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贽思想对杜少卿形象塑造的影响(附件)
摘 要吴敬梓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小说人物杜少卿身上。本文先从时代和思想两个方面对《儒林外史》产生的背景进行概述,然后探讨李贽的个性论、功利观和女性观对杜少卿的影响,最后揭示杜少卿思想解放的意义。
目 录
引 言 1
1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 3
1.1 时代背景 3
1.2 思想状况 3
2 李贽个性论与杜少卿形象 5
2.1 李贽的个性论 5
2.2 杜少卿的放荡不羁 5
3 李贽功利观与杜少卿形象 7
3.1 李贽的功利观 7
3.2 杜少卿的淡泊名利 7
4 李贽女性观与杜少卿形象 9
4.1 李贽的女性观 9
4.2 杜少卿的尊重女性 10
5 杜少卿思想解放的意义 11
5.1 为先进思想注入生命力 11
5.2 杜少卿思想解放的影响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言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一部具有进步思想的讽刺小说。历来学者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鲁迅说过:“《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之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1]P237胡适也认为:“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浒传、石头记、然非模仿之作也。”[2]P2324他将《儒林外史》归为一流小说,超高的评价奠定了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贽是一位推倒一世豪杰的明末大思想家,晚明著名学者沈德符说:“李卓吾出,又创特解,一扫而空之。”[3]P690李贽对中国思想界的贡献,表现在他以“童心说”为核心,直面现实的人性,提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4]P16认定每一个人存在都有价值。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4]P4的功利观;批判“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4]P59的女性观等。
吴敬梓在李贽思想的影响下,成为当时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吴敬梓把《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了明代,小说塑造了寄托作者理想的“海内英豪,千秋快士”[5]P327杜少卿。杜少卿是作者的自况,更是其思想的体现。目前关于《儒林外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人物形象研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道:《儒林外史》“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同时“凡官,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1]P237齐裕焜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说道:“《儒林外史》不但写儒林,而且写绿林(豪侠强人)、禅林(僧尼道士)、武林(士马金鼓)展示的是明清社会广阔复杂的世相世情。”[6]P385由此可见,小说除了文人士子之外,还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中下层社会人士,被当成是反映世态人情的一面镜子。
二、思想研究。刘强在《析<儒林外史>中的民主主义思想萌芽》中谈到:“《儒林外史》的思想特征,基本上不属于旧的带有一定人民性的文学范畴。它属于向新的思想文化过渡时期的特定历史产物。”[7]P217张蕊青在《论清代学术对<儒林外史>的影响》中谈道:“对科举制度弊端抨击及其对人心戕害的揭露,是《儒林外史》全书的重中之重,也是《儒林外史》中最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内容,其抨击和批判的力度也远远超过了颜李学派。”[8]P17可见,吴敬梓所处的环境对其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他经历过、看过、感受过之后,巨著《儒林外史》的创作也就成为了必然。
综上所述,将李贽思想与《儒林外史》联系起来,探究其对小说人物的影响,学界论述较少,这就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1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
文学作品的创作受时代背景与作者思想状况的影响。因此,吴敬梓生活的时代背景、坎坷的生活经历、动荡的情感体验都形成了作者的思想轨迹,使得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找到理想寄托。
1.1 时代背景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对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儒林外史》出现之后“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1]P237吴敬梓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朝统治达到顶峰,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康乾盛世”。吴敬梓有意把书中的故事假托于明代,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统治者采取大兴文字狱和考八股,使得很多知识分子精神空虚,知识匮乏,坠入追求名利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形成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作者的家庭背景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陈美林说过:“吴敬梓的家世对他创作的影响,还不仅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情节的提炼和人物的塑造这几个方面,而且在这部小说的思想主旨和批判特色等方面也表现出来。”[9]P112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的一个封建大家庭,由于他轻财好施,不善经营,使得被夺之后的遗产消耗殆尽,逐渐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经历了从富贵到贫困,吴敬梓看惯了身边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脱离社会现实,阻碍社会的发展,愚昧无知的士子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吴敬梓希望能给他们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认为只有用灵魂的净土,才能洗涤环境对它的污浊的理想。吴敬梓看透了腐朽的社会风气和人间冷暖,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小说人物杜少卿,希望以杜少卿藐视礼法,看淡金钱与名利,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行为,对这个社会或知识分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思想状况
孙承泽在《山书》记载:“商困役扰,民不聊生。”[10]P293当时封建社会进入到后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思想领域涌现了一批进步的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以独治而成公治,“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11]P14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之法,强调经世致用,提出“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12]P41的观点,认为工商皆本。李贽是明末杰出的进步思想家,勇于批判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在晚明的思想界大放异彩。其主要思想如下:
一是打破圣人崇拜,强调个性自由。在《复京中友朋》中提到:“天下之人,本与仁者一般,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4]P21李贽认为人人平等,不应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同时也认为人们迷信圣人只是受到了诱惑。童心说,乃李贽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童心”,指未受一切污染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13]P98一方面肯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肯定人的本来状态;另一方面,强调做真人,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目 录
引 言 1
1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 3
1.1 时代背景 3
1.2 思想状况 3
2 李贽个性论与杜少卿形象 5
2.1 李贽的个性论 5
2.2 杜少卿的放荡不羁 5
3 李贽功利观与杜少卿形象 7
3.1 李贽的功利观 7
3.2 杜少卿的淡泊名利 7
4 李贽女性观与杜少卿形象 9
4.1 李贽的女性观 9
4.2 杜少卿的尊重女性 10
5 杜少卿思想解放的意义 11
5.1 为先进思想注入生命力 11
5.2 杜少卿思想解放的影响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言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一部具有进步思想的讽刺小说。历来学者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鲁迅说过:“《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之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1]P237胡适也认为:“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浒传、石头记、然非模仿之作也。”[2]P2324他将《儒林外史》归为一流小说,超高的评价奠定了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贽是一位推倒一世豪杰的明末大思想家,晚明著名学者沈德符说:“李卓吾出,又创特解,一扫而空之。”[3]P690李贽对中国思想界的贡献,表现在他以“童心说”为核心,直面现实的人性,提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4]P16认定每一个人存在都有价值。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4]P4的功利观;批判“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4]P59的女性观等。
吴敬梓在李贽思想的影响下,成为当时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吴敬梓把《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了明代,小说塑造了寄托作者理想的“海内英豪,千秋快士”[5]P327杜少卿。杜少卿是作者的自况,更是其思想的体现。目前关于《儒林外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人物形象研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道:《儒林外史》“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同时“凡官,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1]P237齐裕焜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说道:“《儒林外史》不但写儒林,而且写绿林(豪侠强人)、禅林(僧尼道士)、武林(士马金鼓)展示的是明清社会广阔复杂的世相世情。”[6]P385由此可见,小说除了文人士子之外,还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中下层社会人士,被当成是反映世态人情的一面镜子。
二、思想研究。刘强在《析<儒林外史>中的民主主义思想萌芽》中谈到:“《儒林外史》的思想特征,基本上不属于旧的带有一定人民性的文学范畴。它属于向新的思想文化过渡时期的特定历史产物。”[7]P217张蕊青在《论清代学术对<儒林外史>的影响》中谈道:“对科举制度弊端抨击及其对人心戕害的揭露,是《儒林外史》全书的重中之重,也是《儒林外史》中最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内容,其抨击和批判的力度也远远超过了颜李学派。”[8]P17可见,吴敬梓所处的环境对其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他经历过、看过、感受过之后,巨著《儒林外史》的创作也就成为了必然。
综上所述,将李贽思想与《儒林外史》联系起来,探究其对小说人物的影响,学界论述较少,这就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1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
文学作品的创作受时代背景与作者思想状况的影响。因此,吴敬梓生活的时代背景、坎坷的生活经历、动荡的情感体验都形成了作者的思想轨迹,使得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找到理想寄托。
1.1 时代背景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对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儒林外史》出现之后“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1]P237吴敬梓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朝统治达到顶峰,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康乾盛世”。吴敬梓有意把书中的故事假托于明代,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统治者采取大兴文字狱和考八股,使得很多知识分子精神空虚,知识匮乏,坠入追求名利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形成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作者的家庭背景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陈美林说过:“吴敬梓的家世对他创作的影响,还不仅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情节的提炼和人物的塑造这几个方面,而且在这部小说的思想主旨和批判特色等方面也表现出来。”[9]P112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的一个封建大家庭,由于他轻财好施,不善经营,使得被夺之后的遗产消耗殆尽,逐渐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经历了从富贵到贫困,吴敬梓看惯了身边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脱离社会现实,阻碍社会的发展,愚昧无知的士子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吴敬梓希望能给他们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认为只有用灵魂的净土,才能洗涤环境对它的污浊的理想。吴敬梓看透了腐朽的社会风气和人间冷暖,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小说人物杜少卿,希望以杜少卿藐视礼法,看淡金钱与名利,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行为,对这个社会或知识分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思想状况
孙承泽在《山书》记载:“商困役扰,民不聊生。”[10]P293当时封建社会进入到后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思想领域涌现了一批进步的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以独治而成公治,“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11]P14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之法,强调经世致用,提出“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12]P41的观点,认为工商皆本。李贽是明末杰出的进步思想家,勇于批判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在晚明的思想界大放异彩。其主要思想如下:
一是打破圣人崇拜,强调个性自由。在《复京中友朋》中提到:“天下之人,本与仁者一般,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4]P21李贽认为人人平等,不应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同时也认为人们迷信圣人只是受到了诱惑。童心说,乃李贽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童心”,指未受一切污染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13]P98一方面肯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肯定人的本来状态;另一方面,强调做真人,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