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浩然两隐时的山水诗
摘 要孟浩然一生布衣,隐居家乡田园,纵情吴越山水,绘写山水美景,将为仕而隐和失仕而隐两种思想融入到所创作的山水诗中,成为盛唐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力图展现其人经历,解读其思想,品味其山水诗,感悟其情感,以分析孟浩然“两隐”时期的山水诗。
目 录
引言 2
1 孟浩然其人及其“两隐”时期 2
1.1 “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 2
1.2 孟浩然的“两隐”时期 2
2 思想迥异的两隐山水诗 2
2.1 为仕而隐 2
2.2 失仕而隐 2
3 表现有异的两隐山水诗 2
3.1 从诗语与诗风看 2
3.1.1 “简”语与“沉”语 2
3.1.2 “清”风与“郁”风 2
3.2 从诗情与诗境看 2
3.2.1 “激”情与“忧”情 2
3.2.2 “明”境与“幽”境 2
4 孟浩然山水诗的共同特色 2
4.1 情景交融 2
4.2 因情而作 2
结 语 2
参考文献 2
致 谢 2
引言
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无论是家国大事、山川美景、歌舞诗词、绘画书法等等,均被收录在诗人的诗笔之下。尤其到了盛唐这个鼎盛时代,唐诗的发展也是达到了一个高度。孟浩然就是盛唐朝代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风流隐逸诗人”。他承袭了前人山水诗的创作技巧,并融入自己“两隐”时的思想及情感,形成独特的两隐山水诗。现代学者对于孟浩然的研究也是由冷变热,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对于孟浩然的研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研究孟浩然生平事迹、艺术比较与思想倾向,再到作品考辩,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如宁松夫的《孟浩然王维隐逸思想比较》、孙学堂的《孟浩然诗情的浓与淡》等等。纵观孟浩然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襄阳读书隐居时期,后期为科举失败后的吴越漫游时期。他的思想也可以以科举失败为界分为为仕而隐和失仕而隐两种思想。而在这两个时期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有着不同的倾向,探索其山水诗诗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诗风、诗情、诗境,以便更进一步分析孟浩然“两隐”时期的隐逸思想,可以充分的读其诗,知其人,品其情。
1 孟浩然其人及其“两隐”时期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士人学子隐逸成风。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尤其是唐诗的繁荣,真所谓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孟浩然本人大放异彩,其大力革新的山水诗成为当时的一股清流,洗尽了南朝、初唐时期诗歌艳丽雕琢之风,其“两次隐居”时不同的隐逸思想更是被世人关注。
1.1 “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继承了前人的创作技巧和思想但又有所不同。他不像初唐时期咏怀风格那样精雕细琢地流露情感,而是在诗句中寄托个人的思想感情,将情感很完美的蕴藏在诗句中罢了。
孟浩然于公元689年出生在襄阳一书香之家,从此他的诗文生涯被拉开序幕。到开元十二年前一直在家乡襄阳闭门隐居,读书学剑。开元十二年始,到洛阳、湖南、江西、扬州等地游历。直到开元十六年,孟浩然进京赶考,但为人叹息的是次年春落第,于是打道还乡。至此,孟浩然前半生的闭门隐居时期以京考失败划下句号,而后开始了漫长的游隐生活。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等地,与友人张子容、崔国辅郊游,二十年终返回家乡襄阳。其间虽为张子龄做过两年幕府,但基本是隐居于襄阳鹿门山,做一隐逸林间的风流诗人。
孟浩然是一位真正“风流天下闻”的隐士,正如孟浩然同时期的王士源在《孟浩然诗集序》中写到:“骨貌淑清,风神散朗”[1]p133。他认为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有才学、有风度的隐士,值得时人敬仰。与其并称“王孟”的王维亦用高超的绘画艺术展现了孟浩然“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2]p36的高洁隐士形象。李白也曾做过一首《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1]p133赞美孟浩然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隐逸诗人形象。诗中的“红颜”“白首”贴切地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
1.2 孟浩然的“两隐”时期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可以说是很简单,因为以开元十六年进京应试为界,将前期可称为襄阳读书隐居时期,科举失意后期称为吴越漫游隐居时期。但是他的经历也可以说是很复杂,因为孟浩然一生也曾多次出行游历,基本上以长江为主线的吴越一带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洛阳——涧州——杭州——天台——会稽——乐城——巴蜀——洞庭湖——庐山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代社会尤其是诗人所处盛唐,经济繁荣,政局安稳,社会环境稳定,这一切都为诗人们隐居漫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孟浩然出生书香门第,家中经济条件不错且祖上留下的藏书众多,所以在其前四十年都隐居于家乡襄阳。一方面,自从王朝建立,朝廷需要大量的官员来维持统治,由此世卿世禄制、荐举军功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产生。到隋唐时期,具有民本思想、以才取人的科举制基本定型,这对当时的书生文人来讲,是特大幸事。众多文人学子为了光宗耀祖、或展现才华、或为君尽忠都走上科考求仕之路。另一方面,唐代的仕隐风气盛行,朝野上下对于隐士非常尊重,许多的文人为了博取时人的关注就用隐居这种手段来获得声名。当时的卢藏用想入朝做官,他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最终达到了做官的目的。卢藏用的“终南捷径”一时为众多文人青睐。孟浩然也不例外,他有着积极的求仕精神,并为此隐居家乡闭门读书四十年,期望应举成功以充分展现自身才华并光耀门庭。可谓壮志青年,抱负诚诚。
开元十六年进京,孟浩然科考失利,对他求仕精神打击较大,由此,便开始了后期的漫游隐居。孟浩然进京求仕之路不通,为散心结,他做了这样的选择。十年寒窗只为功名,所以当仕途不畅之后,孟浩然的心情忧愤可想而知。他向前人学习,改弦易辙,寄情于天地自然,用描写刻画山山水水来平静自己的心情。当然,孟浩然对于大自然的美也是非常喜爱,科考前就曾多次游玩山水,创作了很多山水诗。如《北涧泛舟》、《游凤林寺岭》等。
2 思想迥异的两隐山水诗
孟浩然的思想以开元十六年进京求仕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仕而隐,后期失仕而隐。两次隐居,原因不同,自然思想境界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孟浩然的隐逸思想,弄清其思想特质,才可以充分的读其诗,知其人,品其情。
目 录
引言 2
1 孟浩然其人及其“两隐”时期 2
1.1 “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 2
1.2 孟浩然的“两隐”时期 2
2 思想迥异的两隐山水诗 2
2.1 为仕而隐 2
2.2 失仕而隐 2
3 表现有异的两隐山水诗 2
3.1 从诗语与诗风看 2
3.1.1 “简”语与“沉”语 2
3.1.2 “清”风与“郁”风 2
3.2 从诗情与诗境看 2
3.2.1 “激”情与“忧”情 2
3.2.2 “明”境与“幽”境 2
4 孟浩然山水诗的共同特色 2
4.1 情景交融 2
4.2 因情而作 2
结 语 2
参考文献 2
致 谢 2
引言
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无论是家国大事、山川美景、歌舞诗词、绘画书法等等,均被收录在诗人的诗笔之下。尤其到了盛唐这个鼎盛时代,唐诗的发展也是达到了一个高度。孟浩然就是盛唐朝代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风流隐逸诗人”。他承袭了前人山水诗的创作技巧,并融入自己“两隐”时的思想及情感,形成独特的两隐山水诗。现代学者对于孟浩然的研究也是由冷变热,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对于孟浩然的研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研究孟浩然生平事迹、艺术比较与思想倾向,再到作品考辩,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如宁松夫的《孟浩然王维隐逸思想比较》、孙学堂的《孟浩然诗情的浓与淡》等等。纵观孟浩然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襄阳读书隐居时期,后期为科举失败后的吴越漫游时期。他的思想也可以以科举失败为界分为为仕而隐和失仕而隐两种思想。而在这两个时期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有着不同的倾向,探索其山水诗诗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诗风、诗情、诗境,以便更进一步分析孟浩然“两隐”时期的隐逸思想,可以充分的读其诗,知其人,品其情。
1 孟浩然其人及其“两隐”时期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士人学子隐逸成风。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尤其是唐诗的繁荣,真所谓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孟浩然本人大放异彩,其大力革新的山水诗成为当时的一股清流,洗尽了南朝、初唐时期诗歌艳丽雕琢之风,其“两次隐居”时不同的隐逸思想更是被世人关注。
1.1 “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继承了前人的创作技巧和思想但又有所不同。他不像初唐时期咏怀风格那样精雕细琢地流露情感,而是在诗句中寄托个人的思想感情,将情感很完美的蕴藏在诗句中罢了。
孟浩然于公元689年出生在襄阳一书香之家,从此他的诗文生涯被拉开序幕。到开元十二年前一直在家乡襄阳闭门隐居,读书学剑。开元十二年始,到洛阳、湖南、江西、扬州等地游历。直到开元十六年,孟浩然进京赶考,但为人叹息的是次年春落第,于是打道还乡。至此,孟浩然前半生的闭门隐居时期以京考失败划下句号,而后开始了漫长的游隐生活。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等地,与友人张子容、崔国辅郊游,二十年终返回家乡襄阳。其间虽为张子龄做过两年幕府,但基本是隐居于襄阳鹿门山,做一隐逸林间的风流诗人。
孟浩然是一位真正“风流天下闻”的隐士,正如孟浩然同时期的王士源在《孟浩然诗集序》中写到:“骨貌淑清,风神散朗”[1]p133。他认为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有才学、有风度的隐士,值得时人敬仰。与其并称“王孟”的王维亦用高超的绘画艺术展现了孟浩然“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2]p36的高洁隐士形象。李白也曾做过一首《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1]p133赞美孟浩然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隐逸诗人形象。诗中的“红颜”“白首”贴切地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
1.2 孟浩然的“两隐”时期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可以说是很简单,因为以开元十六年进京应试为界,将前期可称为襄阳读书隐居时期,科举失意后期称为吴越漫游隐居时期。但是他的经历也可以说是很复杂,因为孟浩然一生也曾多次出行游历,基本上以长江为主线的吴越一带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洛阳——涧州——杭州——天台——会稽——乐城——巴蜀——洞庭湖——庐山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代社会尤其是诗人所处盛唐,经济繁荣,政局安稳,社会环境稳定,这一切都为诗人们隐居漫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孟浩然出生书香门第,家中经济条件不错且祖上留下的藏书众多,所以在其前四十年都隐居于家乡襄阳。一方面,自从王朝建立,朝廷需要大量的官员来维持统治,由此世卿世禄制、荐举军功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产生。到隋唐时期,具有民本思想、以才取人的科举制基本定型,这对当时的书生文人来讲,是特大幸事。众多文人学子为了光宗耀祖、或展现才华、或为君尽忠都走上科考求仕之路。另一方面,唐代的仕隐风气盛行,朝野上下对于隐士非常尊重,许多的文人为了博取时人的关注就用隐居这种手段来获得声名。当时的卢藏用想入朝做官,他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最终达到了做官的目的。卢藏用的“终南捷径”一时为众多文人青睐。孟浩然也不例外,他有着积极的求仕精神,并为此隐居家乡闭门读书四十年,期望应举成功以充分展现自身才华并光耀门庭。可谓壮志青年,抱负诚诚。
开元十六年进京,孟浩然科考失利,对他求仕精神打击较大,由此,便开始了后期的漫游隐居。孟浩然进京求仕之路不通,为散心结,他做了这样的选择。十年寒窗只为功名,所以当仕途不畅之后,孟浩然的心情忧愤可想而知。他向前人学习,改弦易辙,寄情于天地自然,用描写刻画山山水水来平静自己的心情。当然,孟浩然对于大自然的美也是非常喜爱,科考前就曾多次游玩山水,创作了很多山水诗。如《北涧泛舟》、《游凤林寺岭》等。
2 思想迥异的两隐山水诗
孟浩然的思想以开元十六年进京求仕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仕而隐,后期失仕而隐。两次隐居,原因不同,自然思想境界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孟浩然的隐逸思想,弄清其思想特质,才可以充分的读其诗,知其人,品其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