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蒋捷的漂泊词
试论蒋捷的漂泊词[20191216201458]
内容摘要: 南宋遗民蒋捷,长于词,著有《竹山词》1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蒋捷的一生大部分处于漂泊的状态,因此在其创作之中漂泊词也是较多的,所以本文选择研究蒋捷的漂泊词部分。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也不失有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多样。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标一格。本文通过对漂泊词的研究,分析了蒋捷写作漂泊词的政治背景、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并探究其漂泊词所表达出的以爱国情怀为主的思想内容并对其漂泊词从意象使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三个方面进行艺术表现上的研究。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蒋捷漂泊词思想内容艺术表现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蒋捷漂泊词的写作背景 1
(一)政治背景 1
(二)文化背景 2
(三)个人经历 3
三、蒋捷漂泊词的思想内容 3
(一)家国之思 3
(二)壮志难酬的悲愤 4
(三)采菊南山的淡然 6
四、蒋捷漂泊词的艺术表现 6
(一)意象使用 7
1.“竹”意象 7
2.“梅”意象 7
(二)修辞技巧 8
(三)描写手法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试论蒋捷的漂泊词
一、引言
蒋捷,字胜欲,南宋灭亡后隐居于太湖竹山,故号“竹山先生”,是宋元易代的著名词人,著有《竹山词》,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与王沂孙、周密、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关于蒋捷的身世,一说蒋捷为著名书家蒋璨的后人,又有说蒋捷为之奇子蒋瑎的后人,所以,蒋捷的身世到现在还不能真正明晰。正因为词人的生平资料匮乏以及历代学者对词人的的研究甚少,所以蒋捷的生平事迹,我们也只能从词人的作品中了解一二,而没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记载。而蒋捷的词也因此未能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自清代以为,研究渐多。蒋捷有着蔑视权贵,淡泊名利的清高人格,这与蒋捷生平所接受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有关。其中儒家思想对词人的影响甚深,因蒋家世代学习儒学,形成了一个家族文化。而儒家的义理就奠定了蒋捷的忠君爱国的情怀。因此词人在宋元易代之时做了彻底的遗民。而道家思想又让蒋捷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因而蒋捷在宋元易代之时选择了隐居、漂泊的生活方式以示他抗衡新朝。而佛家的空无思想化解了蒋捷在隐居漂泊生涯中的生命苦痛。他以隐居漂泊的方式表达了他“世臣、亲臣、与国同休戚”的爱国情怀。蒋捷至晚年时,教书授徒,关爱学生。词人的漂泊词以宋元易代的巨大历史变故为背景,抒发词人对故国的思念、词人身世变化的感慨以及漂泊所受的肌肤之苦,词风丰富多样,表现了词人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的特点。
二、蒋捷漂泊词的写作背景
这部分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蒋捷的个人经历来分析蒋捷写作漂泊词的整个时代背景。
(一)政治背景
蒋捷写作漂泊词之时正是南宋社会动荡,宋元易代之时。南宋(1127-1279),这个王朝相对于其他王朝来说,只算得上是小王朝,因其只占南方一隅。但在南宋中期,社会相对安定,农业、商业、手工业都发展了很好,但是其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也较为无能,但总体上国泰民安。而南宋对于外邦骚扰以妥协求和偏安自保政策应对,极大的妨碍了军事的发展。到了南宋后期,统治者依然推行求和、文官主政方针,并重用大奸臣秦桧,杀害忠良岳飞父子,使得王朝政局不稳,自此,战争连绵,最终被蒙军消灭,南宋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由异族人民统治的王朝便免不了民族压迫。“首先,元朝将全国各族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而其中的南人即指原南宋境内的各族居民”。此时,身为南宋遗民的蒋捷的社会身份是非常的卑微的,由此形成了蒋捷对于这个新王朝的极度不满,再加上蒋捷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南宋灭亡之后蒋捷选择了漂泊并终身不仕元。至于元朝官位分配更是体现了这种民族压迫,中央重臣以蒙古贵族和少数色目人充任,行省以下的以蒙古人为首领,色目人次之,汉人当总管,而南人只能在边远的地方任职。此外,在刑法上也十分鲜明的体现了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在历史上,《元史·刑法志》记载 “卫禁”中规定“诸汉人、南人投充宿卫士,总宿卫官辙收纳之,并坐罪”。反映了汉人、南人的地位低下。又有明文规定“诸主奸奴妻者,不坐”而“诸奴奸主女者,处死”, “诸奴殴詈其主,主殴伤奴致死者,免罪”。这两则则反映了上层阶级视奴隶的命为粪土,具有明显的阶级歧视。又有“杀伤”条例中规定“诸杀人者死”,然而“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徽烧埋银”。反映了严重的民族压迫。
总之,当时的政治背景大概就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汉人、南人地位低下,为社会的最底层,深受蒙古族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也正因为新王朝的这种压迫制度以及蒋捷的坚贞爱国,所以蒋捷选择了终身漂泊以表示对新王朝的抵制和排斥、不满,也以此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忠心。因此,这个时期蒋捷的漂泊词油然而生。
(二)文化背景
在文化上,南宋注重文化的发展,以文为主。南宋以科举考试为主,并且授官优越,可以授予从八品或正九品的官职,而且朝廷要职都要求是由科举出身者担任,科举及第者的待遇优越。读书之人得到了极大发展的舞台。而从元朝开始,科举考试进入衰退期,而且此时的科举考试还要分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要求相对较简单的。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要求比较严格,反映了民族歧视。此后,科举考试停办了几十年之久。在南宋时期,文风浓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观,文人的地位可是非常的高。可是到了元代,蛮夷统治的历史下却是 “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的社会价值观,文人地位万分低下。知识分子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到极大的摧残。
同时,南宋崇尚的是儒家思想,而元代尊崇理学。这与词人蒋捷世代尊儒的家族思想相差较远。此外,所谓的唐诗宋词点明了词的发展主要是在宋代期间,而到了元代,词的发展缓慢,取而代之的是散曲和杂剧兴盛。
文人在新出元代得不到发展的空间,以及文化上的差异都使得词人蒋捷对新朝代的抵触,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坚守民族气节的蒋捷义无反顾的选择漂泊。
(三)个人经历
蒋捷出身于南宋宜兴巨族家庭,其身份显耀,而且家族不是官宦就是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大家,这使得蒋捷从小就接受家族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开化乡志》载入的蒋捷传,除简略地提到他的词作、理学、小学之外,还说“胜欲尤擅诗名”。在蒋捷青少年时代过着奢华富贵的生活,这个时期是蒋捷最为美好的时光。这时候的他有家人的爱护,也有和妻子的甜蜜生活,“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也有浪漫的冶游生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然而,历史无情,这一切的美好,都被随之而来的蒙军所打破。在蒋捷中进士还未来得及为国效力之际,南宋便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野蛮、落后的民族,这将蒋捷的理想、骄傲全部粉碎。在蒋捷壮年时期,新朝代对文人的压迫和对遗民的欺压,使得蒋捷没有了栖身之地。这前后的巨大变故,也让蒋捷的思想、信仰、情感还有他的生命意识发生了改变,加之蒋捷从小就形成的忠君爱国思想,让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漂泊、隐逸的生活方式。 然而并不是不问世事,就代表生活的洒脱安逸,从“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可见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和悲凉的。一个人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对红尘也许就不会再有留恋,所以蒋捷“也学那陶潜,篱栽些菊。依他杜甫,园种些蔬”,这也是他守节不移,爱国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吧。由“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可知他晚年皈依佛门,希望借着佛家的空无思想解脱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可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可见词人并未得到解脱,他到晚年依然怀着悲痛、凄凉还有那斩不断的离愁别绪。
三、蒋捷漂泊词的思想内容
不同时期,蒋捷漂泊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有所不同的,蒋捷的漂泊词的思想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家国之思、壮志难酬的悲愤、采菊南山的悠然。
(一)家国之思
读蒋捷的词,我们不难发现在蒋捷的词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眼就是“愁”!蒋捷的愁从何而来,当然是由心而来。在经历了家国的毁灭、新朝对文人南人的压迫之后,蒋捷更是怀念故国,在体验了漂泊寂寥之后,更是想念家的温暖
知晓蒋捷的人都知道,蒋捷以保洁终生、义不仕元为世人所赞叹。这种情怀显示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那么,在做了一个彻底的遗民后,蒋捷并不是悠然自乐,而是一生都对亡国、对家人不能忘怀,这在蒋捷的很多词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怀也正可以解释为什么蒋捷的词里总离不了一个“愁”字。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 花满绣。影斯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内容摘要: 南宋遗民蒋捷,长于词,著有《竹山词》1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蒋捷的一生大部分处于漂泊的状态,因此在其创作之中漂泊词也是较多的,所以本文选择研究蒋捷的漂泊词部分。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也不失有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多样。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标一格。本文通过对漂泊词的研究,分析了蒋捷写作漂泊词的政治背景、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并探究其漂泊词所表达出的以爱国情怀为主的思想内容并对其漂泊词从意象使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三个方面进行艺术表现上的研究。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蒋捷漂泊词思想内容艺术表现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蒋捷漂泊词的写作背景 1
(一)政治背景 1
(二)文化背景 2
(三)个人经历 3
三、蒋捷漂泊词的思想内容 3
(一)家国之思 3
(二)壮志难酬的悲愤 4
(三)采菊南山的淡然 6
四、蒋捷漂泊词的艺术表现 6
(一)意象使用 7
1.“竹”意象 7
2.“梅”意象 7
(二)修辞技巧 8
(三)描写手法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试论蒋捷的漂泊词
一、引言
蒋捷,字胜欲,南宋灭亡后隐居于太湖竹山,故号“竹山先生”,是宋元易代的著名词人,著有《竹山词》,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与王沂孙、周密、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关于蒋捷的身世,一说蒋捷为著名书家蒋璨的后人,又有说蒋捷为之奇子蒋瑎的后人,所以,蒋捷的身世到现在还不能真正明晰。正因为词人的生平资料匮乏以及历代学者对词人的的研究甚少,所以蒋捷的生平事迹,我们也只能从词人的作品中了解一二,而没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记载。而蒋捷的词也因此未能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自清代以为,研究渐多。蒋捷有着蔑视权贵,淡泊名利的清高人格,这与蒋捷生平所接受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有关。其中儒家思想对词人的影响甚深,因蒋家世代学习儒学,形成了一个家族文化。而儒家的义理就奠定了蒋捷的忠君爱国的情怀。因此词人在宋元易代之时做了彻底的遗民。而道家思想又让蒋捷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因而蒋捷在宋元易代之时选择了隐居、漂泊的生活方式以示他抗衡新朝。而佛家的空无思想化解了蒋捷在隐居漂泊生涯中的生命苦痛。他以隐居漂泊的方式表达了他“世臣、亲臣、与国同休戚”的爱国情怀。蒋捷至晚年时,教书授徒,关爱学生。词人的漂泊词以宋元易代的巨大历史变故为背景,抒发词人对故国的思念、词人身世变化的感慨以及漂泊所受的肌肤之苦,词风丰富多样,表现了词人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的特点。
二、蒋捷漂泊词的写作背景
这部分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蒋捷的个人经历来分析蒋捷写作漂泊词的整个时代背景。
(一)政治背景
蒋捷写作漂泊词之时正是南宋社会动荡,宋元易代之时。南宋(1127-1279),这个王朝相对于其他王朝来说,只算得上是小王朝,因其只占南方一隅。但在南宋中期,社会相对安定,农业、商业、手工业都发展了很好,但是其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也较为无能,但总体上国泰民安。而南宋对于外邦骚扰以妥协求和偏安自保政策应对,极大的妨碍了军事的发展。到了南宋后期,统治者依然推行求和、文官主政方针,并重用大奸臣秦桧,杀害忠良岳飞父子,使得王朝政局不稳,自此,战争连绵,最终被蒙军消灭,南宋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由异族人民统治的王朝便免不了民族压迫。“首先,元朝将全国各族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而其中的南人即指原南宋境内的各族居民”。此时,身为南宋遗民的蒋捷的社会身份是非常的卑微的,由此形成了蒋捷对于这个新王朝的极度不满,再加上蒋捷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南宋灭亡之后蒋捷选择了漂泊并终身不仕元。至于元朝官位分配更是体现了这种民族压迫,中央重臣以蒙古贵族和少数色目人充任,行省以下的以蒙古人为首领,色目人次之,汉人当总管,而南人只能在边远的地方任职。此外,在刑法上也十分鲜明的体现了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在历史上,《元史·刑法志》记载 “卫禁”中规定“诸汉人、南人投充宿卫士,总宿卫官辙收纳之,并坐罪”。反映了汉人、南人的地位低下。又有明文规定“诸主奸奴妻者,不坐”而“诸奴奸主女者,处死”, “诸奴殴詈其主,主殴伤奴致死者,免罪”。这两则则反映了上层阶级视奴隶的命为粪土,具有明显的阶级歧视。又有“杀伤”条例中规定“诸杀人者死”,然而“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徽烧埋银”。反映了严重的民族压迫。
总之,当时的政治背景大概就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汉人、南人地位低下,为社会的最底层,深受蒙古族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也正因为新王朝的这种压迫制度以及蒋捷的坚贞爱国,所以蒋捷选择了终身漂泊以表示对新王朝的抵制和排斥、不满,也以此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忠心。因此,这个时期蒋捷的漂泊词油然而生。
(二)文化背景
在文化上,南宋注重文化的发展,以文为主。南宋以科举考试为主,并且授官优越,可以授予从八品或正九品的官职,而且朝廷要职都要求是由科举出身者担任,科举及第者的待遇优越。读书之人得到了极大发展的舞台。而从元朝开始,科举考试进入衰退期,而且此时的科举考试还要分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要求相对较简单的。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要求比较严格,反映了民族歧视。此后,科举考试停办了几十年之久。在南宋时期,文风浓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观,文人的地位可是非常的高。可是到了元代,蛮夷统治的历史下却是 “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的社会价值观,文人地位万分低下。知识分子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到极大的摧残。
同时,南宋崇尚的是儒家思想,而元代尊崇理学。这与词人蒋捷世代尊儒的家族思想相差较远。此外,所谓的唐诗宋词点明了词的发展主要是在宋代期间,而到了元代,词的发展缓慢,取而代之的是散曲和杂剧兴盛。
文人在新出元代得不到发展的空间,以及文化上的差异都使得词人蒋捷对新朝代的抵触,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坚守民族气节的蒋捷义无反顾的选择漂泊。
(三)个人经历
蒋捷出身于南宋宜兴巨族家庭,其身份显耀,而且家族不是官宦就是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大家,这使得蒋捷从小就接受家族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开化乡志》载入的蒋捷传,除简略地提到他的词作、理学、小学之外,还说“胜欲尤擅诗名”。在蒋捷青少年时代过着奢华富贵的生活,这个时期是蒋捷最为美好的时光。这时候的他有家人的爱护,也有和妻子的甜蜜生活,“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也有浪漫的冶游生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然而,历史无情,这一切的美好,都被随之而来的蒙军所打破。在蒋捷中进士还未来得及为国效力之际,南宋便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野蛮、落后的民族,这将蒋捷的理想、骄傲全部粉碎。在蒋捷壮年时期,新朝代对文人的压迫和对遗民的欺压,使得蒋捷没有了栖身之地。这前后的巨大变故,也让蒋捷的思想、信仰、情感还有他的生命意识发生了改变,加之蒋捷从小就形成的忠君爱国思想,让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漂泊、隐逸的生活方式。 然而并不是不问世事,就代表生活的洒脱安逸,从“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可见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和悲凉的。一个人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对红尘也许就不会再有留恋,所以蒋捷“也学那陶潜,篱栽些菊。依他杜甫,园种些蔬”,这也是他守节不移,爱国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吧。由“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可知他晚年皈依佛门,希望借着佛家的空无思想解脱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可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可见词人并未得到解脱,他到晚年依然怀着悲痛、凄凉还有那斩不断的离愁别绪。
三、蒋捷漂泊词的思想内容
不同时期,蒋捷漂泊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有所不同的,蒋捷的漂泊词的思想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家国之思、壮志难酬的悲愤、采菊南山的悠然。
(一)家国之思
读蒋捷的词,我们不难发现在蒋捷的词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眼就是“愁”!蒋捷的愁从何而来,当然是由心而来。在经历了家国的毁灭、新朝对文人南人的压迫之后,蒋捷更是怀念故国,在体验了漂泊寂寥之后,更是想念家的温暖
知晓蒋捷的人都知道,蒋捷以保洁终生、义不仕元为世人所赞叹。这种情怀显示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那么,在做了一个彻底的遗民后,蒋捷并不是悠然自乐,而是一生都对亡国、对家人不能忘怀,这在蒋捷的很多词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怀也正可以解释为什么蒋捷的词里总离不了一个“愁”字。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 花满绣。影斯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