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实施的爱心”案例研究(附件)
摘 要师爱教育是语文新课程教育中的一大特色,师爱是能够改变学生的负责的教育。本文从一些经典的语文教育案例以及本人的一些语文教育实践出发,阐释语文教育中“师爱”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讨论语文新课程实施师爱的一些策略。教师在实践师爱教育中需要做到尊重理解学生,找到学生适合的方法再去教育学生,教师对于学生的不惩戒教育也是师爱教育的错误观念,同时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只有教师做到对学生尊重、理解;主动亲近学生,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更要学会“与狼共舞”才能更好的成就学生。
Key words: New Chinese curriculum; Loving heart; Case study research目 录
1 引言 1
2 什么是“师爱” 2
2.1 “师爱”的概念 2
2.2 “师爱”的作用 3
2.2.1 “师爱”与学生的成长 3
2.2.2 “师爱”与教师专业发展 3
3 中小学“师爱”的主要问题 5
3.1 生本的过度赞化问题 5
3.2 “问题学生”的维持问题 5
3.3 惩戒教育的空白问题 6
4 教师如何“爱”学生 8
4.1 对学生多些尊重、理解 8
4.1.1 融爱心于有趣的教学 8
4.1.2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9
4.2 主动亲近学生,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 9
4.2.1 特别的学生,特别的对待 10
4.2.2 让学生做回自己 10
4.3 教师要学会“与狼共舞” 11
4.3.1 一场理智的战争 11
4.3.2 智慧的“较量”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引言
全社会都在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但中小学对于语文课却普遍十分轻视,单纯的语文知识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和课程学习、和授课教师的情绪对立。于是,“爱心”就成为语文教学最为流行的思路。
的确,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爱心是教师必备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教师爱学生,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取得成绩的方式。师爱是教师对于学生不计回报的给予。但在操作上,“师爱”往往形式化,分寸不当等等,出现了许多畸形的师爱,尤其是一些中小学生他们还缺乏判断能力,所以会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自以为是。这导致教师不遗余力的为学生付出巨大的爱,而学生却感受不到教师对自己的爱,甚至“过度”爱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伤害,这种适得其反的现象,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语文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课程,语文教育是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良好成长的重要方式。融爱心进语文教育,让语文课堂不再单调是教师的追求。
师爱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会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对于师爱,有人认为爱是教育最基本的条件没有爱就不会出现教育。也有人认为教育的根基就是爱的教育。这些理论都说爱学生的重要性,对于如何爱学生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法,本论文针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师爱施予的方式做了探究,认为教师在实施爱心教育时除了尊重学生外,还应用智慧去“征服”学生,与学生的相处中学会“与狼共舞”,为有更充实的语文课堂做准备。
2 什么是“师爱”
在现代教育中,师爱的核心内涵是指“超越血缘关系的爱、高尚的道德境界、执着的敬业精神、及富于人道主义的教育艺术”。[1]“师爱”是教师对所有学生施以同样的关心而非对个别学生的爱;是教师对于学生慈祥而又严厉的爱;师爱是能够教育孩子的爱。
2.1 “师爱”的概念
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心不仅是教师给学生亲切的感觉,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走近教师,把教师当作自己可以依赖的朋友,甚至家人,将班级变为“家”,这样学生就会更加自主的选择学习,养成好的习惯。
新课程教育中,关于师爱又有了新的阐释:对于学生的理解奠定了教师爱学生的方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每一位学生都会自己思考,他们盼望自己得到肯定。如果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就会获得学习的信息,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学习变为娱乐。语文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提出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努力。[2]P4449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的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程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全体性,强调学生素质的整体性,要明白学生是独立存在的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学生,学会因生而异的教育[3]。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教育改革好比挖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只在形式上改来改去,而对于池塘之所以为池塘的要素――水,却无人在意。教育上的水是指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免不了一个空虚”。[4]P1他提倡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认为师爱这种神奇的力量,能改变人,能催人奋进。
师爱是督促学生成长的良药,是语文教育的条件,也决定着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在教育中,只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爱。2.2 “师爱”的作用
2.2.1 “师爱”与学生的成长
蔺晓康提出,心理学上的研究证明:师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激励、感化、引导、调节等强大的心理效应,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必要前提[5]。2016年在洛川县曙光中学实习时,同学们最喜欢的语文老师是韩老师,不仅是因为他的知识丰富,更因为他的教育方式。例如,班里有一位学生,平时总是自信,活泼的。上语文课上时,只要老师提问,他就会举手,但大多数回答都是错误的,其它任课老师都说这个学生是不懂装懂,欺骗老师,对待课堂随便,可韩老师却认为他是好胜心强,有一颗上进的心,他与学生做了约定,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独立回答可以举起右手,不能就举起左手,自此之后,学生举右手的次数一次次变多了,语文成绩也一次次提高了。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科是她们从小到大生活中接触最多、最为基础的科目,是学生最有可能感到乏味的科目,虽然会有许多未知的挑战和挫折,但也是学生最不想多花费时间去看的科目。而韩老师在同学们的语文学习中给了学生理解,给了学生“爱心”,使同学们对于学习语文多了一丝期盼,少了一丝畏惧,也提高了成绩。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对于学生的爱的教育不仅会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也会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个人品德提升,学生的思想矛盾也就会转化,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中充满爱,他会变成有爱的人,逐渐成为一个关心别人、友好的孩子。
Key words: New Chinese curriculum; Loving heart; Case study research目 录
1 引言 1
2 什么是“师爱” 2
2.1 “师爱”的概念 2
2.2 “师爱”的作用 3
2.2.1 “师爱”与学生的成长 3
2.2.2 “师爱”与教师专业发展 3
3 中小学“师爱”的主要问题 5
3.1 生本的过度赞化问题 5
3.2 “问题学生”的维持问题 5
3.3 惩戒教育的空白问题 6
4 教师如何“爱”学生 8
4.1 对学生多些尊重、理解 8
4.1.1 融爱心于有趣的教学 8
4.1.2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9
4.2 主动亲近学生,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 9
4.2.1 特别的学生,特别的对待 10
4.2.2 让学生做回自己 10
4.3 教师要学会“与狼共舞” 11
4.3.1 一场理智的战争 11
4.3.2 智慧的“较量”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引言
全社会都在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但中小学对于语文课却普遍十分轻视,单纯的语文知识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和课程学习、和授课教师的情绪对立。于是,“爱心”就成为语文教学最为流行的思路。
的确,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爱心是教师必备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教师爱学生,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取得成绩的方式。师爱是教师对于学生不计回报的给予。但在操作上,“师爱”往往形式化,分寸不当等等,出现了许多畸形的师爱,尤其是一些中小学生他们还缺乏判断能力,所以会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自以为是。这导致教师不遗余力的为学生付出巨大的爱,而学生却感受不到教师对自己的爱,甚至“过度”爱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伤害,这种适得其反的现象,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语文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课程,语文教育是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良好成长的重要方式。融爱心进语文教育,让语文课堂不再单调是教师的追求。
师爱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会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对于师爱,有人认为爱是教育最基本的条件没有爱就不会出现教育。也有人认为教育的根基就是爱的教育。这些理论都说爱学生的重要性,对于如何爱学生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法,本论文针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师爱施予的方式做了探究,认为教师在实施爱心教育时除了尊重学生外,还应用智慧去“征服”学生,与学生的相处中学会“与狼共舞”,为有更充实的语文课堂做准备。
2 什么是“师爱”
在现代教育中,师爱的核心内涵是指“超越血缘关系的爱、高尚的道德境界、执着的敬业精神、及富于人道主义的教育艺术”。[1]“师爱”是教师对所有学生施以同样的关心而非对个别学生的爱;是教师对于学生慈祥而又严厉的爱;师爱是能够教育孩子的爱。
2.1 “师爱”的概念
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心不仅是教师给学生亲切的感觉,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走近教师,把教师当作自己可以依赖的朋友,甚至家人,将班级变为“家”,这样学生就会更加自主的选择学习,养成好的习惯。
新课程教育中,关于师爱又有了新的阐释:对于学生的理解奠定了教师爱学生的方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每一位学生都会自己思考,他们盼望自己得到肯定。如果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就会获得学习的信息,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学习变为娱乐。语文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提出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努力。[2]P4449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的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程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全体性,强调学生素质的整体性,要明白学生是独立存在的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学生,学会因生而异的教育[3]。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教育改革好比挖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只在形式上改来改去,而对于池塘之所以为池塘的要素――水,却无人在意。教育上的水是指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免不了一个空虚”。[4]P1他提倡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认为师爱这种神奇的力量,能改变人,能催人奋进。
师爱是督促学生成长的良药,是语文教育的条件,也决定着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在教育中,只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爱。2.2 “师爱”的作用
2.2.1 “师爱”与学生的成长
蔺晓康提出,心理学上的研究证明:师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激励、感化、引导、调节等强大的心理效应,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必要前提[5]。2016年在洛川县曙光中学实习时,同学们最喜欢的语文老师是韩老师,不仅是因为他的知识丰富,更因为他的教育方式。例如,班里有一位学生,平时总是自信,活泼的。上语文课上时,只要老师提问,他就会举手,但大多数回答都是错误的,其它任课老师都说这个学生是不懂装懂,欺骗老师,对待课堂随便,可韩老师却认为他是好胜心强,有一颗上进的心,他与学生做了约定,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独立回答可以举起右手,不能就举起左手,自此之后,学生举右手的次数一次次变多了,语文成绩也一次次提高了。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科是她们从小到大生活中接触最多、最为基础的科目,是学生最有可能感到乏味的科目,虽然会有许多未知的挑战和挫折,但也是学生最不想多花费时间去看的科目。而韩老师在同学们的语文学习中给了学生理解,给了学生“爱心”,使同学们对于学习语文多了一丝期盼,少了一丝畏惧,也提高了成绩。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对于学生的爱的教育不仅会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也会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个人品德提升,学生的思想矛盾也就会转化,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中充满爱,他会变成有爱的人,逐渐成为一个关心别人、友好的孩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