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的下层文人视角【字数:11980】
摘 要 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历经传承变异,《三国演义》大致是根据下层文人的趣味,对史传和民间故事这两个系统进行了选择与融合。史传和民间的素材经过概括、想象等思维过程的熔铸后,便会带有下层文人的主观情感,有属于文人选材、叙事的视角。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三国演义》的下层文人选材视角 3
1.1 注重历史大势 3
1.2 注重历史细节与传统道德 4
1.3 淡化神异与报应色彩 6
第二章 《三国演义》的下层文人叙事视角 8
2.1 叙事语言的选择 8
2.2 战争描写中的谋重于勇 9
2.3 儒家情怀的体现 11
2.4 虚实关系的处理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这一历史事实,元末以下清明几百年中,读书人多知之。
鲁迅说过“贯中,名本,钱塘人,或云名贯,字贯中,或云越人,生洪武初,盖元明间人。所著小说甚夥,明时云有数十种,今存者《三国演义》之外,尚有《隋唐志传》.......”从罗贯中的生平记载和创作可以看出,罗贯中的社会地位不高,他并不属于上层文人阶层。罗贯中七岁时便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十四岁因母亲病故,便辍学随父到苏杭学经商。当时的苏杭不仅是南方商业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小说、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发达,自幼受儒家经典影响的罗贯中不喜经商,经父亲允许,继续随师学习。当“修齐治平”的情怀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后,罗贯中将自身的幽愤及理想化为一纸文章,可以说《三国演义》灌注着罗贯中的情志。
三国故事在文人和民间之间流传时间较长,成书的跨度时间也相对长久,使得三国故事有多种方式的叙事和选材,也造就了《三国演义》主题的多元,从不同角度可以归纳出不同的主题。作为创作主体,罗贯中必然会在《三国演义》中倾注自己的主观情志,寄寓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叙事主体的情感意识和表现对象蕴含的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过程,表现出叙事主体在认识和处理客体的某种创作倾向,并影响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选材视角和叙事视角。
所谓视角,就是叙述者如何讲诉故事,如何让读者了解故事和人物。戴维洛奇在《小说艺术》中说:“如何选择故事的视角想必是小说家要做的最重要的决定,因为这会从根本上影响读者在情感上和理性上的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的态度。”对此杨义也曾说过“实在不应该把视角看成细枝末节,它的功能在于可以展开一种独特的视镜,包括展示新的人生层面,新的对世界的感觉,以及新的审美趣味、描写色彩和文体形态”。有许多人都说过三国故事,但选择故事的视角是不同的。
从《三国演义》灌注着罗贯中的情志这方面讲,它大致是根据下层文人的趣味,对史传和民间故事这两个系统进行了选择与融合。
就成书而言,历史资料主要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所引用的大量野史别传,这些历史资料完整详细,凡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实和人物原型,都有较为充分的记载,并且对历史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某些原则性的解释和说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罗贯中本《三国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184—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
小说还吸收了民间说的故事和民间的演戏。现存的资料有两部元代刻印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以及《三分事略》,还有若干种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的特点是“俗”,具体表现为热闹有趣的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和异常简明的道德观念。民间故事有街头巷尾的口口相传,充满着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三国演义》中的某些情节在史书中是找不到依据的,或者只是存在些许因由,经过民间艺人的想象虚构或夸大,构成了精彩的情节。罗贯中继承和发展民间艺人说唱文艺的传统,善于吸取杂记、口头传说的有关故事和逸闻轶事,加以创造运用,使《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富有真实性和戏剧性。
任何一个作者,都离不开他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与社会关系,小说的思想倾向决定于作者的历史观、政治思想、审美趣味、爱憎感情等等。史传和民间的素材经过作者概括、想象等思维过程的熔铸后,便会带有下层文人的主观情感,有属于文人选材、叙事的视角。下层文人在面对社会生活时,总要选择某个领域作为表现对象,并在这个领域考虑从哪一个视角去选材,其中无不渗透着文人的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叙事视角则是下层文人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在叙事时,通过对视角的艺术选择来进行构思和策划。
第一章 《三国演义》的下层文人选材视角
下层文人在面对材料时,其中包括史料、传说,要变材料为故事,就要进行编织故事的过程,也就是要进行情节单元的预构。从哪一个视角去选择哪些情节、如何安排情节、需要突显哪些情节,都体现文人的思想观念。
1.1 注重历史大势
《三国演义》讲诉的事件虽然是循序渐进的发生,但又常平行交叉,彼此关系较为复杂。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建造历史小说的史体叙事框架时,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即要以三国的重大事件为“纲”,有力求在长轴画卷上呈现编年体结构的“目”,由于大事件和编年体相结合,可以发挥小说家主体创造意识,调节审美形态与历史现实的时空差,既不失史体结构的形式特征,又不为编年体形式所限制,从而构成罗氏《三国演义》叙事结构史体化的特色。全书以魏、蜀、吴三国互相征伐、争为一统为基本的叙事线索,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把历史故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三国演义》的结构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桃园结义到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开篇,将未来与刘蜀政权相关的三个主要人物先引出来,以此为始在序曲部分安排了刘、关、张斩黄巾、鞭督邮、战吕布、救孔融、领徐州、守小沛以及许田打围、青梅煮酒诸事。在第四十二回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前后跨八个章回,赤壁之战是一场决定鼎足三分局面的关键战役,也是《三国演义》的中规模宏阔、影响深远的一次战役。在这一战争中,各色人物都充分表现出其特有的忠勇和才智,构成一幅人才济济的历史画面,也使得赤壁之战成为全书的一个高潮情节。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及其斗争。各集团的斗争十分复杂,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扩展地盘,攻占了荆州、西蜀和汉中,为了夺回荆州,孙权、周瑜设下美人计,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三气周瑜,结果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接着刘备又与刘璋争夺益州,与曹操争夺汉中,都取得了胜利。第三部分从诸葛亮病逝至三国归晋。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病死于五丈原,这一段主要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与邓艾斗智斗勇,但未成功。最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三家归晋。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三国演义》的下层文人选材视角 3
1.1 注重历史大势 3
1.2 注重历史细节与传统道德 4
1.3 淡化神异与报应色彩 6
第二章 《三国演义》的下层文人叙事视角 8
2.1 叙事语言的选择 8
2.2 战争描写中的谋重于勇 9
2.3 儒家情怀的体现 11
2.4 虚实关系的处理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这一历史事实,元末以下清明几百年中,读书人多知之。
鲁迅说过“贯中,名本,钱塘人,或云名贯,字贯中,或云越人,生洪武初,盖元明间人。所著小说甚夥,明时云有数十种,今存者《三国演义》之外,尚有《隋唐志传》.......”从罗贯中的生平记载和创作可以看出,罗贯中的社会地位不高,他并不属于上层文人阶层。罗贯中七岁时便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十四岁因母亲病故,便辍学随父到苏杭学经商。当时的苏杭不仅是南方商业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小说、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发达,自幼受儒家经典影响的罗贯中不喜经商,经父亲允许,继续随师学习。当“修齐治平”的情怀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后,罗贯中将自身的幽愤及理想化为一纸文章,可以说《三国演义》灌注着罗贯中的情志。
三国故事在文人和民间之间流传时间较长,成书的跨度时间也相对长久,使得三国故事有多种方式的叙事和选材,也造就了《三国演义》主题的多元,从不同角度可以归纳出不同的主题。作为创作主体,罗贯中必然会在《三国演义》中倾注自己的主观情志,寄寓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叙事主体的情感意识和表现对象蕴含的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过程,表现出叙事主体在认识和处理客体的某种创作倾向,并影响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选材视角和叙事视角。
所谓视角,就是叙述者如何讲诉故事,如何让读者了解故事和人物。戴维洛奇在《小说艺术》中说:“如何选择故事的视角想必是小说家要做的最重要的决定,因为这会从根本上影响读者在情感上和理性上的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的态度。”对此杨义也曾说过“实在不应该把视角看成细枝末节,它的功能在于可以展开一种独特的视镜,包括展示新的人生层面,新的对世界的感觉,以及新的审美趣味、描写色彩和文体形态”。有许多人都说过三国故事,但选择故事的视角是不同的。
从《三国演义》灌注着罗贯中的情志这方面讲,它大致是根据下层文人的趣味,对史传和民间故事这两个系统进行了选择与融合。
就成书而言,历史资料主要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所引用的大量野史别传,这些历史资料完整详细,凡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实和人物原型,都有较为充分的记载,并且对历史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某些原则性的解释和说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罗贯中本《三国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184—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
小说还吸收了民间说的故事和民间的演戏。现存的资料有两部元代刻印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以及《三分事略》,还有若干种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的特点是“俗”,具体表现为热闹有趣的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和异常简明的道德观念。民间故事有街头巷尾的口口相传,充满着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三国演义》中的某些情节在史书中是找不到依据的,或者只是存在些许因由,经过民间艺人的想象虚构或夸大,构成了精彩的情节。罗贯中继承和发展民间艺人说唱文艺的传统,善于吸取杂记、口头传说的有关故事和逸闻轶事,加以创造运用,使《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富有真实性和戏剧性。
任何一个作者,都离不开他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与社会关系,小说的思想倾向决定于作者的历史观、政治思想、审美趣味、爱憎感情等等。史传和民间的素材经过作者概括、想象等思维过程的熔铸后,便会带有下层文人的主观情感,有属于文人选材、叙事的视角。下层文人在面对社会生活时,总要选择某个领域作为表现对象,并在这个领域考虑从哪一个视角去选材,其中无不渗透着文人的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叙事视角则是下层文人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在叙事时,通过对视角的艺术选择来进行构思和策划。
第一章 《三国演义》的下层文人选材视角
下层文人在面对材料时,其中包括史料、传说,要变材料为故事,就要进行编织故事的过程,也就是要进行情节单元的预构。从哪一个视角去选择哪些情节、如何安排情节、需要突显哪些情节,都体现文人的思想观念。
1.1 注重历史大势
《三国演义》讲诉的事件虽然是循序渐进的发生,但又常平行交叉,彼此关系较为复杂。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建造历史小说的史体叙事框架时,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即要以三国的重大事件为“纲”,有力求在长轴画卷上呈现编年体结构的“目”,由于大事件和编年体相结合,可以发挥小说家主体创造意识,调节审美形态与历史现实的时空差,既不失史体结构的形式特征,又不为编年体形式所限制,从而构成罗氏《三国演义》叙事结构史体化的特色。全书以魏、蜀、吴三国互相征伐、争为一统为基本的叙事线索,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把历史故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三国演义》的结构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桃园结义到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开篇,将未来与刘蜀政权相关的三个主要人物先引出来,以此为始在序曲部分安排了刘、关、张斩黄巾、鞭督邮、战吕布、救孔融、领徐州、守小沛以及许田打围、青梅煮酒诸事。在第四十二回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前后跨八个章回,赤壁之战是一场决定鼎足三分局面的关键战役,也是《三国演义》的中规模宏阔、影响深远的一次战役。在这一战争中,各色人物都充分表现出其特有的忠勇和才智,构成一幅人才济济的历史画面,也使得赤壁之战成为全书的一个高潮情节。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及其斗争。各集团的斗争十分复杂,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扩展地盘,攻占了荆州、西蜀和汉中,为了夺回荆州,孙权、周瑜设下美人计,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三气周瑜,结果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接着刘备又与刘璋争夺益州,与曹操争夺汉中,都取得了胜利。第三部分从诸葛亮病逝至三国归晋。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病死于五丈原,这一段主要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与邓艾斗智斗勇,但未成功。最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三家归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