力争。他那微薄的工资,是解决不了家人温饱的,在这一点上,汪文宣是物质生活的弱者,因此,他们的家庭经济陷入了困窘。
曾树生与她的婆婆相处得也很不融洽,婆媳间的隔阂甚是之大,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来自二人婚姻、家庭观念的不同,在汪文宣与曾树生结婚的时候,两人没有正规的结婚仪式,就草草的住在了一起,她的婆婆受过传统教育,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反对他们这种做法,所以就一直瞧不起曾树生,而曾树生是接受了新文化的人,她的思想较前卫,认为人都应该是自由平等的,于是她经常出入舞会等场所,在自己社交的圈子里潇洒自如,乐此不疲,她才不会让自己年轻的生命在那个没有生气的家里枯死的。她平日里经常说:“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4]P109,“我并不自私,我只是想活,想活得痛快,我要自由”[4]P160,我们可以明白她想的也没有错,按理说,每个女人都害怕自己的容颜老去的,只有在青春时代好好绽放自己的光彩,才不枉此生,不留下悔恨,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都应该为自己不满足的生活作斗争。她的婆婆是想以封建家长的权威来管制自己的儿媳,可这对曾树生来说,那是不可能的,对于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曾树生,她体现出大胆追寻生命的本质,走着新生的道路,反叛传统,反一切旧的东西。然而相反的,她的婆婆尊崇古代文化价值观念,她们分别“代表着新旧两人,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5]P57。所以婆媳不和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她们之间除了争吵就是怨恨,两个人的争端,实质就是新旧观念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曾树生所处的这个时期,她的一切行为举止,充分说明了她坚定的心和不畏的勇气,她敢于向灰色无生气的家庭大胆提出质疑,大胆地追寻生活的本义,这正体现出曾树生是在不满与反抗中寻求自身的解放,是“一种背叛的新生[6]P23”。她并没有屈服于任何一种力量,无论封建礼教还是婆婆权威的压制,她都能做出选择,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生活,总的来说,曾树生的所作所为,充分展露了现代女性的现代性,也意味着同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婆婆的刁难,丈夫的懦弱,儿子的不与亲近,终于让曾树生到达崩溃的边缘,她开始为自己寻找出路,她不甘心自己要在这个阴暗的家里过完一生,她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她曾经的理想。现在她清醒的知道,终日的苦闷只能让她彻底走向毁灭,她要摆脱这一切重压,为自己开辟新生活。她厌恶丈夫汪文宣的软弱,在自己遭受婆婆的冷言冷语的时候,汪文宣没能站出来哪怕说一句话,就只知道唉声叹气,他这一副逆来顺受的可怜样子令曾树生实在看不惯。还有她的婆婆又只疼她的儿子汪文宣,不管曾树生生活上有多么不如意,她不但不能给她一点关怀,还总是随意地发脾气给她,就连曾树生目前的工作,也让她反感至极,像花瓶一样的摆设只会遭人唾弃,在这种状况下,婆媳矛盾已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连曾树生十三岁的儿子小宣,也不像是自己亲生的,总是对自己冷冰冰的,在茫然无措中,她有一种绝望。赤裸裸的现实,逼得曾树生不得不做出选择,来告别她阴暗的日子,单从曾树生的性格来讲,她还是迟早会离开这个家的,无论曾经她多么爱他的丈夫,对生活有多么大的信心。但离开家,无疑是十分痛苦的,于是小说中出现了她三次离家的描写。
1.1 第一次离家出走——压抑与挣扎
第一次离家出走是因为私信的事和丈夫汪文宣大吵,曾树生被惹怒甩门而去。夫妻矛盾就从这里开始,小说一开篇,就以情感危机,把家庭与社会之状暴露无遗。曾树生不满丈夫的猜忌怀疑,果断远离是非之地,以求静心安身,于是她派人回家拿走了自己随身用的东西,甚至连丈夫“低声下气”[7]P66的恳求她也以温和的一句“那么,再见吧”给回绝了。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丈夫汪文宣为了调和矛盾,决定找妻子回来。途中,汪文宣偶遇老同学,老同学请他喝酒,诉自己不幸的遭遇,两个人心里都藏着深深的苦水,都有一醉解千愁之意,就大喝了一场,汪文宣这个时候难过得都要哭了,他拼命的喝酒,只想忘掉一切,忘掉他背负的所有痛苦。从酒馆出来的时候,他意外地望见了妻子,妻子看到醉酒的丈夫,顿时心生关心的爱意,上前扶着他决定送回家中去,此时的汪文宣感动得流下泪来,妻子才是他所有的喜怒哀乐,他离不开他的妻子。回到家汪文宣睡下,始终不肯松开曾树生的手,害怕她再走掉,曾树生心里何尝不难过,她也不希望汪文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