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七巧形象分析(附件)
摘 要曹七巧是张爱玲在其代表作《金锁记》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她的性格是一步步形成的,少女时代的她直率泼辣而又不失其可爱,后来由于不幸的婚姻和虚假的爱情使她变得疯狂。她是张爱玲笔下一个特定时代的缩影,她的变态心理和扭曲灵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性格特征,使她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本文通过对曹七巧形象及其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给我们展示了曹七巧由少女时代的泼辣直率变得人性扭曲、心理畸形以及母爱变态。其次,探析曹七巧心理畸形的原因。揭示曹七巧生活在男权社会环境中,没有话语权,无法主宰个人命运,曹七巧强烈的欲望,导致了人性的扭曲。最后,通过论述曹七巧形象的文学史意义,让读者对女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她是旧社会的一面镜子,给当今社会也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正是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才能让众多读者更进一步深化对张爱玲小说创作价值的认识。目 录
引言 1
1 曹七巧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
1.1 人性的扭曲 2
1.2 心理的畸形 4
1.3 变态的母爱 5
2 曹七巧人性扭曲的原因 8
2.1 社会因素 8
2.2 个人心理因素 9
3 曹七巧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11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栋没落贵族府邸。她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等。《金锁记》是她所有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傅雷称赞张爱玲的《金锁记》为:“‘四十年代我们文坛中最丰美的收获之一’,‘结构、节奏、色彩,在这件作品里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1]P412夏志清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张爱玲的《金锁记》评价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2]P78作者笔下的曹七巧是一个血肉丰满、可恨又可憎的被封建思想残害的“可怜人”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可见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她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十五章中这样写张爱玲:“她在情感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个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P412夏志清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张爱玲的《金锁记》评价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2]P78作者笔下的曹七巧是一个血肉丰满、可恨又可憎的被封建思想残害的“可怜人”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可见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她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十五章中这样写张爱玲:“她在情感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情风俗的正确的了解,不单是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成功;她于认识之外,更有强烈的情感——她感觉到那个时代的可爱与可怕。”[2]P65正是有张爱玲的存在,我们才有幸看到曹七巧这一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1 曹七巧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主人公,也是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也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人的诘问与反思。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结晶,在特定的时代,作家的文化、心理都会制约着作品。张爱玲生活的环境文学气息很浓,从小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但是父母感情不和谐,使她的心里埋下了沉重的阴影,这种种足以导致了她的悲剧意识与绝望心态,因而她笔下的曹七巧是荒凉的、压抑而沉闷的。“她对男权话语进行解构,她笔下的男性要么身体残缺;要么心理扭曲;要么个性愚懦。同时她也剖析女性,她以冷艳、凄绝的笔触去探索一个个灵魂,这也展露了她心底的阴暗与苍凉。曹七巧就是一个汇集了作者全部的圣品。”[3]P4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女性就应该是温柔,善良,谦卑,恭敬的,任何个性的张扬与欲望的追求都是不合情理的。然而大多数评论者都认为《金锁记》主要描写了人性的扭曲与变态,认为曹七巧是“情欲的俘虏”[4]P11,“金钱的奴隶”[5]P42,“戴着枷锁舞蹈的女人”[5]P42,“母亲形象的错位与异化”[5]P42,“是人性的毁灭,天使的坠落”[5]P42曹七巧性格的畸变有其内在和外部等诸多原因。
1.1 人性的扭曲
曹七巧出生在底层社会,从小在麻油店长大,由于接触的都是底层人民,所以她是那么的单纯、善良、泼辣而又可爱。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她被贪财的哥嫂当成物品一般卖到姜家做名义上的二少奶奶,因出身低微,倍受歧视与排挤,而从小瘫痪的丈夫使她陷入情爱无法满足的痛苦之中。纵然她在夫死公亡后分得一份遗产,但长期的压抑、煎熬与旧式大家庭的熏染早已使她心理畸变,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只知道一味的敛财,了无亲情,断送女儿的婚姻,戕害儿媳,不断寻求病态的发泄与报复,以致最终变得自私、刻毒、残忍。
曹七巧并不是生来就爱钱的,她从小生活在麻油店里,个性是有点张扬跋扈,但是她也有着一般女性的单纯追求与梦醒,她就想找个喜欢她的人,组家生子,过普通的日子。然而生活在那个充满罪恶与污秽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女性想要保全自己的尊严与个性是何等的不易。对一个女性而言理想和梦想就如同镜中看花、水中捞月。
首先,不幸的婚姻让她人性发生扭曲。旧社会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七巧从小就没了父母,跟着哥哥、嫂子生活,男权社会使她没有话语权,她的婚姻大事只能由哥哥操纵,哥哥曹大年因为自己的贪财,把七巧当成物品卖入姜家做少奶奶,表面看是“乌鸦变凤凰”卖麻油的小女孩变成了豪门里的少奶奶,实际上就是姜府里的高级丫头。七巧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是悲剧的,从《金锁记》原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七巧的人生脉路:小双道:
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双道:“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凤箫道:“哦,是姨奶奶。”小双道:“原来是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6]P361
她在姜家,上上下下没有人可以看得起她,可见她在姜家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堪。一个卖麻油的姑娘怎能大度的忍受这样的不尊,本来想到被贪财的哥嫂卖到姜家就不该,既然来了总该有点好活头,这又没有,于是她便开始宣泄自己的不满,她想着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她想让所有人都知道轻视她是不可以的,于是她便向姜家所有人抗争,然而为了抗争,她主动让自己怀上姜家的骨肉,中国人“母凭子贵”永远被认同,一个男丁成功的让她自己在姜家的地位仅次于自己的婆婆。
其次,虚假的爱情让她人性扭曲。而今,她的地位虽是改变了,但是她感情方面又得不到满足,他的丈夫只有在床上抽大烟和生气的时候显出一丝活气来,平时都是一片死气沉沉的。于是她只好努力寻找别人的同情,她便向三少爷哭诉自己的遭遇,希望三少爷可以理解她,也希望自己能够从“姜府”这个大家庭中唯一的“人”那里寻求最后一点心理安慰:
七巧直挺挺的站了起来,两手扶着桌子,垂着眼皮,面庞的下半部分抖得像嘴里含着滚烫的蜡烛油似得,用尖细的声音逼出两句话道:‘你去挨着你二哥坐坐!你去挨着你二哥坐坐!’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只搭着他的椅子的一角,她将手贴在他的腿上,道:‘你碰过他的肉没?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了麻,摸上去那感觉,’季泽脸上也变了色,然而他仍旧轻佻
引言 1
1 曹七巧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
1.1 人性的扭曲 2
1.2 心理的畸形 4
1.3 变态的母爱 5
2 曹七巧人性扭曲的原因 8
2.1 社会因素 8
2.2 个人心理因素 9
3 曹七巧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11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栋没落贵族府邸。她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等。《金锁记》是她所有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傅雷称赞张爱玲的《金锁记》为:“‘四十年代我们文坛中最丰美的收获之一’,‘结构、节奏、色彩,在这件作品里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1]P412夏志清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张爱玲的《金锁记》评价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2]P78作者笔下的曹七巧是一个血肉丰满、可恨又可憎的被封建思想残害的“可怜人”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可见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她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十五章中这样写张爱玲:“她在情感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个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P412夏志清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张爱玲的《金锁记》评价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2]P78作者笔下的曹七巧是一个血肉丰满、可恨又可憎的被封建思想残害的“可怜人”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可见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她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十五章中这样写张爱玲:“她在情感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情风俗的正确的了解,不单是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成功;她于认识之外,更有强烈的情感——她感觉到那个时代的可爱与可怕。”[2]P65正是有张爱玲的存在,我们才有幸看到曹七巧这一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1 曹七巧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主人公,也是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也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人的诘问与反思。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结晶,在特定的时代,作家的文化、心理都会制约着作品。张爱玲生活的环境文学气息很浓,从小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但是父母感情不和谐,使她的心里埋下了沉重的阴影,这种种足以导致了她的悲剧意识与绝望心态,因而她笔下的曹七巧是荒凉的、压抑而沉闷的。“她对男权话语进行解构,她笔下的男性要么身体残缺;要么心理扭曲;要么个性愚懦。同时她也剖析女性,她以冷艳、凄绝的笔触去探索一个个灵魂,这也展露了她心底的阴暗与苍凉。曹七巧就是一个汇集了作者全部的圣品。”[3]P4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女性就应该是温柔,善良,谦卑,恭敬的,任何个性的张扬与欲望的追求都是不合情理的。然而大多数评论者都认为《金锁记》主要描写了人性的扭曲与变态,认为曹七巧是“情欲的俘虏”[4]P11,“金钱的奴隶”[5]P42,“戴着枷锁舞蹈的女人”[5]P42,“母亲形象的错位与异化”[5]P42,“是人性的毁灭,天使的坠落”[5]P42曹七巧性格的畸变有其内在和外部等诸多原因。
1.1 人性的扭曲
曹七巧出生在底层社会,从小在麻油店长大,由于接触的都是底层人民,所以她是那么的单纯、善良、泼辣而又可爱。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她被贪财的哥嫂当成物品一般卖到姜家做名义上的二少奶奶,因出身低微,倍受歧视与排挤,而从小瘫痪的丈夫使她陷入情爱无法满足的痛苦之中。纵然她在夫死公亡后分得一份遗产,但长期的压抑、煎熬与旧式大家庭的熏染早已使她心理畸变,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只知道一味的敛财,了无亲情,断送女儿的婚姻,戕害儿媳,不断寻求病态的发泄与报复,以致最终变得自私、刻毒、残忍。
曹七巧并不是生来就爱钱的,她从小生活在麻油店里,个性是有点张扬跋扈,但是她也有着一般女性的单纯追求与梦醒,她就想找个喜欢她的人,组家生子,过普通的日子。然而生活在那个充满罪恶与污秽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女性想要保全自己的尊严与个性是何等的不易。对一个女性而言理想和梦想就如同镜中看花、水中捞月。
首先,不幸的婚姻让她人性发生扭曲。旧社会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七巧从小就没了父母,跟着哥哥、嫂子生活,男权社会使她没有话语权,她的婚姻大事只能由哥哥操纵,哥哥曹大年因为自己的贪财,把七巧当成物品卖入姜家做少奶奶,表面看是“乌鸦变凤凰”卖麻油的小女孩变成了豪门里的少奶奶,实际上就是姜府里的高级丫头。七巧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是悲剧的,从《金锁记》原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七巧的人生脉路:小双道:
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双道:“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凤箫道:“哦,是姨奶奶。”小双道:“原来是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6]P361
她在姜家,上上下下没有人可以看得起她,可见她在姜家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堪。一个卖麻油的姑娘怎能大度的忍受这样的不尊,本来想到被贪财的哥嫂卖到姜家就不该,既然来了总该有点好活头,这又没有,于是她便开始宣泄自己的不满,她想着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她想让所有人都知道轻视她是不可以的,于是她便向姜家所有人抗争,然而为了抗争,她主动让自己怀上姜家的骨肉,中国人“母凭子贵”永远被认同,一个男丁成功的让她自己在姜家的地位仅次于自己的婆婆。
其次,虚假的爱情让她人性扭曲。而今,她的地位虽是改变了,但是她感情方面又得不到满足,他的丈夫只有在床上抽大烟和生气的时候显出一丝活气来,平时都是一片死气沉沉的。于是她只好努力寻找别人的同情,她便向三少爷哭诉自己的遭遇,希望三少爷可以理解她,也希望自己能够从“姜府”这个大家庭中唯一的“人”那里寻求最后一点心理安慰:
七巧直挺挺的站了起来,两手扶着桌子,垂着眼皮,面庞的下半部分抖得像嘴里含着滚烫的蜡烛油似得,用尖细的声音逼出两句话道:‘你去挨着你二哥坐坐!你去挨着你二哥坐坐!’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只搭着他的椅子的一角,她将手贴在他的腿上,道:‘你碰过他的肉没?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了麻,摸上去那感觉,’季泽脸上也变了色,然而他仍旧轻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