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
《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20191210155429]
内容摘要:《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的一部作品,它以大量北京方言、俗语词写作而成,在语言研究角度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历来对于其中俗语词的研究不甚详细,还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所以以《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为对象,希望为俗语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这里主要采用调查统计法、审文例法和定量研究法,首先对《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从词类、结构和语义三方面进行分类,每类再选取典型例子作具体的解释说明,较为细致地介绍其中俗语词的分布情况。在总体把握俗语词分布的基础上,对俗语词的使用特点进行概括,分别是不平衡性,继承性,新异性和儿化的特点。《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的分布和使用情况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它的成书时间既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特殊阶段,必然担负着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是我们推古知今的一把钥匙。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儿女英雄传俗语词分类使用特点
目 录
一、引言 1
(一)《儿女英雄传》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1
1.《儿女英雄传》简介 1
2.《儿女英雄传》及其俗语词研究现状 1
(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2
1.研究意义 2
2.研究方法 3
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分类研究 3
(一)《儿女英雄传》俗语词词类考察 3
1.实词 3
2.虚词 7
(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结构考察 8
1.单音节俗语词 8
2.双音节俗语词 8
3.多音节俗语词 9
(三)《儿女英雄传》俗语词语义考察 10
1.称谓类俗语词 10
2.名物类俗语词 11
3.行为动作类俗语词 11
4.性质状态类俗语词 11
5.其他俗语词 12
三、《儿女英雄传》俗语词使用特点 12
(一)不平衡性 12
(二)继承性 13
(三)新异性 13
(四)儿化 14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6
附 录 17
致 谢 19
《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
一、引言
(一)《儿女英雄传》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1.《儿女英雄传》简介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的作品,也是我们目前所知他的独一部流传后世的著作。文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在《儿女英雄传》中又以“燕北闲人”自居。他大约生活在清朝中后期,当是时,从以描述郎才女貌的男女青年如何冲破阻碍走在一起的爱情故事为主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分化出了一个全新的小说流派——儿女英雄小说。它仍然以才子与佳人的组合为主,以才子佳人的相恋相守为主线,但又不仅仅讲述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而是与侠义小说相结合,塑造出男俊女俏,才华无双,更重要的是武艺高超,忠肝义胆,鄙夷奸邪小人,乐于行侠仗义的才子佳人。《儿女英雄传》正是儿女英雄小说中的一个典型。
《儿女英雄传》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语言上。正如郑振铎所说:“全书都以纯粹的北京话写成,在方言文学上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那样流利的京语,只有《红楼梦》里的文字可以相比。”《儿女英雄传》中的大量北京方言,包括一些通俗生动的俗语词的使用,使它成为了研究清末汉语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将其与之前、之后出现的一些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在这个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汉语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
2.《儿女英雄传》及其俗语词研究现状
对《儿女英雄传》所做的研究最先是以文学、史学和民族学研究为主的。史学方面主要研究作者的生平、家世情况,作品中的人物原型的考证等。从文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有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作品思想主旨的把握等。而民族学研究的内容就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民族特征等。
其实,《儿女英雄传》能在清代小说中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并不是它在史学、文学或者民族学方面的价值,它最重要的研究价值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因为它是以相当丰富的北京口语写成的一部京味小说,语言通俗生动,活泼俏丽,十分出彩。然而,从语言学角度对其作研究,不仅涉猎的时间比较晚,而且一直比较少,直到语言学不断地发展壮大,《儿女英雄传》作为一部极富语言特点的作品,在语言学领域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于俗语词的概念,历来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这里在对《儿女英雄传》俗语词所进行的研究中,以郭在贻先生的概念界定为基础,郭在贻先生在《训诂学》一书中说到:“古代人的口头语词,也叫俗语词。”具体来说,俗语词是从古代就开始使用,一直传递、继承下来的,民间老百姓常讲常说常用的一些语词。我们知道,用于书面写作的书面语词是比较典雅庄重的,而俗语词则恰恰与书面语词相区分,更显得通俗活泼。
俗语词的研究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汉朝、明清时期,发展到近现代,对俗语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编写词典、考证词语、探讨理论问题三方面。
《儿女英雄传》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作品中俗语词的研究价值。但是,据统计,将《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作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例如杜春艳《<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2011),它主要是针对《儿女英雄传》中词义有扩大、缩小或转移的俗语词进行研究。应该说,《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关注、重视。
(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首先,经过调查,目前以《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为对象所做的分析并不多,大部分是松散零碎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描述,或者只是在学者的某篇文章里简单地提及几句,少有以之为核心进行的专门研究。因而,它还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并且能够充实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
其次,对整个俗语词体系所进行的研究,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尚未达到穷尽式的研究,对一些语词的研究分析还存在开拓扩展的空间。因此,对《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作具体探究,尤其是对一些尚未被收录释义的语词进行分析说明,这也是完善俗语词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再次,《儿女英雄传》是一部以大量北京口语和方言俚语写作而成的小说,对于研究北京话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独特的意义。胡适先生认为:“前有《红楼梦》,后有《儿女英雄传》,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因为它们都是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过程中的作品,通过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窥探到近现代汉语之间的关联和变化。因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也是分析中国语言使用与变更过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2.研究方法
(1)调查统计法
这是在语言研究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要研究作品中的某种语言现象或某一词类,首先要根据要求在文中提取出来,再借助于词典,各种工具书对它们进行释义,以便于理解和分析。
(2)审文例法
对于已经收录到相关参考资料中的俗语词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认识,但是由于种种限制,有一部分俗语词仍未被收录和释义,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或者把有该词出现的句子尽可能多地找出来,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掌握它的意义。
(3)定量研究法
将提取出的俗语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合,以便对每一类的词语的整体特点和使用规则做出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本文考察《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使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的《儿女英雄传》。
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分类研究
本文考察到《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共有505例,分别从词类、结构和语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
(一)《儿女英雄传》俗语词词类考察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主要依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为参考依据,可以将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即词类的划分。词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指能够单独地担任语句中的一个有用成分,真正可以解释出意义的词,而不能够充当语句中的成分,不能直接解释词语的意思,而只存在一定的语法意义的词是虚词。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第四版中的界定,实词中又可以再具体划分出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副词、叹词、代词、数词、区别词及拟声词,虚词中又包括介词、助词、连词和语气词。《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基本上也可以根据词类做这样的划分。
1.实词
共497例,占俗语词总数的98.4%。
(1)名词
名词类的俗语词在《儿女英雄传》中共有161例,占俗语词总数的31.9%,多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的俗语词。
【脸面】即脸。
“出来依然是满面精神,无烦无恼,据婆婆说,脸面儿比在外头倒胖了。”(第二十六回)
《红楼梦》第三十回中也出现这样的用法:“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儿,那女孩子只当也是个丫头。”
需要注意的是,“脸面”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用来表示颜面,面子。例如老舍《二马》中写道:“我早知道她!自私,任性,不顾脸面!我早知道她!”
【杌子】小凳子。
“东里间靠西壁子一张木床,挨床靠窗两个杌子。”(第五回)
【妆奁】指女子梳妆打扮所用的镜子妆匣等物,借来指代嫁妆。
“张老夫妻把十三妹赠的那一百金子依然交给安老爷、安太太办理妆奁。”(第十三回)
【伴当】随从,跟班。
“看你既不是官员赴任,又不是买卖经商,更不是觅衣求食,究竟有甚么要紧的勾当?怎生的伴当也不带一个出来,就这等孤身上路呢?”(第五回)
伴当一词,始于元代初年,是指一种与官僚大姓有隶属关系的世奴阶级,有此姓为彼姓伴当,那么此阶级的人就要世代为彼姓人,一般都是为官僚统治阶级服务,听候他们差遣,是为伴当。清代雍正年间,削除其籍,将他们列为平民,然而他们与真正的平民之间还是存在分明的界限,受到平民及以上阶级的歧视,这种界限,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消除。伴当一词渐用来表示陪同主人出门的随从,后来也泛指同伴。
元代杨显之的《潇湘雨》第四折中也有这一说法:“管待钦差犹自可,倒是亲随伴当没人情。”
【了手】尽头,结束。
“是说是为我姐姐,都是该的,这个白斋可吃到多早晚是个了手呢?”(第二十一回)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也用到了“了手”一词:“叫我怎么样呢?我又不是个丫头,把我关在家里,何日是个了手?”
另外,“了手”还可以解释为高手,例如李贽的《答澹然师》:“慈湖于宋儒中独为第一了手好汉,以屡疑而屡悟也。”
(2)动词
动词类俗语词共194例,在总俗语词数的38.4%,其中以动作行为类动词为主。
【端相】仔仔细细地打量、观察、端详。
“那女子走到跟前,把那块石头端相了端相,见有二尺多高。”(第四回)
【扎挣】勉强支撑着,多形容人在病弱的时候挣扎着做些什么。
“家里这个样儿大喜的事,奴才就怎么病,也该扎挣着出来。”(第三十五回)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妹妹若觉得身上不爽快,倒要自己勉强扎挣着出来,各处走走逛逛,散散心,比在屋里闷坐着到底好些了。”
【俄延】耽误,停顿。
“俄延了半晌,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这是我粗心大意!’”(第四回)
《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也出现了这样的用法:“上皇又问了些闲话,俄延至午,尚膳厨官奏道:‘进呈御膳在此,未敢擅便,乞取圣旨。’”
【磨它子】拖时间,磨时间。
“但是一个打定主意磨它子的人,不这样一搭讪,叫他怎么下场?”(第二十七回)
(3)形容词
形容词类俗语词共76例,占俗语词总数的15%,多是用来表示性质、状态。
【希脏坌臭】环境脏乱,气味难闻。
“就在那希脏坌臭的和尚屋子里,桌子上搁了盏灯,说:‘这就算你父母之命。’”(第二十六回)
坌,这里有灰尘堆积之意,“希脏坌臭”就是指房间、卧室等环境脏乱差,不卫生不洁净。
【乖觉】聪明又伶俐。
“那避祸的,纵让千方百计的避开,莫认作自己乖觉,究竟立脚不稳,安身不牢。”(第十四回)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也有运用:“那小厮生得乖觉,自来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里卖些时新果品,时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
【直橛橛】直挺挺,挺拔的样子。
“这个样儿的冷天,直橛橛的跪在风地里,举着箍香,一面烧香,一面磕头,一直等手里的香尽了才站起来。”
“直橛橛”也写作“直蹶蹶”,表笔直挺立的风貌,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物。例如,赵树理的小说《地板》中有:“我去地里看了一下,辣子茄子杆都还在地里直橛橛长着。”这里,“直橛橛”用来表示植物的生长形态。
内容摘要:《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的一部作品,它以大量北京方言、俗语词写作而成,在语言研究角度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历来对于其中俗语词的研究不甚详细,还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所以以《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为对象,希望为俗语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这里主要采用调查统计法、审文例法和定量研究法,首先对《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从词类、结构和语义三方面进行分类,每类再选取典型例子作具体的解释说明,较为细致地介绍其中俗语词的分布情况。在总体把握俗语词分布的基础上,对俗语词的使用特点进行概括,分别是不平衡性,继承性,新异性和儿化的特点。《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的分布和使用情况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它的成书时间既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特殊阶段,必然担负着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是我们推古知今的一把钥匙。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儿女英雄传俗语词分类使用特点
目 录
一、引言 1
(一)《儿女英雄传》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1
1.《儿女英雄传》简介 1
2.《儿女英雄传》及其俗语词研究现状 1
(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2
1.研究意义 2
2.研究方法 3
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分类研究 3
(一)《儿女英雄传》俗语词词类考察 3
1.实词 3
2.虚词 7
(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结构考察 8
1.单音节俗语词 8
2.双音节俗语词 8
3.多音节俗语词 9
(三)《儿女英雄传》俗语词语义考察 10
1.称谓类俗语词 10
2.名物类俗语词 11
3.行为动作类俗语词 11
4.性质状态类俗语词 11
5.其他俗语词 12
三、《儿女英雄传》俗语词使用特点 12
(一)不平衡性 12
(二)继承性 13
(三)新异性 13
(四)儿化 14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6
附 录 17
致 谢 19
《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
一、引言
(一)《儿女英雄传》简介及其研究现状
1.《儿女英雄传》简介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的作品,也是我们目前所知他的独一部流传后世的著作。文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在《儿女英雄传》中又以“燕北闲人”自居。他大约生活在清朝中后期,当是时,从以描述郎才女貌的男女青年如何冲破阻碍走在一起的爱情故事为主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分化出了一个全新的小说流派——儿女英雄小说。它仍然以才子与佳人的组合为主,以才子佳人的相恋相守为主线,但又不仅仅讲述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而是与侠义小说相结合,塑造出男俊女俏,才华无双,更重要的是武艺高超,忠肝义胆,鄙夷奸邪小人,乐于行侠仗义的才子佳人。《儿女英雄传》正是儿女英雄小说中的一个典型。
《儿女英雄传》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语言上。正如郑振铎所说:“全书都以纯粹的北京话写成,在方言文学上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那样流利的京语,只有《红楼梦》里的文字可以相比。”《儿女英雄传》中的大量北京方言,包括一些通俗生动的俗语词的使用,使它成为了研究清末汉语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将其与之前、之后出现的一些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在这个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汉语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
2.《儿女英雄传》及其俗语词研究现状
对《儿女英雄传》所做的研究最先是以文学、史学和民族学研究为主的。史学方面主要研究作者的生平、家世情况,作品中的人物原型的考证等。从文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有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作品思想主旨的把握等。而民族学研究的内容就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民族特征等。
其实,《儿女英雄传》能在清代小说中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并不是它在史学、文学或者民族学方面的价值,它最重要的研究价值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因为它是以相当丰富的北京口语写成的一部京味小说,语言通俗生动,活泼俏丽,十分出彩。然而,从语言学角度对其作研究,不仅涉猎的时间比较晚,而且一直比较少,直到语言学不断地发展壮大,《儿女英雄传》作为一部极富语言特点的作品,在语言学领域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于俗语词的概念,历来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这里在对《儿女英雄传》俗语词所进行的研究中,以郭在贻先生的概念界定为基础,郭在贻先生在《训诂学》一书中说到:“古代人的口头语词,也叫俗语词。”具体来说,俗语词是从古代就开始使用,一直传递、继承下来的,民间老百姓常讲常说常用的一些语词。我们知道,用于书面写作的书面语词是比较典雅庄重的,而俗语词则恰恰与书面语词相区分,更显得通俗活泼。
俗语词的研究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汉朝、明清时期,发展到近现代,对俗语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编写词典、考证词语、探讨理论问题三方面。
《儿女英雄传》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作品中俗语词的研究价值。但是,据统计,将《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作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例如杜春艳《<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2011),它主要是针对《儿女英雄传》中词义有扩大、缩小或转移的俗语词进行研究。应该说,《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关注、重视。
(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首先,经过调查,目前以《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为对象所做的分析并不多,大部分是松散零碎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描述,或者只是在学者的某篇文章里简单地提及几句,少有以之为核心进行的专门研究。因而,它还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并且能够充实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
其次,对整个俗语词体系所进行的研究,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尚未达到穷尽式的研究,对一些语词的研究分析还存在开拓扩展的空间。因此,对《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作具体探究,尤其是对一些尚未被收录释义的语词进行分析说明,这也是完善俗语词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再次,《儿女英雄传》是一部以大量北京口语和方言俚语写作而成的小说,对于研究北京话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独特的意义。胡适先生认为:“前有《红楼梦》,后有《儿女英雄传》,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因为它们都是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过程中的作品,通过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窥探到近现代汉语之间的关联和变化。因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研究也是分析中国语言使用与变更过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2.研究方法
(1)调查统计法
这是在语言研究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要研究作品中的某种语言现象或某一词类,首先要根据要求在文中提取出来,再借助于词典,各种工具书对它们进行释义,以便于理解和分析。
(2)审文例法
对于已经收录到相关参考资料中的俗语词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认识,但是由于种种限制,有一部分俗语词仍未被收录和释义,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或者把有该词出现的句子尽可能多地找出来,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掌握它的意义。
(3)定量研究法
将提取出的俗语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合,以便对每一类的词语的整体特点和使用规则做出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本文考察《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使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的《儿女英雄传》。
二、《儿女英雄传》俗语词分类研究
本文考察到《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共有505例,分别从词类、结构和语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
(一)《儿女英雄传》俗语词词类考察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主要依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为参考依据,可以将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即词类的划分。词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指能够单独地担任语句中的一个有用成分,真正可以解释出意义的词,而不能够充当语句中的成分,不能直接解释词语的意思,而只存在一定的语法意义的词是虚词。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第四版中的界定,实词中又可以再具体划分出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副词、叹词、代词、数词、区别词及拟声词,虚词中又包括介词、助词、连词和语气词。《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词基本上也可以根据词类做这样的划分。
1.实词
共497例,占俗语词总数的98.4%。
(1)名词
名词类的俗语词在《儿女英雄传》中共有161例,占俗语词总数的31.9%,多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的俗语词。
【脸面】即脸。
“出来依然是满面精神,无烦无恼,据婆婆说,脸面儿比在外头倒胖了。”(第二十六回)
《红楼梦》第三十回中也出现这样的用法:“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儿,那女孩子只当也是个丫头。”
需要注意的是,“脸面”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用来表示颜面,面子。例如老舍《二马》中写道:“我早知道她!自私,任性,不顾脸面!我早知道她!”
【杌子】小凳子。
“东里间靠西壁子一张木床,挨床靠窗两个杌子。”(第五回)
【妆奁】指女子梳妆打扮所用的镜子妆匣等物,借来指代嫁妆。
“张老夫妻把十三妹赠的那一百金子依然交给安老爷、安太太办理妆奁。”(第十三回)
【伴当】随从,跟班。
“看你既不是官员赴任,又不是买卖经商,更不是觅衣求食,究竟有甚么要紧的勾当?怎生的伴当也不带一个出来,就这等孤身上路呢?”(第五回)
伴当一词,始于元代初年,是指一种与官僚大姓有隶属关系的世奴阶级,有此姓为彼姓伴当,那么此阶级的人就要世代为彼姓人,一般都是为官僚统治阶级服务,听候他们差遣,是为伴当。清代雍正年间,削除其籍,将他们列为平民,然而他们与真正的平民之间还是存在分明的界限,受到平民及以上阶级的歧视,这种界限,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消除。伴当一词渐用来表示陪同主人出门的随从,后来也泛指同伴。
元代杨显之的《潇湘雨》第四折中也有这一说法:“管待钦差犹自可,倒是亲随伴当没人情。”
【了手】尽头,结束。
“是说是为我姐姐,都是该的,这个白斋可吃到多早晚是个了手呢?”(第二十一回)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也用到了“了手”一词:“叫我怎么样呢?我又不是个丫头,把我关在家里,何日是个了手?”
另外,“了手”还可以解释为高手,例如李贽的《答澹然师》:“慈湖于宋儒中独为第一了手好汉,以屡疑而屡悟也。”
(2)动词
动词类俗语词共194例,在总俗语词数的38.4%,其中以动作行为类动词为主。
【端相】仔仔细细地打量、观察、端详。
“那女子走到跟前,把那块石头端相了端相,见有二尺多高。”(第四回)
【扎挣】勉强支撑着,多形容人在病弱的时候挣扎着做些什么。
“家里这个样儿大喜的事,奴才就怎么病,也该扎挣着出来。”(第三十五回)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妹妹若觉得身上不爽快,倒要自己勉强扎挣着出来,各处走走逛逛,散散心,比在屋里闷坐着到底好些了。”
【俄延】耽误,停顿。
“俄延了半晌,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这是我粗心大意!’”(第四回)
《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也出现了这样的用法:“上皇又问了些闲话,俄延至午,尚膳厨官奏道:‘进呈御膳在此,未敢擅便,乞取圣旨。’”
【磨它子】拖时间,磨时间。
“但是一个打定主意磨它子的人,不这样一搭讪,叫他怎么下场?”(第二十七回)
(3)形容词
形容词类俗语词共76例,占俗语词总数的15%,多是用来表示性质、状态。
【希脏坌臭】环境脏乱,气味难闻。
“就在那希脏坌臭的和尚屋子里,桌子上搁了盏灯,说:‘这就算你父母之命。’”(第二十六回)
坌,这里有灰尘堆积之意,“希脏坌臭”就是指房间、卧室等环境脏乱差,不卫生不洁净。
【乖觉】聪明又伶俐。
“那避祸的,纵让千方百计的避开,莫认作自己乖觉,究竟立脚不稳,安身不牢。”(第十四回)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也有运用:“那小厮生得乖觉,自来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里卖些时新果品,时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
【直橛橛】直挺挺,挺拔的样子。
“这个样儿的冷天,直橛橛的跪在风地里,举着箍香,一面烧香,一面磕头,一直等手里的香尽了才站起来。”
“直橛橛”也写作“直蹶蹶”,表笔直挺立的风貌,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物。例如,赵树理的小说《地板》中有:“我去地里看了一下,辣子茄子杆都还在地里直橛橛长着。”这里,“直橛橛”用来表示植物的生长形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