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差异分析(附件)

摘 要家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培养孩子社会公德意识的基础环节,不同国家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以中国与美国为例,中美国家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形成差异化的家庭教育风格。本文从中美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目的、内容、方式、环境这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找到我国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汲取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
目 录
1 绪论 1
2 中美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差异 2
2.1 目的差异 2
2.2 内容差异 3
2.3 方式差异 5
2.4 环境差异 8
3 产生差异的原因 10
3.1 历史因素 10
3.2 文化因素 10
3.3 政治因素 11
3.4 经济因素 12
4 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策略 13
4.1 继承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13
4.2 批判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方法 13
4.3 丰富家庭教育施教内容 14
4.4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手加强社会公德意识培养 14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1 绪论
家庭教育的好坏,决定了孩子良好品性养成与否。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孩子最开始的社会关系就是在家庭当中建立起来的,家庭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形成了他们最开始的行为规范意识。家庭教育在孩子德行意识的养成上意义重大。
我国近代思想史上,梁启超受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影响,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两方面来解释。[1]P72因此家庭道德教育,包括公德、私德两部分教育内容。梁启超在他写于1902年的《论公德》中用“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2]来界定‘公德’与‘私德’的概念。他在这里对公德和私德做出的解释,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即个人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意识,没有直接的关系到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或义务,只是遵循个人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平时的生活中道德伦理规范准则。后一句对公德的阐释,也就是说每个人能身处社会群体中时友好地对待他人,保持美好的品德。公德与私德的教育必须同时进行,不能只关注私德的培养,也不能只注重公德的培养,公德与私德在人的品格养成中同等重要。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除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视以外,家庭的教育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就目前现状来看,中国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还存在一些问题,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本文根据中美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比较研究,从而分析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对于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差异,找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总结出解决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措施,以便国家更快更好的稳定和谐的发展。
2 中美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差异,主要从中美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目的、内容、方式、环境四个方面来分析。房秀娟2013年在她的文章中,通过对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其存在的差异;较深刻的探究我们国家家庭德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强调要调整家庭德育方法的这一策略;为做与此相关的研究者指引了新的方向。为此,在研究中美家庭教育中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差异的过程中,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发现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也同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坏境、内容联系密切。所以,本章试从中美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内容、及环境上的差异分析,找出对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差异。
2.1 目的差异
中美家庭在不同的教育目的下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中美家庭教育对孩子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的目的,在于成才与成人的培养,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价值观提倡群体意识,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要符合普遍性的要求,即对孩子智商的培养和提高;而美国人的价值观偏向于个人主义,因此在对孩子的培养中注重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反映在公德意识教育中则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尊重他人的意识。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培养成“才”。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注重将子女培养成为满足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夏洪娟在《中美现代家庭道德教育比较》中指出:“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人才’,既重视‘人’的培养,又重视‘才’的培养,体现的是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3]因此,中国父母致力于将子女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的被人们称赞的优秀的孩子。而孩子的成绩好坏决定了他是不是优秀的孩子。所以,中国家长都非常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子女可以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取得优秀的成绩。现在的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赢在起跑线上,还会在文化课学习之余,给子女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艺术班,挖掘他们的子女各方面的才能。对待子女的德育问题,父母则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个人的品德修养教育,这些个人品德的培养大多局限于私人领域中的道德规范意识教育,包括忠孝仁义、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节等,但忽视了孩子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王辉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在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没有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4]这说明我国家庭教育中重视孩子的私德教育,相对忽视对于孩子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成“人”。
美国的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子女是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王春莲在《中美家庭素质教育研究》中所总结的:美国的社会文化与教育体制,体现的是家庭的道德教育目的,其目的凸显的是怎样做人和怎样成人的教育。[5]这一总结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美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其目的是将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父母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意识,表现出个人主义的教育观念,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孙文红对美国人的个人主义观念有过相关的阐释:即美国人之所以养成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就是因为在个人主义的思想主导下,构成了自由、民主、平等、法制、人权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美国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观。[6]可见,美国的个人主义观念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就受此影响,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是给他们灌输特定的某种道德规范,而是帮助孩子独立的去思考,分辨对错,培养孩子的公共精神,让孩子自主地做出行为意识的选择。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能够管理和约束自身的公共行为,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选择意识。事实也说明,在这种教育目的下,培养出的个体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能够独立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物中去,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个人独立的意识。在面临选择时不会功利化。是一个面对各种环境可以独立的生存下去的人。
2.2 内容差异
有了大致的培养方向,就会形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在传统道德影响下和多元文化影响下,中美家庭的教育内容有所不同。中国家庭对孩子进行传统道德的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达到对孩子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美国家庭对孩子进行宗教文化、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方面的教育,从而达到对孩子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因此,可以说中美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存在在内容上的差异主要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8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