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内容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但好的朗读不应该仅仅理解为见字出声,而应该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初中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朗读常常被忽视,但是此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朗读对于他们来说也很重要,故这篇文章将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来进行论述。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朗读的作用,分别从课堂氛围、学生语感、识记水平、语言表达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朗读的要求,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在不同阶段对朗读所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有感悟地读这一系列要求;第三部分为朗读的方法,主要探究了形式多样法、比较揣摩法、情景再现法和积极评价法。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朗读的作用 1
(一)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 1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2
(三)有利于提高识记水平 2
(四)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三、朗读的要求 4
(一)正确地读 4
(二)流利地读 4
(三)有感情地读 5
(四)有感悟地读 6
四、朗读的方法 6
(一)形式多样法 6
(二)比较揣摩法 8
(三)情境再现法 8
(四)积极评价法 9
五、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一、引言
朗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并不陌生。目前人们对于朗读的认可度普遍增高,关于朗读的著作也日益增多。“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可是实际上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却似乎多停留在播音学,或者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却常常被忽视。其实朗读作为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朗读的作用
魏书生说“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老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多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兴趣比老师的独角戏要浓的多”。科学研究也表明一个成人面对枯燥的工作时,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也只能维持在20分钟左右,更何况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初中生呢?初中课堂时长45分钟,如果只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进来,那么即使老师讲授了很多知识,学生能学到的也是寥寥无几,因此枯燥的“满堂灌” 是低效的。况且教学过程本应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应当摒弃“填鸭式”,而使课堂真正地回归学生。朗读作为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不仅能帮助教师很好地调动课堂氛围、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解放学生的嘴巴和大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一)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
朗读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它不仅是内化于心,也是外化于形的一种阅读方式。优秀的朗读不仅能打动自己,也可以感染他人。张颂先生在其《朗读学》中就明确指出“把文字作品变为有声语言的时候,那感人的力量应该更强烈”。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教师往往会更倾向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朗读的感染力。但其实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优秀朗读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是《目送》中那离别前的回眸一瞥,还是《草房子》中那患难时的温暖扶持,又或者是《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那贫瘠处的梦想坚持等等,学生自己看来或许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听老师读来却觉得趣味盎然,因此也激发了学生自己阅读的兴趣。
朗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应试的重压,学会在朗读声中去享受文本的美感,激发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让学生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口、耳、目,甚至是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让学生完全地参与课堂,调动课堂氛围。举例来说: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讲到长妈妈所说的“美女蛇”故事,请人来朗读似乎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趣味。他们会一遍遍地练习,将其中的拟声词学得惟妙惟肖,在朗读时还配上合适的表情,使这个故事读来引人入胜。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庄子天道》中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语感强的同学可能一读便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对于语感差的同学来说可能就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逻辑分析后才能明白其中的缘由。可见语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感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判断出问题所在、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某些内容。但是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厚的能力,所以要想培养好的语感就需要经历反复的练习。而反复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熟悉文章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读出文章的韵味和美感,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次的朗读还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构架。
例如常常朗读古诗的人,一读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眼前就会浮现出漫山遍野的鲜花迷乱了赏花人的目光、马儿踏过的痕迹在新嫩的青草中若隐若现的闲情春光图,迅速感受到诗人此时的惬意之情。而提到“柳枝”就能联想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提到“秋天”就会联想到韶华易逝的悲愁等。这就是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度,通过文字便能迅速捕捉到暗含的重要讯息。由此可见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有利于提高识记水平
张必隐在其《阅读心理学》中指出,在通达词义时存在两条通道:一条为视觉通道,一条为语音转录通道。哈迪克等人的实验发现“被试阅读比较困难的材料比阅读比较容易的材料,嘴唇的EMG(electromyographic,电动图)有较大的增长(与休息状态下的水平相比)。而且,当EMG的活动被压抑的时候,对于困难材料的理解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阅读比较困难的材料时人人往往会选择语音转录通道。所以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朗读时嘴唇未受压抑,易带来对材料的理解;另一方面或许就是因为朗读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能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初中生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此时的他们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他们能借助此前的知识经验帮助自己去理解吸收,但其抽象思维的能力却还欠缺,不能仅凭几个文字便领悟其中内涵。此时朗读便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通过朗读,学生能更具体地感知文章内容,明白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含义,体会文字背后作者的喜怒哀乐。我在实习阶段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便采用了此法。因为此篇课文中对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占比较大,而心理描写不过是通过文字来诉说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光靠看同学们似乎不容易去理解这其中所蕴藉的情感,于是我便请同学来读,通过他朗读时的语气、语势、表情等,学生很快便理解到了其中含义。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朗读的作用 1
(一)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 1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2
(三)有利于提高识记水平 2
(四)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三、朗读的要求 4
(一)正确地读 4
(二)流利地读 4
(三)有感情地读 5
(四)有感悟地读 6
四、朗读的方法 6
(一)形式多样法 6
(二)比较揣摩法 8
(三)情境再现法 8
(四)积极评价法 9
五、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一、引言
朗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并不陌生。目前人们对于朗读的认可度普遍增高,关于朗读的著作也日益增多。“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可是实际上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却似乎多停留在播音学,或者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却常常被忽视。其实朗读作为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朗读的作用
魏书生说“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老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多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兴趣比老师的独角戏要浓的多”。科学研究也表明一个成人面对枯燥的工作时,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也只能维持在20分钟左右,更何况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初中生呢?初中课堂时长45分钟,如果只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进来,那么即使老师讲授了很多知识,学生能学到的也是寥寥无几,因此枯燥的“满堂灌” 是低效的。况且教学过程本应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应当摒弃“填鸭式”,而使课堂真正地回归学生。朗读作为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不仅能帮助教师很好地调动课堂氛围、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解放学生的嘴巴和大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一)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
朗读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它不仅是内化于心,也是外化于形的一种阅读方式。优秀的朗读不仅能打动自己,也可以感染他人。张颂先生在其《朗读学》中就明确指出“把文字作品变为有声语言的时候,那感人的力量应该更强烈”。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教师往往会更倾向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朗读的感染力。但其实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优秀朗读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是《目送》中那离别前的回眸一瞥,还是《草房子》中那患难时的温暖扶持,又或者是《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那贫瘠处的梦想坚持等等,学生自己看来或许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听老师读来却觉得趣味盎然,因此也激发了学生自己阅读的兴趣。
朗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应试的重压,学会在朗读声中去享受文本的美感,激发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让学生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口、耳、目,甚至是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让学生完全地参与课堂,调动课堂氛围。举例来说: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讲到长妈妈所说的“美女蛇”故事,请人来朗读似乎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趣味。他们会一遍遍地练习,将其中的拟声词学得惟妙惟肖,在朗读时还配上合适的表情,使这个故事读来引人入胜。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庄子天道》中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语感强的同学可能一读便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对于语感差的同学来说可能就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逻辑分析后才能明白其中的缘由。可见语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感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判断出问题所在、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某些内容。但是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厚的能力,所以要想培养好的语感就需要经历反复的练习。而反复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熟悉文章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读出文章的韵味和美感,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次的朗读还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构架。
例如常常朗读古诗的人,一读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眼前就会浮现出漫山遍野的鲜花迷乱了赏花人的目光、马儿踏过的痕迹在新嫩的青草中若隐若现的闲情春光图,迅速感受到诗人此时的惬意之情。而提到“柳枝”就能联想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提到“秋天”就会联想到韶华易逝的悲愁等。这就是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度,通过文字便能迅速捕捉到暗含的重要讯息。由此可见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有利于提高识记水平
张必隐在其《阅读心理学》中指出,在通达词义时存在两条通道:一条为视觉通道,一条为语音转录通道。哈迪克等人的实验发现“被试阅读比较困难的材料比阅读比较容易的材料,嘴唇的EMG(electromyographic,电动图)有较大的增长(与休息状态下的水平相比)。而且,当EMG的活动被压抑的时候,对于困难材料的理解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阅读比较困难的材料时人人往往会选择语音转录通道。所以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朗读时嘴唇未受压抑,易带来对材料的理解;另一方面或许就是因为朗读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能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初中生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此时的他们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他们能借助此前的知识经验帮助自己去理解吸收,但其抽象思维的能力却还欠缺,不能仅凭几个文字便领悟其中内涵。此时朗读便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通过朗读,学生能更具体地感知文章内容,明白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含义,体会文字背后作者的喜怒哀乐。我在实习阶段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便采用了此法。因为此篇课文中对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占比较大,而心理描写不过是通过文字来诉说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光靠看同学们似乎不容易去理解这其中所蕴藉的情感,于是我便请同学来读,通过他朗读时的语气、语势、表情等,学生很快便理解到了其中含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