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形象比较
题目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形象比较[20191216163941]
内容摘要:作为莎士比亚与歌德笔下较为突出的女性形象,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是早期女性形象中的悲剧女性和女疯子的鲜明代表,二者的形象有着不少共性同时又各具特色。通过结合文本比较二者形象并探究成因,可以反映出两位女性形象的身上承载着的社会时代特征和作家的思想观念,既体现了传统社会女性自有的文化痼疾和两位作家的现实性、批判性,又表现出十六世纪英国于十八世纪德国的社会差别以及莎士比亚与歌德内在思想的差异。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奥菲利娅玛加蕾特比较研究悲剧女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共性 1
(一)美的形象 1
1.美的外貌 2
2.善的品性 2
(二)悲剧的人生 3
1.爱情悲剧 3
2.家庭悲剧 5
3.宗教悲剧 6
4.疯癔悲剧 6
三、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差异 8
(一)出身不同 8
(二)爱情遭遇的不同 10
(三)结局不同 11
四、成因 12
(一)形成共性的因素 12
1.女性自身的文化痼疾 12
2.作家创作理念的共性 13
(二)造成差异的因素 14
1.不同的社会背景 14
2.作家创作理念的差异 15
五、结语 15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形象比较
一、引言
十七世纪,人文主义文学发展到晚期阶段,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矛盾,探讨人性弱点引发的社会弊病。时代前进到十八世纪的德国,启蒙运动发展为狂飙突进运动,更明确、更强烈地呼吁人的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民族的民主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对现存秩序的反叛更坚决,对封建贵族的批判更尖锐。作为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和歌德就用他们的作品阐释着关注人性、追求物质精神双重解放的观念。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大多面临着被弱化、被忽视、被丑化、单一化等局面,而自人文主义文学兴起以来,对于女性的描写刻画逐渐增多,打破了对女性形象塑造匮乏的局面,女性形象也愈来愈生动、具有魅力,这也正是关注人性、追求解放的体现。作为“世界诗人”,莎士比亚与歌德的作品中刻画了不少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如《李尔王》中的孝女考狄丽娅、《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悲情恋人朱丽叶、《浮士德》中美的化身海伦、《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迷人女孩绿蒂等等。这些女性大多有着鲜明的代表符号,如“孝”、“悲”、“美”、“可爱”等,而延宕王子的恋人奥菲利娅和魔鬼契约人的恋人玛加蕾特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这两女性角色都呈现出美丽纯洁的状态,然而这并未给她们带来应有的幸福,反而将其带向悲剧的渊薮。
基于《哈姆莱特》、《浮士德》的价值和两个女性形象比较研究的相对空缺,通过对作品中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相关文本的客观分析,可以发现二者诸多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结合英、德在十七、十八世纪的现状以及莎士比亚与歌德的思想观念加以剖析,也可以进一步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
二、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共性
早期女性大多具有缄默、忠贞、柔顺、顺从等共性特点,她们美丽,同时也有着悲剧的命运。作为早期女性形象的突出代表,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就体现着这样的共性。
(一)美的形象
一个人徒有美貌而内心恶毒便是蛇蝎美人,其魅力总会减分,之于希腊古典神话中的天后赫拉,之于白雪公主的后母;而光内心美丽却外表丑陋多会为人所厌弃,之于科学怪人,之于伽西莫多。唯有兼具外貌与内在两重美丽才是一个完整的美的形象,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便是典型。
1.美的外貌
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美丽是毋庸置疑的,哈姆莱特与浮士德分别作为人文主义者和启蒙主义者,都对于美的事物都有着天生的追求和偏好,自然他们的女伴也必须拥有美貌。
对奥菲利娅的美貌虽然没有直接的描述,在各人的话语中仅限于含糊的“美丽的奥菲利娅”。德国诗人海涅在《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中将奥菲利娅想象成金发的美丽少女,而在外国文学作品中金发女郎多是美貌的代名词。在王后乔特鲁德对其死亡场景诗情画意般的描述中将奥菲利娅比作“人鱼”,更加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美丽场景中的一定是个同样美丽的可人儿。至于玛加蕾特,服下魔药的浮士德在初遇玛加蕾特之后赞美道:“这孩子真是美丽!我从没见过这样的仙姿。她是这样端庄恭谨,同时却也有点骄矜。口唇的殷红,两颊的辉光,我一辈子也不会遗忘!瞧她低垂着一双眼睛,深深地印入我的内心”,这对玛加蕾特的美貌也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述。总的来说,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美貌更多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和赞美,而缺乏形容词与含糊的美丽的说明,这就说明两位女性的美貌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2.善的品性
在《哈姆莱特》和《浮士德》所描述的社会里,大多数人的人性几乎都是泯灭的,父亲可以牺牲女儿的幸福来谋取仕途,学者可以为了享乐欲望忘记伟大的抱负,但是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这两位女性角色,却自始至终保持着善良的本质。
即使被对方深深地伤害,她们也不愿意伤害对方分毫。哈姆莱特一次又一次地侮辱奥菲利娅,用尖酸刻薄的语言伤害她。但是善良的奥菲利娅却没有丝毫的责怪,相反还为哈姆莱特的发疯惋惜伤心。克劳狄斯、乔特鲁德一干人等犯下极为严重的错误,哈姆莱特误杀了她的父亲同时弃她远去,奥菲利娅还是“求上帝饶赦一切基督徒的灵魂”,并没有丝毫责怪。玛加蕾特尽心竭力地照顾妹妹,不分昼夜。可后来,她的妹妹还是死了。“我吃了许多苦给她照料,可是我情愿再能有一次为她操心,她真可爱”,这是玛加蕾特的心声,也是她善良的体现。就算浮士德在关键时刻逃走弃她而去,她依旧为浮士德的安慰担心。即使在疯癔之中,玛加蕾特依旧不失善良本性,对于坟墓的安排表现出她善良的本性,给母亲“最好的地方,我哥哥就在他近旁,我少许隔开点,但不要太远”。就算到死了,她还是在善良地为他人考虑。
真正的美是内外兼修,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不仅拥有了玫瑰花一样的美貌,更在一言一行中坚守善的本性,一如梅菲斯特所说,她们俩不仅有美貌,更“有人品”。正是由于她们的“美”,与作品中其他人的“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原本基调黑暗的作品散发出了神圣的光明。
(二)悲剧的人生
纵观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悲剧人生,主要有爱情、家庭、宗教和疯癔四个方面的悲剧。她们受着亲人、爱人和宗教的约束,脆弱的心灵承受着多方的打击。作为羸弱的女性,她们在现实的压迫和精神的摧残下走向生活的绝境,疯狂和理智在逐渐蜕变分化中逃向了死亡与迷乱,最终羸弱的神经失去理性,灵魂走向消逝。
1.爱情悲剧
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都具有忠贞的爱情观,两人对爱人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奥菲利娅在第三幕第一场中形容哈姆莱特“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第十五场格蕾辛的住房中,格蕾辛独坐在纺车旁所唱的歌谣“他高迈的步武,高贵的雄姿,口角的微笑,眼睛的魅力。他的口才,如先河泄水,他的握手,啊,他的亲嘴!”正是在表达她对于浮士德爱情的真诚。此外,作品中其他人的爱情观也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哈姆莱特死后不久,乔特鲁德便改嫁克劳狄斯,她对待爱情的始乱终弃更加衬托出奥菲利娅的忠贞。玛加蕾特在与浮士德的交往中始终如一,忠贞不渝。就算后来浮士德抛下她去享乐,留他一人在冷酷的社会独自面对所有的折磨,她亦没有改变。甚至在囚牢中,她在赎罪忏悔的同时也心心念念牵挂着浮士德的安危。
然而,这份忠贞诚挚并没有让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收获圆满的爱情,却走向悲剧。造成爱情悲剧的因素大多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爱情中的对方,二是爱情外的他人。这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便是两位女性被自己的爱人所抛弃,她们的爱情为家人所反对。
(1)被爱人所抛弃
无论是奥菲利娅还是玛加蕾特,在爱情之中都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她们为爱情贡献自己,付出一切,然而最终换来的仍是爱人的抛弃。在思想上,两人与各自的恋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满怀痛苦,想向奥菲利娅诉说,奥菲利娅却不能理解他,甚至将她的奇怪行为一五一十地告知波洛涅斯和克劳狄斯,并作为他们的工具去试探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渴望自由,是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奥菲利娅却顺从于父亲和国王,是一个不独立、依附性的形象。这与哈姆莱特的追求相悖,也就注定了两人的爱情走向悲剧。
玛加蕾特与浮士德之间在思想上的差距则显得更大。起初玛加蕾特认为两人的社会地位存在差距而感到自卑,而浮士德却认为一个兼具真善美的少女便是无上崇高的。两人在信仰上的观点亦是大相径庭,在玛加蕾特看来, “他们共同的基础在于是否有共同的信仰”看重两人是否有共同的信仰,而浮士德认为关键在于两人是否相爱。玛加蕾特非但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试图劝说浮士德信教,将其思想水平拉回到自己的层面,这是绝无可能的。正因如此,浮士德意识到玛加蕾特只能是其享乐的对象,却不会是灵魂的伴侣,从而进一步抛弃了玛加蕾特。在浮士德无意刺死玛加蕾特的哥哥瓦伦廷后,浮士德抛下孤苦伶仃的玛加蕾特,留她一个人去面对两人一同犯下的罪责,与梅菲斯特一起出逃。就在玛加蕾特独自面对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和惩罚时,浮士德却在瓦尔普吉斯之夜上极尽奢靡享乐,就算他看到了玛加蕾特的惨状产生了疑惑,接着在梅菲斯特的蛊惑下又继续享受瓦尔普吉斯之夜的狂欢了。换言之,浮士德为了享乐抛弃了他的格蕾辛,完全不顾其惨状,此时的他对玛加蕾特的爱意已然消减殆尽。
(2)为家人所反对
爱情与家庭往往是一对矛盾,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一直有所体现,从《美狄亚》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孔雀东南飞》到《伤逝》,无一不是家庭压力下的爱情悲剧。自然,在《哈姆莱特》与《浮士德》中,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是造成爱情悲剧的一大原因。
《哈姆莱特》的第一幕第三场,奥菲利娅首次出场,然而这首次出场却不是那么轻松。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的爱情就受到了父兄的一直反对。雷欧提斯列出了以下几点原因来阻止妹妹与哈姆莱特的交往——①少不更事,尚不懂得何为爱情,他认为妹妹的爱情是“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早熟而易凋,馥郁而不能持久”,只是“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②两人婚姻的意义不同,哈姆莱特作为丹麦王子,“他的决定足以影响到整个国本的安危”,不能轻易接受他的爱情;③为了奥菲利娅的名誉着想,“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而波洛涅斯更是直截了当地否定(“爱情!呸!”),将纯洁美好的爱情归结为赤裸裸的肉欲,不许奥菲利娅再与哈姆莱特见面。玛加蕾特的母亲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崇尚教会的禁欲主义,自然不会同意玛加蕾特与浮士德的爱情。而玛加蕾特的哥哥瓦伦廷更是指责妹妹做下错事,“已完全变成私娼”。玛加蕾特与奥菲利娅一样,她的爱情被家人所反对。
2.家庭悲剧
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她们的家庭与爱情一直是以一对矛盾的状态存在的,一方面正如爱情悲剧所提,她们的爱情往往被家人反对,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为了维系家庭的和平,需要放弃爱情;另外一方面,她们的爱情的发展已经到了即使放弃,也已经无法逆转生活的进展,爱情对家庭的破坏力已经产生,当她们的爱情走向悲剧时,她们的家庭也在同步走向悲剧的渊薮。
内容摘要:作为莎士比亚与歌德笔下较为突出的女性形象,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是早期女性形象中的悲剧女性和女疯子的鲜明代表,二者的形象有着不少共性同时又各具特色。通过结合文本比较二者形象并探究成因,可以反映出两位女性形象的身上承载着的社会时代特征和作家的思想观念,既体现了传统社会女性自有的文化痼疾和两位作家的现实性、批判性,又表现出十六世纪英国于十八世纪德国的社会差别以及莎士比亚与歌德内在思想的差异。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奥菲利娅玛加蕾特比较研究悲剧女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共性 1
(一)美的形象 1
1.美的外貌 2
2.善的品性 2
(二)悲剧的人生 3
1.爱情悲剧 3
2.家庭悲剧 5
3.宗教悲剧 6
4.疯癔悲剧 6
三、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差异 8
(一)出身不同 8
(二)爱情遭遇的不同 10
(三)结局不同 11
四、成因 12
(一)形成共性的因素 12
1.女性自身的文化痼疾 12
2.作家创作理念的共性 13
(二)造成差异的因素 14
1.不同的社会背景 14
2.作家创作理念的差异 15
五、结语 15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形象比较
一、引言
十七世纪,人文主义文学发展到晚期阶段,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矛盾,探讨人性弱点引发的社会弊病。时代前进到十八世纪的德国,启蒙运动发展为狂飙突进运动,更明确、更强烈地呼吁人的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民族的民主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对现存秩序的反叛更坚决,对封建贵族的批判更尖锐。作为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和歌德就用他们的作品阐释着关注人性、追求物质精神双重解放的观念。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大多面临着被弱化、被忽视、被丑化、单一化等局面,而自人文主义文学兴起以来,对于女性的描写刻画逐渐增多,打破了对女性形象塑造匮乏的局面,女性形象也愈来愈生动、具有魅力,这也正是关注人性、追求解放的体现。作为“世界诗人”,莎士比亚与歌德的作品中刻画了不少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如《李尔王》中的孝女考狄丽娅、《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悲情恋人朱丽叶、《浮士德》中美的化身海伦、《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迷人女孩绿蒂等等。这些女性大多有着鲜明的代表符号,如“孝”、“悲”、“美”、“可爱”等,而延宕王子的恋人奥菲利娅和魔鬼契约人的恋人玛加蕾特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这两女性角色都呈现出美丽纯洁的状态,然而这并未给她们带来应有的幸福,反而将其带向悲剧的渊薮。
基于《哈姆莱特》、《浮士德》的价值和两个女性形象比较研究的相对空缺,通过对作品中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相关文本的客观分析,可以发现二者诸多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结合英、德在十七、十八世纪的现状以及莎士比亚与歌德的思想观念加以剖析,也可以进一步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
二、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共性
早期女性大多具有缄默、忠贞、柔顺、顺从等共性特点,她们美丽,同时也有着悲剧的命运。作为早期女性形象的突出代表,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就体现着这样的共性。
(一)美的形象
一个人徒有美貌而内心恶毒便是蛇蝎美人,其魅力总会减分,之于希腊古典神话中的天后赫拉,之于白雪公主的后母;而光内心美丽却外表丑陋多会为人所厌弃,之于科学怪人,之于伽西莫多。唯有兼具外貌与内在两重美丽才是一个完整的美的形象,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便是典型。
1.美的外貌
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美丽是毋庸置疑的,哈姆莱特与浮士德分别作为人文主义者和启蒙主义者,都对于美的事物都有着天生的追求和偏好,自然他们的女伴也必须拥有美貌。
对奥菲利娅的美貌虽然没有直接的描述,在各人的话语中仅限于含糊的“美丽的奥菲利娅”。德国诗人海涅在《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中将奥菲利娅想象成金发的美丽少女,而在外国文学作品中金发女郎多是美貌的代名词。在王后乔特鲁德对其死亡场景诗情画意般的描述中将奥菲利娅比作“人鱼”,更加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美丽场景中的一定是个同样美丽的可人儿。至于玛加蕾特,服下魔药的浮士德在初遇玛加蕾特之后赞美道:“这孩子真是美丽!我从没见过这样的仙姿。她是这样端庄恭谨,同时却也有点骄矜。口唇的殷红,两颊的辉光,我一辈子也不会遗忘!瞧她低垂着一双眼睛,深深地印入我的内心”,这对玛加蕾特的美貌也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述。总的来说,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美貌更多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和赞美,而缺乏形容词与含糊的美丽的说明,这就说明两位女性的美貌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2.善的品性
在《哈姆莱特》和《浮士德》所描述的社会里,大多数人的人性几乎都是泯灭的,父亲可以牺牲女儿的幸福来谋取仕途,学者可以为了享乐欲望忘记伟大的抱负,但是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这两位女性角色,却自始至终保持着善良的本质。
即使被对方深深地伤害,她们也不愿意伤害对方分毫。哈姆莱特一次又一次地侮辱奥菲利娅,用尖酸刻薄的语言伤害她。但是善良的奥菲利娅却没有丝毫的责怪,相反还为哈姆莱特的发疯惋惜伤心。克劳狄斯、乔特鲁德一干人等犯下极为严重的错误,哈姆莱特误杀了她的父亲同时弃她远去,奥菲利娅还是“求上帝饶赦一切基督徒的灵魂”,并没有丝毫责怪。玛加蕾特尽心竭力地照顾妹妹,不分昼夜。可后来,她的妹妹还是死了。“我吃了许多苦给她照料,可是我情愿再能有一次为她操心,她真可爱”,这是玛加蕾特的心声,也是她善良的体现。就算浮士德在关键时刻逃走弃她而去,她依旧为浮士德的安慰担心。即使在疯癔之中,玛加蕾特依旧不失善良本性,对于坟墓的安排表现出她善良的本性,给母亲“最好的地方,我哥哥就在他近旁,我少许隔开点,但不要太远”。就算到死了,她还是在善良地为他人考虑。
真正的美是内外兼修,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不仅拥有了玫瑰花一样的美貌,更在一言一行中坚守善的本性,一如梅菲斯特所说,她们俩不仅有美貌,更“有人品”。正是由于她们的“美”,与作品中其他人的“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原本基调黑暗的作品散发出了神圣的光明。
(二)悲剧的人生
纵观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的悲剧人生,主要有爱情、家庭、宗教和疯癔四个方面的悲剧。她们受着亲人、爱人和宗教的约束,脆弱的心灵承受着多方的打击。作为羸弱的女性,她们在现实的压迫和精神的摧残下走向生活的绝境,疯狂和理智在逐渐蜕变分化中逃向了死亡与迷乱,最终羸弱的神经失去理性,灵魂走向消逝。
1.爱情悲剧
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都具有忠贞的爱情观,两人对爱人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奥菲利娅在第三幕第一场中形容哈姆莱特“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第十五场格蕾辛的住房中,格蕾辛独坐在纺车旁所唱的歌谣“他高迈的步武,高贵的雄姿,口角的微笑,眼睛的魅力。他的口才,如先河泄水,他的握手,啊,他的亲嘴!”正是在表达她对于浮士德爱情的真诚。此外,作品中其他人的爱情观也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哈姆莱特死后不久,乔特鲁德便改嫁克劳狄斯,她对待爱情的始乱终弃更加衬托出奥菲利娅的忠贞。玛加蕾特在与浮士德的交往中始终如一,忠贞不渝。就算后来浮士德抛下她去享乐,留他一人在冷酷的社会独自面对所有的折磨,她亦没有改变。甚至在囚牢中,她在赎罪忏悔的同时也心心念念牵挂着浮士德的安危。
然而,这份忠贞诚挚并没有让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收获圆满的爱情,却走向悲剧。造成爱情悲剧的因素大多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爱情中的对方,二是爱情外的他人。这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便是两位女性被自己的爱人所抛弃,她们的爱情为家人所反对。
(1)被爱人所抛弃
无论是奥菲利娅还是玛加蕾特,在爱情之中都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她们为爱情贡献自己,付出一切,然而最终换来的仍是爱人的抛弃。在思想上,两人与各自的恋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满怀痛苦,想向奥菲利娅诉说,奥菲利娅却不能理解他,甚至将她的奇怪行为一五一十地告知波洛涅斯和克劳狄斯,并作为他们的工具去试探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渴望自由,是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奥菲利娅却顺从于父亲和国王,是一个不独立、依附性的形象。这与哈姆莱特的追求相悖,也就注定了两人的爱情走向悲剧。
玛加蕾特与浮士德之间在思想上的差距则显得更大。起初玛加蕾特认为两人的社会地位存在差距而感到自卑,而浮士德却认为一个兼具真善美的少女便是无上崇高的。两人在信仰上的观点亦是大相径庭,在玛加蕾特看来, “他们共同的基础在于是否有共同的信仰”看重两人是否有共同的信仰,而浮士德认为关键在于两人是否相爱。玛加蕾特非但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试图劝说浮士德信教,将其思想水平拉回到自己的层面,这是绝无可能的。正因如此,浮士德意识到玛加蕾特只能是其享乐的对象,却不会是灵魂的伴侣,从而进一步抛弃了玛加蕾特。在浮士德无意刺死玛加蕾特的哥哥瓦伦廷后,浮士德抛下孤苦伶仃的玛加蕾特,留她一个人去面对两人一同犯下的罪责,与梅菲斯特一起出逃。就在玛加蕾特独自面对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和惩罚时,浮士德却在瓦尔普吉斯之夜上极尽奢靡享乐,就算他看到了玛加蕾特的惨状产生了疑惑,接着在梅菲斯特的蛊惑下又继续享受瓦尔普吉斯之夜的狂欢了。换言之,浮士德为了享乐抛弃了他的格蕾辛,完全不顾其惨状,此时的他对玛加蕾特的爱意已然消减殆尽。
(2)为家人所反对
爱情与家庭往往是一对矛盾,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一直有所体现,从《美狄亚》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孔雀东南飞》到《伤逝》,无一不是家庭压力下的爱情悲剧。自然,在《哈姆莱特》与《浮士德》中,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是造成爱情悲剧的一大原因。
《哈姆莱特》的第一幕第三场,奥菲利娅首次出场,然而这首次出场却不是那么轻松。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的爱情就受到了父兄的一直反对。雷欧提斯列出了以下几点原因来阻止妹妹与哈姆莱特的交往——①少不更事,尚不懂得何为爱情,他认为妹妹的爱情是“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早熟而易凋,馥郁而不能持久”,只是“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②两人婚姻的意义不同,哈姆莱特作为丹麦王子,“他的决定足以影响到整个国本的安危”,不能轻易接受他的爱情;③为了奥菲利娅的名誉着想,“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而波洛涅斯更是直截了当地否定(“爱情!呸!”),将纯洁美好的爱情归结为赤裸裸的肉欲,不许奥菲利娅再与哈姆莱特见面。玛加蕾特的母亲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崇尚教会的禁欲主义,自然不会同意玛加蕾特与浮士德的爱情。而玛加蕾特的哥哥瓦伦廷更是指责妹妹做下错事,“已完全变成私娼”。玛加蕾特与奥菲利娅一样,她的爱情被家人所反对。
2.家庭悲剧
奥菲利娅与玛加蕾特,她们的家庭与爱情一直是以一对矛盾的状态存在的,一方面正如爱情悲剧所提,她们的爱情往往被家人反对,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为了维系家庭的和平,需要放弃爱情;另外一方面,她们的爱情的发展已经到了即使放弃,也已经无法逆转生活的进展,爱情对家庭的破坏力已经产生,当她们的爱情走向悲剧时,她们的家庭也在同步走向悲剧的渊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