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狂欢化诗学视角下的那达慕文化(附件)

摘 要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理论具有丰富多彩的理论内涵和开发潜力,它可以用自己几千年以来的生存智慧为那达慕文化的健康发展指明道路。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透视那达慕文化,透视出那达慕文化中的全民性、怪诞性和叠覆性的狂欢特征,为那达慕文化理论提炼找到依据。狂欢化诗学精神,为那达慕文化提出个体走向群体、平等对话的理念、开放的文化观念这三方面的宝贵意见,使其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
目 录
1 引言 1
2 狂欢化诗学与那达慕文化 2
2.1 狂欢化诗学 2
2.1.1 狂欢化诗学的产生 2
2.1.2 狂欢化诗学的本质 3
2.1.3 狂欢化诗学的理论蕴含 4
2.2 那达慕文化 4
2.2.1 那达慕文化的产生 4
2.2.2 那达慕文化的本质 6
2.2.3 那达慕文化的精神 6
3 狂欢化诗学视角下的那达慕文化特征 8
3.1 全民性 8
3.2 怪诞性 9
3.3 颠覆性 10
4 狂欢化诗学理论对那达慕文化的启示 13
4.1 个体融入整体的路线 13
4.2 平等对话的理念 14
4.3 开放的文化观念 15
结 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1 引言
内蒙古大草原,是一个游牧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如今仍然可以看到其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多样性文化特征。“那达慕”是游牧文化随着时代的改革与发展、牧民精神的需求不断更新与更替之后的产物;是富于生命活力的内蒙古民间文化特色;更是游牧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然则,就其发展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它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来指引它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巴赫金是一位别具一格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化观念立场更倾向于民间,他通过对欧洲传统的狂欢节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刻揭示,提出了新型的文学观念,我们也不难发现,巴赫金的许多在字面意义上已经流露出来的思想和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的理论在其他学者的学习和运用中获得了生机,并引导了文学发展的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代潮流。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内涵的错误解读而造成的错误理解和错误用法。根据事实也可以证明,如果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定位为那达慕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属于对其思想的误解,那达慕文化虽然是民间文化,但是它却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就发展来看,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精神可以用自己的生存智慧为那达慕文化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故此,那达慕文化的长远发展可以得到狂欢化诗学理论的启示。
所以本文将近几年来那达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就其未来良性发展的问题作为选题背景。然后根据狂欢化诗学精神,以其几千年的生存智慧为那达慕文化提出个相应的宝贵意见,让其更好的、长远的发展下去。对于“那达慕”这一民间文化来说,国内目前还没有人从狂欢化诗学这一角度去解读它,因此这也是本人本次选题的一个创新点。
2 狂欢化诗学与那达慕文化
巴赫金思想的精华就是狂欢化诗学理论,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以及雄厚的开发价值。虽然狂欢理论是建立在西方传统的狂欢节的研究之上,可是对于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的今天来说,其举行的场地不再受到限制,如何将平等自由、更新更替的精神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里,是其最终表达。再看那达慕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节日文化,其起源与狂欢节的起源颇有相似之处,而且那达慕大会参与的广泛性、对竞技精英的加冕与脱冕和对动物的加冕,怪诞性以及颠覆性的都与“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也不完全相同,那达慕有其独立的文化结构和本质,本文利用狂欢化诗学来透视那达慕文化作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确实看到了其在表面特征中显示出来的狂欢色彩。
2.1 狂欢化诗学
2.1.1 狂欢化诗学的产生
古罗马时期的农神节是狂欢的最初形式。在节日开始的第一天起,人们就会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面具,聚集到一起,唱歌跳舞,并用葡萄酒和琳琅满目的祭品来祭拜酒神,祈求酒神保佑来年可以大丰收,感谢上帝给予的幸福生活。们忘掉现实生活中等级制度观念,暂时从辛苦的劳动中挣脱出来,尽情享乐。自打农神节以来,狂欢节历经中世纪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和意蕴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成了鼎盛时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资产。
前苏联作家米?巴赫金提出了“狂欢化”这一美学及诗学命题。狂欢化,就是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典礼、庆祝、方式在文体中的渗透与转化,在巴赫金的代表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这本专著中,他从民间的诙谐文化入手,详细地谈到了狂欢化的诗学问题。
“狂欢”这一文化现象来自于西方的节庆生活当中,对于人们而言,他们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因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人们没有等级制度带来的束缚感,也没有教条主义的压抑感,所以狂欢化生活历来就被人们重视而得以发展,但是在中世纪发展达到巅峰的狂欢化生活,在文艺复兴后逐渐走向衰落;17世纪以后,这种狂欢式生活方式被大众化,被日常生活化。因此,它的全民性、自由性等狂欢性特点也逐渐消失,人们“自己的世界成了异己的世界”[9]P86;巴赫金认为在19世纪以后,狂欢生活的消逝和退化更是一个麻痹的哑巴状态。
2.1.2 狂欢化诗学的本质
狂欢化诗学精神对文学的渗透和引导,使文学真正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诗性之思”。在狂欢的文化区域中,人们可以无忧无虑地释放内心的情感与压力。狂欢更像是一场游戏,产生于平常的生活中,并按照一种理想的方式,用一种特有的虚幻模式来生存,这种模式,使人们忘却了生活中等级制度的压制所带来的压力,也忘却了经济压力带来的惆怅,人们在这种狂欢化的生活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中,人们以一颗本真的心生活,体会生活所带来的快乐,这是狂欢的本质。
“狂欢化诗学”的本质意义是建立在狂欢的本质意义基础之上的。“狂欢化诗学还原了文学的本真存在,更新了文学的创造力,丰富了人类的生存体验,对人类的存在拓展了一个审美的生存空间那就是自由地交往和对话。”[4]p15狂欢化诗学理论主要侧重于民间的诙谐文化,把狂欢化当作是一个文学中不能轻忽的重要部分。狂欢化的文学理念,一方面就是用在欢节上体现出来的一系列颠覆性思想来颠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常规性思想,就是把从外在的情况上看,给人展现出一种固定的框架与体系的事物相对化了。另一方面,狂欢式的思想的出现,给文学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例如提出了新的构成文学的体裁与结构。因此,新的文学理念的提出,它不仅会影响到文本对于题材的选择,还会影响到其如何去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也就造就了文学的多样性,这也是它独具匠心的一面。而狂欢式的文学理念中,其自身的多样性与对话性,转化成了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和对话性,使文学体裁更活灵活现的将自身的特点展现出来,更展现出文学的一种更新与更替的文学精神。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巴赫金反对一切权威性的构造,提倡文学的创新,提倡文学创作过程中自由平等的对话,他认为,如果文学的创作里有死板教条的规章制度,那么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将会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触动,文学的发展也将会停滞不前。总而言之,在狂欢化的文学理念的引导下,在文学体裁中所体现出来的平等自由的对话精神和更新与更替的精神,将会使文学永远成为开放性的文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3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