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的语言特色(附件)
摘 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牡丹亭》自问世以来,曾以其典丽的文词、饶有机趣的宾白、兼具北曲泼辣动荡和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而闻名于世,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确为不可磨灭的一笔。本文在简介《牡丹亭》故事梗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牡丹亭》独特的语言特色,通过列举作品中的优美唱词、道白等语句,较深刻地论述了《牡丹亭》语言的诗情画意和音乐美、动作化和性格化以及哲理性等等。同时,本文还简单的论述了《牡丹亭》整篇作品的艺术成就以及作者创作的艰辛等,供广大读者参考。
目 录
引 言 1
(一)《牡丹亭》简介 3
1.1汤显祖《牡丹亭》故事概括 3
(二)《牡丹亭》语言的特殊性 4
2.1戏曲语言的诗情画意和音乐美 4
2.2.戏曲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 6
2.3戏曲语言具有哲理性 8
(三)《牡丹亭》的创作过程及艺术成就 9
3.1《牡丹亭》的创作过程 9
3.2《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牡丹亭》因其浓艳华丽的语言、恍惚迷离的情节、宏大辉煌的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主题,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瑰宝。《牡丹亭》的语言十分鲜明而且华丽,将汤显祖的创作风格和个性思想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牡丹亭》自问世以来,社会各阶层对它的关注就极为广泛。国内学者对牡丹亭的研究用力甚勤,成果最多。从研究时间看,20世纪以前的研究以王思任和吴山夫妇为代表,属于传统点评学范畴。20世纪初的研究以王国伟、吴梅等人为先驱,此后又有俞平伯、郑振铎、赵景深、张友鸾、江寄萍等人,他们学识深厚,视野开阔,是这一时期《牡丹亭》研究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气象,初步构建了《牡丹亭》研究的现代化学术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有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季思、徐朔方、梅兰芳、周贻白、钱南扬、郭汉城、黄芝岗、侯外庐、徐扶明、毛效同、夏志清等人的专书著述,将《牡丹亭》的研究推向了高潮。新世纪以来,《牡丹亭》的研究持续升温,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程芸教授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嬗变》一书,另有诸多论文对《牡丹亭》展开全方位研究,体现了当代学者的治学特色与思想风貌。国外对《牡丹亭》的研究较少,主要以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为主,他在其《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将汤显祖与同时代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对汤显祖做出高度评价,并且觉得“中华戏曲有味”。
从研究内容看,对牡丹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研究上。主要有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研究、版本研究、传播接受研究、剧本与戏曲舞台研究等,但是对《牡丹亭》中的语言特色研究甚少,明代曲论家王冀德在《曲律》中对汤显祖和《牡丹亭》做了很高的评价,他称赞《牡丹亭》的语言“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味。”姚莽在《牡丹亭》鉴赏中称,《牡丹亭》的语言“雅者固雅,俗亦甚俗。”但是这些论述都只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所以很有系统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在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内容、主旨、人物情感及汤显祖所要表达的一种追求爱情、追求人性解放的人生理想的基础之上,通过阅读前人大量的资料,从研究背景及意义、修辞角度入手,分析《牡丹亭》语言与语境、修辞的关系。探讨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牡丹亭》语言风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牡丹亭》语言的不足,以客观的角度揭示《牡丹亭》戏曲语言的光辉之处在生活的语言基础上加以修饰锤炼后的戏曲语言更显华美,细腻,以求证于大方之家。
(一)《牡丹亭》简介
1.1汤显祖《牡丹亭》故事概括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作品,共五十五出,主要写杜丽娘追求理想姻缘,死而复生之事。根据剧情介绍,杜丽娘是南宋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生性聪颖秀气。杜丽娘的塾师叫陈最良。一次,塾师为丽娘讲述《诗经关雎》时,诗中那缥缈暧昧的诗句引起了杜丽娘的情思,丽娘久居闺房,面对美好的春光难以掩饰对个人婚姻的沉思之情。后来,因前往后花园寻春乏困,暂息昏睡,梦见一位手持柳枝的俊朗书生。他们几番男欢女爱、卿卿我我之后,共成云雨之喜。两人在整理衣襟的时后,丽娘告知书生今日之事万不能忘。书生远去,丽娘呼唤不止,惊醒后久久不能释怀,心疾成病。杜丽娘不想让自己姣好容颜就此香消,便找来素绢将自己的容颜描绘于绢上,并题诗一首,最后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一语寄托了自己的姻缘所寄。随后,杜丽娘又嘱咐自己的贴身侍女将自画素绢放进紫檀匣子,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将他安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遗愿安排妥当后,丽娘便撒手人寰.杜宝匆匆埋葬了女儿,在杜丽娘坟头建造了一座梅花庵,并且留下尼姑庵的石道婆和丽娘的教书师傅陈最良照看。
广州府秀才柳春卿,其人满腹诗书但时运不济,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一天,他作梦梦见自己偶然间进入一座牡丹园,园中有一颗梅树枝繁叶茂、香气袭人,他不由自主的走近梅树,看到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立于树下,女子告诉柳生,他便是她的有缘人。柳春卿醒后,对梦中女子念念不忘,遂改名柳梦梅。后来,他决定进京考取功名,不料路途遥远,行至南安时,大病一场,借宿梅花庵。光阴荏苒,柳梦梅病体渐渐好转,在游园时偶然捡到了杜丽娘生前留下的的春容匣子,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于是拿回书房,悬挂于墙上,对其膜拜。
杜丽娘阳寿未尽,阎王令其回到人间寻找情郎,如若找到,便可还魂。于是,丽娘鬼魂到处游荡,寻找梦中之人。游到梅花庵里,听见柳生于梦中不住呼唤“美人”,便前去张望。这一看,使丽娘欣喜若狂,他看见柳梦梅将自己的真容悬挂于床头,还赋诗一首,落款“柳梦梅”。丽娘幻入梦中,将实情告知柳生。柳生梦醒之后,回想梦中情景,越想越觉奇特,便不顾世俗,决定开墓验证。次日,他请石道姑帮助,二人挖坟开棺,助丽娘还魂。
杜宝难以相信这个事实,他认为丽娘以及夫人皆是妖鬼所变,要求当朝圣上请道士做法,去除鬼怪。当朝圣上也难以置信,再三思虑,宣丽娘、老夫人、柳生等人前去金銮殿对质,并请出道法师傅辨别人鬼。御眼之下,众人皆眼观实情,判断丽娘为人,并非是鬼。丽娘又向圣上道出自身实情,皇帝大为所动,让其一家父女、夫妻相认,并当堂赐二人完婚,大赞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柳生拜认了岳父岳母,全家大团圆。
(二)《牡丹亭》语言的特殊性
2.1戏曲语言的诗情画意和音乐美
什么是诗情画意呢?诗情画意就是一种虚幻美丽的情感寄托的意境想象。中华文化五千年,诗意的语言词话一直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将诗意的情话以戏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高雅的音乐艺术。中国戏曲在最初的创作当中,就已经赋予了其丰富的诗情画意之美,更是以优美的语言以及充满音乐性质的真实内涵显示于人。纵观我国的戏曲语言,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虚拟创造的方法,形成一种具有非写实精神内容的感情输出的抒情方式,是一种非常具有诗意性的表现形式。汤显祖《牡丹亭》更突出的彰显了这一特色,《牡丹亭》问世后,可以说使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顶峰,《牡丹亭》成为当时广为传颂的一部经典戏曲就是明证。
目 录
引 言 1
(一)《牡丹亭》简介 3
1.1汤显祖《牡丹亭》故事概括 3
(二)《牡丹亭》语言的特殊性 4
2.1戏曲语言的诗情画意和音乐美 4
2.2.戏曲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 6
2.3戏曲语言具有哲理性 8
(三)《牡丹亭》的创作过程及艺术成就 9
3.1《牡丹亭》的创作过程 9
3.2《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牡丹亭》因其浓艳华丽的语言、恍惚迷离的情节、宏大辉煌的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主题,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瑰宝。《牡丹亭》的语言十分鲜明而且华丽,将汤显祖的创作风格和个性思想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牡丹亭》自问世以来,社会各阶层对它的关注就极为广泛。国内学者对牡丹亭的研究用力甚勤,成果最多。从研究时间看,20世纪以前的研究以王思任和吴山夫妇为代表,属于传统点评学范畴。20世纪初的研究以王国伟、吴梅等人为先驱,此后又有俞平伯、郑振铎、赵景深、张友鸾、江寄萍等人,他们学识深厚,视野开阔,是这一时期《牡丹亭》研究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气象,初步构建了《牡丹亭》研究的现代化学术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有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季思、徐朔方、梅兰芳、周贻白、钱南扬、郭汉城、黄芝岗、侯外庐、徐扶明、毛效同、夏志清等人的专书著述,将《牡丹亭》的研究推向了高潮。新世纪以来,《牡丹亭》的研究持续升温,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程芸教授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嬗变》一书,另有诸多论文对《牡丹亭》展开全方位研究,体现了当代学者的治学特色与思想风貌。国外对《牡丹亭》的研究较少,主要以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为主,他在其《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将汤显祖与同时代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对汤显祖做出高度评价,并且觉得“中华戏曲有味”。
从研究内容看,对牡丹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研究上。主要有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研究、版本研究、传播接受研究、剧本与戏曲舞台研究等,但是对《牡丹亭》中的语言特色研究甚少,明代曲论家王冀德在《曲律》中对汤显祖和《牡丹亭》做了很高的评价,他称赞《牡丹亭》的语言“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味。”姚莽在《牡丹亭》鉴赏中称,《牡丹亭》的语言“雅者固雅,俗亦甚俗。”但是这些论述都只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所以很有系统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在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内容、主旨、人物情感及汤显祖所要表达的一种追求爱情、追求人性解放的人生理想的基础之上,通过阅读前人大量的资料,从研究背景及意义、修辞角度入手,分析《牡丹亭》语言与语境、修辞的关系。探讨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牡丹亭》语言风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牡丹亭》语言的不足,以客观的角度揭示《牡丹亭》戏曲语言的光辉之处在生活的语言基础上加以修饰锤炼后的戏曲语言更显华美,细腻,以求证于大方之家。
(一)《牡丹亭》简介
1.1汤显祖《牡丹亭》故事概括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作品,共五十五出,主要写杜丽娘追求理想姻缘,死而复生之事。根据剧情介绍,杜丽娘是南宋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生性聪颖秀气。杜丽娘的塾师叫陈最良。一次,塾师为丽娘讲述《诗经关雎》时,诗中那缥缈暧昧的诗句引起了杜丽娘的情思,丽娘久居闺房,面对美好的春光难以掩饰对个人婚姻的沉思之情。后来,因前往后花园寻春乏困,暂息昏睡,梦见一位手持柳枝的俊朗书生。他们几番男欢女爱、卿卿我我之后,共成云雨之喜。两人在整理衣襟的时后,丽娘告知书生今日之事万不能忘。书生远去,丽娘呼唤不止,惊醒后久久不能释怀,心疾成病。杜丽娘不想让自己姣好容颜就此香消,便找来素绢将自己的容颜描绘于绢上,并题诗一首,最后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一语寄托了自己的姻缘所寄。随后,杜丽娘又嘱咐自己的贴身侍女将自画素绢放进紫檀匣子,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将他安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遗愿安排妥当后,丽娘便撒手人寰.杜宝匆匆埋葬了女儿,在杜丽娘坟头建造了一座梅花庵,并且留下尼姑庵的石道婆和丽娘的教书师傅陈最良照看。
广州府秀才柳春卿,其人满腹诗书但时运不济,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一天,他作梦梦见自己偶然间进入一座牡丹园,园中有一颗梅树枝繁叶茂、香气袭人,他不由自主的走近梅树,看到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立于树下,女子告诉柳生,他便是她的有缘人。柳春卿醒后,对梦中女子念念不忘,遂改名柳梦梅。后来,他决定进京考取功名,不料路途遥远,行至南安时,大病一场,借宿梅花庵。光阴荏苒,柳梦梅病体渐渐好转,在游园时偶然捡到了杜丽娘生前留下的的春容匣子,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于是拿回书房,悬挂于墙上,对其膜拜。
杜丽娘阳寿未尽,阎王令其回到人间寻找情郎,如若找到,便可还魂。于是,丽娘鬼魂到处游荡,寻找梦中之人。游到梅花庵里,听见柳生于梦中不住呼唤“美人”,便前去张望。这一看,使丽娘欣喜若狂,他看见柳梦梅将自己的真容悬挂于床头,还赋诗一首,落款“柳梦梅”。丽娘幻入梦中,将实情告知柳生。柳生梦醒之后,回想梦中情景,越想越觉奇特,便不顾世俗,决定开墓验证。次日,他请石道姑帮助,二人挖坟开棺,助丽娘还魂。
杜宝难以相信这个事实,他认为丽娘以及夫人皆是妖鬼所变,要求当朝圣上请道士做法,去除鬼怪。当朝圣上也难以置信,再三思虑,宣丽娘、老夫人、柳生等人前去金銮殿对质,并请出道法师傅辨别人鬼。御眼之下,众人皆眼观实情,判断丽娘为人,并非是鬼。丽娘又向圣上道出自身实情,皇帝大为所动,让其一家父女、夫妻相认,并当堂赐二人完婚,大赞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柳生拜认了岳父岳母,全家大团圆。
(二)《牡丹亭》语言的特殊性
2.1戏曲语言的诗情画意和音乐美
什么是诗情画意呢?诗情画意就是一种虚幻美丽的情感寄托的意境想象。中华文化五千年,诗意的语言词话一直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将诗意的情话以戏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高雅的音乐艺术。中国戏曲在最初的创作当中,就已经赋予了其丰富的诗情画意之美,更是以优美的语言以及充满音乐性质的真实内涵显示于人。纵观我国的戏曲语言,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虚拟创造的方法,形成一种具有非写实精神内容的感情输出的抒情方式,是一种非常具有诗意性的表现形式。汤显祖《牡丹亭》更突出的彰显了这一特色,《牡丹亭》问世后,可以说使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顶峰,《牡丹亭》成为当时广为传颂的一部经典戏曲就是明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