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记中绳子和灵魂意象的隐喻(附件)
摘 要绳子是一种承重的工具,承载索道上的一架缆车或者槐树上的一具尸体;也是桥梁,如尼采“人是一根横亘在深渊上方的绳索,联系于禽兽与超人间”;也可以是束缚,缠绕,压制,居高临下,暴虐的性冲动。在苏童笔下,绳子是不容挣脱的命,是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也是所有柔情与蜜意、愤怒与憎恨的羁绊。它捆住了疯疯癫癫到处找“魂”的祖父,捆住了牙尖嘴利、狡黠刻薄的仙女。物理上的绳索不能一劳永逸,精神上的绳索却嵌进了皮肤,打了个死结。丢魂后的迷失和找魂中的迷茫,丢魂的状态使他们无法把控自己, 绳索具有捆绑与束缚的隐喻,丢魂具有迷失和迷茫的隐喻。保润、柳生、仙女,谁也不曾料到命运的羁绊是如此诡谲。
目 录
引 言 1
1 《黄雀记》中“绳子”的意象 2
1.1 对“肉体”的“捆绑” 2
1.2 对灵魂的“束缚” 3
2 《黄雀记》中“魂”的意象 4
2.1 丢魂后的变形 4
2.2 找魂中的迷失 6
3 《黄雀记》的意象隐喻以及精神难局 8
3.1 文中的意象隐喻 8
3.2 现实生活的精神难局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引 言
《黄雀记》是苏童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进而引发的一段命运纠葛史。香椿树街的赫赫有名的纨绔子弟柳生强奸了小仙女,却让普通少年保润替其坐牢。小说的结尾是保润在柳生的新婚之夜杀了他。《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在罪与罚、仇恨与宽恕、暴戾与救赎的纠葛中,编织出一段湿润、静谧、病态、绝望也蕴含着对尚不明确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香椿树街故事。
《黄雀记》之“黄雀”出自古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紧张的关系在保润、柳生、仙女间始终延续着,捕猎者与猎物的身份也不停轮换。另一方面,香椿树街的居民们十几年间的遭遇以及祖父在短暂逃离井亭医院的日子里,见到医院之外世界的景象,始终重复着的那句感慨:“祖国真是日新月异了啊。”无不透露出苏童的时代关怀。从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一种充满历史感和象征意味的符号。个体渺小的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运与历史的滚滚洪流密不可分,苏童试图通过写作进行一种更严肃、更高级的探讨:关于中国的发展历程,关于乡土,关于民族性,关于公共正义,关于那些在秩序中公正的表象背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小镇的铁皮屋与水塔成为陈旧的遗迹,所有人忙于发财、享乐、贿赂、拜佛,成功者自信地认为自己是“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带着远见去规划自己和后代的未来,尚不知自己也已经是失落的、被抽空的历史的遗留物。
本文主要探讨《黄雀记》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命运,并借此发掘,作者在叙事中所使用的种种意象背后所暗含的隐喻,通过对这些隐喻的整理和阐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苏童写作的旨趣、观念与目标。
1 《黄雀记》中“绳子”的意象
绳子象征着捆绑和束缚,绳子呈现出不自由、恐惧和服从,也是连结小说中人物命运的道具,或者说,除了物理上捆缚人身的绳索以外,苏童更为他笔下的人物准备了诡谲、纷杂、不容挣脱的,用以制造命运的连结点的抽象的绳索,将他们的各自命运打结到一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
1.1 对“肉体”的“捆绑”
故事发生在香椿树街,讲述的是主人公保润、柳生和仙女三人爱恨情仇与无常青春。“依靠一根绳子,保润成了一名独特的艺术家。”被母亲派去医院接替父职、展示孝心照顾祖父的保润,在百无聊赖、空洞得近于鸽灰色的生活中意外地掌握了绳艺,与“绳子”的羁绊自此贯穿其一生。
在“保润的春天”中,绳索是保润捆绑祖父的工具[4]P59,对于祖父的不老实,在井亭医院中稍不留神就跑出去,在绿化带肆意挖掘。保润的使命就是捆绑他,捆绑住他的双手,让井亭医院回到一片安宁祥和。他用绳索捆绑祖父的身体。而祖父渐渐习惯这种捆绑,甚至向人们展示其孙子的精湛捆法。他的面容有点浮肿,双颊偶有蹊跷的红晕,眼睛里充满焦虑的光芒,因为失去了摆臂的动作,他走路的姿势显得僵硬,滑稽,像一只企鹅。春天的祖父目光下垂,沿途观察道路两侧的地形特点,坐标是树,辐射半径大约有五到六米[1]P37。癫狂的祖父在保润所创造的五花八门的“法治结”、“民主结”、“菠萝结”等捆法的束缚下终于被迫就范,温顺了下来。而在精神病院的其他病人,因为季节性狂躁被捆绑在床上,不是皮带,便是铁链,他们像屠宰场里的牲口一样嚎叫着,毫无尊严。[1]P37病人家属和护工的无可奈何,便请了保润,用手上的绳结征服他们的身体。
保润的绳艺成为井亭医院向“文明”转型的标杆。以精湛的技艺捆缚精神病人,成为了一门值得炫耀的技巧。绳艺为保润赢来了赞美和鼓励,也让他处理矛盾的方式变得病态而偏激。当早熟、刁蛮、胆大妄为的小仙女对着他张牙舞爪时,恼羞成怒的他索性用绳索将仙女捆在了水塔后,自己扬长而去。保润与仙女因绳索而走上了人生的岔路口。少年任性时的这一捆,捆住了仙女,让她动弹不得地失掉了贞操;也捆住了保润,害得他被柳生诬陷遭来十年牢狱之灾。自以为是主宰者的保润,何尝不是与仙女一样,都是受缚者命运早已把他们牢牢绑在了一起,容不得挣脱。
1.2 对灵魂的“束缚”
在《黄雀记》中,捆绑身体的绳索,总归被用于拘束人的自由,祖父的、保润的、柳生的、仙女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是蝉?谁是螳螂?谁又是黄雀?[3]P20捕食者与猎物的角色在叙事的进程中不断轮替着。
没人能预见到十年前的那个黄昏所发生的一切对他们一生有着何其重大的影响,三位当事人各自的际遇在这个节点陡然迎来了一个急转弯:保润平白蒙受十年牢狱之灾,满怀着愤恨与不解,成长为一个狰狞冷漠的“里面人”;犯案者柳生在十年间发财、行善,出于对陷害保润的愧怍和恐惧,时时刻刻“夹起尾巴做人”,甚至接替了保润的义务,悉心照顾他苍老、疯癫的祖父。然而始终无法摆脱紧紧捆住了内心的绳索;仙女化名白蓁,出走他乡,发誓不再回来,试图将鲁莽的青春至此遗忘,将一切受辱、愧疚、陷害通通抛在身后,可保润和他的绳索就像一个梦魇,缠着她的灵魂,逼着她回望,要向她追索公义和歉意。
毕竟,“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终究只是一句空泛的安慰。救赎与遗忘对业已发生的悲剧所能带来的弥补和宽慰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悲剧总是一环扣着一环,冤冤相报不休,牵挂、仇恨与罪孽感随着时间流驶反而愈加强烈。保润入狱并未给柳生和仙女带来他们想象中的长久平静,命运的绳索紧紧捆在他们身上,一再将他们拉回那个倦怠、鲁莽、充满误会的黄昏。保润的绳索在他们的灵魂上系了个死结。灵魂被束缚住,身体也就无法摆脱。他们像是被绳索束缚得久了的动物,被无形的绳索牢牢捆着,表面的桀骜、光鲜亮丽、风生水起在执绳索的保润面前就统统成了虚张声势,变得缄默,没了声息。2 《黄雀记》中“魂”的意象
除了绳索,在《黄雀记》全篇中频频出现的另一个词汇就是丢魂。“魂”即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意识,是组成稠密的心理活动的中枢,是人能够认识自身、认识外界并作出相应反馈的前提。丢魂意味着无知无觉,无法控制自身,基本的行动缺乏理智的指引,将生物的直觉视为目的,生活的轨迹成为一场大型的蒙特卡洛实验。
目 录
引 言 1
1 《黄雀记》中“绳子”的意象 2
1.1 对“肉体”的“捆绑” 2
1.2 对灵魂的“束缚” 3
2 《黄雀记》中“魂”的意象 4
2.1 丢魂后的变形 4
2.2 找魂中的迷失 6
3 《黄雀记》的意象隐喻以及精神难局 8
3.1 文中的意象隐喻 8
3.2 现实生活的精神难局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引 言
《黄雀记》是苏童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进而引发的一段命运纠葛史。香椿树街的赫赫有名的纨绔子弟柳生强奸了小仙女,却让普通少年保润替其坐牢。小说的结尾是保润在柳生的新婚之夜杀了他。《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在罪与罚、仇恨与宽恕、暴戾与救赎的纠葛中,编织出一段湿润、静谧、病态、绝望也蕴含着对尚不明确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香椿树街故事。
《黄雀记》之“黄雀”出自古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紧张的关系在保润、柳生、仙女间始终延续着,捕猎者与猎物的身份也不停轮换。另一方面,香椿树街的居民们十几年间的遭遇以及祖父在短暂逃离井亭医院的日子里,见到医院之外世界的景象,始终重复着的那句感慨:“祖国真是日新月异了啊。”无不透露出苏童的时代关怀。从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一种充满历史感和象征意味的符号。个体渺小的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运与历史的滚滚洪流密不可分,苏童试图通过写作进行一种更严肃、更高级的探讨:关于中国的发展历程,关于乡土,关于民族性,关于公共正义,关于那些在秩序中公正的表象背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小镇的铁皮屋与水塔成为陈旧的遗迹,所有人忙于发财、享乐、贿赂、拜佛,成功者自信地认为自己是“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带着远见去规划自己和后代的未来,尚不知自己也已经是失落的、被抽空的历史的遗留物。
本文主要探讨《黄雀记》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命运,并借此发掘,作者在叙事中所使用的种种意象背后所暗含的隐喻,通过对这些隐喻的整理和阐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苏童写作的旨趣、观念与目标。
1 《黄雀记》中“绳子”的意象
绳子象征着捆绑和束缚,绳子呈现出不自由、恐惧和服从,也是连结小说中人物命运的道具,或者说,除了物理上捆缚人身的绳索以外,苏童更为他笔下的人物准备了诡谲、纷杂、不容挣脱的,用以制造命运的连结点的抽象的绳索,将他们的各自命运打结到一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
1.1 对“肉体”的“捆绑”
故事发生在香椿树街,讲述的是主人公保润、柳生和仙女三人爱恨情仇与无常青春。“依靠一根绳子,保润成了一名独特的艺术家。”被母亲派去医院接替父职、展示孝心照顾祖父的保润,在百无聊赖、空洞得近于鸽灰色的生活中意外地掌握了绳艺,与“绳子”的羁绊自此贯穿其一生。
在“保润的春天”中,绳索是保润捆绑祖父的工具[4]P59,对于祖父的不老实,在井亭医院中稍不留神就跑出去,在绿化带肆意挖掘。保润的使命就是捆绑他,捆绑住他的双手,让井亭医院回到一片安宁祥和。他用绳索捆绑祖父的身体。而祖父渐渐习惯这种捆绑,甚至向人们展示其孙子的精湛捆法。他的面容有点浮肿,双颊偶有蹊跷的红晕,眼睛里充满焦虑的光芒,因为失去了摆臂的动作,他走路的姿势显得僵硬,滑稽,像一只企鹅。春天的祖父目光下垂,沿途观察道路两侧的地形特点,坐标是树,辐射半径大约有五到六米[1]P37。癫狂的祖父在保润所创造的五花八门的“法治结”、“民主结”、“菠萝结”等捆法的束缚下终于被迫就范,温顺了下来。而在精神病院的其他病人,因为季节性狂躁被捆绑在床上,不是皮带,便是铁链,他们像屠宰场里的牲口一样嚎叫着,毫无尊严。[1]P37病人家属和护工的无可奈何,便请了保润,用手上的绳结征服他们的身体。
保润的绳艺成为井亭医院向“文明”转型的标杆。以精湛的技艺捆缚精神病人,成为了一门值得炫耀的技巧。绳艺为保润赢来了赞美和鼓励,也让他处理矛盾的方式变得病态而偏激。当早熟、刁蛮、胆大妄为的小仙女对着他张牙舞爪时,恼羞成怒的他索性用绳索将仙女捆在了水塔后,自己扬长而去。保润与仙女因绳索而走上了人生的岔路口。少年任性时的这一捆,捆住了仙女,让她动弹不得地失掉了贞操;也捆住了保润,害得他被柳生诬陷遭来十年牢狱之灾。自以为是主宰者的保润,何尝不是与仙女一样,都是受缚者命运早已把他们牢牢绑在了一起,容不得挣脱。
1.2 对灵魂的“束缚”
在《黄雀记》中,捆绑身体的绳索,总归被用于拘束人的自由,祖父的、保润的、柳生的、仙女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是蝉?谁是螳螂?谁又是黄雀?[3]P20捕食者与猎物的角色在叙事的进程中不断轮替着。
没人能预见到十年前的那个黄昏所发生的一切对他们一生有着何其重大的影响,三位当事人各自的际遇在这个节点陡然迎来了一个急转弯:保润平白蒙受十年牢狱之灾,满怀着愤恨与不解,成长为一个狰狞冷漠的“里面人”;犯案者柳生在十年间发财、行善,出于对陷害保润的愧怍和恐惧,时时刻刻“夹起尾巴做人”,甚至接替了保润的义务,悉心照顾他苍老、疯癫的祖父。然而始终无法摆脱紧紧捆住了内心的绳索;仙女化名白蓁,出走他乡,发誓不再回来,试图将鲁莽的青春至此遗忘,将一切受辱、愧疚、陷害通通抛在身后,可保润和他的绳索就像一个梦魇,缠着她的灵魂,逼着她回望,要向她追索公义和歉意。
毕竟,“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终究只是一句空泛的安慰。救赎与遗忘对业已发生的悲剧所能带来的弥补和宽慰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悲剧总是一环扣着一环,冤冤相报不休,牵挂、仇恨与罪孽感随着时间流驶反而愈加强烈。保润入狱并未给柳生和仙女带来他们想象中的长久平静,命运的绳索紧紧捆在他们身上,一再将他们拉回那个倦怠、鲁莽、充满误会的黄昏。保润的绳索在他们的灵魂上系了个死结。灵魂被束缚住,身体也就无法摆脱。他们像是被绳索束缚得久了的动物,被无形的绳索牢牢捆着,表面的桀骜、光鲜亮丽、风生水起在执绳索的保润面前就统统成了虚张声势,变得缄默,没了声息。2 《黄雀记》中“魂”的意象
除了绳索,在《黄雀记》全篇中频频出现的另一个词汇就是丢魂。“魂”即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意识,是组成稠密的心理活动的中枢,是人能够认识自身、认识外界并作出相应反馈的前提。丢魂意味着无知无觉,无法控制自身,基本的行动缺乏理智的指引,将生物的直觉视为目的,生活的轨迹成为一场大型的蒙特卡洛实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