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状元之悲论孽海花金雯青的悲剧命运
摘 要作为著名的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已初具现代长篇小说的形态,是传统小说样式向现代样式的过渡,在我国现代社会通俗小说的开启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小说反映了晚清高级知识分子在由旧到新这一历史大转折时期的精神生活以及文化心态,反映了从公元1862年(同治初年)起到1895年(甲午战败)大约三十三年间,各种思想文化的冲突与嬗变。本文从悲剧命运的体现及成因这一角度出发,来解读主人公金雯青的悲剧命运,并探究作者为人物设置悲剧命运的意义。金雯青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他状元经历和仕途的不尽人意、爱情经历的荒唐悲哀、以及他性格中的缺陷这三个方面。而造成金雯青悲剧命运的原因则有四个方面,分别是时代、科举制、封建文化以及金雯青的个人性情。曾朴在《孽海花》对于金雯青这一悲剧人物的设置,一方面揭示了金雯青所代表的举人群体和科举制度的没落,一方面通过金雯青的悲剧命运,为当时的人们敲响警钟,并借此警醒后世。
目录
1引 言 1
2 金雯青悲剧命运的体现 3
2.1 状元之悲 3
2.2 爱情之悲 4
2.3 性格之悲 4
3 金雯青悲剧命运的成因 6
3.1 科举取士的弊端 6
3.2 封建文化的束缚 7
3.3 个人性情的推动 7
4 金雯青悲剧命运的意义 9
4.1 揭示举人群体与科举制度的没落 10
4.2 树立悲剧典型警醒时人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 言
《孽海花》是晚清时的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小说在刻画人物的形象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亮点。它以讽刺的写作手法,去评说人物和事件,从多个方面来权衡人物。小说中对各色人物都从多方面进行描写,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样的写法在主人公金雯青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金雯青作为作者曾朴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状态的代表,是曾朴用心设置的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金雯青作为晚清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人生悲剧,正是生活在整个晚清的知识分子悲剧人生的具体体现。
本文将从金雯青悲剧命运的体现、悲剧命运的成因两个方面来一一剖析金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青式的末世状元在新旧交替、中西方文明大冲突大融合的社会大背景下,难以适从的尴尬和无法融入其中的悲哀。进而论述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的意义所在。
从金雯青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旧时代文人在新世界面前的茫然与张皇失措。金雯青自身的窘迫经历使他感受到,他之前所学习的、所掌握的知识文化,在新世界到来之时,是毫无用处的。虽说如此,但好在至少已经有一部分士大夫开始觉醒,开始睁开眼睛不再假寐了,他们逐渐意识到,现存的国家体制确实存在着日益严重的弊端。对此,他们也尽力加以批判并试图寻求拯救的途径。金雯青此人,即没有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责任感,也没有多少救国于危亡之中的自觉意识,虽然他愿意稍作改变,但是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南辕北辙,努力的方向不对,一切都是徒劳。说到底,金雯青的一切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意味。
身处时代漩涡之中的金雯青式的士人们,从最根本上说,就算是穷尽全力,也无法走出传统文化的怪圈,他们所有的行为,只不过是在外界的逼迫下,试探性地将一只脚探出门槛之外,他们背负着中国旧社会沉重的文化传统,在西学冲击下痛苦而缓慢地行进。
因此,通过分析金雯青的悲剧人生,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带着同情而又理智的心态和眼光,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又是如何被世界看待的,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
2 金雯青悲剧命运的体现
金雯青作为典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是晚清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生而为人,却别无所长,只能以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谋生,他们把通过读书、科举从而进入仕途作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们只有通过贩售自己的才学给统治阶级,才能获得安身立命的资格。因此,自始至终,功名仕途都是所有文人士子始终不肯放弃的追求。
小说中,金雯青一出场就是状元身份,状元是自唐代实行科举制以来,令无数才子争相折腰的最高荣誉,也是封建中国社会中一切文化人所梦寐以求的荣誉。直到今天,当今社会还是习惯性把高考第一名叫做状元,足见科举制度以及状元所产生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状元身份使金雯青成了传统文化的负载者。然而,生不逢时的悲哀,使金雯青不得不承受着周围飞速变化着的世界强加于他的一切折磨, 在面对种种让他难以接受的事件时,金雯青慢慢地、清楚地感到了状元名号的贬值。
金雯青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并不随心如意符合他的心理预期的状元经历、荒唐的爱情经历以及身处各个事件之中他那总是矛盾着的内心上。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熬出头,本以为能出人头地,却遭受了一系列打击,让他逐渐怀疑自我的价值;爱情上,金雯青始乱终弃,将女人视为玩物却又离不开女人,还甘心受女人的欺弄,以至于当傅彩云不守妇道还对他出言不逊时,落得个被活活气死的悲惨下场;而金雯青又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封建文人所特有的优柔寡断,让他在面对一切事情时,都不能做出果断而理性的判断,他总是受其矛盾的内心的支配。
2.1 状元之悲
在《孽海花》的第二回中,作者曾朴通过书中人物冯桂芬之口,向读者介绍了何为状元,以及状元的“价值”。原文如下:
“这是地球各国,只有独一无二之中国方始有的;而且积三年出一个,要累代阴功积德,一生见色不乱,京中人情熟透,文章颂扬得体,方才合配。这叫群仙领袖,天子门生,一种富贵聪明,那苏东坡、李太白还要退避三舍,何况英国的培根,法国的卢梭呢?”[1]p4
曾朴在小说中,借书中人物冯桂芬之口对状元的描述,极尽嘲弄与讽刺。李白并没有做过状元,但是李白的诗名与才气,到今天还被我们所称颂。而金雯青这种状元,纵有一千个一万个,也抵不上半个李太白;培根卢梭,都是全球闻名的思想家,他们眼中有星海,心中有全球,曾朴却说李白尚要退避,培根卢梭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对晚清守旧的状元及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与蔑视,从中可见一斑。
金雯青自以为有了状元身份,从此就能青云直上,但从书中冯桂芬说教这一节,足以看出所谓的状元郎与当时社会进步人士之间的云泥之别。
“现在是五洲万国交通时代,从前多少词章考据的学问,是不尽可以用世的现在读书,最好能通外国语言文字。晓得他所以富强的缘故,一切声、光、化、电的学问,轮船、枪炮的制造,一件件都要学会他,那才算得个经济!一物不知,儒者之耻”?[1]p136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都能说出这般进步的话语,都有这般紧跟时代潮流的见识,而堂堂状元郎,却只知道埋首故纸堆,对“窗外事”一问三不知。此后,一次晚宴上,坐中人物皆是学富五车、学贯中西之人,觥筹交错间,谈论的都是西方的政治、经济及文艺之事,而作为堂堂状元郎的金雯青却插不上半句话,这使他十分惭愧,他心里想:“我虽中个状元,自以为名满天下,那晓得到了此地,听着许多海外学问,真是梦想没有到哩!从今看来,那科名鼎甲是靠不住的,总要学些西法,识些洋务,派入总理衙门当一个差,才能得有出息哩!”?[1]p125
目录
1引 言 1
2 金雯青悲剧命运的体现 3
2.1 状元之悲 3
2.2 爱情之悲 4
2.3 性格之悲 4
3 金雯青悲剧命运的成因 6
3.1 科举取士的弊端 6
3.2 封建文化的束缚 7
3.3 个人性情的推动 7
4 金雯青悲剧命运的意义 9
4.1 揭示举人群体与科举制度的没落 10
4.2 树立悲剧典型警醒时人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 言
《孽海花》是晚清时的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小说在刻画人物的形象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亮点。它以讽刺的写作手法,去评说人物和事件,从多个方面来权衡人物。小说中对各色人物都从多方面进行描写,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样的写法在主人公金雯青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金雯青作为作者曾朴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状态的代表,是曾朴用心设置的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金雯青作为晚清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人生悲剧,正是生活在整个晚清的知识分子悲剧人生的具体体现。
本文将从金雯青悲剧命运的体现、悲剧命运的成因两个方面来一一剖析金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青式的末世状元在新旧交替、中西方文明大冲突大融合的社会大背景下,难以适从的尴尬和无法融入其中的悲哀。进而论述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的意义所在。
从金雯青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旧时代文人在新世界面前的茫然与张皇失措。金雯青自身的窘迫经历使他感受到,他之前所学习的、所掌握的知识文化,在新世界到来之时,是毫无用处的。虽说如此,但好在至少已经有一部分士大夫开始觉醒,开始睁开眼睛不再假寐了,他们逐渐意识到,现存的国家体制确实存在着日益严重的弊端。对此,他们也尽力加以批判并试图寻求拯救的途径。金雯青此人,即没有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责任感,也没有多少救国于危亡之中的自觉意识,虽然他愿意稍作改变,但是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南辕北辙,努力的方向不对,一切都是徒劳。说到底,金雯青的一切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意味。
身处时代漩涡之中的金雯青式的士人们,从最根本上说,就算是穷尽全力,也无法走出传统文化的怪圈,他们所有的行为,只不过是在外界的逼迫下,试探性地将一只脚探出门槛之外,他们背负着中国旧社会沉重的文化传统,在西学冲击下痛苦而缓慢地行进。
因此,通过分析金雯青的悲剧人生,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带着同情而又理智的心态和眼光,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又是如何被世界看待的,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
2 金雯青悲剧命运的体现
金雯青作为典型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是晚清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生而为人,却别无所长,只能以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谋生,他们把通过读书、科举从而进入仕途作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们只有通过贩售自己的才学给统治阶级,才能获得安身立命的资格。因此,自始至终,功名仕途都是所有文人士子始终不肯放弃的追求。
小说中,金雯青一出场就是状元身份,状元是自唐代实行科举制以来,令无数才子争相折腰的最高荣誉,也是封建中国社会中一切文化人所梦寐以求的荣誉。直到今天,当今社会还是习惯性把高考第一名叫做状元,足见科举制度以及状元所产生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状元身份使金雯青成了传统文化的负载者。然而,生不逢时的悲哀,使金雯青不得不承受着周围飞速变化着的世界强加于他的一切折磨, 在面对种种让他难以接受的事件时,金雯青慢慢地、清楚地感到了状元名号的贬值。
金雯青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并不随心如意符合他的心理预期的状元经历、荒唐的爱情经历以及身处各个事件之中他那总是矛盾着的内心上。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熬出头,本以为能出人头地,却遭受了一系列打击,让他逐渐怀疑自我的价值;爱情上,金雯青始乱终弃,将女人视为玩物却又离不开女人,还甘心受女人的欺弄,以至于当傅彩云不守妇道还对他出言不逊时,落得个被活活气死的悲惨下场;而金雯青又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封建文人所特有的优柔寡断,让他在面对一切事情时,都不能做出果断而理性的判断,他总是受其矛盾的内心的支配。
2.1 状元之悲
在《孽海花》的第二回中,作者曾朴通过书中人物冯桂芬之口,向读者介绍了何为状元,以及状元的“价值”。原文如下:
“这是地球各国,只有独一无二之中国方始有的;而且积三年出一个,要累代阴功积德,一生见色不乱,京中人情熟透,文章颂扬得体,方才合配。这叫群仙领袖,天子门生,一种富贵聪明,那苏东坡、李太白还要退避三舍,何况英国的培根,法国的卢梭呢?”[1]p4
曾朴在小说中,借书中人物冯桂芬之口对状元的描述,极尽嘲弄与讽刺。李白并没有做过状元,但是李白的诗名与才气,到今天还被我们所称颂。而金雯青这种状元,纵有一千个一万个,也抵不上半个李太白;培根卢梭,都是全球闻名的思想家,他们眼中有星海,心中有全球,曾朴却说李白尚要退避,培根卢梭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对晚清守旧的状元及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与蔑视,从中可见一斑。
金雯青自以为有了状元身份,从此就能青云直上,但从书中冯桂芬说教这一节,足以看出所谓的状元郎与当时社会进步人士之间的云泥之别。
“现在是五洲万国交通时代,从前多少词章考据的学问,是不尽可以用世的现在读书,最好能通外国语言文字。晓得他所以富强的缘故,一切声、光、化、电的学问,轮船、枪炮的制造,一件件都要学会他,那才算得个经济!一物不知,儒者之耻”?[1]p136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都能说出这般进步的话语,都有这般紧跟时代潮流的见识,而堂堂状元郎,却只知道埋首故纸堆,对“窗外事”一问三不知。此后,一次晚宴上,坐中人物皆是学富五车、学贯中西之人,觥筹交错间,谈论的都是西方的政治、经济及文艺之事,而作为堂堂状元郎的金雯青却插不上半句话,这使他十分惭愧,他心里想:“我虽中个状元,自以为名满天下,那晓得到了此地,听着许多海外学问,真是梦想没有到哩!从今看来,那科名鼎甲是靠不住的,总要学些西法,识些洋务,派入总理衙门当一个差,才能得有出息哩!”?[1]p12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