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中佛禅意境研究

摘 要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思想与佛禅思想相结合,以环境意境与情感意境中的不同表现,表现了其儿时、挚友与婚姻变故影响下的佛禅意境,给后人以不同的启示。
目 录
绪论 1
1 李商隐诗中佛禅意境出现的原因 2
1.1 儿时与佛结缘 2
1.2 旧友的影响 2
1.3 妻子去世无心其他 3
2 李商隐诗中佛禅意境的体现 4
2.1 环境意境 4
2.1.1 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 4
2.1.2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4
2.2 情感意境 5
2.2.1 无常有为法,一切皆苦 5
2.2.2 漂浮不定,心无所定 6
2.2.3 世界之大,事事渺小无所依 6
3 李商隐诗中佛禅意境的启示 8
3.1 人生经历对诗人创作影响大 8
3.2 情景融合,增加情感的饱满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李商隐一生中与宗教有着不解之情缘,让后人奇怪的是李商隐一直以来修行的是道教,但他最终却选择了佛教,因此他的诗歌作品中,法道教文化和意境的表现并不是十分多,佛禅却已经造就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前人研究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中,研究成果主要是从诗歌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内容价值等多方面研究,从其自身经历中的一个点切入,选择其诗歌作品中的佛禅意境作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解读李商隐诗歌中为什么会出现佛文化;李商隐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佛学文化所创造的意境超出了佛学和文学两层价值,因此研究其诗歌中佛学出现的原因以及在诗中的表现;对李商隐诗歌中佛学意境的启示进行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一个前人很少涉及的角度切入研究,是对李商隐相关研究的一个全新的成果,对诗歌文学、佛学意境、诗歌与佛学意境的融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 李商隐诗中佛禅意境出现的原因
李商隐一生创作中,其后期诗歌中带有明显的佛禅意境,而早期却未曾出现类似的文学艺术特色,这必然与李商隐生平经历有关,按照李商隐生平可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将其后期诗歌中能够出现佛禅意境的原因分为以下三点。
儿时与佛结缘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化思想融合,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佛家文化。一直以来,佛以慈悲为文化核心,宣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众生平等的观念,这种思想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李商隐从小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接触,自古“《妙法莲华经》者,诸经中王,最尊最胜,始自童幼,常所维护”。儿时的生活清苦,家庭所困的李商隐甚至会一度去道观清修。伴随着封建家庭的没落,李商隐的生活是一食三餐,而不是国家、政治,在情感上更容易产生避世的态度,“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而在封建社会,佛教其文化和思想更容易满足李商隐的思想需求。
旧友的影响
李商隐在经历家境不济、仕途不畅之后,成为每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再加上曾经学习道家文化的经历,李商隐对仕途和改善家境的途径一筹莫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商隐开始周转在各个地区作幕僚。在这段期间,李商隐结识了佛门大德智玄国师,虽然当时李商隐并未想要皈依佛门,但经常跟智玄国师伦佛,并且与僧徒澈师,惠祥上人等一直保持着联系,对佛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归来》诗云:“旧隐无何别,归来始更悲。难寻白道士,不见惠禅师。”[1]P256惠祥师与李商隐有着多年的交情,随着时代的变迁,官场的腐败,仕途没落,李商隐逐渐沉溺于佛教之中。
作为旧友的佛门高僧可以说是李商隐的佛文化启蒙“老师”。这段经历为李商隐后期诗歌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是后来李商隐选择佛教而不选择道家的原因。
妻子去世无心其他
李商隐一生中,并未受到过温暖,除了不因贫困而嫁给自己的妻子。社会总是冰冷的,总是无法摆脱悲惨命运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过上温饱的生活,这让李商隐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产生浓浓的愧疚。大中五年,李商隐经历了另一次重大打击,他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自己的最后一根精神支柱也随着妻子的离去而坍塌。李商隐在自己的妻子死后,原本的生活更加艰难,妻子的死增加了李商隐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悲哀,他逐渐向佛教转移:“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魁意事佛”[2]P45。为了缓解妻子故后内心的悲痛,他开始修习佛法。
经常在佛家寺院与僧人一起生活,李商隐将这里的生活和佛家文化构建的佛禅意境融合在诗歌创作中,让其诗歌与佛家文化以佛禅意境的形式表现出来。
2 李商隐诗中佛禅意境的体现
无论是哪种文学形式,意境都包含两种,一种是环境意境,内心情绪不同的人即便面对同一景色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另一种是心境,心境是将自己心中的画面附注在周围的环境上所形成的意境。李商隐诗中的佛禅意境就是通过环境和情感意境表现出来的。
2.1 环境意境
2.1.1 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
时间的流逝,社会环境的腐败使人的内心也产生了落寞的情绪,无限惆怅。李商隐尽管也在描写环境,但与其他诗人描写环境不同的是,他将佛法思想融入到环境中,形成富有佛禅意境的文字画面。
诸法实相,一切皆为空。众所周知,李商隐一生并不平坦,甚至是在贫穷中挣扎着生活,所以李商隐潜在思想中会有一种苦闷心理,这种心理让李商隐陷入到无尽思想禁锢当中。正因为“义山身处唐之季世,国运衰颓,身世沉沦,蹉跎岁月,志业无成,于好景之不常感受特深”[3]P1945终于写下了《瑾花》这首诗,它体现了佛法中“世间万物皆为空”的思想[1]P192:
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
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
这种思想弥补了李商隐心境中的空。“万物皆空”不是指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而是指万事万物,包括自然和超自然的,现象和超现象的,任何一个都是变化无常的,都没有起主宰作用的灵魂。佛法中的“空”非有非无,它是一切万物的本体,能生万物,万法万相,但是一切都不可住,不可留,不可得。它也不是我们表面观念所能理解的,只有放下一切主观逻辑意识思维等形成的障碍,才能真正的感悟这种“空”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