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禁忌习俗看中日文化异同(附件)

摘 要“禁忌”在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意义,但其基本含义是指与人们传统观念和习惯以及社会行为惯例相违背的行为和语言。禁忌作为社会规范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相互熟悉对方文化中的禁忌,不仅仅会避免交际冲突,也有利于两种文化的交流。本文主要从言语和行为两个方面来探讨中日文化中禁忌的相同与不同,并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禁忌现象来解读产生中日文化异同的原因,对中国和日本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中日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目 录
引言 1
1 禁忌的概念 3
1.1 禁忌的起源 3
1.2 禁忌的界定 3
2 中日文化中的言语禁忌 5
2.1 “死”的禁忌 5
2.2 数字的禁忌 7
2.3 称谓的禁忌 9
3 中日文化中的行为禁忌 10
3.1 待人接物禁忌 10
3.2 餐桌礼仪禁忌 11
3.3 婚娶习俗禁忌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中国和日本同居亚洲,日本是中国一水之隔的邻国,两国相互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日本文化几乎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从现在的日本文化中仍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大到日本的政治经济,小到文化礼仪和习俗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如日本等级制度与中国等级制度;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品茗;日本礼仪与中国礼俗,这些都让人感到中日文化是如此的相似。但是毕竟中国和日本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在文化和生活习俗上必定也会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特别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是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1]P1因此,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顺应了时代潮流,响应了时代号召。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和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同时“汉语热”的潮流席卷了“大江南北”。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中国与日本的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是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1]P1因此,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顺应了时代潮流,响应了时代号召。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和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同时“汉语热”的潮流席卷了“大江南北”。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中国与日本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时交流必然会存在各种问题,尤其是与禁忌有关的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已变成阻碍人们正常交流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中产生不同禁忌的原因以及存在哪些异同,借此来帮助我们认识禁忌,并解决因禁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中日文化禁忌的问题是中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不断涌现出的中日文化研究学者,其中不乏有专门研究中日民间禁忌习俗的专家。任聘其在《中国民间禁忌》中揭示出禁忌的根源,描述了中国文化中形式多样的禁忌文化;万建中的《禁忌与中国文化》也对禁忌进行了界定,通过对禁忌的本质、禁忌的演进过程的介绍与诠释,来了解禁忌与各种文化形态间的关系,研究角度颇具新意,是禁忌研究的一个突破;另有探究日本国民性的美国作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体现了在文化方面日本人性格的矛盾与冲突,还有站在日本的角度研究日本在学习西方进程的作家宗泽亚的《明治维新的国度》介绍了明治维新后西方文化在日本的融入。近几年内文坛中又掀起了无数年轻的学者研究中日禁忌习俗,如刘晓松,秦明吾,管秀兰及王满等。而本论文通过对中日禁忌习俗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使得中日文化产生冲突的因素之一便是两国的禁忌不同。禁忌的不同会阻碍中日的正常交流与协作,会在中日文化交际中产生摩擦和冲突,为了保证中日两国能够友好、顺利地交际,中日关系向更加友善的方向发展,了解中日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1 禁忌的概念
1.1 禁忌的起源
说到禁忌的由来,很多禁忌研究的学者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对禁忌研究的集大成者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他在其著作《图腾与禁忌》中就对汤玛士的“禁忌产生于神鬼观念之前”和温德特的“禁忌与宗教崇拜的思想和行为有关”进行了概括与总结,他认为“禁忌必须假设在远古时代的某一时期里,外在压力(某些权威)所附加于某一民族的禁制;他们是在上一代的长辈所强迫接受的。”[2]P24佛洛依德强调的是禁忌与人们的心理特征的相关性。对禁忌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苏联化学家谢苗诺夫,在他看来禁忌是“一切社会规范中最古老的社会规范。”[3]P37,他的解释更易于现代人接受。
禁忌是原始人类认识世界时形成的一种对超自然现象的敬畏和顺从,也是统治者对社会进行规范和禁锢的枷锁。中日两国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禁忌”,中日文化中的禁忌也是由于早期人们对不同现象的不理解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禁忌文化,我们的目的就是对这些禁忌现象进行分析,通过解释其出现的原因,从而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禁忌不仅是一种民族的象征,同时也是区别两个民族或国家的最有利的证据。在交往中,由于人们想要回避危险和伤害,因此就产生了不同文化层面的禁忌,而禁忌这颗毒瘤正在吞噬着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正常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日本的跨文化交际。由于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认知结构不同,所处立场和角度不同,从而使得中日对相同问题看法不同。随着中日文化的不断交融,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的需要,我们迫切地需要了解中日文化“禁忌”的不同,尽可能避免交际冲突,保持良性的交往。本文主要从言语的禁忌和行为的禁忌两个方面来阐释中日的禁忌文化。
1.2 禁忌的界定
禁忌,音译词“塔布(Taboo)”。“塔布”一词的起源可追溯到十八世纪,当时一名英国的航海家库克,航海到南大洋的汤加群岛,在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中,发现当地一些奇特的社会现象,例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统治者使用,如神明、酋长、国王;而不准用于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当地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从此塔布这个词就作为一个禁忌的专一词,其出现的时期比较早,并且历史相当久远。后来,禁忌在历史的演变中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定义。
在中国,对“禁忌”一词的解释最早可追溯到汉朝,王符在《潜夫论.忠贵》中提到“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4] P126东汉学者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也对其有所解释:“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忌,憎恶也。从心,己声”。[5]P426旧时的禁忌多与迷信有关,而现在多指医药上应避免某类事物,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饮食禁忌等。
在西方,最早对禁忌的原始观念就认为禁忌起源于对宗教神灵的敬畏,大部分用于上帝的词语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权威的。佛洛依德在其著作《图腾与禁忌》中作出了有关于禁忌的诠释,在他看来禁忌就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