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分析

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分析[20191210161745]
内容摘要: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21个除夕之夜,而且赵本山的小品也是一直受到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和追捧,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赵本山春晚小品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幽默性,这种幽默不同于普通的笑话,它是融入了广大现实生活内容的幽默语言,所以才受到的观众的喜爱。本文从幽默原因、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赵本山春晚小品的语言幽默。
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的具体表现体现在语音变化、词汇变化和熟语应用三个方面,比如说在熟语应用里就包括了谚语、惯用语、俗语和歇后语的运用,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小品台词的语言幽默性;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的原因主要包括了语言节律的美、语言引用的妙和语言修辞的巧三个方面;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的影响包括了对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大众价值观的影响和对农民形象的影响三个方面。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赵本山春晚小品幽默性
目 录
一、引言 1
(一)关于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的研究现状 2
(二)研究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的目的和意义 3
(三)研究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
二、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表现 3
(一)语音变化 3
1.语音模仿 3
2.语音混搭 5
3.语音“飞白” 5
(二)词汇变化 7
1.异序异素 7
2.词语套用 8
(三)熟语运用 9
1.谚语 9
2.惯用语 10
3.俗语 11
4.歇后语 12
三、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原因 12
(一)语言节律的美 13
(二)语言引用的妙 16
(三)语言修辞的巧 17
四、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影响 17
(一)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17
(二)对大众价值观的影响 18
(三)对农民形象的影响 19
五、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分析
一、引言
中国中央电视台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新年除夕夜都会举办一场春节联欢晚会并向全国和世界直播。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内容丰富,演员实力强劲,涵盖众多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最让人期待和好奇的就是每年的小品和相声类节目,尤其是赵本山出演的小品。
1990年赵本山因为参加春晚小品《相亲》的演出而一炮走红,从此连续有优秀的小品呈现给我们,从1991年到2010年,前后分别有《小九老乐》、《我想有个家》、《老拜年》、《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火炬手》、《不差钱儿》、《捐款》等19部作品登上春晚舞台,到现在已经有21个年头了。在此期间,他所演出的小品是获奖最多的小品作品,13次被观众和专家评为一等奖,十几年间从未被其他同类作品打败,一直名列前茅,是最受观众朋友喜爱的小品节目。
赵本山经过20几年的潜心创作和专业表演,形成了独特的小品语言艺术形式,深受观众朋友的喜爱和欣赏,有些特殊的语言形式甚至引领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余秋雨先生曾今说过:“赵本山及其小品都是可敬的,因为他们是笑的制造者,触动了社会的笑的神经,让中华名族开始了笑的时代。”这是对赵本山及其小品的很高评价,也是很客观的评价。最近几年由于赵本山老师缺席春晚,大家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以前过年的“幽默开心”没有了,大家都很希望赵本山老师能够再次登上春晚舞台。
(一)关于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的研究现状
在以往研究赵本山小品语言的文章中,有研究赵本山春晚小品的语言艺术的,比如在2001年李海英的《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研究》中,李海英重点分析了赵氏小品的语言风格等语言艺术;也有很多考察赵本山小品语言修辞的,比方说在2011年房珊珊的《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的修辞策略研究》中,房珊珊探讨的中心是赵本山在春晚小品中是如何利用言语修辞的;也有很多探讨赵本山春晚小品言语的美学概念的,比方说在2012年卜凡的《赵本山春晚小品的文化学和美学解读》中,卜凡着重分析了赵本山在春晚小品中所使用的美学和文化学概念。然而研究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的文章却不是很多(中国知网中大约有150篇左右)。比方说在2005年李莉莉的《赵本山小品中幽默的预设研究》中,李莉莉主要利用语言预设的方法,着重分析和探讨了赵本山春晚小品中的幽默语言。
(二)研究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的目的和意义
总之研究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的就很少,本文主要就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的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赵本山春晚小品受到观众的喜爱的原因及影响。
(三)研究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对赵本山春晚小品具有幽默性语言词汇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具体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分析赵本山春晚小品台词语言幽默的特色。通过分析,能够说明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的特色,通过资料研究法、归纳法和调查法,得出结论。
二、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表现
TC "(一)死刑不是侵害人权违反伦理道德的罪恶刑罚" f C l "2" (一)语音变化
东北方言的语音其实和普通话的语音差不多,只有稍微的差异,具体是指某些具体读音的变化。东北人在表达的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常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从而就产生了语言幽默,这一点在赵本山春晚小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1.语音模仿
语音模仿,其实就是对读音的模仿,但是语言表达的意思却是截然不同的,这种情况往往只有当我们看到电视机下面中文解说的字幕时才会产生幽默的效果。但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愿意这样表达,因为这样能够带来不少趣味。在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也有大量的运用,如:
在春晚小品《我想有个家》中:
赵本山:美国,加利
黄晓娟:加利福利亚。
赵本山:对,家里待不下
这里赵本山把他前妻去的美国的“加利福利亚”说成“家里待不下”,讽刺他前妻这种离他而去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春晚小品《拜年》中,有这样几句对话:
高秀敏:我说你呀你呀,一整这没用的一套一套的,进屋咱先别着忙说事,猛给他戴高帽,多说几句拜年嗑,只要乡长心一乐,保证沟通的差不多。
赵本山:戴高帽人就给你乐?
高秀敏:那咋的,别说他乡长啊,就是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都乐啊,戴高乐么!
这里高秀敏从法国的总统戴高乐的名字出发,是一种反向的模仿,然后经过自己的组合,认为只要给别人戴高帽子别人就会高兴;
在春晚小品《说事》中,有这样几句对话:
崔永元:哎,大妈,你们这次到北京怎么来的?
白云:俺们搭专机来的。

崔永元:大叔啊,听说你们这次到北京是搭专机来的?
黑土:啊,是搭拉砖拖拉机过来的。
白云(宋丹丹)利用了“专机”与“砖机”的同音,让崔永元和我们观众都误以为是搭飞机来的北京,而当黑土(赵本山)说出是搭拉砖的拖拉机过来的时候,一切都真相大白,让我们观众眼前一亮,喜剧幽默效果油然而出;后来还有几句这样的对话:
崔永元:那都给哪剪彩呀?
白云(宋丹丹):都是,大中型企业。
黑土(赵本山):大煎饼铺子、铁匠炉啥的。
白云(宋丹丹):啊俺们那疙瘩有个挺大个养鸡场,那都是我剪的。
黑土(赵本山):是,她剪完就禽流感了,第二天。当时,死了一万多只鸡,最后送她一个外号,叫“一剪没”。
这里的“一剪没”其实也是利用了和“一剪梅”的同音,一剪梅其实是一个词牌名,老百姓送给白云这样一个外号,其实就是说和白云所说的现实状况不一样,白云俨然成为当地老百姓的笑料。
在春晚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也有类似的几句话:
范伟:把模特都请上来吧。
赵本山:请谁?
范伟:模特。
赵本山:摸谁?

范伟:我在说英文嘛!
赵本山:范师傅,这是一位养鸡专业户,最害怕的就是鹰。
赵本山没有弄明白范伟所说的“模特”的意思,误以为是让他去摸谁,给人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让我们观众产生一种“没文化,真可怕”的共鸣,喜剧感十足。
2.语音混搭
在现实的语言交流中往往会有一些我们所无法控制的语言变异,比如在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黄飞鸿》中,黄飞鸿比较忌讳辈分关系,所以他对十三姨的爱慕之情从来没有表达过。当十三姨对他说出“I love you”之后,黄飞鸿不理解,误读为“爱老虎油”。十三姨怕黄飞鸿以后不对她表白,故意解释为一种礼貌用语,结果导致家里人见面都说“爱老虎油”这种奇怪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也有所涉及,如:
在春晚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中有这样几句对话:
崔永元:怎么回事?
黑土(赵本山):改革开放富起来以后,我们俩盖起了二层小楼。这楼盖完了屋多了突然跟我提出来要分居,说搁一个屋耽误她学外语,完事呢说这个感情这东西是距离产生美。结果我这一上楼,距离拉开了,美没了!天天吃饭啥的也不正经叫我了,打电话,还说外语“Hello哇,饭已OK了,下来咪西吧!”
这里赵本山讲到宋丹丹学了外语之后讲话就“中不中,洋不洋”的,学又学不会,但还知道一点,“满瓶不动半瓶摇”,给人一种半调子的感觉。
3.语音“飞白”
“飞白”在《辞海》里的解释是“一种特殊书法,笔画中露出一丝丝的白地”。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种修辞手法叫做“飞白”,是一种明知是错的字还要一错到底,将错就错的用法。这里我就借鉴一下这种修辞的用法。因为在小品表演现场直播的时候,我们只能先听到表演者说出的台词,下面没有中文字幕解说,所以这里我就把这个情况划分到语音表现当中。细细看来,有的时候表演者装作不知道是错的,但在我们观众看来,却会感到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人一种莫名的幽默感。在赵本山春晚小品中也有所涉及,如:
在春晚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中,有这样的几句对话:
宋丹丹:他就是主动和我接近,没事儿和我唠嗑,不是给我割草就是给我朗诵诗歌,还总找机会向我暗送秋波呢!
崔永元:暗送秋波呢!
赵本山:别瞎说,我记着我给你送过笔,送过桌,还给你家松一口大黑锅,我啥时给你送秋波了?秋波是啥玩意儿?
崔永元:秋波是青年男女
宋丹丹: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赵本山:哦。
“秋波”在现代汉语中比喻美女清亮的眼睛。这里其实是宋丹丹和赵本山俩人对“秋波”的误解,他们在表演的时候装成不理解“秋波”的真正含义,给人造成一种喜剧感。
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有这样几句对话:
赵本山:来笨蛋。
小沈阳:说谁笨蛋呢啊?
赵本山:不是,我说再点个笨鸡蛋。
“笨蛋”在这里其实就是草鸡生的鸡蛋,比普通的鸡蛋营养价值要高。我们叫做草鸡蛋,在东北那边也叫“笨鸡蛋”。因为先前赵本山在点菜的时候,小沈阳的不配合,所以这里既是赵本山对小沈阳服务态度的不满,也是点的一道菜,一语双关,带有明显的喜剧色彩。
毕福剑:鱼翅就不要点了。
赵本山:鱼刺有也别点了,我吃鱼刺有一回就卡住了么。
很明显这里赵本山说的“鱼刺”和毕福剑说的“鱼翅”是不一样的,东北方言读音一样,赵本山的“鱼刺”将赵本山的淳朴的农民大爷的形象生动地展示给我们观众,赵本山以为“鱼翅”和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的刺一样。这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喜剧幽默在里面,赵本山很喜感。
毕福剑:模仿哪一段?
小沈阳:《我和你》。
赵本山:你个人唱,这刚下飞机给你唱。
这里的“我和你”其实是一个歌曲名,而赵本山以为小沈阳要和毕福剑一起唱,闹了个大笑话。
小沈阳:我重唱一个吧,我唱一个刀郎的吧。
赵本山:你唱屎壳郎的吧。
这里赵本山又把歌手刀郎误以为是昆虫,结果这里又出了个洋相。
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
赵本山:你们这个酒店,如果要急头白脸的吃一顿,得要多少钱?
小沈阳:这咋还吃急眼了呢?
这里的“急头白脸”在东北方言里形容一个人十分生气的样子,赵本山的原意是放开了吃的话得要多少钱,而小沈阳却误以为很生气的吃一顿饭要多少钱,小沈阳所以才接了句“这咋还吃急眼了呢?”。这里实际上就是交流的失败,但是却给人一种曲解意义的幽默感。
其实这里说列举的和上面的语音“飞白”有相同的地方,只是从词汇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里的“我和你”、“刀郎”确实如果不加说明的话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而赵本山却正好是那个让人产生幽默感的重要人物,他所说的“我和你”、“刀郎”都不是小沈阳表达的意思,于是由于曲解而产生的幽默感就出来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