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本宝卷《忠烈王周》的俗字研究

常熟本宝卷《忠烈王周》的俗字研究[20191216201432]
内容摘要:俗字是区别于正字的一种通俗字体,流传于民间,它适用于民间的通俗文书,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点。宝卷是流行于我国江南等地的一种民间说唱,具有口头文学特征,历史悠久,具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与印记。常熟本《忠烈王周》里面俗语俗字丰富,方言表达富有常熟特色。本文从字形、字音、字义的角度对出现的俗字进行分类研究,归纳为改变意符、省略意符和改变声符三类,进而归纳总结常熟本《忠烈王周》俗字的特点特性,主要有继承古字,符号替换,正俗并用三个特点。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忠烈王周俗字特性
Keywords: Valiant King Zhou(忠烈王周); I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俗字); features目 录
一、引言 1
(一)俗字研究的内容与成果 1
(二)宝卷研究与目的 2
1.宝卷研究 2
2.本文研究目的 2
二、《忠烈王周》中俗字产生的类别 2
(一)改换意符 2
1.意符形近替换 2
2.偏旁简化 5
3.意符改为声符 6
(二)省略意符 7
(三)改换声符 8
1.改成形体较为简单的声符 8
2.同音或近音替换 11
3.声符改为意符 11
三、《忠烈王周》中俗字的特性 13
(一)继承古字 13
1.受古代字书的影响。 13
2.受碑刻文字的影响 13
3.受刻本小说的影响 14
(二)符号替换 14
(三)正俗并用 14
四、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附录:《忠烈王周》俗字汇总 19
一、引言
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是中国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历代的官方文字。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征。
俗字是区别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一般流行于民间。俗字的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汉字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要想满足记录日益繁杂的社会事务的需求,就必须朝着更有利于书写的方向发展。而俗字出于书写的任意性,对正字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改变笔画,有的字声旁也有改变。但只有具有历史传承和类推价值的俗字才易于被接受,才可能继续流传下去。
如唐颜元孙《干禄字书》中所言,俗字被运用于“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的各种日常场合。这点区别于偶见的错别字。
“宝卷”是流行于我国江南等地的一种民间说唱,具有口头文学特征,韵白相间,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目前,常熟共有宝卷250多种,除部分与别地相同的本子外,还有部分说唱常熟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和印记,如《孝子周镕卷》《西湖贤才卷》《印应雷卷》等,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俗字研究的内容与成果
在各种书籍中出现的俗字,往往是由习俗相互影响造成的书写不同,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阅读妨碍。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序言把用字区分为俗、通、正三类。对俗字的阐述说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所谓,例皆浅近,意思是说常用的字例多事容易认识的,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则是说俗字只用于日常生活的层面。不涉及高雅文章。用也无妨。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汉字史上各个时期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
周祖谟还进一步指出俗字的特点:“主要是改变笔画,有的字声旁也有更改。”
综上所述,若是书写碑文,文章投稿,颁布法规之类的正式发文就会用正字书写,如果是起草文稿,日记笔记,开写药方之类,就多使用俗字。
近几十年来,在诸多文学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俗文字学异军突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对疑难俗字的研究成果丰富。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以大量古代文学作品为材料,经过艰难的搜提爬树,对宋元以来的俗字进行了归类列表。潘重规等编辑的《敦煌俗字谱》是第一步辑录敦煌俗字的著作,对敦煌文书中的俗字的整理有重大作用。汉字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底蕴,汉语俗字的历史也同样悠久。学者们对历代俗字的辑录、考辨,使得俗字的研究能够不断完善不断更新。
(二)宝卷研究与目的
1.宝卷研究
常熟宝卷很早就受到学术界关注,近年来,无锡、浙江、北京、台湾等地的专家多次来常熟做田野调查。今年,常熟市启动常熟宝卷的搜集整理工作,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编纂300万字的《中国常熟宝卷》一书,集中呈现常熟宝卷文本。陆永锋认为:“做好这项工作既可以充实、丰富中国俗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探讨,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对江南古代及近代民间社会状态的研究。”
著名的“宝卷”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车锡伦先生前不久鉴定了余鼎君收藏的“宝卷”,认为属于元、明时期的“宝卷”就有十多种。目前,余鼎君正会同三江大学民间文化研究所的学者对《周神宝卷》、《应印雷宝卷》等具有常熟地方特色的宝卷抄本进行整理。
前人对宝卷的研究大多是从一个大的范围进行,对于每一篇宝卷的详细研究是不够的,宝卷数目繁多,不是一人之力可以研究透彻,因为我们需要对宝卷进行更加细致的整理。
2.本文研究目的
宝卷作为一种载体,对汉语言文字中的俗字一块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忠烈王周》是常熟宝卷中较有特色的一卷,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俗字,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对象。
目前没有对《忠烈王周》中的俗语词的专门研究和统计,本篇论文讲通过对其中俗体字进行系统的统计、用法描写和分类整理,尽可能探索其产生和发展源流,总结其演变规律,探讨宝卷中俗语词的使用情况。
二、《忠烈王周》中俗字产生的类别
(一)改换意符
1.意符形近替换
(1)樂
“两县百姓多晓得,个个欢 喜十分。”(p25)
按:“樂” 与“ ”应为正俗字,“樂” 为正体,“ ”为俗体。该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县城的百姓大多知道了这个消息,每个人都十分欢喜快乐。
“ ”:上下结构,与樂不同的是将白两边的幺简写为两点,誊抄宝卷费时费力,可能是誊写者可能为了书写方便将字体简化造成的。
“ ”在句中的意思是欢喜、愉悦。如:“快乐”、“欢乐”、“乐趣”。《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荀子·王霸》:“故明君者,必将先治其国,然后百乐得其中。”在《忠烈王周》中使用 的语句还有“从此跟随朋友到宜与城中去游玩,无非是吃酒玩乐。”这里的 的意思是声色。如:“吃喝玩乐”。《国语·越语下》:“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
“樂”:上下结构,象形字。《说文解字》(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为《说文》):“五声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玉角切。”本义为规律、和谐而动人之音。如:“音乐”、“奏乐”、“军乐”。《论语·子路》:“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文中使用的是引申义。
“樂”与“ ”在宝卷中都是欢喜、愉悦的意思,通过替换意符,在《忠烈王周》中用正字“樂”替换了“ ”,所以“樂”为“ ”的俗字。
(2)单
“庄上有位富户叫周成茂,娶妻李氏 生一子, 名叫周蚩。”(p1)
按:“单” 与“ ”应为正俗字,“单” 为正体,“ ”为俗体。该句的意思为山庄里有一个富有的农户名叫周成茂,娶的妻子李氏只生了一个儿子,姓周,单名一个蚩字。
“单”:上下结构,象形字。从吅,吅亦声。“单”的解释为单独、一个。与“复”相对。如:“单身贵族”、“单枪匹马”。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从“单”的字源演变来看,由“單”简化为“单”,由此,我认为“ ”也是由“單”的俗字“单”简化而来。
与正字不同的一点,我想是由于书写不规范造成的,在文本流传过程中他人的誊写使“ ”的使用继续流传。在句中“ ”的意思是单独、一个,与“单”的意思相同。
“单”与“ ”在宝卷中都是单独的意思,通过替换意符,在《忠烈王周》中用正字“单”替换了“ ”,所以“单”为“ ”的俗字。
(3)會
“十八般武样样 ,拳打脚跌样样通。”(p6)
按:“會” 与“ ”为正俗字,“會”为正体,“ ”为俗体。该句的意思是周蚩十八般武艺每一样都能很擅长,不管是拳头上的功夫还是脚上的功夫都难不倒他。
“ ”隶书或作“ ”(《汉隶字源·泰韵》引〈繁阳令杨君碑〉),后代俗写仍多作“ ”。在句中作副词,意思是能,能够。在《忠烈王周》中使用“ ”的语句还有“周痴下太湖也去捉,乃知不會捉鱼,将鱼赶光。”与句中的“ ”意思相同。
“會”:上下结构,会意字。《说文》:“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属皆从會。”本意是會和,《广雅·释诂三》:“會,聚也。” 《诗·车攻》:“會同有绛。”在句子使用了衍生义。
“會”与“ ”都能解释为能,能够,通过替换意符,在《忠烈王周》中用正字“會”替换了“ ”,所以“ ”为“會”的俗字。
(4)般
“周痴天天学武功,夜来训学书房中。十八 武样样会,拳打脚跌样样通。”(p6)
按:“般”与“ ”应为正俗字,“般”为正体,“ ”为俗体。该句的意思为周蚩每天白天都练习武功,到了夜里就在书房中埋头苦读。
“ ”:左右结构,会意字。从舟从 。《龙龛手镜·舟部》收“ ”之字形,云:“今北官反,运也。又蒲官反,乐也。今又音拨。”《宋元以来俗字谱·舟部》:般,引〈娇红记〉、〈白袍记〉、〈岭南逸事〉皆作“ ”。今《异体字例》:“凡殳形多作 ”。在《忠烈王周》中使用“ ”的语句还有“文武全才,一身好本领,十八般武艺件件皆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3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