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我情怀处处忆临安论须溪词遗民心态
摘 要刘辰翁词作中遗民心态体现与其所经历的世事密不可分。其《须溪词》所表现出的遗民心态外化有故国之思、登高惆怅、元宵慨叹、自我反思几方面。同时也表现出家国之念淡化、反抗情绪消减和生存信仰困惑的异态。
目 录
引言 1
1 须溪词“遗民”的概念界定及遗民心态产生之因 2
1.1 “遗民”的概念界定 2
1.2 须溪词遗民心态产生之因 2
2 须溪词遗民心态的外化 4
2.1 故国之思 4
2.2 登高惆怅 5
2.3 元宵慨叹 6
2.4 自我反思 7
3 须溪词遗民心态变异的原因 9
3.1 家国之念的淡化 9
3.2 反抗情绪的消减 9
3.3 生存信仰的困惑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 言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因此其大部分词作在其逝世后,由其子孙后代编纂成为合集《须溪词》。刘辰翁生于南宋,一生之中历经朝代更迭,所以其大部分作品都饱含了对故国家园的忧思。其中贯穿的一系列的爱国之思与词人后半生的思想情结相得始终,这种情结又给人以普遍的感官,似乎与普通的词有着一般的情感,但是仔细研读来,又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情感,似乎是由于时代变化所导致的深刻感悟。学界对刘辰翁的研究很多但很少有人关注其心态的渊源何在,他们能挖掘出词人的爱国思想但少有人考察这种思想情感的外化。本文立足于《须溪词》结合有关文史资料,在对刘辰翁思想心态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刘辰翁遗民心态的产生、遗民心态在词中的外化以及后期刘辰翁思想心态的些许变异进行系统的阐述,从而看出这位身处易代之际词人的精神风貌。1 须溪词“遗民”的概念界定及遗民心态产生之因
要对《须溪词》中郁郁不得志的遗民心态进行研究,首先应对“遗民”的概念要有准确的界定,其次究其产生的根源所在。
1.1 “遗民”的概念界定
“遗民”一词通常来说所表达的含义有两种,一种就是指历经朝代更迭之后,留在新朝生活的前朝之人,他们内心仍然是对前朝充满了忠心,所以宁愿一生归隐,也不在现朝出仕;另一种是指经历了社会动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之后,生活的人。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下,人们经常将“隐士”与“遗民”相联系。[1]P16如果究其本质的话,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以二者是不可混淆的,但是无论是上述哪种含义,都或多或少的隐含着遗民是一群不被当下社会重视,归隐山林的人。宋遗民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由于“宋代读书人对国家民族利益的关心远远胜于其他封建王朝的士大夫,” [2]P41 因此当他们身处易代之际仍心系故国,宁隐于草庐也不愿出仕新朝。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遗民指那些经历改朝换代仍心系故国、满腔爱国热忱、不愿出仕新朝,同时又略带隐逸色彩的文人士大夫。
“心态”笼统的概念指“心理状态”,[3]P48本文所说的“遗民心态”主要是指在刘辰翁《须溪词》中处处流露的遗民心理,更侧重于个人特殊人生经历与时代变迁影响下的个体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
1.2 须溪词遗民心态产生之因
刘辰翁词作中处处体现的爱国思想便是其遗民心态的外化,个体情感的萌发是与其生活经历与社会时代所产生的地域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刘辰翁生于南宋,一生仕途多舛,及至南宋灭亡,从此归隐,未再出仕。庐陵灌溪是出生之地,也是其一生写出绝大部分作品之地。此地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地域文化都对于刘辰翁的词作风格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地广物繁,屹为雄郡。”[4]P360庐陵古有钟灵毓秀的美称,两宋时期的庐陵更是人才济济,文化瑰丽。淳朴善良又带有一些悍性的民族习性滋养了一大批江西庐陵文人士大夫卓然不群的性格。“庐陵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涵养出一大批包括刘辰翁在内的文人士大夫们敢于争先的文化精神和忠君爱国的人文素养。”[5]P360刘辰翁遗民心态的产生除了受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影响还与家国衰落、时代变迁孕育的大批爱国文人群体感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南宋末年,大宋江山已处于风雨飘零、人心涣散的局面,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有的人趋炎附势、有的人以死抵抗、还有的人隐于草庐。同时一些有学识有志气的爱国文人表现出独树一帜的风范。宋亡以后刘辰翁的同乡邓剡拒绝出仕新朝,刘辰翁曾多次以词与其唱和共抒国破家亡的忧伤;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句,这是眼睁睁看着故国家园灭亡而无能为力的哀叹,是誓死捍卫国土的决心,这样为国奉献的精神对后世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除刘辰翁、邓剡、文天祥外还有黎廷瑞、李珏等江西庐陵文人,”[5]P36他们面对国破家亡、异族统治,表现出誓死不仕的反抗精神。宋亡后,爱国文人反应尤为激烈,他们卓尔不群的爱国精神,相互影响,相互激发,掀起了一场对异族统治誓死反抗的局面。
总之,刘辰翁词中流露出的遗民心态,首先源于地域文化环境的涵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塑造了大批文人墨客。异族统治,抗而无效,文人士大夫们便将满腔爱国之志赋予词的创作。通过词中处处抒发的故国之思进而体现出对异民族统治的不满,从看新朝之景更能联想到故国的山河。其次是大量的爱国文人的群体感召,一个人是不可能与整个民族对抗,群体的感召有利于激发个人情感的爆发。刘辰翁也是其中一员,他用着带有江西独特地域文化的笔触抒发内心的爱国情怀,表达的是即使国破,却仍然能够为国隐世的忠心,面对国破家亡,内心定是百感交集,但是毋庸置疑的彰显出宋末文人们的爱国之情。国破家亡之际爱国文人们的群体感召使得刘辰翁不仕新朝的信念更加坚定,这也是他词中处处流露的遗民心态的原因。2 须溪词遗民心态的外化
宋室倾覆,社会局势动荡,作为遗民有的人为了权贵投奔新朝、有的人宁死不仕,身处异族之地,想要守护对故国的忠贞不渝是一件很难的事。作为遗民,刘辰翁将自己的爱国之志赋予词中,在《须溪词》中处处吐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2.1 故国之思
刘辰翁的词中有很多是写故国的旧人旧景,都寄托了他对故国的思念。都城是君王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民族最核心的地方。都城的兴衰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国家衰落,很多文人士大夫无处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只能借助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愁苦。例如如今已佚的诗词《江城梅花引》:
相思无处著春寒。傍阑干。湿阑干。似我情怀,处处忆临安。想见夜深村鼓静,灯晕碧,为傍人,说上元。 是花是雪无意看。雨摧残。雨摧残。探春未还。到春还、似不如闲。感恨千般、憔悴做花难。不惜与君同一醉,君不见,铜雀台,望老瞒。时邻居声妓有物化之感。[6]P148
目 录
引言 1
1 须溪词“遗民”的概念界定及遗民心态产生之因 2
1.1 “遗民”的概念界定 2
1.2 须溪词遗民心态产生之因 2
2 须溪词遗民心态的外化 4
2.1 故国之思 4
2.2 登高惆怅 5
2.3 元宵慨叹 6
2.4 自我反思 7
3 须溪词遗民心态变异的原因 9
3.1 家国之念的淡化 9
3.2 反抗情绪的消减 9
3.3 生存信仰的困惑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引 言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因此其大部分词作在其逝世后,由其子孙后代编纂成为合集《须溪词》。刘辰翁生于南宋,一生之中历经朝代更迭,所以其大部分作品都饱含了对故国家园的忧思。其中贯穿的一系列的爱国之思与词人后半生的思想情结相得始终,这种情结又给人以普遍的感官,似乎与普通的词有着一般的情感,但是仔细研读来,又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情感,似乎是由于时代变化所导致的深刻感悟。学界对刘辰翁的研究很多但很少有人关注其心态的渊源何在,他们能挖掘出词人的爱国思想但少有人考察这种思想情感的外化。本文立足于《须溪词》结合有关文史资料,在对刘辰翁思想心态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刘辰翁遗民心态的产生、遗民心态在词中的外化以及后期刘辰翁思想心态的些许变异进行系统的阐述,从而看出这位身处易代之际词人的精神风貌。1 须溪词“遗民”的概念界定及遗民心态产生之因
要对《须溪词》中郁郁不得志的遗民心态进行研究,首先应对“遗民”的概念要有准确的界定,其次究其产生的根源所在。
1.1 “遗民”的概念界定
“遗民”一词通常来说所表达的含义有两种,一种就是指历经朝代更迭之后,留在新朝生活的前朝之人,他们内心仍然是对前朝充满了忠心,所以宁愿一生归隐,也不在现朝出仕;另一种是指经历了社会动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之后,生活的人。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下,人们经常将“隐士”与“遗民”相联系。[1]P16如果究其本质的话,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以二者是不可混淆的,但是无论是上述哪种含义,都或多或少的隐含着遗民是一群不被当下社会重视,归隐山林的人。宋遗民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由于“宋代读书人对国家民族利益的关心远远胜于其他封建王朝的士大夫,” [2]P41 因此当他们身处易代之际仍心系故国,宁隐于草庐也不愿出仕新朝。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遗民指那些经历改朝换代仍心系故国、满腔爱国热忱、不愿出仕新朝,同时又略带隐逸色彩的文人士大夫。
“心态”笼统的概念指“心理状态”,[3]P48本文所说的“遗民心态”主要是指在刘辰翁《须溪词》中处处流露的遗民心理,更侧重于个人特殊人生经历与时代变迁影响下的个体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
1.2 须溪词遗民心态产生之因
刘辰翁词作中处处体现的爱国思想便是其遗民心态的外化,个体情感的萌发是与其生活经历与社会时代所产生的地域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刘辰翁生于南宋,一生仕途多舛,及至南宋灭亡,从此归隐,未再出仕。庐陵灌溪是出生之地,也是其一生写出绝大部分作品之地。此地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地域文化都对于刘辰翁的词作风格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地广物繁,屹为雄郡。”[4]P360庐陵古有钟灵毓秀的美称,两宋时期的庐陵更是人才济济,文化瑰丽。淳朴善良又带有一些悍性的民族习性滋养了一大批江西庐陵文人士大夫卓然不群的性格。“庐陵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涵养出一大批包括刘辰翁在内的文人士大夫们敢于争先的文化精神和忠君爱国的人文素养。”[5]P360刘辰翁遗民心态的产生除了受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影响还与家国衰落、时代变迁孕育的大批爱国文人群体感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南宋末年,大宋江山已处于风雨飘零、人心涣散的局面,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有的人趋炎附势、有的人以死抵抗、还有的人隐于草庐。同时一些有学识有志气的爱国文人表现出独树一帜的风范。宋亡以后刘辰翁的同乡邓剡拒绝出仕新朝,刘辰翁曾多次以词与其唱和共抒国破家亡的忧伤;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句,这是眼睁睁看着故国家园灭亡而无能为力的哀叹,是誓死捍卫国土的决心,这样为国奉献的精神对后世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除刘辰翁、邓剡、文天祥外还有黎廷瑞、李珏等江西庐陵文人,”[5]P36他们面对国破家亡、异族统治,表现出誓死不仕的反抗精神。宋亡后,爱国文人反应尤为激烈,他们卓尔不群的爱国精神,相互影响,相互激发,掀起了一场对异族统治誓死反抗的局面。
总之,刘辰翁词中流露出的遗民心态,首先源于地域文化环境的涵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塑造了大批文人墨客。异族统治,抗而无效,文人士大夫们便将满腔爱国之志赋予词的创作。通过词中处处抒发的故国之思进而体现出对异民族统治的不满,从看新朝之景更能联想到故国的山河。其次是大量的爱国文人的群体感召,一个人是不可能与整个民族对抗,群体的感召有利于激发个人情感的爆发。刘辰翁也是其中一员,他用着带有江西独特地域文化的笔触抒发内心的爱国情怀,表达的是即使国破,却仍然能够为国隐世的忠心,面对国破家亡,内心定是百感交集,但是毋庸置疑的彰显出宋末文人们的爱国之情。国破家亡之际爱国文人们的群体感召使得刘辰翁不仕新朝的信念更加坚定,这也是他词中处处流露的遗民心态的原因。2 须溪词遗民心态的外化
宋室倾覆,社会局势动荡,作为遗民有的人为了权贵投奔新朝、有的人宁死不仕,身处异族之地,想要守护对故国的忠贞不渝是一件很难的事。作为遗民,刘辰翁将自己的爱国之志赋予词中,在《须溪词》中处处吐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2.1 故国之思
刘辰翁的词中有很多是写故国的旧人旧景,都寄托了他对故国的思念。都城是君王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民族最核心的地方。都城的兴衰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国家衰落,很多文人士大夫无处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只能借助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愁苦。例如如今已佚的诗词《江城梅花引》:
相思无处著春寒。傍阑干。湿阑干。似我情怀,处处忆临安。想见夜深村鼓静,灯晕碧,为傍人,说上元。 是花是雪无意看。雨摧残。雨摧残。探春未还。到春还、似不如闲。感恨千般、憔悴做花难。不惜与君同一醉,君不见,铜雀台,望老瞒。时邻居声妓有物化之感。[6]P14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