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咏怀词及其用典研究(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贺铸是宋代代表性词作家,其咏怀词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也注入了贺铸自身的经历,对其咏怀词用典特色进行研究是本文欲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了贺铸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及其咏怀词的情况,分析贺铸咏怀词表现的主要思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贺铸咏怀词创作缘起,并进一步总结其词作的用典特色与对后世词人的影响。
目 录
引 言 1
1 “际遇坎坷,仕途不顺”贺铸咏怀词的缘起 2
2.1 自身经历与境遇的影响 2
2.2 时代风气与交游的影响 3
2 “感慨人生,亦承苏风”贺铸咏怀词的表现内容 5
2.1 表现高雅脱俗的情怀 5
2.2 表达隐逸归田的思想 5
2.3 诉说建功报国的愿望 6
2.4 寄寓人世沧桑的感慨 7
3 “自有风格,言近意远”贺铸咏怀词用典特色 9
3.1 语言深婉密丽 词风秾至富艳 9
3.2 善于隐括点化 拾掇前人成句 9
4 贺铸词对后世的影响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言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可与唐诗媲美,与元曲斗艳。宋词之大家,豪放者如“苏辛”,婉约者如柳永、李清照,皆以词作之盛,造诣之高闻名于世。典故的运用,是宋词的一大特色,用典既能反映词人对前人的继承,又能体现词人的词作风格。提到词中运用典故的大家,就不得不提到贺铸了。
在宋代文学史上,贺铸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词人,其词作风格婉丽,独具特色,用典密集。在贺铸现存二百八十六首词中,咏怀词占将近一半,其词作中所用典故范围广,跨度大。这不仅因为时代风气的影响,更与其自身经历的密切相关。贺铸词风格意蕴的形成和典故的选择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用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品的风格和当时文坛的整体风貌。
近年来,贺铸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贺铸的生平经历。二是其词作,主要体现在贺词的版本考证、诗化技巧以及贺词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关于贺铸咏怀词及其用典的研究,学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界一直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就形成了贺铸词研究中的一大空缺,笔者认为对贺铸咏怀词及其中的用典现象进行一定梳理总结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贺铸咏怀词中的用典现象,意图结合贺铸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对贺铸咏怀词及其用典进行深入解析。通过分析,揭示用典在贺铸词中的作用,对贺铸的思想和用典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
1 “际遇坎坷,仕途不顺”贺铸咏怀词的缘起
所谓咏怀,就是借文学作品来抒发内心情怀,寄托志向与抱负。魏晋时期,阮籍曾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中常用隐晦的意象来抒发内心情怀,这些诗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左思也作过《咏史》诗八首,钟嵘对左思的这些诗大为赞赏,将其列为“上品”。借作品咏怀的方式,被许多文人所接受。贺铸也擅长在作品中表达理想,抒发情怀。
1.1 自身经历与境遇的影响
贺铸生于一零五二年,卒于一一二五年。按照钟振振先生在《北宋词人贺铸研究》一文中对贺铸生平的考据知,在其一生的七十二年中,近四十年是在官场度过的。因其“悒悒不得志”、“终不得美官”[1]P52等原因,贺铸在五十八岁时辞官归隐于苏、常二州。
贺铸的少年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他曾写过《田园乐》(昔我未去国)来怀念曾经的美好时光。少年时的田园生活,给贺铸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映像。这也是贺铸后来多次歌咏田园生活以及官场失意时向往归隐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贺铸二十岁时由门荫而步入仕途,其长达三十八年的仕宦生涯便由此开始。词人生于军官世家,少时便有远大的报复,在习武之余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成为难得的文武全才。然而虽文武双全,但在官场兜兜转转近四十年,贺铸始终不被统治阶级所重用,他那“系取骄天种。”[2]P143(《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的远大志向最终未能实现。
平生抱负难以施展,词人内心苦闷,便将之付诸笔端。于是我们又看到贺铸许多如《芳心苦》之类诉说苦闷的作品。《芳心苦》(踏莎行)中,词人着力渲染荷花无人赏识的不幸遭遇,整首词音调凄怆,一唱三叹。词人借荷花来自喻,倾吐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与内心的落寞。
作为宋太祖孝惠皇后的族孙,名士贺知章的后代,济国公赵克彰的女婿,贺铸在北宋词人中却与众不同。他在两党中均有熟人,却不为此参与党争;他出身名门望族,却家道中落,郁郁不得志;他身怀文武之才,却一生屈居下僚,壮志难酬。不平则鸣,词人将一生的追求与悲苦,都凝结于笔端。
1.2 时代风气与交游的影响
宋代文化发达、盛行读书,社会各阶层大都嗜好读书。贺词中用典密集,不仅与贺铸本人的博学强记密切相关。宋代重学崇文之策与读书之风盛行,以及各类书籍的大量流通,也对词人的积淀提供了客观的因素。杜甫自称‘读书破万卷’,言下不无自矜之意然而到了宋代,读书破万卷的作家为数不少。[3]P5再加之宋代取士的门类广泛,故而宋代知识分子多广涉书籍。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宋代文学中的用典现象就极为普遍了。苏轼说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4]P13104说明在宋人的文学观念中,诗中不仅要有韵味,还要有学识和“材料”。要达到韵高和才高,就要在词中大量用典来增加内涵。而大量的典故必然又来自于读书万卷。贺铸本身就拥有大量藏书。“书无所不读”且世《传》记其“家藏书万馀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脱误。”[1]P95陆游也称贺铸“喜校书,朱黄未尝去手”。[5]P105词人藏书万卷,又校书不辍,加之词人一生的丰富经历,使得词人博览百家之言,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另外,宴会之风盛行也是促使词中大量的用典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大量化用前人成句这一点上。宋词本为歌词,而填词也是当时宴会上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所以很多词是宴会上的即兴之作。当文人们需要展示才艺时,经典诗词便极有可能被化入到歌词之中。在《东山词》中,席上所作之词近三分之一,大量化用了前人诗句的也恰恰是这类词作,如《第一花》第一句“豆蔻梢头莫漫夸”化用唐杜牧《赠别》中“豆蔻梢头二月初”一句。“青雀舫,紫云车”化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青雀白鹄舫”一句,“无端却似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明显的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名句。
再如《南歌子》中,“微风襟袖知”化用杜牧“好风襟袖知”一句,“阴阴夏木啭黄鹂”挪用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名句,“日长偏与睡相宜”化用苏轼“日长唯有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化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芭蕉叶上坐题诗”一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与苏轼的交游对贺铸的创作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宋朝士大夫们注重享乐的生活方式使得词的表现内容多为描写宴会之乐、女子之情,“文以载道”的功能在词作中很少体现出来。苏轼“以诗为词”,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词能像诗一样表明作者的性情。使词在柔情之外,还描写男儿的豪情壮志,以及闲居读书、游览涉猎这些生活化的场景。贺铸受苏轼影响,作品中不仅有“凌波不过横塘路”之类的柔情之作,更有“剑吼西风”的豪侠之气,“芭蕉叶上、自题诗”的闲情逸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