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哭(附件)
摘 要本文尝试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四次落泪阐释人物的特点,即通过对诸葛亮的眼泪为谁而流下,又为了什么而流的这两方面论证,从而分析诸葛亮深谋远虑的韬略和足智多谋的才华。同时通过深入解析诸葛亮落泪时的特征,分析人物个性,回顾历史,进而试图阐释其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方法和艺术。希望通过此来启示现实中的人,学习他的精神和对生活的感悟。
目 录
引言 1
1诸葛亮眼泪为何而流 2
1.1吊唁周瑜之泪—南结东吴之泪 2
1.2 痛失庞统—守成凯信之泪. 3
1.3 受托白帝—感激涕零之泪 4
1.4 忍痛斩将之泪—大业难成之泪 5
2诸葛亮眼泪为谁而流 7
2.1 忠厚仁德的刘备 7
2.2 乐不思蜀的刘禅 8
2.3 人才凋零的蜀汉 9
2.4 壮志未酬的自己 10
3流泪对诸葛亮人物塑造的意义 12
3.1 性情之中透真醇 12
3.2 纷繁之中见真知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典籍之中,《三国演义》无疑堪称翘楚;而文中人物的塑造,更可说是让人拍案叫绝,关云长之义绝,曹孟德之奸绝以及本文将要陈述的人物诸葛孔明的智绝更是出乎棋类拔乎其萃。通过自身的学习,笔者尝试通过对作品中诸葛亮的四次落泪阐释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明晰人物形象的塑造特色。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之中勾画最多的是魏蜀吴三国互相争战、兴衰存亡百余年的历史过程,而书中人物你来我往大多也是围绕着这些宏阔的历史事件展开的。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我们更多的估计是要谈论是他的弹琴于膝上的隐士风流气概,羽扇纶巾的优雅之人的深致,未出草庐而品论天下三分的见识与智慧,承载先皇的托付而六出祁山的忠义。“眼泪”与这么一个人物形象似乎深有南辕北辙之感,那么,文中所写的诸葛亮的四处落泪究竟发生于何处?这四滴泪又因何人而落呢?落泪的诸葛亮是否依然是我们心中的真英雄呢?
1诸葛亮眼泪为何而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三国演义》之中,关于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我们可以借用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读三国志法》中的表述在历史的漫长史上记录的贤能宰相很多,但是名高千万人心中的只有诸葛亮。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也曾这样写到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宗臣遗像使人看到肃然起敬, 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为了蜀国付出了毕生心血却遗憾而终。但是,书中的这么一个可以鼎定乾坤的人物也有四次落泪的经历。分别发生在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像凤雏理事”吊唁周瑜之泪,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为凤雏落泪,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因刘备托孤落泪,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为参军马谡落泪。
1.1 吊唁周瑜之泪 — 南结东吴之泪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像凤雏理事”中东吴都督周瑜与诸葛亮赤壁之战后三次斗智不敌箭疮接连复发,终长叹而逝。诸葛亮具祭礼赴柴桑吊丧。书中写到吊丧之前诸葛亮观星象预料到周瑜会死,之后就以吊丧为由去江东一趟。刘备心存忧虑,怕其被人加害。诸葛亮之后带了赵云等五百将士一同前往陪他吊丧,而且打听到孙权已经任命鲁肃为都督,周瑜的灵柩都已经运回柴桑,鲁肃以礼相待而周瑜的部下却充满敌意,想要杀他,由于赵云在旁边带剑相随,没敢下手。
文中明确交代了诸葛亮第一时间得知周瑜死讯时第一反应是“笑”,由此,我们可知诸葛亮在后文中吊唁周郎之泪绝非为周郎而流,那么,诸葛亮究竟为何要孤身犯险,吊丧于周郎灵前呢?难道真的进入文中所说的用吊丧的借口去往江东一趟,就能够寻得贤能之人辅佐刘备?在江东,诸葛亮摆设祭坛在周瑜的灵前,跪在地上亲自为周瑜祭奠酒,说出一些痛失知音的话后伏在地上痛哭。
诸葛亮从周瑜少年英雄时期开始到火烧赤壁对其人一生做了一番高度凝练的点评,可谓知人。称周郎一死,更无知音。可我们在前文已说,诸葛亮的眼泪绝非为周郎而流,那么,这自相矛盾的情节为何出现呢?诸葛亮在痛苦之后,周围的部将都认为诸葛亮都是作假,不得当真,而鲁肃见诸葛亮声情并茂,觉得周瑜心胸狭窄,自取灭亡。
诸葛亮一番痛切的悼词不仅打消了东吴众将对自己的敌意,甚至于东吴主将鲁肃也认为“孔明多情,公瑾量窄”,那么诸葛亮仅仅是为了改变鲁肃等人对自己的观感吗?也许我们还要看到,正是诸葛亮这样的一个吊唁周郎的眼泪在改变东吴众将对自己的观感的同时,也改变了对于 蜀汉集团的态度,诸葛亮用自己饿眼泪悄无声息的巩固了本已出现裂痕的“孙刘联盟”。而这,也许才是诸葛亮的眼泪的价值。从这样的眼泪之中,我们也更清晰而深刻的看到了诸葛亮经略天下的智慧和谋略。
1.2 痛失庞统之泪 — 守成开新之泪
《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一回中,庞统辅佐刘备征讨西川不慎身死。诸葛亮两番流泪。具体在宴会中商量收西川的事。诸葛亮有观星象的本领,见正西方向一个星星从天而坠,料到庞统会出事。宴会在紧张的气氛中落下。
在此处我们知道诸葛亮的语言和动作与前番哭周瑜的情节大有不同,首先神色“失惊”,接着动作上“掷杯于地”,言辞上“掩面哭曰:‘哀哉!痛哉’”于此仍有不足,后面|“大哭曰:‘今吾主丧一臂矣!’众官皆惊”。诸葛亮这样一个惊慌失措的表现在整部《三国演义》之中仅此一见,可以说是真情流露,痛彻心扉。但此时是否庞统已死, 蜀汉集团内部仍将信将疑。后文中继续写在之后的几日有士兵报告说关平到,当时在场的众官都一惊,关平呈上刘备的书信证实了诸葛亮的话,庞统被张任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诸葛亮大哭,诸葛亮随后要去帮助刘备于危难中,尔后关羽对诸葛亮说荆州的重要性,诸葛亮让关羽留守荆州并留给他八个字以作后路。
庞统死讯确切之后,诸葛亮又一次大哭。如果我们仅仅将这一回目中诸葛亮的两次痛苦庞统理解为他在此时因为失去了一位挚交好友又一次情绪失控也并没有错,但是这样的一个诸葛亮恐怕只能是一个智商高于常人的幕僚,而绝然无法达到《三国演义》中智通天人的“智绝”的境界。那么,此处的两次痛哭庞统还有别的深意吗?
也许我们贯通这一回目的前后,就会发现,此时东吴经历了前文所述诸葛亮一番安抚,仍与蜀汉集团结为同盟;而曹操集团刚刚平定西凉马超的滋扰无意大肆扩张。可以说此时的蜀汉集团得到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刘备、庞统西进受阻,庞统殒命实在对蜀汉集团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才有诸葛亮两次痛哭庞统,进而要将荆州重任委以关羽的重要情节。正如诸葛亮所说“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在此处,我们看到的几滴英雄泪里,既有对与自己其名的“凤雏先生”猝然殒命的惺惺相惜之泪,也有诸葛亮对蜀汉集团功业难成、挫折多有的痛惜之泪。可以说他的哭痛彻心扉,于是乎更要对关羽几番叮咛“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所言何止殷殷切切,实在关系重大,蜀汉集团在此时确实不容有失,否则岂不是又将回到赤壁战前身无立锥之地的境地中去吗?
目 录
引言 1
1诸葛亮眼泪为何而流 2
1.1吊唁周瑜之泪—南结东吴之泪 2
1.2 痛失庞统—守成凯信之泪. 3
1.3 受托白帝—感激涕零之泪 4
1.4 忍痛斩将之泪—大业难成之泪 5
2诸葛亮眼泪为谁而流 7
2.1 忠厚仁德的刘备 7
2.2 乐不思蜀的刘禅 8
2.3 人才凋零的蜀汉 9
2.4 壮志未酬的自己 10
3流泪对诸葛亮人物塑造的意义 12
3.1 性情之中透真醇 12
3.2 纷繁之中见真知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典籍之中,《三国演义》无疑堪称翘楚;而文中人物的塑造,更可说是让人拍案叫绝,关云长之义绝,曹孟德之奸绝以及本文将要陈述的人物诸葛孔明的智绝更是出乎棋类拔乎其萃。通过自身的学习,笔者尝试通过对作品中诸葛亮的四次落泪阐释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明晰人物形象的塑造特色。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之中勾画最多的是魏蜀吴三国互相争战、兴衰存亡百余年的历史过程,而书中人物你来我往大多也是围绕着这些宏阔的历史事件展开的。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我们更多的估计是要谈论是他的弹琴于膝上的隐士风流气概,羽扇纶巾的优雅之人的深致,未出草庐而品论天下三分的见识与智慧,承载先皇的托付而六出祁山的忠义。“眼泪”与这么一个人物形象似乎深有南辕北辙之感,那么,文中所写的诸葛亮的四处落泪究竟发生于何处?这四滴泪又因何人而落呢?落泪的诸葛亮是否依然是我们心中的真英雄呢?
1诸葛亮眼泪为何而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三国演义》之中,关于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我们可以借用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读三国志法》中的表述在历史的漫长史上记录的贤能宰相很多,但是名高千万人心中的只有诸葛亮。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也曾这样写到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宗臣遗像使人看到肃然起敬, 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为了蜀国付出了毕生心血却遗憾而终。但是,书中的这么一个可以鼎定乾坤的人物也有四次落泪的经历。分别发生在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像凤雏理事”吊唁周瑜之泪,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为凤雏落泪,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因刘备托孤落泪,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为参军马谡落泪。
1.1 吊唁周瑜之泪 — 南结东吴之泪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像凤雏理事”中东吴都督周瑜与诸葛亮赤壁之战后三次斗智不敌箭疮接连复发,终长叹而逝。诸葛亮具祭礼赴柴桑吊丧。书中写到吊丧之前诸葛亮观星象预料到周瑜会死,之后就以吊丧为由去江东一趟。刘备心存忧虑,怕其被人加害。诸葛亮之后带了赵云等五百将士一同前往陪他吊丧,而且打听到孙权已经任命鲁肃为都督,周瑜的灵柩都已经运回柴桑,鲁肃以礼相待而周瑜的部下却充满敌意,想要杀他,由于赵云在旁边带剑相随,没敢下手。
文中明确交代了诸葛亮第一时间得知周瑜死讯时第一反应是“笑”,由此,我们可知诸葛亮在后文中吊唁周郎之泪绝非为周郎而流,那么,诸葛亮究竟为何要孤身犯险,吊丧于周郎灵前呢?难道真的进入文中所说的用吊丧的借口去往江东一趟,就能够寻得贤能之人辅佐刘备?在江东,诸葛亮摆设祭坛在周瑜的灵前,跪在地上亲自为周瑜祭奠酒,说出一些痛失知音的话后伏在地上痛哭。
诸葛亮从周瑜少年英雄时期开始到火烧赤壁对其人一生做了一番高度凝练的点评,可谓知人。称周郎一死,更无知音。可我们在前文已说,诸葛亮的眼泪绝非为周郎而流,那么,这自相矛盾的情节为何出现呢?诸葛亮在痛苦之后,周围的部将都认为诸葛亮都是作假,不得当真,而鲁肃见诸葛亮声情并茂,觉得周瑜心胸狭窄,自取灭亡。
诸葛亮一番痛切的悼词不仅打消了东吴众将对自己的敌意,甚至于东吴主将鲁肃也认为“孔明多情,公瑾量窄”,那么诸葛亮仅仅是为了改变鲁肃等人对自己的观感吗?也许我们还要看到,正是诸葛亮这样的一个吊唁周郎的眼泪在改变东吴众将对自己的观感的同时,也改变了对于 蜀汉集团的态度,诸葛亮用自己饿眼泪悄无声息的巩固了本已出现裂痕的“孙刘联盟”。而这,也许才是诸葛亮的眼泪的价值。从这样的眼泪之中,我们也更清晰而深刻的看到了诸葛亮经略天下的智慧和谋略。
1.2 痛失庞统之泪 — 守成开新之泪
《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一回中,庞统辅佐刘备征讨西川不慎身死。诸葛亮两番流泪。具体在宴会中商量收西川的事。诸葛亮有观星象的本领,见正西方向一个星星从天而坠,料到庞统会出事。宴会在紧张的气氛中落下。
在此处我们知道诸葛亮的语言和动作与前番哭周瑜的情节大有不同,首先神色“失惊”,接着动作上“掷杯于地”,言辞上“掩面哭曰:‘哀哉!痛哉’”于此仍有不足,后面|“大哭曰:‘今吾主丧一臂矣!’众官皆惊”。诸葛亮这样一个惊慌失措的表现在整部《三国演义》之中仅此一见,可以说是真情流露,痛彻心扉。但此时是否庞统已死, 蜀汉集团内部仍将信将疑。后文中继续写在之后的几日有士兵报告说关平到,当时在场的众官都一惊,关平呈上刘备的书信证实了诸葛亮的话,庞统被张任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诸葛亮大哭,诸葛亮随后要去帮助刘备于危难中,尔后关羽对诸葛亮说荆州的重要性,诸葛亮让关羽留守荆州并留给他八个字以作后路。
庞统死讯确切之后,诸葛亮又一次大哭。如果我们仅仅将这一回目中诸葛亮的两次痛苦庞统理解为他在此时因为失去了一位挚交好友又一次情绪失控也并没有错,但是这样的一个诸葛亮恐怕只能是一个智商高于常人的幕僚,而绝然无法达到《三国演义》中智通天人的“智绝”的境界。那么,此处的两次痛哭庞统还有别的深意吗?
也许我们贯通这一回目的前后,就会发现,此时东吴经历了前文所述诸葛亮一番安抚,仍与蜀汉集团结为同盟;而曹操集团刚刚平定西凉马超的滋扰无意大肆扩张。可以说此时的蜀汉集团得到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刘备、庞统西进受阻,庞统殒命实在对蜀汉集团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才有诸葛亮两次痛哭庞统,进而要将荆州重任委以关羽的重要情节。正如诸葛亮所说“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在此处,我们看到的几滴英雄泪里,既有对与自己其名的“凤雏先生”猝然殒命的惺惺相惜之泪,也有诸葛亮对蜀汉集团功业难成、挫折多有的痛惜之泪。可以说他的哭痛彻心扉,于是乎更要对关羽几番叮咛“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所言何止殷殷切切,实在关系重大,蜀汉集团在此时确实不容有失,否则岂不是又将回到赤壁战前身无立锥之地的境地中去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