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八骏图中的都世界”(附件)
摘 要从研究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沈从文的小说不仅深刻,而且独特。以《八骏图》为代表的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以鲜明而激切的姿态,独特的透视视角,表现出人性的淡漠扭曲,都市生命的退化,探索重塑民族文化的途径,同时表现出沈从文都市文本深刻的历史意义及价值。本文首先从《八骏图》的小说情节出发,根据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剖析人物性格,并以此为据,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最后挖掘作品对当代社会及作家的影响和价值。
目 录
绪论 1
1 《八骏图》中的都市世界 3
1.1 浮于表面的都市环境 3
1.2 趋于病态的都市人群 4
1.3 步调不一的现代文明 5
2 “知识精英”思想中的纠结性 6
2.1 道德与欲望的徘徊 6
2.2 人性的解读与感悟 7
3 “都市世界”的意义及价值 8
3.1 对当代作家创作的意义 8
3.2 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绪论
沈从文总是把眼光放在不一样的角度,他自称“乡下人”,并站在这个角度看当时的社会和人群。《八骏图》就体现了沈从文对都市人的心理及思想深刻的剖析。所以通过沈从文小说中的各种各样的都市人,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当时的都市面貌。
自1949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海外的华人学者的研究中,对沈从文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籍华人学者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有关沈从文的论述。这些作家虽然对沈从文都有研究,但大都着重于沈从文的整体文学价值,对于沈从文的都市世界没有细致的体现,对于他都市作品的价值及意义也没有具体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一时期着重于沈从文在政治上的重新定位,这表明新时代的研究人员开始运用新的研究思路对沈从文的文学价值进行客观评价。赵园在《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中,把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和城市看成被叙述出来的艺术世界,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阐释的系统,指出“它的虚构性承载了作者的观念及其变化,在相反相对的两个文化区域内,勾勒出作家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形象。”[8]P65(《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赵园虽然对沈从文的都市世界有解释,但是仅将这方面作为写湘西文学的对比方来写的,最终重点仍是湘西文学。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许多学者将沈从文的观点与近代中华文化的思想联系起来,其中以李俊国、赵园等人为主要代表。
纵观整个国内外研究,大都作家对于沈从文的研究都停留在对沈从文湘西文学方面。对于都市世界的系统分析较少,对相关作品的描述就更少了。本论文则是单纯从《八骏图》的文本出发,从文本中的人物、信件、语言等分析沈从文所描述的都市世界,从中分析沈从文都市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他的写作风格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沈从文的《八骏图》,从中挖掘作品的内涵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然后进一步探寻作品的写作技巧,这些技巧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剖析作品内涵对现在作家以及对当代社会产生的意义和价值。
新文学与现代大都会作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形式几乎与社区同时出现,并且意外重合。这样的际遇,为新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风格。沈从文就处于这样的时代,他的作品中的都市世界非常具有个人特色。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大文学派别的文学模式对这个城市有不同的文学想象。左翼文学对于都市意识形态的叙述,新感觉派的现代主义叙述,以及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对都市文化的叙述,都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都市文化景观。思想,文学,表达等方面反映的特征,表明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成熟度。
中国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化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过程本身。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现代都市的繁荣和兴起都不容忽视。赵学勇形容:“30年代的左翼文学、京派和海派都曾用不同的方式叙说和想象着中国的都市生活,表达他们特有的都市感觉和体验,以不同的文学状貌呈现出现代化进程中都市的不同侧面。”[2]P40(《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叙事与想象》)
沈从文是一位优秀的现代作家,具有广泛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出生于湘西,闻名于都市,沈从文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一直擅长探索人性的奥秘。可以说,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是 “人性探索的一种文学上的具象化过程”。[7]P53(《与乡村对立中的都市人生——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沈从文于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1933年在山东大学教书。1946年返回北京大学教书,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后,沈从文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1988年沈从文在北京逝世。在新文学出现的时期,沈从文本身也有自己的都市文学特色出现。
《八骏图》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不但写于“窄而霉斋”,而且还是以这栋大学教授的宿舍楼为背景的。沈从文的“窄而霉斋”居室是青岛大学的职工宿舍,位于八关山之东,可以步行到学校;距离中山公园汇泉湾和海滩很近,很方便。《八骏图》中的“都市世界”
《八骏图》总体描写的是青岛某大学的几个教授在大学授课时的故事,其中场景变换比较频繁,人群也是各有特点。以下就其中变换的场景以及这些教授的病态外表作具体分析。
1.1 浮于表面的都市环境
《八骏图》作为沈从文都市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35年,这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一位名为达士先生的教授到青岛去授课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用大量的书信进行叙述,既写出作品中达士先生给她的未婚妻表达自己的生活,又可以让作品外的读者从中了解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以及主角达士先生的态度看法等。
开篇第一句话是听差在为达士先生介绍青岛的海,“先生,您第一次来青岛看海吗?”[1]P1首先,青岛是临海的,听差的这句话展现了青岛的大环境;其次,这也是全文的关键之处,“青岛的海”是一个贯穿全文的地点。不论是达士先生初到青岛到海边散步,还是与其他教授一起到海边散心,这片海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地点。这片海是这篇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不仅是见证作品中事件发生的地点,更是寓意着达士先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变化。文中许多的场景、事件都发生在这片海滩上,如:第一次看见那朵“不知名的黄花”、与教授乙在海滩散步闲聊等等,这些在海边的故事无不透露着人性。
如果说青岛的海是《八骏图》中的自然环境,那么达士先生与其他教授所在的学校或是宿舍亦或是与未婚妻的书信都可看作是他们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表面上是文明、高级而雅致的。大学教授、高等知识分子等人物都显示着都市的文明程度之高,这些人物表面上也是一副看淡人世的清高。所以,这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和谐而美好,但这些和谐美好的景象仅限于从外人的眼光去看,而实质的腐败、阴暗都被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小心翼翼的隐藏着。
目 录
绪论 1
1 《八骏图》中的都市世界 3
1.1 浮于表面的都市环境 3
1.2 趋于病态的都市人群 4
1.3 步调不一的现代文明 5
2 “知识精英”思想中的纠结性 6
2.1 道德与欲望的徘徊 6
2.2 人性的解读与感悟 7
3 “都市世界”的意义及价值 8
3.1 对当代作家创作的意义 8
3.2 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8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绪论
沈从文总是把眼光放在不一样的角度,他自称“乡下人”,并站在这个角度看当时的社会和人群。《八骏图》就体现了沈从文对都市人的心理及思想深刻的剖析。所以通过沈从文小说中的各种各样的都市人,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当时的都市面貌。
自1949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海外的华人学者的研究中,对沈从文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籍华人学者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有关沈从文的论述。这些作家虽然对沈从文都有研究,但大都着重于沈从文的整体文学价值,对于沈从文的都市世界没有细致的体现,对于他都市作品的价值及意义也没有具体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一时期着重于沈从文在政治上的重新定位,这表明新时代的研究人员开始运用新的研究思路对沈从文的文学价值进行客观评价。赵园在《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中,把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和城市看成被叙述出来的艺术世界,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阐释的系统,指出“它的虚构性承载了作者的观念及其变化,在相反相对的两个文化区域内,勾勒出作家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形象。”[8]P65(《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赵园虽然对沈从文的都市世界有解释,但是仅将这方面作为写湘西文学的对比方来写的,最终重点仍是湘西文学。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许多学者将沈从文的观点与近代中华文化的思想联系起来,其中以李俊国、赵园等人为主要代表。
纵观整个国内外研究,大都作家对于沈从文的研究都停留在对沈从文湘西文学方面。对于都市世界的系统分析较少,对相关作品的描述就更少了。本论文则是单纯从《八骏图》的文本出发,从文本中的人物、信件、语言等分析沈从文所描述的都市世界,从中分析沈从文都市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他的写作风格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沈从文的《八骏图》,从中挖掘作品的内涵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然后进一步探寻作品的写作技巧,这些技巧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剖析作品内涵对现在作家以及对当代社会产生的意义和价值。
新文学与现代大都会作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形式几乎与社区同时出现,并且意外重合。这样的际遇,为新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风格。沈从文就处于这样的时代,他的作品中的都市世界非常具有个人特色。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大文学派别的文学模式对这个城市有不同的文学想象。左翼文学对于都市意识形态的叙述,新感觉派的现代主义叙述,以及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对都市文化的叙述,都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都市文化景观。思想,文学,表达等方面反映的特征,表明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成熟度。
中国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化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过程本身。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现代都市的繁荣和兴起都不容忽视。赵学勇形容:“30年代的左翼文学、京派和海派都曾用不同的方式叙说和想象着中国的都市生活,表达他们特有的都市感觉和体验,以不同的文学状貌呈现出现代化进程中都市的不同侧面。”[2]P40(《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叙事与想象》)
沈从文是一位优秀的现代作家,具有广泛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出生于湘西,闻名于都市,沈从文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一直擅长探索人性的奥秘。可以说,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是 “人性探索的一种文学上的具象化过程”。[7]P53(《与乡村对立中的都市人生——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沈从文于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1933年在山东大学教书。1946年返回北京大学教书,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后,沈从文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1988年沈从文在北京逝世。在新文学出现的时期,沈从文本身也有自己的都市文学特色出现。
《八骏图》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不但写于“窄而霉斋”,而且还是以这栋大学教授的宿舍楼为背景的。沈从文的“窄而霉斋”居室是青岛大学的职工宿舍,位于八关山之东,可以步行到学校;距离中山公园汇泉湾和海滩很近,很方便。《八骏图》中的“都市世界”
《八骏图》总体描写的是青岛某大学的几个教授在大学授课时的故事,其中场景变换比较频繁,人群也是各有特点。以下就其中变换的场景以及这些教授的病态外表作具体分析。
1.1 浮于表面的都市环境
《八骏图》作为沈从文都市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35年,这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一位名为达士先生的教授到青岛去授课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用大量的书信进行叙述,既写出作品中达士先生给她的未婚妻表达自己的生活,又可以让作品外的读者从中了解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以及主角达士先生的态度看法等。
开篇第一句话是听差在为达士先生介绍青岛的海,“先生,您第一次来青岛看海吗?”[1]P1首先,青岛是临海的,听差的这句话展现了青岛的大环境;其次,这也是全文的关键之处,“青岛的海”是一个贯穿全文的地点。不论是达士先生初到青岛到海边散步,还是与其他教授一起到海边散心,这片海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地点。这片海是这篇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不仅是见证作品中事件发生的地点,更是寓意着达士先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变化。文中许多的场景、事件都发生在这片海滩上,如:第一次看见那朵“不知名的黄花”、与教授乙在海滩散步闲聊等等,这些在海边的故事无不透露着人性。
如果说青岛的海是《八骏图》中的自然环境,那么达士先生与其他教授所在的学校或是宿舍亦或是与未婚妻的书信都可看作是他们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表面上是文明、高级而雅致的。大学教授、高等知识分子等人物都显示着都市的文明程度之高,这些人物表面上也是一副看淡人世的清高。所以,这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和谐而美好,但这些和谐美好的景象仅限于从外人的眼光去看,而实质的腐败、阴暗都被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小心翼翼的隐藏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