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永州八记中的自然描写
摘 要山水文学开创于汉魏六朝,成熟于唐代。在唐朝,以柳宗元的成就最为杰出。他被贬到永州、柳州后,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大自然,创作了《永州八记》等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他徜徉于山水之间,借以寄托幽清抑郁的情怀,这使其游记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有着独特价值。本文意在围绕柳宗元所处时代背景、个人遭际,以及永州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对《永永州八记》的自然描写的分析,来探索柳宗元创作游记散文的风格以及所展现的情感意蕴。 本文第二四五章是重点,主要阐述了永州八记中的自然描写对其心境有一个细致的展现,具体表现在结合柳宗元作品中所呈现的永州地理环境、其个人品质以及他的生平事迹,最终以此来展开叙述柳宗元在创作游记时惯用的手法及他给文学作品所赋予的情感意蕴,如此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山水游记的精髓及精神内涵。
目 录
1 引言 1
2永州风貌与柳宗元的生存状态 2
2.1永州风貌 2
2.2柳宗元在永州的生存状态 2
3《八记》中的自然物态描写 4
4 柳宗元的观景追求与《八记》的造景艺术 6
4.1观景追求 6
4.2八记的造景艺术 7
5 《八记》中的物境与心境 9
5.1物我合一之境 9
5.2幽凄与悲抑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在中唐时,相对于其他文学大家,柳宗元在山水文学方面的成就最高,尤其是在永州时期所创作的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柳宗元的一生短暂且凄苦,他曾满怀激情地于自投身于政治事业,期间因革新失败走上一生的贬谪之路,最终逝去。在永州时期,十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活动主要转到了思想和文学创作领域。他将自己悲苦的生命感受和生命情怀完全融入到了自己的著作中。柳宗元的永州贬谪生涯,对于 他的文学创作以及整个山水文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唐顺宗时,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还没有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在其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母亲在途中突然病故,自己依然承受着政敌的排挤和打压,他感到非常郁闷和烦躁。当他怀着悲痛的心境到了永州后,其地理环境和气候让他很不习惯,心中满是愤懑不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但是他惊叹于永州的自然山水,并最终将志向寄情于山水之间,在永州10年(公元805年—814年)他徜徉于山水之中,无远不到,无奇不探,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名篇,其中以《永州八记》最为著名。在分析这“八记”时,表示它不仅展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显示了柳宗元高洁的人格和不甘沉沦的灵魂,还呈现了“八记”中所赋予的情感意蕴即幽凄与悲抑。
2永州风貌与柳宗元的生存状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其文学成就很高,尤其是永州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柳宗元在永州时,该地的地理环境、自身的忧郁、几近于崩溃的精神状态让其无所适从,但在这荒僻的环境下,柳宗元发现了别样的风光,继而创作,最终成就了《永州八记》,也决定了自身的文学地位。
2.1永州风貌
湖南永州,在唐朝时还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偏僻蛮荒之地。《旧唐书》记载:“永州中,隋零陵郡在京师南三千二百七十四里,至东都三千六百五十里”[1]P1615。从这可以看出在唐朝的永州离京城长安还是很遥远。其实,永州不仅地处偏远,而且环境也很险恶。如《与李翰林建书》写道:“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动成疮痏。”[2]P221。又如:《与萧翰林俛书》:“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昏眊重膇,意以为常。忽遇北风,晨起薄寒中体,则肌革惨懔,毛发萧条,瞿然注视,怵惕以为异候,意绪殆非中国人。”[2]P232。由此可见,柳宗元在知晓自己无望回归朝堂时,在战战兢兢的心境下被动的去适应永州的方方面面。在永州过的如履薄冰的他,心中的哀怨比其他被贬于永州而能适应当地生活习惯的诗人更深。
2.2柳宗元在永州的生存状态
柳宗元到任永州后,内心一度崩溃。曾满怀壮志的他却沦落到一无所有、仕途无望的地步,这一落差让其难以接受,加上永州的偏僻荒凉之境更让其身心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之痛。对生命的恐慌和对生活的无奈时刻敲打着他,让其思绪不得解。从士人际遇来看,被贬于永州的大多数官员命运是悲惨的,尤其是柳宗元,因而柳宗元在永州的文学创作中,抒发较多的是哀怨悲愤的情感。
柳宗元在遭受被贬的狼狈的情境中,在满心凄苦的心境下,还有政治上的不如意,这都让一向胸怀大志,自命清高的他难以接受永州的荒凉之境。在柳宗元想通过朝廷量移即按朝廷法度恩赦和通过好友助力回归朝廷的希望破灭后,便终日借荒凉之境抒发抑郁之感,且常寄送书信给友人倾诉自己的窘境。 如《与李翰林建书》写道:“仆在蛮夷中,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 [2]P221。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柳宗元所要传达的信息即自述病情的发展、写谪居永州的苦楚以及他想重返朝廷的这唯一愿望。最终柳宗元并没有如愿,长此以往,在每天惴惴不安和战战兢兢的心境下,他寄情山水,希望能缓解自己的愤懑与忧郁,也是在这一时间段内成就了自己的创作高峰。其中最为代表的是《永州八记》,其中的自然描写及其所含有的情感意蕴为世人所称颂并研究。
永州荒僻,多是穷山恶水,虎豹豺狼,遍地是毒蛇、大蜂和沙虱这样的毒虫,还能在人的腿脚上寄生繁殖。在如此荒凉的地方,满怀壮志的柳宗元深感困顿与悲痛,他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和人文,内心异常苦闷。但他在永州创作出了令人脍炙人口的名篇《永州八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柳宗元的“八记”等文章并没有受此影响,反而其内容呈现美感,显示出柳宗元的发现别样美,他在发现中以景物为切入点,以自身感受为依托,是以借景抒情来呈现自身的政治理想、人格品质和寂寥心境,让永州的自然之景别具一格,同时永州风貌也促进了柳宗元作品的成长与发展。
3《八记》中的自然物态描写
柳宗元作为风景游记史上的重要代表,继承于郦道元、元结,且对苏轼、袁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他成功地创立了山水游记的经典样例。《永州八记》是他风景游记中的集大成之作。当柳宗元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永州的自然面貌就不再如前文所引的那般恶劣不堪。恰恰相反,《永州八记》的自然描写,呈现出的是一种和谐美,这种和谐美体现在自然物态的色、形、声三个方面。由此,柳 为读者带来别样的、富于美感的永州面貌。具体表现为:
目 录
1 引言 1
2永州风貌与柳宗元的生存状态 2
2.1永州风貌 2
2.2柳宗元在永州的生存状态 2
3《八记》中的自然物态描写 4
4 柳宗元的观景追求与《八记》的造景艺术 6
4.1观景追求 6
4.2八记的造景艺术 7
5 《八记》中的物境与心境 9
5.1物我合一之境 9
5.2幽凄与悲抑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引言
在中唐时,相对于其他文学大家,柳宗元在山水文学方面的成就最高,尤其是在永州时期所创作的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柳宗元的一生短暂且凄苦,他曾满怀激情地于自投身于政治事业,期间因革新失败走上一生的贬谪之路,最终逝去。在永州时期,十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活动主要转到了思想和文学创作领域。他将自己悲苦的生命感受和生命情怀完全融入到了自己的著作中。柳宗元的永州贬谪生涯,对于 他的文学创作以及整个山水文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唐顺宗时,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还没有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在其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母亲在途中突然病故,自己依然承受着政敌的排挤和打压,他感到非常郁闷和烦躁。当他怀着悲痛的心境到了永州后,其地理环境和气候让他很不习惯,心中满是愤懑不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但是他惊叹于永州的自然山水,并最终将志向寄情于山水之间,在永州10年(公元805年—814年)他徜徉于山水之中,无远不到,无奇不探,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名篇,其中以《永州八记》最为著名。在分析这“八记”时,表示它不仅展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显示了柳宗元高洁的人格和不甘沉沦的灵魂,还呈现了“八记”中所赋予的情感意蕴即幽凄与悲抑。
2永州风貌与柳宗元的生存状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其文学成就很高,尤其是永州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柳宗元在永州时,该地的地理环境、自身的忧郁、几近于崩溃的精神状态让其无所适从,但在这荒僻的环境下,柳宗元发现了别样的风光,继而创作,最终成就了《永州八记》,也决定了自身的文学地位。
2.1永州风貌
湖南永州,在唐朝时还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偏僻蛮荒之地。《旧唐书》记载:“永州中,隋零陵郡在京师南三千二百七十四里,至东都三千六百五十里”[1]P1615。从这可以看出在唐朝的永州离京城长安还是很遥远。其实,永州不仅地处偏远,而且环境也很险恶。如《与李翰林建书》写道:“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动成疮痏。”[2]P221。又如:《与萧翰林俛书》:“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昏眊重膇,意以为常。忽遇北风,晨起薄寒中体,则肌革惨懔,毛发萧条,瞿然注视,怵惕以为异候,意绪殆非中国人。”[2]P232。由此可见,柳宗元在知晓自己无望回归朝堂时,在战战兢兢的心境下被动的去适应永州的方方面面。在永州过的如履薄冰的他,心中的哀怨比其他被贬于永州而能适应当地生活习惯的诗人更深。
2.2柳宗元在永州的生存状态
柳宗元到任永州后,内心一度崩溃。曾满怀壮志的他却沦落到一无所有、仕途无望的地步,这一落差让其难以接受,加上永州的偏僻荒凉之境更让其身心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之痛。对生命的恐慌和对生活的无奈时刻敲打着他,让其思绪不得解。从士人际遇来看,被贬于永州的大多数官员命运是悲惨的,尤其是柳宗元,因而柳宗元在永州的文学创作中,抒发较多的是哀怨悲愤的情感。
柳宗元在遭受被贬的狼狈的情境中,在满心凄苦的心境下,还有政治上的不如意,这都让一向胸怀大志,自命清高的他难以接受永州的荒凉之境。在柳宗元想通过朝廷量移即按朝廷法度恩赦和通过好友助力回归朝廷的希望破灭后,便终日借荒凉之境抒发抑郁之感,且常寄送书信给友人倾诉自己的窘境。 如《与李翰林建书》写道:“仆在蛮夷中,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 [2]P221。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柳宗元所要传达的信息即自述病情的发展、写谪居永州的苦楚以及他想重返朝廷的这唯一愿望。最终柳宗元并没有如愿,长此以往,在每天惴惴不安和战战兢兢的心境下,他寄情山水,希望能缓解自己的愤懑与忧郁,也是在这一时间段内成就了自己的创作高峰。其中最为代表的是《永州八记》,其中的自然描写及其所含有的情感意蕴为世人所称颂并研究。
永州荒僻,多是穷山恶水,虎豹豺狼,遍地是毒蛇、大蜂和沙虱这样的毒虫,还能在人的腿脚上寄生繁殖。在如此荒凉的地方,满怀壮志的柳宗元深感困顿与悲痛,他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和人文,内心异常苦闷。但他在永州创作出了令人脍炙人口的名篇《永州八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柳宗元的“八记”等文章并没有受此影响,反而其内容呈现美感,显示出柳宗元的发现别样美,他在发现中以景物为切入点,以自身感受为依托,是以借景抒情来呈现自身的政治理想、人格品质和寂寥心境,让永州的自然之景别具一格,同时永州风貌也促进了柳宗元作品的成长与发展。
3《八记》中的自然物态描写
柳宗元作为风景游记史上的重要代表,继承于郦道元、元结,且对苏轼、袁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他成功地创立了山水游记的经典样例。《永州八记》是他风景游记中的集大成之作。当柳宗元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永州的自然面貌就不再如前文所引的那般恶劣不堪。恰恰相反,《永州八记》的自然描写,呈现出的是一种和谐美,这种和谐美体现在自然物态的色、形、声三个方面。由此,柳 为读者带来别样的、富于美感的永州面貌。具体表现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