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的非团圆”意蕴探析(附件)

摘 要张爱玲讲述爱情、亲情和人生惯用冷峻而又细腻的笔锋,而《小团圆》作为张爱玲的遗作自出版以来,受到的关注和争议从未停止。《小团圆》更接近她的真实生活,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把张爱玲一生的命运都呈现给各位读者,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把愈合的伤疤再一次揭开展示给众人。本文主要从年少时期亲情的“非团圆”,爱情的“非团圆”,晚年生活的“非团圆”对《小团圆》的“非团圆”意蕴进行探析。
目 录
1 引 言 1
2 亲情的“非团圆” 2
2.1 怨恨纠葛的母女关系 2
2.2 严格冷漠的父女情感 4
3 爱情的“非团圆” 5
3.1 爱恨痴缠的青春爱恋 5
3.2 凄苦而坚守到底的异国情缘 6
4 似水年华的“非团圆” 8
4.1 异国情缘的终结 8
4.2 凄冷孤寂的晚年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言
张爱玲一生都在用冷峻而又细腻的笔锋来讲述爱情、亲情和人生,而作为张爱玲遗作的《小团圆》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与争议。《小团圆》更接近她的真实生活,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把张爱玲一生的命运都呈现给各位读者,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把愈合的伤疤再一次揭开展示给众人。
凝聚了张爱玲毕生心血的《小团圆》,是她的遗作,也是“新作”,写于生前,发表于死后。1975年至1976年历时十个月写作完成。而关于这部绝笔作品,非议繁多。盛九莉是不是张爱玲?作为一个现实寄托她想销毁,作为一名作家她渴望出版,《小团圆》是否缘于一份被背叛了的遗嘱?
有部分学者对《小团圆》持批判态度,为什么张爱玲会写这样一部书?为什么要如此残酷的去曝光自己的私生活?为什么如此赤裸裸的描写性行为?或许是出于对丈夫赖雅的情感,为了给赖雅治病,为了筹得更多的钱她不惜以此为代价,只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对于这部充满争议的作品,只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盛九莉”,可以说,这是一部值得读者和研究者反复细读的好作品,陈子善也认为,在写法上,《小团圆》和《红楼梦》有着跨越时空的对接,“肯定《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否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张爱玲。”[1]解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一个全新的张爱玲,一个不为人知的张爱玲。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小团圆》一书直到2009年2月26日,才被台湾皇冠出版社“违规”出版。而此前有关《小团圆》的研究论著相对较少。有关《小团圆》的研究论著比较缺乏,基于前人学者对《小团圆》研究的相对忽略,笔者借鉴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小团圆》的自传性和对“小团圆”的“非团圆”意蕴的探析,对《小团圆》进行深入的探究。
2 亲情的“非团圆”
2.1怨恨纠葛的母女关系
什么是“小团圆”?首先,“小团圆”是一场张爱玲作品中心酸往事和现实人物的一次狂欢聚会,张爱玲以“非团圆”来清算自己的人生债。可以说,《小团圆》就像是爱玲女士的忏悔录,一切“原罪”源自于父母的离异。张爱玲一生最幸福的时间,是她8岁时母亲从海外回来“我们搬到一所洋房花园里,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我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我坐在地上看着,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2]p34这满溢出的幸福感使爱玲忍不住给天津的玩伴写了三页纸的书信去炫耀。(《私语》)。母亲的回归,不仅拯救了沉溺于毒品的父亲,也给家里带来了阳光和欢乐。然而,《小团圆》一书中,这温馨的记忆几乎全被抹去了,突显出的,是寂寞冷清的家庭氛围,和母亲刻板严肃的不停说教:“蕊秋难得开口,只是给孩子们夹菜的时候偶尔讲两句营养学。”[2]p72“他(父亲)总是第一个吃完先走,然后蕊秋开始饭后训话......”[2]72
所以,在爱玲清算人生债的时候,将家庭不幸的“原罪”都重点放在了母亲蕊秋身上。与张洁的《无字》相似,她们一开始就将“有罪”定格在母亲身上。
小说一开始,九莉正在香港维多利亚学院念书(最终为了写作中断了求学),九莉把安竹斯老师私自奖励于她的八百元奖学金交给了母亲蕊秋,这笔“世界上最值钱的钱”却被母亲打牌输掉了。所以,母亲蕊秋在小说一开始就被视为“有罪”,母亲的过错成为了整个家族和九莉成长创伤的核心。在整部小说当中,母亲占据了相当比重的分量,所以九莉对母亲的怨恨也就更多。在《私语》和《童言无忌》两部作品中,张爱玲非常详细地讲述了与母亲关系转变的过程。因为九莉从小被过继给大伯家,所以九莉在人际关系建构上感到非常的恐惧以及不适应,九莉的性格内向、敏感,她习惯了这种错位的亲缘关系,她没有失落的感受,她甚至尝试去淡化、抹去与母亲的母女关系。父母角色的失败导致九莉在成长过程中同样没有付出相应的情感,人际建构的能力缺乏传承性。亲情的缺失,错位的亲缘关系让九莉无法感受到爱在家庭氛围中的存在。
母亲很早就不在家里了,“在孩子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但“我一直用罗 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2]27,以至于,母亲喜欢的,她都喜欢,母亲喜欢九莉弹钢琴,九莉就去学习她不喜欢的钢琴,这种爱,一直延续到与母亲住在一起之后。所以在《童言无忌》一书中,都暗示了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在《小团圆》一书中,这些零星的点滴回忆则被扩写成更多的故事,张爱玲以这样的方式来清算与母亲之间的“债”。她与母亲的关系紧张到她只是想还钱给母亲,却让母亲以为要断绝关系。
“欠母亲的钱一定要还,为的只是与她两不相欠。她的疏离,令所有亲密关系都好像不能成立。”[3]p10
在《私语》一书中,张爱玲第一次描写了蕊秋的“理性”对她的伤害,这种伤害彻彻底底的颠覆了她对母亲的崇拜。在《小团圆》中,这些个悲伤的体验,更是通过九莉与母亲蕊秋相处的琐事得到更充分地体现。九莉有一次帮母亲描绘有关于毕加索的小地毯时,她的笨拙,使得母亲突然发怒:
忽见蕊秋惊异得不能相信的脸。
“你这是干什么?猪!”[2]P119
父母呵斥孩子,是正常的,但母亲言语间透露出的不耐烦,让九莉产生了寄人篱下以及受辱的不良情绪,内心深处开始与母亲渐渐疏离。本来九莉就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家庭中,内心极为敏感和脆弱,而母亲对九莉的态度又极为严肃,所以在九莉的心灵上造成很大的创伤。在《小团圆》中有很多细节来描写母亲对她的伤害。在九莉生病卧床时,母亲觉得九莉活着就是害人,九莉并没有做声。然而唯一的一次与母亲的“肌肤之亲”,却让她的内心震撼无比。那还是在九莉九岁的时候,有一天和母亲去逛街,过马路的时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