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咏史怀古诗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以唐代大社会的时代背景为基础,联系相关诗人的生平及创作经历,从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形成、发展及繁荣等多方面去探讨和分析了这一阶段、这一类型的诗歌价值和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唐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艺术和文学价值。
目 录
引言1
第一章 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含义2
第二章 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形成、发展及繁荣3
2.1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形成3
2.2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因素4
2.2.1传统文化因素4
2.2.2时代因素4
2.2.3诗人修养及审美因素5
2.3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历程6
2.3.1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兴起6
2.3.2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开拓7
2.3.3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兴盛8
2.3.4唐代咏史怀古诗的繁荣8
第三章 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历史成就及文学价值9
结束语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引言
咏史怀古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进入唐朝之后,咏史怀古诗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是历代学者对它的研究却远远不如对其他诗歌类型的研究。已有的谈论咏史怀古诗的论文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是把咏史与怀古分开来写,有种支离破碎的感觉。在赵望秦的《唐代咏史怀古诗百年研究回顾》中,作者把学者们研究的咏史怀古诗,分成三个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半个世纪的发轫期,二是文革时的发展期,三是20世纪的兴盛时期。其中80年代以后,咏史怀古诗的研究就进入兴盛时期,相关联的著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学者们也创新出新的研究方法,用微观与宏观并行的方法,罗宗强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写出了晚唐咏史怀古诗的繁荣兴盛原因。还有许多学者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唐代的修养深厚、审美观点独到的诗人身上,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等等,这些诗人创作的咏史怀古诗有着自己的个性。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是少数咏史诗名家,而很少将视野投向整个唐代咏史诗创作,所以笔者决定研究整个唐代的咏史怀古诗,并且进行阐释,包括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它的形成、发展、繁荣时期的状况以及它为后世带来的历史成就和文学价值这三个部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为体裁,表达对个人的某种感伤之情,一般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或者是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来讽刺今天人们的做法不当,还有的人用咏史怀古诗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交替的伤感之情。咏史与怀古诗都是在历史为题材的大背景下,对历史人物、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抒发自己的感慨,以便达到借古讽今、怀才不遇等等的思想感情。但是这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咏史诗大多侧重描写古代的历史事件、古代人物,并且多用典故的修辞手法,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怀古诗则侧重描写诗人重新回到旧地有感而发之作。唐代是个诗词歌赋都比较兴盛的时代,而这个时期的咏史怀古诗是唐代诗坛上最耀眼的明珠。唐代的咏史怀古诗使得唐代诗人的精神和文化素质进入到了一个绝佳的境界,是前辈和后世之人无法超越的一代文人群体。在主题方面,唐代咏史怀古诗已经不再是以人物、山川为中心去直接抒情,而是以一个王朝或者说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大事件为载体,抒发兴亡之感、物是人非、怀才不遇或是对寻求当神仙的主题等等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艺术方面,唐朝人们可以再造艺术空间,再现历史以此抒发感情,他们在咏史怀古诗中大多采用对比兴的手法,能够比前代更加含蓄、深沉的表现出来。其中诗句中所比喻指的对象多是社会历史发生的大事件,着眼于个人的小恩小惠的比较少。比如唐代初期的王绩《过汉故城》[]中说道:“大汉昔未定,强秦犹擅场。中原逐鹿罢,高祖郁龙骤。千秋并万岁,空使泳歌伤。”这个作品在时间上跨度很大,从秦末一直到作者亲见的景象,显然作者很关注王朝的兴衰全过程。盛唐之后,由于政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与江南相关的作品,追怀江南一带的王朝和历史遗迹,如中晚唐诗人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等诗人。唐朝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个人的生死存亡上,而唐代咏史怀古诗的作者,他们思考历史的角度是极为开阔,因此,他们把逝去的王朝历史、历史遗迹作为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典故,是唐代咏史怀古类的诗歌始终离不开的主题。唐代的咏史怀古诗无论是在主题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较以前的咏史怀古诗有着很大的创新性。
第二章 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形成、发展及繁荣
2.1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形成
咏史怀古诗在我国学术界的发展经历了由雏形到发展再到繁荣的变化过程,咏史怀古诗自古以来便存在,它的产生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的内容上就见到一些关于咏史怀古诗,但却不是真正的咏史怀古诗。直到晋朝诗人左思创作的《咏史》八首,才实现了“诗”与“历史”的完美结合。魏晋六朝的诗人虽然不像晋代文学家左思那样以“咏史”为题目,却也在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古人古事。比如曹植的《君子行》:[]“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其中的“周公吐哺”引用了史记的周公礼贤下士,渴望得到人才的心特别急切,吃饭的时候多次吐出食物,然后停下来不吃,忙着迎接宾客。后人便用“周公吐哺”这个典故指在位者礼贤下士的现象。
咏史怀古的诗在唐代才开始盛行起来,而且写了许多前代的人和事,涉及令人难以忘怀的古人古事的城乡山川。初唐时期的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鉴,怀念已经逝去的王朝,以此来告诫当代君主某种为人处事的道理。初唐四杰、盛唐时期的诸多诗人都写了不少这类的诗篇,上自春秋战国,下到隋炀帝的荒淫无道,都成为了诗人吟咏的对象。此外,初唐时也有借历史来抒发个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陈子昂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曾经感动过千百年来读者的就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可见诗人登上高台,面对辽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时间不断地流逝,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一想到茫然的未来,心理不免感慨万千。尤其是对经历了许多变故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是何等的难耐!这首诗是陈子昂征讨契丹时,他的意见与主帅意见不合,路过幽州时写的诗,已是相当典型的唐代咏史怀古诗。盛唐时期的咏史怀古诗则寄托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以此表现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比如李白的《古风》、王维的《西施咏》等等。中晚唐时期的咏史怀古诗的数量占整个唐朝的六成,并且创作的作品居多,创作人数之众,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嵬》等佳作。晚唐时期,由于唐王朝衰落,社会经济不景气,咏史怀古诗迎合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2.2唐代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因素
2.2.1传统文化因素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是使得咏史怀古题材的生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而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最远古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的21世纪,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的一些信息,更多地是给后代留下了美好的文化传承。我们中国人始终对这一份文化传承保持敬仰之心。孔子、老子、周礼以及屈原等一些历史的伟大人物无时无刻不再怀念先王的美德,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历史记忆有美好的东西需要悼念。直到唐朝,杜甫还依然让当前的国君向先王,比如尧、舜、禹等贤德的人学习,这样才能让天下的风俗淳厚起来。中华民族先河的文化传承,在后世中华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被不断的美化,不断的追念。传统文化的光辉照耀着大地的人们,而中国的大陆性文化又养成了国人内敛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不停地向外扩张,正如孔子说的:“一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观察自身,检讨自己一天的行为,便是重温、回溯传统文化的记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