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南沙中学为例

内容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不断深入,多所中学在语文教学的方式上采取了改革措施。“导学案”以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从多种方式中脱颖而出,张家港市南沙中学果断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这一方式。根据调查,南沙中学将“导学案”改名为“互动稿”,意为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且采用在教学前就将稿子分发给学生的方式。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和教师基本都认可这一教学模式。同时,经过这一改良,教学也取得了崭新的效果。“导学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作为一种还未大面积实施的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在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对“导学案”进行改良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扩展导学内容、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互助等来完善。望师生共同努力,将“导学案”发扬光大,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价值。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引入“导学案”的原因 1
(一)新课改目标的倡导 1
(二)旧式教学突破的需求 1
三、“导学案”的应用现状 2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2
121.教师方面 2
122.学生方面 2
(二)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
121.教师问卷的统计分析 3
122.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 6
(三)调查问卷的结果和讨论 8
121.教师方面 8
122.学生方面 8
四、“导学案”的优缺点分析 8
(一)优点 9
121.改变传统,激发兴趣 9
122.目标明确,加强效率 9
123.资源共享,提高质量 9
124.难易结合,夯实基础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0
125.过程清晰,教学合一 10
(二)缺点 10
121.环节固定,学生厌倦 10
122.流程繁琐,增加压力 10
123.形式阅读,削弱教材 11
124.知识罗列,缺少反思 11
五、改良建议 11
(一)精化学案数量 12
(二)简化引导过程 12
(三)活化问题设计 12
(四)繁化板块设置 12
六、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附录一 16
附录二 18
致谢 20
论新课改下“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张家港市南沙中学为例
一、引言
自1996年7月起,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就开始对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新课程改革则应运而生。新课改提出六项具体目标,即“实现课程功能转变、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大中小学开始采用“导学案”的方式以适应这一改革。从实践情况来看,“导学案”确实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则以张家港市南沙中学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导学案”为例,结合教师及学生和教学实际结果等,探讨这一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劣势与可改进之处。
二、引入“导学案”的原因
张家港市南沙中学是一所具有历史底蕴的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其于2009年开始采用“导学案”(该校将其改名为“互动稿”,实质相同。)进行教学。该模式与传统教学不同,为何不秉承传统而采取新方式,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新课改目标的倡导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六项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目标,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优化改变。即“优化学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以及机械学习,倡导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迫使学校必须采取措施来促使学生得到这多方面的发展。南沙中学的“导学案”采用课前分发给学生的方式,并在上面设置多个板块指导学生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在主动性方面就得到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改善。
(二)旧式教学突破的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就采用班级授课制。为满足大班教学的有序高效性,我国一直秉承着“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可随着当今教育压力的不断增大,教学进度成为教学中额外重要的一个方面。为完成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多数教师极致展现传统教育模式,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这使得整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地主导,而学生“昏昏欲睡”地被导,教学效果十分一般,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唯有突破这一传统,教学才能得以跃向新的高度。“导学案”的出现为这一突破提供了思路。课前引导预习,课中引导思考,课后引导复习,且这三个过程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进来,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助完成突破。
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教师手把手的教导,一小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式,能够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工作。而还有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完全自主完成部分学习。特别是在预习上,很大一部分学生毫无头绪,仅仅是粗略地读一遍课文就算完成了预习,这使得教师在教授新课时还需拿出课堂的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来检查或者再次带领着预习。结合实际情况,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旁边盯着,也不可能完完全全“雨露均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一份能引导学生预习(当然也方便今后系统复习)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导学案”就可以充当这一角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