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悲剧叙述

题目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悲剧叙述[20191216163448]
内容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小说家、语言学家,他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他创作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曾三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在这里,对《京华烟云》做深度剖析,具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将作品中的悲剧类型归类为性格、命运和社会悲剧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从内在的忧伤和外在的积极应对两方面来阐述作品的悲剧意识,第三部分探寻悲剧成因,分为生活经历和东西思想的交融这两大方面。由此来体现林语堂并不是一个浅薄无内涵的作家,他的悲剧性有其独特性,他的生活经历和所接受的思想使得他伤感与快乐相结合,感伤寓于内,快乐形于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林语堂《京华烟云》悲剧叙述
Key words: Lin Yutang; Moment in Peking; thespian narration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京华烟云》的悲剧类型 2
(一)性格悲剧——自我的葬送 2
(二)命运悲剧——天意的捉弄 2
(三)社会悲剧——时代的残害 3
三、《京华烟云》悲剧意识的体现 4
(一)忧伤为内涵:无为的接受 4
(二)快乐为外在:积极的面对 5
四、《京华烟云》悲剧意识的成因 6
(一)生活经历的影响 6
(二)东西文化的交融 8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0
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悲剧叙述
一、引言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定义悲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常常是死亡和痛苦的代名词,在作家眼中,悲剧就是对死亡和痛苦的再现。它能让人们产生害怕和同情之心,来熏陶和升华人们的心灵。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小说中的人,为什么而死去,以怎样的方式死去,又代表了怎样的含义。林语堂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特殊的个体而存在着,从小学习西方文化,提倡幽默,后大半生在国外度过,致力于中外文化的融合,使得他的悲剧意识不同于别的作家。林语堂受尼采等人的影响,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痛苦的,但是被誉为幽默大师的他,具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因此,他的悲剧是快乐和忧伤的结合。
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大团圆式结局使我们的悲剧意识薄弱,鲁迅、胡适等作品中的悲剧又把人们带入对封建制度的强烈批判中。其实,死亡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它有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仅仅代表生命的终结。林语堂笔下的人物便是如此,有的人一死去甚至马上就被人们遗忘了。林语堂用欢快的笔调来潜藏悲伤的情怀,向人们展示生活的常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人公的过失导致了悲剧,他把悲剧划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四种类型。黑格尔则认为悲剧人物既有合理性又有片面性,而片面性导致了人是有罪的,所以要受到惩罚,即“永恒正义说”,他把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叔本华认为悲剧是一种唯意志主义的生命哲学,悲剧人物在斗争中体验痛苦,最终放弃人生的享乐,即“放弃说”,他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相互对立的社会地位所导致的悲剧。归纳总结前人关于悲剧的观点,我认为悲剧是人们因为自身的某种缺陷、过失,或者命运的无法抗衡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幸,甚至毁灭,在这种不幸中实现了自我升华和对生命真谛的体验。结合作品,我认为叔本华关于悲剧的分类比较适合林语堂的这篇小说,据此我把其中的悲剧归为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三种类型,并分析其中体现出的林语堂小说的悲剧意识,探究形成这种悲剧意识的原因。
二、《京华烟云》的悲剧类型
(一)性格悲剧——自我的葬送
叔本华所谓主人公性格缺失导致的悲剧,是指“一个特别坏的人”,而林语堂的作品中,不存在那样一种坏人。他作品中的人物只会在性格上有缺陷,这种缺陷导致了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人的一生。郁郁寡欢的人一生总在忧伤,天性乐观之人却能延年益寿。红玉是林语堂以黛玉为原型创造出来的人物,但是他在写到红玉之死时,悲伤到挥泪。由此便可知,这个人物倾注了他多少的情感,已经被赋予了新的血肉。红玉是姚太太内兄的女儿,吃穿都和姚家的孩子一样好。她不仅美丽,而且聪慧,姚先生曾评价说她过于聪慧了。但是她从小就体弱多病,三顿不离药,她的病多半是由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造成的,她看见一叶飘零入室,就会联想到各种事情,感觉自己就是那片叶子。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个浪漫的话题,即使是在封建的中国社会,也一直被歌颂着。红玉爱的那么深沉,最后却窒息了自己。她与阿非订婚后,误会阿非是因为怜惜自己身体不好才娶的自己,认为表哥并不是真心爱自己。又因为之前在杭州月下老人祠抽到的签,觉得宝芬才是阿非的姻缘,所以选择了自尽。红玉任性多疑、凡事看不开的性格把她自己送上了死亡的道路。
木兰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最钟爱的人物。她是道家的女儿,父亲从小就以老庄思想教育她,她相信命运是冥冥之中就注定的。木兰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长大,又进学堂接受过新式教育,有智慧的美女最让人赏心悦目了,木兰简直太过于完美。但她的婚姻未能如意,她所爱的那个人,能与她讨论甲骨文,让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惺惺相惜了。当家里提到她和荪亚的婚事时,她只是笑了笑,“她觉得自己的命运,不管怎么样,恐怕就要决定”。她和荪亚小时候认识了这么多年,现在提到姻缘,多么顺其自然,根本不用自己去思考,也不应该去质疑。从小在道家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木兰,形成了不与命运抗争的性格,所以她爱的是立夫,却顺其自然接受家里的安排,嫁给了荪亚。木兰的婚后生活还算幸福,说葬送自己也许不合适,但她对立夫念念不忘,后来荪亚出轨,如果不是处理得当,生活可能完全是另一幅模样了。
(二)命运悲剧——天意的捉弄
有的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会走哪条路,会有怎样的人生,这就是“命”。不管他做什么,命运的那条轨迹都不会改变。在人生的旅途上兜兜转转,结局却始终是那一个。
平亚是曾家的长子,是真正的“官二代”,在曾家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使得他谦恭有礼,他父亲对他很是满意。旧时婚姻之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平亚的对象是曾老太太内侄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表妹——曼娘,而他也倾心于曼娘,曼娘父亲死时他以女婿的身份守丧。平亚的斯文大方为很多人所喜欢,是一个无可挑剔之人,就在他与曼娘订婚后的那年,他因为学习太用功,一直生病,后来越发严重。曾家把曼娘接过来想冲喜,平亚在病床上看见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心想为了曼娘自己也要好起来,自己的意念也在起作用,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冲喜后身体真的有所好转。上帝刚给了人希望却马上又把他推入深渊,也许快乐总是短暂的。仅仅好转了一个礼拜,就因为吃了一个甜粽子丧命了。这是应该怪老祖母从山东带来了粽子,还是曼娘给平亚吃了粽子,还是平亚贪吃呢?都不是的,这都是命,林语堂后来通过曼娘阐述了这一不可改变性。
与平亚相对应的便是体仁,姚家的大少爷,不过体仁是个反面人物。体仁长得很俊,小的时候,父母就很惯着他,是个不学无术的“富二代”。他在丫鬟群里长大,姚太太什么事情都宠着他,儿子可以随意打骂下人,甚至在外面也可以胡闹,他父亲认为他几乎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对,他看儿子很少顺眼。送他出国留学,他却在香港花天酒地。这些似乎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富家少爷身上总是有些毛病的。不过,体仁后来改过自新了,开始学习经商,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就像他父亲那样幡然醒悟了。剧情在这个时候本该朝着皆大欢喜的方向发展,但是体仁却坠马身亡了。其实这样的发展更贴近现实生活,一个人在多年的成长中塑造了自己的方方面面,想要一夜转变是不切实际的,再者他不像他父亲,有一个信念在指引。体仁的死与慧能是有一定关系的,他想娶这个女子,他母亲不同意,他才去骑马的。以前因为银屏和家里争吵,现在因为慧能丧命,冥冥之中注定了逃不过女子这个劫。
(三)社会悲剧——时代的残害
无论是旧社会还是如今,国外还是国内,伴随着人的出生,社会地位总是不同的。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而生存,社会这个大环境,会对当代人的思想产生影响,或积极或消极。种种的原因,使另一种悲剧类型呈现。
现实生活中的曼娘,就是林语堂的教母,她在鼓浪屿与人订婚,还未出嫁未婚夫就去世了,她守了“望门寡”,终身未嫁。林语堂在鼓浪屿读书时常得到她的照顾,在这部小说中,曼娘是最让他有亲切感的人。曼娘接受的是旧式教育,端庄贤惠,一切美丽的词语用来形容她都不为过。在她的观点里,女子必须要裹脚,可以学做针线,而不是读太多的书。平亚病重的时候,问她是否愿意给平亚冲喜,她没有过一丝的犹豫,就好像她的出生就是为嫁给平亚一样。后来她真的没有再嫁,守着一个去世的人过了一辈子,难道曼娘真的爱平亚爱到这种地步吗,的确是。但是即使再爱,人死不能复生,在当今社会,女子都会再嫁。这就与曼娘接受的教育有关,传统社会的“德、言、容、工”使她的教养极好,同时过于保守,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害。曼娘最终的结局,是以处女之身,在上吊之后又被日本人糟蹋了,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是为了激起抗战中国民的爱国心,另一方面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银屏是姚家的丫鬟,她聪明、懂事、能干、漂亮,富家少爷与丫鬟的爱情又俗套的开始了。体仁出国后,姚太太要把银屏嫁出去,银屏说要伯母的一张字据,得知体仁在香港,就偷偷跑出去给体仁寄信。等姚太太把她伯母的信拿给她看时,她马上带着体仁的狗逃离了姚家。体仁跟银屏是互相爱慕,体仁为了银屏甚至可以放弃出国的机会。有这么一个富家少爷倾心于自己,如果可以成为姚家的少奶奶,那她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如果说在姚家的银屏是个单纯的喜欢着体仁的好女孩,那么在她逃离出姚家后,就变成了带着仇恨的一个人,她更多的是想报复体仁的母亲,你嫌弃我是个丫头勾引你儿子,我就偏要进姚家的门。但是她忘记了社会是有等级观念之分的,她不愿相信门当户对这条定律,她不甘心的去反抗,最后头破血流。即使是给姚家生了个儿子,也未能母凭子贵。看似银屏属于命运悲剧,但她无法改变的命运,是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三、《京华烟云》悲剧意识的体现
(一)忧伤为内涵:无为的接受
林语堂是道家的信仰者,他接受了道家命运天定、顺其自然的思想,所以当不如意的事降临到他身上时,他想到的不是反抗,而是接受,接受自己不想要的人生安排无疑是痛苦的。《京华烟云》上中下三卷都以庄子的话为题辞,道家思想贯穿了整本小说,在小说众多人物身上也都有体现。姚木兰思想里的命定色彩体现得较明显,在平亚死后,木兰就察觉到曼娘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束缚着,受了欺骗玩弄,但她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力量中包含了命运。木兰在年少时爱上了立夫,但却与荪亚结婚,她相信这是命里注定的。她很早就意识到,结婚后她会如爱父母一般爱着荪亚,尊敬体谅他,但是那不是爱情,那只是很平淡的亲情。但是她又一直把对立夫的爱藏在心底,每当想到立夫,总是伴随着淡淡的忧伤。木兰在与暗香相遇后,更加相信上天安排了一切。木兰的女儿阿满,还是一个学生,跟随学校参加示威游行,以为学校领导会保护自己,结果在偶然中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这件事情对木兰的打击相当之大,她悲伤的心情几乎持续了一年。这所有的在木兰身边发生的一切,幸福的也罢悲伤的也罢,都是上天给予木兰的。红玉因为宝芬的到来,对月下老人签上的内容更加深信不疑,她跳湖前问过甜妹“你信命运不”,留给父母的纸上写着“生死有命无如之何”,她接受了上天给她的安排,没有任何的反抗,自己无法跟阿非在一起,又体弱多病,在悲伤之余,选择了自己离去这个世界,这是命定的。比上不能跟自己的挚爱在一起,比上受病痛的折磨,比上心情的悲痛,不如自己选择一条路,守住了心中的那份爱,给了自己一个解脱。木兰的妯娌曼娘是一个很传统的女子,思想里必定有宿命观念,当她嫁给平亚的时候,她感受到踏上了一条早已为她铺好的路,那是上辈子就已经为她安排好的人生。平亚去世的那天,曼娘把他嗓子里的黏液吸了出来,书中这样写道“神的心若也是肉长的,看见人间这种至情,不会忍心不救他一命。但是神是又瞎又聋”。为了所谓的男女有别,一直没有亲近平哥。好不容易结婚了,平亚已经躺在病床上了,仅仅快乐了一个礼拜,心爱的人就走了,死亡给人的痛楚是那么尖锐。她就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呆在曾家一辈子,她的这种无为让她丧失了追求幸福的机会,给人最大悲痛感的是她最后的死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3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