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孤隐孤醒孤从身份转换看程婴的忠肝义胆(附件)
摘 要程婴是元杂剧《赵氏孤儿》中一个典型形象,他是一个依照中国传统道德塑造出来的完人楷模。本文首先从门客“偷”孤――对忠臣的义,其次从义士换孤――对百姓的仁,最后从“家奴”抚孤――对国家的忠,来体现程婴的忠肝义胆。本文通过塑造程婴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让人们做出清晰的“忠义”至上的道德取向,从而更好地认识程婴。
Key words: Cheng Ying;Paul solitary; Hidden solitary; Wake up solitary目 录
1 绪论 1
2 门客“偷”孤――对忠臣的义 2
2.1 知恩图报的门客 2
2.2 机缘巧遇的“偷”孤 3
2.3 煞费苦心的保孤 3
3 义士换孤――对百姓的仁 5
3.1 舍子救孤的义士 5
3.2 无可奈何的换孤 6
3.3 机智含羞的隐孤 6
4 “家奴”抚孤――对国家的忠 8
4.1 洗冤复赵的“家奴” 8
4.2 忍辱负重的抚孤 9
4.3 巧思妙想的醒孤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绪论
纪君祥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又被称作《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具有复仇思想的杂剧,是围绕存赵灭赵、救孤灭孤这一焦点,歌颂了程婴等一系列为正义事业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程婴作为《赵氏孤儿》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可以称得上是忠义形象的典型代表,“程婴存赵真公志,奈有忠良壮此行。”[1]P9表现出清晰明确的忠义至上的价值取向。杂剧中纪君祥着手于细微之处的描写,是为了写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英雄形象。程婴在出现时,首先向人们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其次是表达了驸马对自己优待的感激,之后是“可奈屠岸贾贼臣将赵家满门良贱,诛尽杀绝,幸得家属上无有我的名字”。[2]P6可以看出他虽感激驸马,但“幸得”一词却体现出他因没被牵连而感到庆幸。这是程婴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见他一开始也和我们常人一样害怕被牵连。之所以程婴最后冒着特别大的风险,遵照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主的嘱托选择救孤,这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忠义是不可弃的。
程婴作为该剧正义人物之一,他所表现出的不畏惧权势、忍辱负重的举动,是我们所说的忠义的体现。但他并非一直都是大义凛然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从以自身的利益为重、胆小等自我保护的意识中挣脱出来,做出常人无法做出的抉择和牺牲。他对自我意识的正确舍弃值得我们深思;他舍弃自我时的那种纠结令人感动和欣喜,这是一个普通百姓对忠义的理解和发扬,也是我们今天乃至今后都要继承和发扬的高尚品德。
2 门客“偷”孤――对忠臣的义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处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3]P139作为悲剧,必定有它的悲剧意识,剧中的正义人物一定做了一些我们平时想做却又不敢或不能做的事,从而对我们的精神方面产生激励。程婴从一个身处下层的门客转而成为“义士”的经历,不能不令人喟然长叹。
2.1 知恩图报的门客
程婴作为剧中的正义人物之一,他不畏强权,忍辱负重,对赵氏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门客,在剧中程婴并没有看到赵氏三百余口的死,而且他与赵盾的恩情不过是“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2]P6尽管如此,要让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报恩,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而程婴之所以最终选择冒死报恩,一是,作为门客,曾经受到过赵家人的恩惠,将他收做门客,从此对他十分优待。作为一个内心深处具有忠肝义胆的人,他没有办法忽视这份恩情,否则,他会感到良心不安。二是,作为忠义代表,他对忠臣有敬仰之情。他不能看着一门忠良从眼前消失,当自身没有条件时,他尚可安慰自己,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医生,程婴是唯一一个可以救出赵氏孤儿的人,否则,赵氏孤儿必死无疑,他的心里也会一辈子无法安宁。
程婴面对对自身有知遇之恩的赵氏主母的请求,答应救出孤儿。为了让程婴无后顾之忧,公主在他承诺救孩子后自尽,这让程婴更坚定了救出孤儿的信念,此时的程婴已不仅仅只是为了报恩,更是内心的正义驱使着他前进。本来他将孤儿从公主府救出后,就完成了对公主的承诺,完全可以将孤儿送走,但程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亲自将孤儿抚育成人。然而,由于他为了掩盖救孤的正义之举,没有办法只能出卖忠良向屠岸贾“投诚”而被接到屠府生活,程婴在杀子仇人的府中,不仅仅借助屠府的良好生活教给孤儿礼仪,还尽可能的让他全面发展,为他长大成人后给那些忠义之士报仇雪恨做准备。赵氏孤儿也恰恰是由于程婴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才能够存活,才能在最后为赵氏报仇雪恨。
2.2 机缘巧遇的“偷”孤
斩草不除根,必有后患,这个道理,屠岸贾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为防止公主与别人合谋将赵氏遗孤偷运出去,他下令派兵把守府门。但他还是不放心,为了防止有人偷偷将孤儿带出去,屠岸贾派人张贴告示,告诉人们如果有人敢私自救出赵氏孤儿,就会将其全部杀死,而且还要灭九族。在此严峻形势下,能自由进入公主府的只有草泽医生程婴,此时他成为公主唯一的指望。程婴没有辜负公主的期望,救出了孤儿,与此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也和这个孩子牵连在一起。因此,他更要小心翼翼的保护孤儿。
然而,庆幸的是把守公主府府门的是韩厥将军,此时的韩厥因为屠岸贾对赵氏满门处斩的残忍做法,而对他感到非常的不满,更为赵家所有人的际遇感到不平,但他却又无能为力。但当他看见从公主府出来的程婴时,精明的他发现了程婴药箱的不寻常,于是他对程婴说:
“程婴,你道是桔梗、甘草、薄荷,我可搜出人参来也!见孤儿额颅上
汗律津,口角头乳食喷,骨碌碌睁一双小眼儿将咱认,悄促促箱儿里似把声
吞,紧绑绑难展足,窄狭狭怎翻身。他正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2]P9
赵氏孤儿并不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当韩厥打开药箱时只是睁着眼睛看他。韩厥深深的被这初生婴儿的聪慧可爱打动,对赵氏的悲悯之心油然而生,想着赵氏三百余口仅余这一点血脉,他怎么也不忍心让这孩子再枉死,自己本就不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面对的又是忠良之后,对赵氏孤儿的怜悯战胜了履行看守公主府的职责。当他看见孤儿时,他是欣慰的,欣慰忠良终于有后了,他希望这孩子能够活着长大,为赵氏及百姓伸张正义。但如果要让他履行看守职责,拿住孤儿和程婴去请赏,换取荣华富贵,他是万万做不到的。程婴对于能够绝处逢生而深感意外,但他是个精明的人,他带着孤儿去而复返,面对程婴的质问,韩厥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希望程婴能够尽自己所能保住赵氏孤儿的性命,最终以自刎表示自己的忠心。韩厥的自刎,让程婴保护孤儿的信念更加强烈。如果从一开始,他还有些犹豫,公主的死让他只能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而韩厥的舍生取义,更是让他没有了后退的理由。
2.3 煞费苦心的保孤
程婴历尽千难万险救出孤儿后,就立即去找公孙杵臼商量保孤的方法,在这种危急时刻,谨小慎微的程婴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因此,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说明来意,而是再三试探,最终在确定了公孙杵臼是憎恨屠岸贾而拥护赵氏时才说出自己救了赵氏遗孤,而且现在不知道该如何保住孤儿,希望公孙杵臼能够帮忙照顾他。程婴此时也向公孙杵臼明确表态,在万不得已时,他可以用自己儿子的死换赵氏孤儿的生。
Key words: Cheng Ying;Paul solitary; Hidden solitary; Wake up solitary目 录
1 绪论 1
2 门客“偷”孤――对忠臣的义 2
2.1 知恩图报的门客 2
2.2 机缘巧遇的“偷”孤 3
2.3 煞费苦心的保孤 3
3 义士换孤――对百姓的仁 5
3.1 舍子救孤的义士 5
3.2 无可奈何的换孤 6
3.3 机智含羞的隐孤 6
4 “家奴”抚孤――对国家的忠 8
4.1 洗冤复赵的“家奴” 8
4.2 忍辱负重的抚孤 9
4.3 巧思妙想的醒孤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绪论
纪君祥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又被称作《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具有复仇思想的杂剧,是围绕存赵灭赵、救孤灭孤这一焦点,歌颂了程婴等一系列为正义事业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程婴作为《赵氏孤儿》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可以称得上是忠义形象的典型代表,“程婴存赵真公志,奈有忠良壮此行。”[1]P9表现出清晰明确的忠义至上的价值取向。杂剧中纪君祥着手于细微之处的描写,是为了写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英雄形象。程婴在出现时,首先向人们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其次是表达了驸马对自己优待的感激,之后是“可奈屠岸贾贼臣将赵家满门良贱,诛尽杀绝,幸得家属上无有我的名字”。[2]P6可以看出他虽感激驸马,但“幸得”一词却体现出他因没被牵连而感到庆幸。这是程婴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见他一开始也和我们常人一样害怕被牵连。之所以程婴最后冒着特别大的风险,遵照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主的嘱托选择救孤,这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忠义是不可弃的。
程婴作为该剧正义人物之一,他所表现出的不畏惧权势、忍辱负重的举动,是我们所说的忠义的体现。但他并非一直都是大义凛然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从以自身的利益为重、胆小等自我保护的意识中挣脱出来,做出常人无法做出的抉择和牺牲。他对自我意识的正确舍弃值得我们深思;他舍弃自我时的那种纠结令人感动和欣喜,这是一个普通百姓对忠义的理解和发扬,也是我们今天乃至今后都要继承和发扬的高尚品德。
2 门客“偷”孤――对忠臣的义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处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3]P139作为悲剧,必定有它的悲剧意识,剧中的正义人物一定做了一些我们平时想做却又不敢或不能做的事,从而对我们的精神方面产生激励。程婴从一个身处下层的门客转而成为“义士”的经历,不能不令人喟然长叹。
2.1 知恩图报的门客
程婴作为剧中的正义人物之一,他不畏强权,忍辱负重,对赵氏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门客,在剧中程婴并没有看到赵氏三百余口的死,而且他与赵盾的恩情不过是“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2]P6尽管如此,要让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报恩,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而程婴之所以最终选择冒死报恩,一是,作为门客,曾经受到过赵家人的恩惠,将他收做门客,从此对他十分优待。作为一个内心深处具有忠肝义胆的人,他没有办法忽视这份恩情,否则,他会感到良心不安。二是,作为忠义代表,他对忠臣有敬仰之情。他不能看着一门忠良从眼前消失,当自身没有条件时,他尚可安慰自己,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医生,程婴是唯一一个可以救出赵氏孤儿的人,否则,赵氏孤儿必死无疑,他的心里也会一辈子无法安宁。
程婴面对对自身有知遇之恩的赵氏主母的请求,答应救出孤儿。为了让程婴无后顾之忧,公主在他承诺救孩子后自尽,这让程婴更坚定了救出孤儿的信念,此时的程婴已不仅仅只是为了报恩,更是内心的正义驱使着他前进。本来他将孤儿从公主府救出后,就完成了对公主的承诺,完全可以将孤儿送走,但程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亲自将孤儿抚育成人。然而,由于他为了掩盖救孤的正义之举,没有办法只能出卖忠良向屠岸贾“投诚”而被接到屠府生活,程婴在杀子仇人的府中,不仅仅借助屠府的良好生活教给孤儿礼仪,还尽可能的让他全面发展,为他长大成人后给那些忠义之士报仇雪恨做准备。赵氏孤儿也恰恰是由于程婴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才能够存活,才能在最后为赵氏报仇雪恨。
2.2 机缘巧遇的“偷”孤
斩草不除根,必有后患,这个道理,屠岸贾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为防止公主与别人合谋将赵氏遗孤偷运出去,他下令派兵把守府门。但他还是不放心,为了防止有人偷偷将孤儿带出去,屠岸贾派人张贴告示,告诉人们如果有人敢私自救出赵氏孤儿,就会将其全部杀死,而且还要灭九族。在此严峻形势下,能自由进入公主府的只有草泽医生程婴,此时他成为公主唯一的指望。程婴没有辜负公主的期望,救出了孤儿,与此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也和这个孩子牵连在一起。因此,他更要小心翼翼的保护孤儿。
然而,庆幸的是把守公主府府门的是韩厥将军,此时的韩厥因为屠岸贾对赵氏满门处斩的残忍做法,而对他感到非常的不满,更为赵家所有人的际遇感到不平,但他却又无能为力。但当他看见从公主府出来的程婴时,精明的他发现了程婴药箱的不寻常,于是他对程婴说:
“程婴,你道是桔梗、甘草、薄荷,我可搜出人参来也!见孤儿额颅上
汗律津,口角头乳食喷,骨碌碌睁一双小眼儿将咱认,悄促促箱儿里似把声
吞,紧绑绑难展足,窄狭狭怎翻身。他正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2]P9
赵氏孤儿并不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当韩厥打开药箱时只是睁着眼睛看他。韩厥深深的被这初生婴儿的聪慧可爱打动,对赵氏的悲悯之心油然而生,想着赵氏三百余口仅余这一点血脉,他怎么也不忍心让这孩子再枉死,自己本就不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面对的又是忠良之后,对赵氏孤儿的怜悯战胜了履行看守公主府的职责。当他看见孤儿时,他是欣慰的,欣慰忠良终于有后了,他希望这孩子能够活着长大,为赵氏及百姓伸张正义。但如果要让他履行看守职责,拿住孤儿和程婴去请赏,换取荣华富贵,他是万万做不到的。程婴对于能够绝处逢生而深感意外,但他是个精明的人,他带着孤儿去而复返,面对程婴的质问,韩厥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希望程婴能够尽自己所能保住赵氏孤儿的性命,最终以自刎表示自己的忠心。韩厥的自刎,让程婴保护孤儿的信念更加强烈。如果从一开始,他还有些犹豫,公主的死让他只能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而韩厥的舍生取义,更是让他没有了后退的理由。
2.3 煞费苦心的保孤
程婴历尽千难万险救出孤儿后,就立即去找公孙杵臼商量保孤的方法,在这种危急时刻,谨小慎微的程婴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因此,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说明来意,而是再三试探,最终在确定了公孙杵臼是憎恨屠岸贾而拥护赵氏时才说出自己救了赵氏遗孤,而且现在不知道该如何保住孤儿,希望公孙杵臼能够帮忙照顾他。程婴此时也向公孙杵臼明确表态,在万不得已时,他可以用自己儿子的死换赵氏孤儿的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