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隐喻视角探析歇后语
摘 要歇后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语言幽默诙谐,结构独特,形式生动有趣,反映了汉民族包罗万象的思维与文化。语义是歇后语的核心,其理解需要借助认知语境,在一定的语言坏境中做出联想,推理,重构,转移等。本文将歇后语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认知隐喻学观点分析歇后语的隐喻构造,将其涉及到的两个认知领域与歇后语的分类,认知作用结合起来进行探究。
目 录
引 言 1
1 歇后语与隐喻 2
1.1 歇后语概述 2
1.2 隐喻概述 3
2 歇后语的分类及其隐喻分析 4
2.1 歇后语的分类 4
2.1.1 寓意类歇后语 4
2.1.2 谐音类歇后语 6
2.2 歇后语的隐喻分析 7
2.2.1 歇后语中的源域类型 7
2.2.2 歇后语中隐喻的相似性映射方式 8
3 歇后语中隐喻的认知作用 9
3.1 联想 9
3.2 推理 9
3.3 重构 10
3.4 转移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解后语”、“引注语”、“缩脚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一块瑰宝。它的形式就好似一种谜语,前面是谜面,后面是谜底。它是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内容经久不衰,反映了汉民族语言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以往的歇后语研究过程中,大家都倾向于歇后语的命名、产生、结构、归类、形式、修辞特征和在文学作品与生活中的应用等。不过近些年来,部分研究人员开始运用认知隐喻理论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歇后语的意义内涵,隐喻对于歇后语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歇后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认知隐喻理论,将歇后语分为寓意类歇后语和谐音类歇后语,把歇后语涉及到隐喻的两个认知领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映射过程,及歇后语中隐喻的联想、推理、重构、转移等认知作用结合起来探究分析,以期望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使用歇后语时利用隐喻思维使语言交际活动更加出彩。本论文所出现的歇后语主要来自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日常生活的收集和2013年北方文艺出版社版陈君慧主编的《歇后语大全》。1 歇后语与隐喻
歇后语作为雅俗共赏的一种口头性语言,与成语、惯用语、俗语等熟语相比,它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形象生动[1]P12,它是现代汉语传承古代汉语精华的表现。是否能正确使用和理解歇后语的关键在于对它语义的理解,隐喻是理解歇后语语义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歇后语内部隐喻中始源域与目标域的内部相似性来完成映射,以帮助人们对歇后语正知正解。
1.1 歇后语概述
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是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歇后语无论是结构特点、表现形式、还是表达效果,都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思索[7]P86。
关于歇后语的定义学者们各执己见,比较权威的有: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里提出歇后语中重要部分在后半截,话中隐藏了后半截,就叫做“歇后藏词语”[2]P22。如:(1)八哥儿啄柿子——拣软的欺(吃)。人们通常只说出前半部分,比如“你这个人做事从来都是八哥儿啄柿子,厉害的人你从来都不敢欺负!”在这个歇后语中只说出了前半部分,将后半部分隐藏,但人们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联想就能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温端政在《新华歇后语词典》中对歇后语做出了“引注关系”的定义,他认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为基本义,主要作用是“引子”,目的是为了引出后一部分的“注释”,也就是引申义。所以歇后语的形式就是“引子——注释”。[3]P45。如:(2)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在这个歇后语中“引子”为“小葱拌豆腐”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道菜,引出注释“一青二白”,是小葱和豆腐的颜色,再通过语音关系相谐为“一清二白”,通常是人们在证明自己与某人或某事无关时使用。
从结构上来看歇后语可以分为前和后两个部分,是用“——”连接起来的,前一个部分是对某一行为动作,或者是某一事物,亦或是某一情况的状态加以比喻、描绘或形容,就好像谜语中的谜面;后一个部分是对前一个部分所言的内容加以讲解或说明,以此明白语句的本义,好像谜语中的谜底。[4]P33。
歇后语描述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勾画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总结出一些实用的社会经验,反映出普通老百姓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和思想感情,如对民族传统美德的歌颂,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青春与爱情的向往,对品德行为败坏的人的痛恨,对低俗事物调侃与嘲讽等。
由此可知: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特殊的语言形式,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前半部分即“引子”和后半部分即“注释”。语义是歇后语的核心,想要正确理解歇后语首先要明白它的语义。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通常只说出前半部分,听者便可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1.2 隐喻概述
认知隐喻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产生,相似性是它的构成条件,这种相似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Johnson(约翰逊)和G.Lacoff(莱考夫)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所提出的人类的思维是基于隐喻而产生的,揭示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的现象,它打破了传统的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的现象的观点[5]P41。
他们认为:隐喻的过程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认知映射,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影射。换句话说就是认知主体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一定的逻辑及联想,把本体的概念域“始源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上[5]P4]75。
认知隐喻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本体性隐喻[2]P113。
结构性隐喻是隐喻中始源域的认知结构可以系统地转移到概念域中;方位性隐喻运用空间方位的概念构成的隐喻方式,如上与下、内与外、远与近、前与后、深与浅、中心与边缘、前进与后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与人类的认知主体是不可分割的,都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是从客观事物的体验中得来的;本体性隐喻包括实体隐喻及物质隐喻,指的是把经验作为实体或物质,通过实体或物质来理解经验,把经验做出了对应物质性的描述,比如分类、指称、量化等。本体隐喻的表现形式有“以有界喻无界”和“以有形喻无形”,使主观经验从有形变为无形,从无界变成有界[6]P11。
目 录
引 言 1
1 歇后语与隐喻 2
1.1 歇后语概述 2
1.2 隐喻概述 3
2 歇后语的分类及其隐喻分析 4
2.1 歇后语的分类 4
2.1.1 寓意类歇后语 4
2.1.2 谐音类歇后语 6
2.2 歇后语的隐喻分析 7
2.2.1 歇后语中的源域类型 7
2.2.2 歇后语中隐喻的相似性映射方式 8
3 歇后语中隐喻的认知作用 9
3.1 联想 9
3.2 推理 9
3.3 重构 10
3.4 转移 10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解后语”、“引注语”、“缩脚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一块瑰宝。它的形式就好似一种谜语,前面是谜面,后面是谜底。它是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内容经久不衰,反映了汉民族语言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以往的歇后语研究过程中,大家都倾向于歇后语的命名、产生、结构、归类、形式、修辞特征和在文学作品与生活中的应用等。不过近些年来,部分研究人员开始运用认知隐喻理论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歇后语的意义内涵,隐喻对于歇后语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歇后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认知隐喻理论,将歇后语分为寓意类歇后语和谐音类歇后语,把歇后语涉及到隐喻的两个认知领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映射过程,及歇后语中隐喻的联想、推理、重构、转移等认知作用结合起来探究分析,以期望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使用歇后语时利用隐喻思维使语言交际活动更加出彩。本论文所出现的歇后语主要来自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日常生活的收集和2013年北方文艺出版社版陈君慧主编的《歇后语大全》。1 歇后语与隐喻
歇后语作为雅俗共赏的一种口头性语言,与成语、惯用语、俗语等熟语相比,它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形象生动[1]P12,它是现代汉语传承古代汉语精华的表现。是否能正确使用和理解歇后语的关键在于对它语义的理解,隐喻是理解歇后语语义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歇后语内部隐喻中始源域与目标域的内部相似性来完成映射,以帮助人们对歇后语正知正解。
1.1 歇后语概述
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是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歇后语无论是结构特点、表现形式、还是表达效果,都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思索[7]P86。
关于歇后语的定义学者们各执己见,比较权威的有: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里提出歇后语中重要部分在后半截,话中隐藏了后半截,就叫做“歇后藏词语”[2]P22。如:(1)八哥儿啄柿子——拣软的欺(吃)。人们通常只说出前半部分,比如“你这个人做事从来都是八哥儿啄柿子,厉害的人你从来都不敢欺负!”在这个歇后语中只说出了前半部分,将后半部分隐藏,但人们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联想就能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温端政在《新华歇后语词典》中对歇后语做出了“引注关系”的定义,他认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为基本义,主要作用是“引子”,目的是为了引出后一部分的“注释”,也就是引申义。所以歇后语的形式就是“引子——注释”。[3]P45。如:(2)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在这个歇后语中“引子”为“小葱拌豆腐”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道菜,引出注释“一青二白”,是小葱和豆腐的颜色,再通过语音关系相谐为“一清二白”,通常是人们在证明自己与某人或某事无关时使用。
从结构上来看歇后语可以分为前和后两个部分,是用“——”连接起来的,前一个部分是对某一行为动作,或者是某一事物,亦或是某一情况的状态加以比喻、描绘或形容,就好像谜语中的谜面;后一个部分是对前一个部分所言的内容加以讲解或说明,以此明白语句的本义,好像谜语中的谜底。[4]P33。
歇后语描述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勾画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总结出一些实用的社会经验,反映出普通老百姓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和思想感情,如对民族传统美德的歌颂,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青春与爱情的向往,对品德行为败坏的人的痛恨,对低俗事物调侃与嘲讽等。
由此可知: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特殊的语言形式,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前半部分即“引子”和后半部分即“注释”。语义是歇后语的核心,想要正确理解歇后语首先要明白它的语义。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通常只说出前半部分,听者便可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1.2 隐喻概述
认知隐喻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产生,相似性是它的构成条件,这种相似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Johnson(约翰逊)和G.Lacoff(莱考夫)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所提出的人类的思维是基于隐喻而产生的,揭示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的现象,它打破了传统的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的现象的观点[5]P41。
他们认为:隐喻的过程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认知映射,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影射。换句话说就是认知主体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一定的逻辑及联想,把本体的概念域“始源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上[5]P4]75。
认知隐喻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本体性隐喻[2]P113。
结构性隐喻是隐喻中始源域的认知结构可以系统地转移到概念域中;方位性隐喻运用空间方位的概念构成的隐喻方式,如上与下、内与外、远与近、前与后、深与浅、中心与边缘、前进与后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与人类的认知主体是不可分割的,都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是从客观事物的体验中得来的;本体性隐喻包括实体隐喻及物质隐喻,指的是把经验作为实体或物质,通过实体或物质来理解经验,把经验做出了对应物质性的描述,比如分类、指称、量化等。本体隐喻的表现形式有“以有界喻无界”和“以有形喻无形”,使主观经验从有形变为无形,从无界变成有界[6]P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