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小清新文化的审美特征

论当代小清新文化的审美特征[20191216202051]
内容摘要:小清新文化是近两年出现的概念,而其风格已经在音乐、文学、影视、互联网、摄影等领域盛行了多年。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年轻人推崇。小清新缔造者和受众群体多是85、90占主力军,而其中又以在校大学生和刚步入社会青年居多。这种小清新文化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青春气息的张扬、反消费主义的姿态、文艺气质的散文、自我世界的陶醉。小清新作为网络亚文化给年轻人日常生活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建设小清新文化队伍,加强对它的管理,正确引导青年人的成长,这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清新文化审美特征青春
目 录
一、引言 1
二、青春气息的张扬 1
(一)创作主题的稚嫩 1
(二)受众体的脂粉气息 2
三、反消费主义的姿态 3
(一)小清新与小资的对立 3
(二)反消费主义衍生消费主义 4
四、文艺气质的散发 5
(一)大众文艺的熏陶 5
(二)艺术的脱俗 6
五、自我世界的陶醉 7
(一)彼得潘情节 7
(二)生存环境与现实抵抗 8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论当代小清新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引言
“小清新”的说法最早源于音乐流派Indie Pop(独立流行乐),这种音乐起源自1980年代的英国,以旋律优美清爽为特点。在中国,偏爱清新、唯美的文艺作品,生活方式深受清新风格影响的一批年轻人,也被叫做小清新。小清新的来路有两条,一条来自文学线,其鼻祖是村上春树,后来安妮宝贝也被认为是小清新的主力发扬者,再者就是郭敬明旗下的诸多年轻作家了。另一条来自音乐线,陈绮贞、张悬、苏打绿以音乐的渠道助推小清新的流行,内地的邵小毛身上则融合了音乐与文学的双重清新气质,成为媒体人喜欢的一个小众歌手。小清新文化是近两年出现的概念,而其风格已经在音乐、文学、影视、互联网、摄影等领域盛行了多年。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年轻人推崇。亚文化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具有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的特征”。小清新缔造者和受众群体多是85、90占主力军,而其中又以在校大学生和刚步入社会青年居多。他们有着独特的气质,自成一派。从小清新文化审美特征来看,有着不同于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特征。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审美特征,部分学者和报刊杂志越来越多关注这一现象,使其在大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也可以看出年轻群体的个性、审美情趣、娱乐方式、品味爱好。也可以反映出小清新作为网络亚文化给年轻人日常生活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从而建设小清新文化队伍,加强对它的管理,正确引导青年人的成长。
二、青春气息的张扬
作为小清新群体的主力军,“80后”、“90后”身上存在许多共同的地方。他们有相似的价值观、情绪感受、生活环境,人生阅历尚浅,不足以承载厚重的历史。小清新文化在表现方面没有突出它的性别意识,但它各领域的作品都体现出女性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一)创作主题的稚嫩
首先,小清新从字面理解就可以看出它所具有的特点,“清新”二字可以看出其清爽自然,“小”字就可以看出其低调小众。小清新领域的作品也多是浅显易懂,从音乐创作再到文学作品、电影、摄影作品。小清新音乐代表陈绮贞、苏打绿等创作歌手。其歌曲有着清爽的曲风和随性的创作,排斥热烈甜腻的爱和撕心裂肺的痛,用歌词写下自己的“成长论”和“小寂寞”,渲染出一种优美而文艺的氛围。没有高雅的姿态,也缺乏一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在音乐中表达着青春中的一系列不知名的惆怅,过于敏感的神经总是把细枝末节的思绪放大,自我的情绪充斥着整首歌曲,也渐渐失去了青年人所具备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小清新电影创作主题同样关于青春,大多题材来自于青春期懵懂的爱情、单纯的友谊,叙事上比较舒缓,情节上也是平平淡淡,没有扣人心弦,一波三折的离奇剧情,与小清新音乐有相同之处的小清新电影同样注重细节,放大日常生活的场景,把生活演绎成具有质感的画面,但在叙事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没有针对性的批判,整个一系列小清新电影所持的态度一直是乐观平和的。其创作主题也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奋斗,过于强调个人经验的表达。叙事有意碎片化、散文化,往往显得压抑和悲情,成为艺术闷片的同义词,另普通观众望而生畏。之后,《蓝色大门》、《盛夏光年》延续前辈们关于青春的挣扎和反抗的创作倾向,用单纯的青少年普遍体验向年轻人抛出橄榄枝,但始终是小打小闹,囿于一角。只是单纯的停留在叙事上,没有过多的渲染,画面上力求唯美。小清新文学的创作主题同样也是从青春入手,以青少年成长故事为题材,以郭敬明、安妮宝贝、村上春树为代表,这类作家是小清新顶礼膜拜的对象。《“郭敬明写作”的文化透视》一文指出作品主题方面传达给青年读者的是青春的伤痛与美好,对自由的向往、对至真情感的追求和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叹惋。安妮宝贝的作品注重内心写照,注重自我,散文则更多观察和挖掘自然与细节,清新的文笔、淡雅的意境、细腻的文风,与小清新的审美颇有相似之处。村上春树作品则是对迷惘、孤独无聊、无所归依、精神虚无的青少年的描写。摄影是小清新最热衷的艺术表现形式,简单的画面、过度的曝光,便是一件小清新作品,它也注重细节的拍摄,没有什么深度内涵,随意记录瞬间的景物,或者再配以简单的文字,呈现此时的想法。处于青春的边缘,小清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问题,成为自身成长发展、性格完善的推动因素,所以青春是没有什么深度的,它是走向成熟的积累,它更多的是稚嫩,所以小清新创作主题不可避免的一直游走于“自我层面”,难以抵达“超我层面”。
(二)受众体的脂粉气息
80、90、00后被誉为“幸福的一代”,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又是家中的独宠。而小清新群体多集中在这些人群中,他们部分是在校学生,部分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年轻,饱受父母长辈的宠爱,他们没有经历苦难、战争、饥荒、侵略。和老一代愤青相比,他们就没有那么激进,他们的圈子里总是避谈时政热点、社会、民生,没有严肃的话题,没有特别大的抱负,谈文学、看电影、听音乐。生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面,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走进现实社会,他们就像古代闺房里的林黛玉,偏爱清新、唯美文艺作品,缺少大气。小清新群体中男性大部分在形象和精神上都具有女性特质,小清新代表歌手苏打绿唱腔极具女性特质,代表作家郭敬明的形象气质,也比较偏女性化,小清新的作品不论是关于网络、影视还是文学,脂粉气都偏重,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网络上流行的“伪娘”图片,是小清新群体热衷的对象,这种雌雄难辨的境界备受小清新群体的追捧,有些男性青年纷纷效仿,男性身上所散发出的女性气质,不禁让我们觉得性别的模糊,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区别。青少年这种男扮女装的现象,虽然有娱乐大众的心思,但也是一种阳刚气质的缺失。长发飘飘,微微仰起45度角,站在绿色的田野里,远离都市的冷建筑,亲近自然,沐浴阳光,这种来自女性的闲暇和惬意同样也流行在小清新中。小清新在着装打扮上多以棉、麻、毛质地为主,款式简单朴素,没有重金属中的潮流元素,发型也多以马尾、波浪卷为主,即使是男性,也多以t恤和帆布鞋这种简单休闲的着装示人。而小清新的着装风格并不是站在男性审美角度,是发自内心世界清纯的女性视角。小清新群体不爱历史战争片、僵尸片、恐怖片,这些具有男性气质的重口味电影。他们喜欢穿插爱情、友谊、青春主题的小清新电影,尽管剧情俗套,只要配以俊男靓女,再加上合适的叙事方法,都能受到强烈的反响。小清新接触的文学作品不多,近些年出现的像《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莲花》、《八月未央》等一类反应情感经历和成长困惑的文学作品,就会迅速受到小清新群体的认可。这种比较感性的作品正符合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特质,神经敏感、感情细腻,较易沉醉在个人情感中。另外小清新群体缺少青年人具有的叛逆性,总是循规蹈矩,从不发表什么过激的言论,对社会秩序不构成任何威胁,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和信仰,他们安静地呆在自己的世界里,无力抵抗现实世界,依旧保持一种温顺从容的女性生活姿态。 一篇题目为《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小清新”》文章中指出,他们将“漂亮”说成“漂漂”,把“东西”说成“东东”,把“吃饭”说成“饭饭”,到处都是“好好可耐”,“好好喜欢”,“真的也”,“人家”这类词更多屡见不鲜。可以看出这个群体的年轻化,可爱化、女性化,没有一丁点的男性气息,他们不爆粗口,不与人争执,不发生口水战。这种个性化的语言不免让人觉得矫情,总是给人一种装“淑女”的感觉。
三、反消费主义的姿态
以反消费主义为初衷的小清新群体,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来抵抗物质力量,作为小众群体,能够通过个性化的符号来表现自己,固然是好,但是在消费主义社会大背景下,难免束手无策。
(一)小清新与小资的对立
在“小清新”这个词汇出现之前,“小资”在现代都市流行了很长时间,它已经从一种现象变成一种生活的态度,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小资在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小资”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和人们的视野中。
小资原本为“小资产阶级”的简称,特指向往流行思想生活,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小资群体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与中产阶级来自收入上的差距,使得他们难以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达到一致。高雅艺术虽然望尘莫及,但柴米油盐充足之余,还是有闲情逸致谈谈琴棋书画诗酒花,属于有点钱有点闲的那类。小清新群体大部分来自在校大学生,有些刚踏上工作岗位,他们没有收入、社会体验和经验。由于这些差距,小资和小清新追求的东西也是有所不同的,小资追求的是优雅、舒适、浪漫的生活方式,小清新追求的是简单、清新、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小资以消费物质来实现自我价值,他们认为有档次的消费才能彰显自己的品味,小清新群体则选择通过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小资的消费多来自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广告,通过时尚杂志传递来的流行服饰和新推出的化妆品,小资群体都跃跃欲试,小清新群体并没有流露出这些方面的追求,恰恰相反,小清新这一年轻化的群体,正是张扬自己个性的时期,他们不盲目追求广告给他们带来的时尚、名牌。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肯定自我价值。小资和小清新存在部分的差异,但作为后起之秀的小清新,却也继承了许多小资的特点,可以说,小清新是潜在的小资群体,小资身上也存在小清新的一些特点,对比比较自我的小清新群体,小资也善于表现情感,关注自我,同样也缺乏一种社会理想和批判意识。小资文学和小清新文学中也存在同样的特点,都是感性多于理性,比较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小清新的审美趣味和生活姿态》一文中指出张爱玲既是小资的“祖师奶奶”,又是小清新的鼻祖,安妮宝贝是深受小资推崇的作家,她书里描写的物质生活方式和自由生活状态备受小资群体追捧,并被视为小资文学的范本,也同样深受小清新群体的喜爱。《小清新的七个神》中写道村上春树直接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早上起来煮一杯咖啡,不加糖;午饭是起司蛋糕或三明治;晚餐常常是茄汁意面;临睡前喝一杯红酒,要坐在窗前,刻意身陷孤独状态,然后憧憬。全世界的小资和小清新都在追随村上笔下的生存方式。小资和小清新同样属于女性文化范畴,他们代表的都是女性的审美特质,从创作主题和受众体来看,即使男性也是从女性角度创作和欣赏的。他们有敏感、温和、细致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男性的粗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男性世界的重口味、暴力,他们不具有攻击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