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云集》中的俗字研究

《抚云集》中的俗字研究[20191216202038]
内容摘要:《抚云集》是“虞山诗派”代表作家钱良择的作品,它创作于康熙年间,通过创作拟古乐府诗、古今体诗和咏史诗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诗文语言精练。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抚云集》,版式精美,印制精良,其中蕴含的俗字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抚云集》进行研究,一方面是作品研究,这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生平和《抚云集》的创作背景、内容主旨、流传情况;另一个方面是俗字探讨,我运用对比、推断、例证等方式,对《抚云集》中的俗字进行研究,将作品中的俗字分为改换意符、改换声符、增繁笔划、简省笔划、变换结构、其他类型这六类。通过分析俗字的类型,推断出字体发生俗变的原因,描述文字发展脉络,理解汉字简化和规范化的部分规律。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字抚云集俗字类型原因价值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抚云集》作品研究 2
(一)作者概述 2
(二)作品概述 3
1.《抚云集》的创作背景 3
2.《抚云集》的内容主旨 3
3.《抚云集》的流传情况 4
三、《抚云集》俗字探讨 4
(一)改换意符 4
(二)改换声符 6
(三)增繁笔划 8
(四)简省笔划 9
(五)变换结构 11
(六)其他类型 13
四、结语 14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致 谢 24
《抚云集》中的俗字研究
一、引言
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那是一段漫长的演变历史。随着汉文化的不断拓展,后世人们出于记录、表达的需要,创造了大量的俗字,这些俗字历代相承,蔚为大观,所以有关汉字的俗字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无论是整理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还是扩大开到海内外文化交流,俗字的特殊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俗字之称始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俗”释为“习也”,虽然未具体阐释俗字概念和认定标准,但是对于俗字,他尊重事实,承认其合理的部分,所以也为后世所借鉴。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杂艺》中正式提出“俗字”之名,从其描述中可知俗字在南北朝时代相当泛滥,各种文件书籍中多受习惯影响出现了大量俗字。颜元孙对于俗字采取审慎客观的态度,在《干禄字书》的序中将字分为“俗、通、正”三类,在俗体和正体之间又分出一类通行字,这算是一种进步。但他的观点也存在着不足,“非涉雅言,用亦无爽”,他认为俗字有明显的使用界限,俗字只能用于日常生活,不能涉及文章著作。尽管历代都有文人雅士们不承认俗字的地位,认为俗字“不合规范”,但清末范寅在《越谚?论雅俗字》中说:“与其雅而不达事情,孰若俗而洞中一肯綮”,这说明自汉字产生以来,为适应生活生产需要,俗体字不断出现,已经有了很广泛的民众基础。
俗字作为汉字的一种,在其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慢慢变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引发了古人对俗字的了解和研究,也使得更多的现代人对它产生兴趣并进行研究。但古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非正统”的俗字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俗字的认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俗字研究才逐步地全面、深入地展开。
当代对于俗字的认识,《辞源》中说:“在民间流行的异体字,别于正体字而言。”《辞海》中说:“异体字的一种。旧称流行于民间的多数为简体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区分正和俗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俗体”条:“指民间手写的跟字书写法不合的汉字字体。”《汉语大词典》“俗字”条:“即俗体字。旧时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规范的汉字,别与正体字而言。”张涌泉在《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中下的定义是“所谓俗字,是区别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以上虽对于“俗字”有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认识,但认为“俗字”是“民间手写”、“民间流行”、“多数为简体字的汉字”却仍是片面的。鉴于此,我写了这篇论文,希望能从中了解俗字。
二、《抚云集》作品研究
(一)作者概述
常熟古有“文学之乡”之称。东周时期,邑人言偃为孔门弟子,即以“文学”著称。此后,先辈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各个领域皆人才辈出,钱良择就是其中之一。
钱良择,字玉友,一作友玉,号木庵,性倜傥。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诸生。康熙十七年(1678)与刘廷玑等在北京无倦轩读书,与查慎行、惠周惕等交好。曾随大吏赴琼州,康熙二十七年又以兵部督捕官身份,从索额图、张鹏翮等出使俄罗斯,勘定边界,并留下著作《出塞纪略》。弱冠游京师,即负诗名。晚年遁归空门,读史研经,尤好《南华》、《楞严》。为诗气雄调响,豪放激昂。
钱良择的叔祖钱陆灿为钱谦益后的虞山诗坛盟主,受他影响,钱良择“六七岁即习闻绪言”“九岁即喜学诗”,之后在顾仲恭门下学习,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称其“为诗感激豪宕,不主故常,而所选唐诗,又兢兢规格,如出二人,议论不可一律拘也”。钱陆灿谓其诗“往往述诗为海势,时时梦笔有江花”。还著有《抚云集》,编成《唐音审体》。
他的《出塞纪略》,共一卷,是一部史部地理类的著作,主要讲述了钱良择出塞时的所到所见所闻,记录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山川风貌。他善于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并进行详细、生动地描写,将事物的全貌展现在我们眼前,如身临其境,这篇纪略被他记录的就像是一部游记。《出塞纪略》现存有《借月山房汇钞》本、《指海》本、《泽古斋重钞》本、《昭代丛书》(道光)本、《式古居汇钞》本、《舟车所至》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满蒙丛书》本。
钱良择60岁时编成《唐音审体》,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这是一部集部诗文评类作品,他以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语言,对诗歌进行点评,叙述出他自己的诗学主张和理念,使得这部作品在众多清代唐诗选本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清赵执信对此书评价很高,认为它“原委颇具,可观采”。目前,还现存康熙四十三年刻本,带有清释律然批语;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海虞顾氏课本;光绪九年(1883)后知不足斋刻本;它还现存于《花薰阁诗述》本,1卷和《清诗话》本,1卷。
(二)作品概述
1.《抚云集》的创作背景
汉惠时期,“乐府”机关正式建立。自汉代到唐五代,“凡音乐皆是诗”,但是后来逐渐分化,只要能用管弦演奏出来的都是诗,而诗不一定都能“谐节奏”,因此诗与乐府分而为二。之后,又分化出古乐府和新乐府。由于诗人虽然懂音律但不一定都能歌,所以要流传开来,不可避免地要依靠伶人之口,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宋代以词为乐,金以北曲为乐,元以南曲为乐,明朝前期南北曲并用,变成北人小曲和南人吴歌。宋之后,文人不根据古题新题、古意新意的标准进行乐府诗创作,而是以自己的臆断作为依据各抒己见,造成某篇乐府类似诗,某句话类似乐府的混乱状况,使得后人无法辨析。
鉴于此,作者认为乐府诗已经消失很久了,当时的文人把新题新意作为判别乐府诗的依据是不可取的,乐府诗应该要注重歌法感慨时事。在作者眼中,古体诗因太自由、今体诗因太约束都无法很好地表达感情,所以他选择了古今体诗。
2.《抚云集》的内容主旨
康熙乙亥夏四月(1684年)叔祖钱陆灿为《抚云集》作序,他对侄孙钱良择寄予了厚望,认为其是“近代诗人之冠”。《抚云集》共十卷,但是第十卷的一百首咏史诗遗失了,所以一般就认为它有九卷。其中,拟古乐府诗有49首,古今体诗350首。卷一为拟古乐府诗,其他八卷皆为古今体诗。
他创作这部作品是希望改变当时清代流行的“以夭冶为温柔,以堆砌为敦厚”的文风和文人为攀附君家宫廷而写诗,并借此来传扬自己名声的不良风气,他认为诗歌情感的表达要含蓄,创作诗歌的最佳途径是从经史中获得灵感,其次是从赋中,最次是从别的诗人所作的诗词中。从作者自己写的的序中也流露出钱良择希望达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和韩愈写文信手拈来的境界。
3.《抚云集》的流传情况
现存3种版本分别是雍正八年(1730)钱氏招隐堂刻本,北京图书馆馆藏;清抄本,查慎行题诗,南京图书馆馆藏;清抄本,上海图书馆馆藏。
我阅读的是雍正八年招隐堂刻本。比较三个版本,我觉得招隐堂刻本刻印得更清晰,漏字情况较少,字体基本都保存着当时清代的形态,没有很多改动的痕迹,这便于我探寻和分析文中俗字的种类。
三、《抚云集》俗字探讨
明清时期版刻盛行,以正楷为主体的印刷体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使得汉字逐渐趋向于标准化、规划化,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对正字和俗字的研究也进一步发展起来,更是延伸到了现在。我将《抚云集》中的俗字作了以下分类:
(一)改换意符
汉字的意符是用来表意的,但是有很多意符所表示的意思是相近的,如偏旁“穴”和“宀”,偏旁“身”与“骨”,所以意符之间就经常进行换用而形成俗字;还有的意符因为形近,俗书时就进行换用,如偏旁“木”和“扌”的混用;还有的为了便利而换用,如“鬥”与“門”等等。
正字 健 第 斝 棱 羁 讶 耽 敍
俗字 徤 苐 斚 稜 覊 迓 躭 敘
现代字 健 第 斝 棱 羁 讶 耽 叙
1.徤——健
“其奈所亲惊,向恃徤如犊。”(p458)
按:徤,应为“健”。《正字通·人部》:“健,俗作徤。”《叠雅》卷三:“徤健,挺也。”史梦兰案:“当即健字。”宋代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壮士徤马皆匿不见。” 健与徤为正俗字,“健”为正体字,“徤”为俗体字,可译为健康,身体强壮。
比较这两个字,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偏旁有差异。《说文》:“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集韵》:“从丑亦切,音敕。”“彳”译为慢步行走,象形字,小篆字字形像“行”,像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是汉字部首之一,习惯上称为双人旁。从“彳”的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而关于“亻”的解释是同“人”,用作偏旁,俗称“单人旁”。由此可见,“彳”和“亻”的意思是相近的,都与人有关,并且它们字形相似,因而常常进行换用,这样就产生了俗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5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