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以白鹭湖街道为例(附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需求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而社会组织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之一,能够帮助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不足进行及时的补充。通过对白鹭湖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及社区居民访谈结果表明: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帮扶力度不够,缺少专业人才、资金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社会组织自身制度体系不完善,内部信息缺乏公开、透明,参与社区治理能力较弱;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的了解较少,对社会组织不信任,参与的积极性较差,很难配合社会组织开展工作。可以通过加强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与自主性以及建立多元互动的治理体系等级方面的措施来改善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发展,增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关键词 社会组织,社区治理,政府,社区目 录
1 引言1
2 理论基础2
2.1 治理理论2
2.2 善治理论3
3 白鹭湖街道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4
3.1 白鹭湖街道社会组织发展现状4
3.2 白鹭湖街道社会组织类型4
3.3 白鹭湖街道社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4
4 白鹭湖街道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5
4.1 社会组织不健全,发展落后5
4.2 缺乏专业性的人才6
4.3 白鹭湖街道社会组织发展资金匮乏6
4.4 白鹭湖街道社会组织公信力低6
4.5 白鹭湖街道居民参与意识不足7
5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7
5.1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7
5.2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8
5.3 社会组织信息缺乏公开、透明8
5.4 社区环境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9
5.5 社区社会组织专业性不强9
6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10
6.1 加强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10
6.2 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11
6.3 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与自主性12
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5.3 社会组织信息缺乏公开、透明8
5.4 社区环境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9
5.5 社区社会组织专业性不强9
6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10
6.1 加强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10
6.2 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11
6.3 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与自主性12
6.4 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多元互动的治理体系13
6.5 引导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介入14
结论16
致谢17
注释18
参考文献19
附录21
1 引言
社会组织是处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组织的集合,与政府、市场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1]。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或独立部门、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等等。社会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相对独立性和自愿性等基本属性,通过与市场、政府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助,达到社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
国外学者认为治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代表着政府管理的新型变化趋势,是一种一直在变化之中的有序管理状态,亦或是全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社区治理是一种集体选择的过程,是通过整合和利用社区内外的一切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以达到社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其目标除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培育[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屡见不鲜,原先以政府和市场为主体的单一治理方式已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这一情况呼吁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发生了显著地变化,政府不再是权力的垄断者,渐渐将部分权利下放给社会组织,给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为其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社会组织逐渐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之一并且在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还面临一些问题,如政府方面扶持力度不够,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缺乏公开,社会组织专业性不强、参与社区管理能力较弱,社区内居民对社会组织缺乏认知、参与积极性不强。因此,探究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已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通过探究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能够帮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进一步的转变,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社区治理格局;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够提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利他主义”思想,落实“以人为本”的民本理念,形成良好的社区治理氛围,促进社区和谐长远的发展。
2 理论基础
2.1 治理理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志愿团体、慈善组织、社区组织、民间互助组织等社会自治组织力量的不断壮大,它们对公共生活的影响日益重要,理论界开始重新反思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果说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关注公共部门对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技术的引进,治理理论的兴起,则进一步拓展了政府改革的视角,它对现实问题的处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引领公共管理未来发展的潮流 。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治理主体的多样化、公共事务管理责任的重新分配、公共行政的多向性和互动性、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4]。
治理主体的多样化。治理理论认为政府不是国家管理的唯一中心,在政府之外还有其他的公共行政主体。治理理论提出,公共行政主体应该与政府相提并论,而不能将之归于政府。首先,福利国家对各种社会结构公共服务职能的强调,使得大量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企业出现在公共领域。政府和企业的叠加,增加了公共行政主体的多样性,也突破了秩序与效率的界限。其次,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了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供给,传统上属于政府职责的事情,现在许多都由非政府组织分担了。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在国家管理中越来越突出[5]。
公共职能的重新分配。传统国家的公共职能大多由政府部门包揽,而治理理论认为公共职能出现从政府组织向非政府组织转换的趋势。首先大量民办机构开始涌入公共事业中来,打破了以往只有政府部门参与到公共事业中的窘境,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两者之间开始相互合作,共同管理。其次,民办企业开始介入政府与市场之间,模糊了公共领域与市场之间的界限。治理理论承认非政府组织在处理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承认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非政府组织拥有了一部分政府部门下放的权力,政府部门一部分责任转移到非政府组织中[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