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弱势群体抗逆力的小组活动项目策划书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飞速发展,他们常常会遭遇到来自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和挫折。加强和巩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抗逆力,对推动他们顺利社会化意义重大。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将抗逆力和优势视角联系起来去探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抗逆力问题,从而更为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抗逆力的现状以及抗逆力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自身的优势和潜能,通过小组活动,增强他们的抗逆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关键词 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小组工作,优势视角
目 录
1 引言 1
2 理论基础与设计理念 1
2.1 理论基础1
2.2 设计理念3
3 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的筹备与设计5
3.1 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的筹备5
3.2 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的内容5
3.3 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的经费预算 14
4 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的成效评估14
4.1 组员评估 14
4.2 社工自我评估 14
4.3 重要他人评估 14
5 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15
5.1 资源方面 15
5.2 学校或机构支持方面 15
5.3 社会工作者对抗逆力的理解方面 16
6 总结与建议16
结论17
致谢 18
注释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抗逆力情况的访谈提纲 22
1 引言
抗逆力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抗逆力理论已趋向成熟。抗逆力的英语名称是“resilience”,其原意是弹性、弹力的意思,即某物质能在弯曲、伸展或收缩后恢复原先的形状或位置的物体的性能,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1]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它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抗逆力是陪伴在我们整个生命历程中的。
当代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学生成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就业竞争、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等,因而特别容易陷入逆境或遭遇挫折。有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在相同的逆境和挫折下,有的大学生能积极面对挫折,通过一定的方法,解决这些逆境和挫折,并从中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而有的大学生却从此意志消沉,陷入悲伤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从此一蹶不振。根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这种应变逆境和挫折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而获得的。
经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访谈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一定抗逆力,遇到挫折时,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同时愿意与身边的人探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但也存在一些大学生遭遇挫折时,采取消极逃避的措施,大学生的抗逆力还有待增强。作者基于优势视角的理论,关注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和潜能,采取小组工作介入的方式,通过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抗逆力,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与挫折,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从“文化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 理论基础与设计理念
该部分具体分为理论基础和设计理念两大内容,其一,理论基础为本文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其二是设计理念,通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访谈调查,分析归纳大学生弱势群体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困境,结合抗逆力的内容,设计小组活动项目策划书。
2.1 理论基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镜中我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
一、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研究由经验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机体对当前情境的理解,然而人和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力。认知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功能就是信息加工系统。要关注心理变化的过程的研究,并以改变来访者的适应不良性认知为根本目标,认知歪曲是引起情绪不良和非适应行为的根本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到改变或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就会相应好转。” [2]通过转变大学生弱势群体对于逆境的认知,促使他们勇敢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二、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来的。该理论包括观察学习与模仿、交互决定论、替代强化和认知的重要性。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3]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复杂的行为主要依靠后天的学习所得,而抗逆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后天习得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培训和学习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抗逆力。在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的小组活动中,社工可以将积极学习、遵守小组规范、进步较大的组员确立为其他组员学习的榜样,营造一种良好的小组学习和活动氛围,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使组员在潜移默化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抗逆力。此外,社工也要注意自己在组员面前的行为表现,为大学生弱势群体起到好的示范作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于挖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潜在能力、激发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行为动机和情感、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镜中我理论。镜中我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提出来的。库利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互动组织中,它的任何一个局部的变化都是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这个有机体所有的其他部分。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一面镜子,个体透过这面“镜子”看自己,通过观察别人的评价和自己行为的反应形成自我意识。因此,人的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其中,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想象只有在与别人的互动接触中,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才能获得。大学生自我关注相较于其他人比较强烈,他们更介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家庭成员、同辈群体和学校老师等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认识自己,形成自我的观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开展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的小组活动时,将加入小组成员之间的正面评价,促进组员对自我正面形象的认识,更全面地把握自我,挖掘小组成员的潜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更自信地迎接生活和学习上的困境。
目 录
1 引言 1
2 理论基础与设计理念 1
2.1 理论基础1
2.2 设计理念3
3 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的筹备与设计5
3.1 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的筹备5
3.2 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的内容5
3.3 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的经费预算 14
4 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的成效评估14
4.1 组员评估 14
4.2 社工自我评估 14
4.3 重要他人评估 14
5 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增强小组活动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15
5.1 资源方面 15
5.2 学校或机构支持方面 15
5.3 社会工作者对抗逆力的理解方面 16
6 总结与建议16
结论17
致谢 18
注释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抗逆力情况的访谈提纲 22
1 引言
抗逆力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抗逆力理论已趋向成熟。抗逆力的英语名称是“resilience”,其原意是弹性、弹力的意思,即某物质能在弯曲、伸展或收缩后恢复原先的形状或位置的物体的性能,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1]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它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抗逆力是陪伴在我们整个生命历程中的。
当代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学生成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就业竞争、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等,因而特别容易陷入逆境或遭遇挫折。有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在相同的逆境和挫折下,有的大学生能积极面对挫折,通过一定的方法,解决这些逆境和挫折,并从中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而有的大学生却从此意志消沉,陷入悲伤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从此一蹶不振。根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这种应变逆境和挫折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而获得的。
经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访谈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一定抗逆力,遇到挫折时,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同时愿意与身边的人探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但也存在一些大学生遭遇挫折时,采取消极逃避的措施,大学生的抗逆力还有待增强。作者基于优势视角的理论,关注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和潜能,采取小组工作介入的方式,通过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抗逆力,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与挫折,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从“文化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 理论基础与设计理念
该部分具体分为理论基础和设计理念两大内容,其一,理论基础为本文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其二是设计理念,通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访谈调查,分析归纳大学生弱势群体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困境,结合抗逆力的内容,设计小组活动项目策划书。
2.1 理论基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镜中我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
一、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研究由经验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机体对当前情境的理解,然而人和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力。认知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功能就是信息加工系统。要关注心理变化的过程的研究,并以改变来访者的适应不良性认知为根本目标,认知歪曲是引起情绪不良和非适应行为的根本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到改变或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就会相应好转。” [2]通过转变大学生弱势群体对于逆境的认知,促使他们勇敢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二、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来的。该理论包括观察学习与模仿、交互决定论、替代强化和认知的重要性。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3]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复杂的行为主要依靠后天的学习所得,而抗逆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后天习得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培训和学习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抗逆力。在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的小组活动中,社工可以将积极学习、遵守小组规范、进步较大的组员确立为其他组员学习的榜样,营造一种良好的小组学习和活动氛围,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使组员在潜移默化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抗逆力。此外,社工也要注意自己在组员面前的行为表现,为大学生弱势群体起到好的示范作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于挖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潜在能力、激发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行为动机和情感、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镜中我理论。镜中我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提出来的。库利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互动组织中,它的任何一个局部的变化都是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这个有机体所有的其他部分。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一面镜子,个体透过这面“镜子”看自己,通过观察别人的评价和自己行为的反应形成自我意识。因此,人的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其中,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想象只有在与别人的互动接触中,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才能获得。大学生自我关注相较于其他人比较强烈,他们更介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家庭成员、同辈群体和学校老师等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认识自己,形成自我的观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开展大学生弱势群体抗逆力的小组活动时,将加入小组成员之间的正面评价,促进组员对自我正面形象的认识,更全面地把握自我,挖掘小组成员的潜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更自信地迎接生活和学习上的困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