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昭君戏中的文人心态
摘 要昭君出塞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经过后世文人墨客的不断改编,逐渐演化成一个情节完整、主题鲜明、人物形象丰满并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文学题材。从汉至清,出现了众多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在思想、人物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文人不同的心态导致了他们在创作时对“昭君出塞”的故事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本论文将以现存的三部由清代文人创作的杂剧《吊琵琶》、《昭君梦》和《琵琶语》为出发点,结合时代背景和文人的个人经历,分析清代昭君出塞的故事,最终落脚于清代昭君戏背后的文人心态以及产生的原因。这不仅可以反映出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昭君故事的深刻内涵。
目 录
一、前言 1
二、清代的昭君戏 2
(一)清代昭君戏概况 2
(二)人物形象及差异 3
三、清代昭君戏中的文人心态 6
(一)鲜明的主体意识 6
(二)强烈的民族意识 8
(三)深刻的反思意识 9
四、文人心态形成的原因 10
(一)明代中叶社会思潮的延续 10
(二)清代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 11
(二)文人曲折的个人经历 11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前 言
历史上的昭君,虽身为汉宫的小小宫女,却毅然为了国家而出使和亲,受到世人的敬仰和赞颂。昭君出塞这一文学主题也备受历代文人的喜爱,众多文人在这一主题之上进行文学创作。
国内外关于昭君出塞题材的流变,已有许多学者发表、出版过相关论文和专著。但相比之下,学者们大多更注重对《汉宫秋》的研究,较少关注其他昭君出塞的戏剧。另外,关于昭君故事演变的研究中,更是鲜少涉及对文人心态的探讨。因此,从戏剧角度研究昭君故事,并突出清代昭君故事中的文人心态将是本文研究探讨的重点。
二、清代的昭君戏
清代时文学发展鼎盛,自古流传下来的昭君题材也备受清代文人的青睐,清代出现了大量有关昭君的戏剧作品,现存的杂剧有尤侗的《吊琵琶》、薛旦的《昭君梦》、周乐清的《琵琶语》,已失传的有张雍敬的《昭君怨》。此外,传奇戏有吴孝思的《昭君归汉》、无名氏的《青冢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番记》、《昭君传》等,均已佚失;在散曲、时剧、地方戏曲、子弟书中,均有有关昭君故事的作品,在此不一一赘述。本文主要以《昭君梦》、《吊琵琶》和《琵琶语》为素材进行阐述和论证。
(一)清代昭君戏概况
1.尤侗的《吊琵琶》
尤侗,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同人,又字展成,号悔庵、良斋,晚自号西堂老人,江南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吊琵琶》共四折,成书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剧情与《汉宫秋》的情节大略相同。王嫱,字昭君,故乡成都秭归,父亲名叫王穰。17岁入宫,画工毛延寿趁机向昭君索贿不得,便点破画像,使其退居永巷3年。一夜,汉元帝偶遇弹琵琶的昭君,得知冤情后,诏令斩杀奸臣毛延寿,封昭君为妃。毛延寿闻风而动,至匈奴处,为讨好单于献昭君图,单于很是喜爱,同时派兵至汉,索要昭君。汉元帝惧怕匈奴,于是送王昭君和亲。和亲队伍行进到交河边时,昭君投河自杀。单于怒火中烧,认为是毛延寿的罪过,随即斩了毛延寿。元帝知道昭君投河后甚是思念,便把昭君图挂在宫里,一夜梦见昭君魂归汉宫,涕泪横流,向他倾诉怨恨。到此,前三折结束。第四折中插入了蔡琰祭奠王昭君的情节,蔡文姬被掳至匈奴,成了左贤王阏氏,路过昭君墓,奏《胡笳十八拍》,以酒祭青冢,抒发悲怨。
《吊琵琶》是尤侗的抒愤之作,作者不仅是在同情昭君不幸的命运,更是在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情。所以,剧末蔡琰凭吊昭君,既使戏剧本身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更能凸显出作者本人对昭君的同情。
2.薛旦的《昭君梦》
作者薛旦,生卒年不详,只能推测出与尤侗大抵同处一个时期,明末清初戏曲家,字既扬、季央,号忻然子,江苏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清初,举家迁至无锡。常作词作曲,所作戏曲作品共19种,今以《昭君梦》为其代表作。
《昭君梦》,南北联套,共4折。王嫱,小字昭君,入宫时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误画了容貌,便被遣入胡地和亲,汉帝不舍,却不敢惹怒单于,只得送别。自昭君嫁与匈奴,数年里忧愁苦闷,思念汉家,一日呼韩邪外出狩猎未还,昭君疲惫入睡,忽而惊醒,在神仙睡魔和氤氲大使的帮助下,一路逃回汉宫,向汉帝倾诉思念,被安排在宫中歇息。此时,睡魔闻呼韩邪出兵来追,唤醒昭君,昭君醒来,才知是南柯一梦。
作者在剧中,让昭君梦回汉家,以大梦一场贯穿全剧,是为了抒发“人生如梦”的感叹,睡魔唱词:“人生何处非梦,梦境未必非真。算来口食万钟,不若黄粱高枕,尽他位登八座,无过蚁穴乘车。需知富贵的,要与他一个噩梦,贫贱的,要与他一个好梦,这便世界均平了。”作者为昭君圆梦,即是此理。薛旦是失意文人,更能深刻得体会到“人生如梦”的内涵,剧中还涉及对古战场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并借此讽刺汉帝的无能,全剧幽怨凄凉。
3.周乐清的《琵琶语》
周乐清(17851855),字安榴,号文泉,别号炼情子,浙江海宁(今浙江省海宁市)人。戏剧作品有《补天石传奇》,共8卷42出,《琵琶语》是其四,全名为《春风画图返明妃》,作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冬。
《琵琶语》中毛延寿索金银不成,点破昭君真容,昭君出塞和亲,这跟以前的文学作品类似。不过本剧之后的情节走向与之前的作品不同,昭君一路悲伤不已,至雁门关,陈汤、甘延寿将军把和亲队伍接入关内,汉军刚矫诏破敌,杀了郅支单于,名震匈奴,所以两位将军对和亲政策倍感颓丧。此时,昭君拜王母殿,借弹奏琵琶向圣像抒怨,惊扰了王母,王母娘娘听闻后十分感动,让东方朔帮助昭君。东方朔与青鸟使者用计取走昭君图,并交与番后。番后妒悍,见图中女子貌美,又闻和亲使臣是陈、甘二将,便恐吓单于这汉朝的美人计。单于惧内,又觉得有理,就辞谢和亲,将毛延寿交给汉朝。汉元帝下诏斩杀了毛延寿,封昭君为皇后,陈、甘二将擢升为关内侯。但这一番波折让昭君看破红尘,便辞谢汉帝,王母又令东方朔和青鸟使者点化昭君,昭君飞升成仙。
由于神仙的加入,使得《琵琶语》中的仙画色彩浓重,成为一部神仙道化剧。与过去的昭君戏抒发悲怨不同,周乐清在剧中创作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是谓“补恨”之作。《补天石传奇》中的其他作品也为历史中的悲剧人物设定了完满团圆的美好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不幸命运的同情,这部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二)人物形象及差异
追溯真正的历史,汉元帝在位时施德政,汉朝国力仍处于鼎盛时期,而匈奴内部则处在争斗不断的骚乱状态,郅支单于驱赶呼韩邪单于,杀其质子与汉使,西汉震怒发兵,郅支单于死。于是呼韩邪向汉朝投诚,并在入汉时表明希望成为汉婿,元帝赐婚宫女王昭君,为单于阏氏,并将昭君出塞那一年改为竟宁元年。单于十分乐意,并在返回漠北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从此汉匈交界处“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宣、元、成三帝)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边境的这种安宁景象维持了六十多年,真正成为一个太平盛世。
这个太平盛世的形成,虽然以汉朝强大的国力作为有力支撑,但汉元帝、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枢纽作用,同时他们为国家的安宁和平、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有重大贡献。但将昭君出塞故事放在清朝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叙述者改变三人的形象,使他们成为寄托着特定情感和意义的,不同于史实的戏剧人物。
目 录
一、前言 1
二、清代的昭君戏 2
(一)清代昭君戏概况 2
(二)人物形象及差异 3
三、清代昭君戏中的文人心态 6
(一)鲜明的主体意识 6
(二)强烈的民族意识 8
(三)深刻的反思意识 9
四、文人心态形成的原因 10
(一)明代中叶社会思潮的延续 10
(二)清代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 11
(二)文人曲折的个人经历 11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前 言
历史上的昭君,虽身为汉宫的小小宫女,却毅然为了国家而出使和亲,受到世人的敬仰和赞颂。昭君出塞这一文学主题也备受历代文人的喜爱,众多文人在这一主题之上进行文学创作。
国内外关于昭君出塞题材的流变,已有许多学者发表、出版过相关论文和专著。但相比之下,学者们大多更注重对《汉宫秋》的研究,较少关注其他昭君出塞的戏剧。另外,关于昭君故事演变的研究中,更是鲜少涉及对文人心态的探讨。因此,从戏剧角度研究昭君故事,并突出清代昭君故事中的文人心态将是本文研究探讨的重点。
二、清代的昭君戏
清代时文学发展鼎盛,自古流传下来的昭君题材也备受清代文人的青睐,清代出现了大量有关昭君的戏剧作品,现存的杂剧有尤侗的《吊琵琶》、薛旦的《昭君梦》、周乐清的《琵琶语》,已失传的有张雍敬的《昭君怨》。此外,传奇戏有吴孝思的《昭君归汉》、无名氏的《青冢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番记》、《昭君传》等,均已佚失;在散曲、时剧、地方戏曲、子弟书中,均有有关昭君故事的作品,在此不一一赘述。本文主要以《昭君梦》、《吊琵琶》和《琵琶语》为素材进行阐述和论证。
(一)清代昭君戏概况
1.尤侗的《吊琵琶》
尤侗,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同人,又字展成,号悔庵、良斋,晚自号西堂老人,江南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吊琵琶》共四折,成书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剧情与《汉宫秋》的情节大略相同。王嫱,字昭君,故乡成都秭归,父亲名叫王穰。17岁入宫,画工毛延寿趁机向昭君索贿不得,便点破画像,使其退居永巷3年。一夜,汉元帝偶遇弹琵琶的昭君,得知冤情后,诏令斩杀奸臣毛延寿,封昭君为妃。毛延寿闻风而动,至匈奴处,为讨好单于献昭君图,单于很是喜爱,同时派兵至汉,索要昭君。汉元帝惧怕匈奴,于是送王昭君和亲。和亲队伍行进到交河边时,昭君投河自杀。单于怒火中烧,认为是毛延寿的罪过,随即斩了毛延寿。元帝知道昭君投河后甚是思念,便把昭君图挂在宫里,一夜梦见昭君魂归汉宫,涕泪横流,向他倾诉怨恨。到此,前三折结束。第四折中插入了蔡琰祭奠王昭君的情节,蔡文姬被掳至匈奴,成了左贤王阏氏,路过昭君墓,奏《胡笳十八拍》,以酒祭青冢,抒发悲怨。
《吊琵琶》是尤侗的抒愤之作,作者不仅是在同情昭君不幸的命运,更是在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情。所以,剧末蔡琰凭吊昭君,既使戏剧本身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更能凸显出作者本人对昭君的同情。
2.薛旦的《昭君梦》
作者薛旦,生卒年不详,只能推测出与尤侗大抵同处一个时期,明末清初戏曲家,字既扬、季央,号忻然子,江苏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清初,举家迁至无锡。常作词作曲,所作戏曲作品共19种,今以《昭君梦》为其代表作。
《昭君梦》,南北联套,共4折。王嫱,小字昭君,入宫时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误画了容貌,便被遣入胡地和亲,汉帝不舍,却不敢惹怒单于,只得送别。自昭君嫁与匈奴,数年里忧愁苦闷,思念汉家,一日呼韩邪外出狩猎未还,昭君疲惫入睡,忽而惊醒,在神仙睡魔和氤氲大使的帮助下,一路逃回汉宫,向汉帝倾诉思念,被安排在宫中歇息。此时,睡魔闻呼韩邪出兵来追,唤醒昭君,昭君醒来,才知是南柯一梦。
作者在剧中,让昭君梦回汉家,以大梦一场贯穿全剧,是为了抒发“人生如梦”的感叹,睡魔唱词:“人生何处非梦,梦境未必非真。算来口食万钟,不若黄粱高枕,尽他位登八座,无过蚁穴乘车。需知富贵的,要与他一个噩梦,贫贱的,要与他一个好梦,这便世界均平了。”作者为昭君圆梦,即是此理。薛旦是失意文人,更能深刻得体会到“人生如梦”的内涵,剧中还涉及对古战场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并借此讽刺汉帝的无能,全剧幽怨凄凉。
3.周乐清的《琵琶语》
周乐清(17851855),字安榴,号文泉,别号炼情子,浙江海宁(今浙江省海宁市)人。戏剧作品有《补天石传奇》,共8卷42出,《琵琶语》是其四,全名为《春风画图返明妃》,作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冬。
《琵琶语》中毛延寿索金银不成,点破昭君真容,昭君出塞和亲,这跟以前的文学作品类似。不过本剧之后的情节走向与之前的作品不同,昭君一路悲伤不已,至雁门关,陈汤、甘延寿将军把和亲队伍接入关内,汉军刚矫诏破敌,杀了郅支单于,名震匈奴,所以两位将军对和亲政策倍感颓丧。此时,昭君拜王母殿,借弹奏琵琶向圣像抒怨,惊扰了王母,王母娘娘听闻后十分感动,让东方朔帮助昭君。东方朔与青鸟使者用计取走昭君图,并交与番后。番后妒悍,见图中女子貌美,又闻和亲使臣是陈、甘二将,便恐吓单于这汉朝的美人计。单于惧内,又觉得有理,就辞谢和亲,将毛延寿交给汉朝。汉元帝下诏斩杀了毛延寿,封昭君为皇后,陈、甘二将擢升为关内侯。但这一番波折让昭君看破红尘,便辞谢汉帝,王母又令东方朔和青鸟使者点化昭君,昭君飞升成仙。
由于神仙的加入,使得《琵琶语》中的仙画色彩浓重,成为一部神仙道化剧。与过去的昭君戏抒发悲怨不同,周乐清在剧中创作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是谓“补恨”之作。《补天石传奇》中的其他作品也为历史中的悲剧人物设定了完满团圆的美好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不幸命运的同情,这部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二)人物形象及差异
追溯真正的历史,汉元帝在位时施德政,汉朝国力仍处于鼎盛时期,而匈奴内部则处在争斗不断的骚乱状态,郅支单于驱赶呼韩邪单于,杀其质子与汉使,西汉震怒发兵,郅支单于死。于是呼韩邪向汉朝投诚,并在入汉时表明希望成为汉婿,元帝赐婚宫女王昭君,为单于阏氏,并将昭君出塞那一年改为竟宁元年。单于十分乐意,并在返回漠北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从此汉匈交界处“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宣、元、成三帝)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边境的这种安宁景象维持了六十多年,真正成为一个太平盛世。
这个太平盛世的形成,虽然以汉朝强大的国力作为有力支撑,但汉元帝、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枢纽作用,同时他们为国家的安宁和平、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有重大贡献。但将昭君出塞故事放在清朝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叙述者改变三人的形象,使他们成为寄托着特定情感和意义的,不同于史实的戏剧人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