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汉语女性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字数:12857】
摘 要汉语女性称谓语的泛化是所有社会公民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语言体现。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泛化后的汉语女性称谓语依然可以运用到各种社会交流中,现今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论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汉语中女性称谓语泛化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进一步探究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表现、特点、成因及社会变量对汉语女性称谓语的影响,更好的总结出如何应对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策略。本文对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现象具有实用性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本文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这一方面的研究也使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研究领域得以更加丰富。
目 录
引 言 1
1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特点 2
1.1 标记性和从属性 2
1.2 不对等性和条件性 3
1.3 阶段性和选择性 4
1.4 地域性和阶层性 5
2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因素 7
2.1 家庭结构 7
2.2 人际关系 7
2.3 礼敬原则 8
2.4 社会变化 8
3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影响 10
3.1 积极影响 10
3.2 消极影响 11
4 应对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所采用的策略 13
4.1 亲密化 13
4.2 反语化 13
4.3 抬高称谓 13
4.4 模糊称谓 14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引 言
语言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流工具,语言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产生的,因此它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称谓语是汉语语言系统中一种非常特别的语言交流符号,现在语言学界较为普遍接受的汉语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1]P111。
女性称谓语是我们汉语称谓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反映出当代的社会特性。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逐渐完善,在社会交流过程中,如果人们的身份地位、权势以及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新的社会关系也会随之出现。社会发展得越快,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女性称谓语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如果女性称谓语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从原来的汉语称谓语体系中挑选出合适的女性称谓语,并在其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赋予它更多的含义,这成为社会大发展下我们选择恰当的汉语女性称谓语的一个重大举措。
论文通过研究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表现、特点、泛化的原因以及社会因素对汉语女性称谓语的影响,指导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场景、身份关系和文化因素中选择得当的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形式。得当的汉语女性称谓语则可以促使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达成我们的交际目的。
1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特点
汉语称谓语是基于社会关系的一种语言系统,它与社会诸多要素都有关联。近年来,因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人民的思想理念、审美情趣、文化素质等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原来的汉语称谓语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查礼礼曾提到汉语称谓语的泛化是指:“在原有可使用的称谓语资源不足以及新的合适的称谓语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交际双方被迫扩宽、放大或者改变原有称谓语,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称呼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的人的现象”[2]P109。
由此可得,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顺利实现交流的目的,就必须要用代表这种社会关系的汉语女性称谓语去称呼原本没有这种社会关系的女性。在汉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现象,有学者在其论文中提到:“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具有标记性和从属性、不对等性和条件性的特点”[3]P150152,而潘攀在该学者提出的基础上又提出:“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具有阶段性和选择性、地域性和阶层性的特点”[4]P3640,下面就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1.1 标记性和从属性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具有标记性的特点,这里的标记性强调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性别标记。现今社会语言运用中性别标记是指:“性别方面具有区别作用的词语或构词成分”[5]P199。因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汉语称谓语系统中,很多表示男性的词语没有添加任何标记,而表示女性的词语,人们通常会添加一些限制性的标记,正因为如此,汉语称谓语系统中原本没有任何性别色彩的词语变成了男性的所属名词。而对于表示汉语女性的称谓语,人们会添加一个“女”字旁限定,例如“姐”、“娘”、“婆”、“妇”、“婶”等。而“翁”、“叔”、“爷”、“哥”等都没有加任何标记,这就成为了男性的专有名词。
此外,在职务、官衔、称号等方面也强调性别标记。原来男女都可以担任的职业或者职务,现在已转变成为男性特有的称谓,而女性如果担任这样的角色时,人们往往会就在称谓的前面加上一个“女”字限制,“女博士”、“女医生”、“女教师”、“女秘书”、“女公关”、“女演员”和“女老板”等一系列的女性称谓语数不胜数。其中“女秘书”、“女公关”还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一类的汉语女性称谓语还带有贬义色彩。这大概是因为从古至今男性在社会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内心深处依然对女性存在着偏执,所以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才会存在着标记性的特点。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具有从属性的特点,从属性主要强调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从属于男性或子女。汉语女性称谓语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转变,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汉语称谓体系中,人们一般把男性当做社会的中心,女性处在从属的地位。有学者在研究中表明了女性被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语形成了庞大的“姓名称谓体系”[6]P49。我们中国古代的男性不仅有名有姓,而且还有字和号,如唐朝的伟大诗人——杜甫,他姓杜,名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女性因为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比较低,女性要么没姓要么没有名字,以某氏称之,如《红楼梦》中秦氏、王氏[7]P72;或者女性既没有姓氏也没有名字,在家里只是以排行称呼,如黄蓓佳《童眸》小说中的人物——“大丫头”、“二丫头”[8]P44。此外,女性成婚后一般会沿袭“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道德规范[9]P213,女性会将自己丈夫的姓氏放在自己姓之前;或者用自己的姓加上身份称呼,如《红楼梦》中“贾母”、“赵姨娘”[7]P61。
目 录
引 言 1
1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特点 2
1.1 标记性和从属性 2
1.2 不对等性和条件性 3
1.3 阶段性和选择性 4
1.4 地域性和阶层性 5
2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因素 7
2.1 家庭结构 7
2.2 人际关系 7
2.3 礼敬原则 8
2.4 社会变化 8
3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影响 10
3.1 积极影响 10
3.2 消极影响 11
4 应对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所采用的策略 13
4.1 亲密化 13
4.2 反语化 13
4.3 抬高称谓 13
4.4 模糊称谓 14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引 言
语言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流工具,语言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产生的,因此它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称谓语是汉语语言系统中一种非常特别的语言交流符号,现在语言学界较为普遍接受的汉语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1]P111。
女性称谓语是我们汉语称谓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反映出当代的社会特性。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逐渐完善,在社会交流过程中,如果人们的身份地位、权势以及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新的社会关系也会随之出现。社会发展得越快,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女性称谓语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如果女性称谓语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从原来的汉语称谓语体系中挑选出合适的女性称谓语,并在其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赋予它更多的含义,这成为社会大发展下我们选择恰当的汉语女性称谓语的一个重大举措。
论文通过研究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表现、特点、泛化的原因以及社会因素对汉语女性称谓语的影响,指导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场景、身份关系和文化因素中选择得当的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形式。得当的汉语女性称谓语则可以促使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达成我们的交际目的。
1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特点
汉语称谓语是基于社会关系的一种语言系统,它与社会诸多要素都有关联。近年来,因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人民的思想理念、审美情趣、文化素质等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原来的汉语称谓语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查礼礼曾提到汉语称谓语的泛化是指:“在原有可使用的称谓语资源不足以及新的合适的称谓语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交际双方被迫扩宽、放大或者改变原有称谓语,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称呼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的人的现象”[2]P109。
由此可得,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顺利实现交流的目的,就必须要用代表这种社会关系的汉语女性称谓语去称呼原本没有这种社会关系的女性。在汉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现象,有学者在其论文中提到:“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具有标记性和从属性、不对等性和条件性的特点”[3]P150152,而潘攀在该学者提出的基础上又提出:“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具有阶段性和选择性、地域性和阶层性的特点”[4]P3640,下面就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1.1 标记性和从属性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具有标记性的特点,这里的标记性强调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的性别标记。现今社会语言运用中性别标记是指:“性别方面具有区别作用的词语或构词成分”[5]P199。因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汉语称谓语系统中,很多表示男性的词语没有添加任何标记,而表示女性的词语,人们通常会添加一些限制性的标记,正因为如此,汉语称谓语系统中原本没有任何性别色彩的词语变成了男性的所属名词。而对于表示汉语女性的称谓语,人们会添加一个“女”字旁限定,例如“姐”、“娘”、“婆”、“妇”、“婶”等。而“翁”、“叔”、“爷”、“哥”等都没有加任何标记,这就成为了男性的专有名词。
此外,在职务、官衔、称号等方面也强调性别标记。原来男女都可以担任的职业或者职务,现在已转变成为男性特有的称谓,而女性如果担任这样的角色时,人们往往会就在称谓的前面加上一个“女”字限制,“女博士”、“女医生”、“女教师”、“女秘书”、“女公关”、“女演员”和“女老板”等一系列的女性称谓语数不胜数。其中“女秘书”、“女公关”还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一类的汉语女性称谓语还带有贬义色彩。这大概是因为从古至今男性在社会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内心深处依然对女性存在着偏执,所以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才会存在着标记性的特点。
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具有从属性的特点,从属性主要强调汉语女性称谓语泛化从属于男性或子女。汉语女性称谓语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转变,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汉语称谓体系中,人们一般把男性当做社会的中心,女性处在从属的地位。有学者在研究中表明了女性被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语形成了庞大的“姓名称谓体系”[6]P49。我们中国古代的男性不仅有名有姓,而且还有字和号,如唐朝的伟大诗人——杜甫,他姓杜,名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女性因为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比较低,女性要么没姓要么没有名字,以某氏称之,如《红楼梦》中秦氏、王氏[7]P72;或者女性既没有姓氏也没有名字,在家里只是以排行称呼,如黄蓓佳《童眸》小说中的人物——“大丫头”、“二丫头”[8]P44。此外,女性成婚后一般会沿袭“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道德规范[9]P213,女性会将自己丈夫的姓氏放在自己姓之前;或者用自己的姓加上身份称呼,如《红楼梦》中“贾母”、“赵姨娘”[7]P6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