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惯用语研究

题目《水浒传》的惯用语研究[20191216164146]
内容摘要:《水浒传》是一部语言运用极其丰富的长篇小说。文中大量使用的惯用语,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富有时代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浒传》时代的语言特点。绪论通过对惯用语和成语、谚语、歇后语的区辨以及研究现状的阐释,引出了惯用语的界定,同时也讲述了《水浒传》惯用语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从单语节型惯用语和双语节型惯用语出发,重点阐述了惯用语的结构特征;然后对惯用语的语义和修辞作用进行分析,突出《水浒传》惯用语在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作用,旨在展现惯用语在《水浒传》中的独特语言魅力;第五部分同现代汉语惯用语的比较,突出《水浒传》时代惯用语的语言面貌,对探索汉语惯用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内容,希冀惯用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能够不断传承下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水浒传》惯用语结构语义分析修辞作用
目 录
一、绪论 1
(一)惯用语的界定 1
1.惯用语与谚语、成语、歇后语的区别 1
2.惯用语的界定 1
(二)《水浒传》惯用语的研究价值 2
二、《水浒传》惯用语的结构 2
(一)单语节型惯用语 3
1.单语节词组型惯用语 3
2.单语节句子型惯用语 3
(二)双语节型惯用语 4
1.双语节并列型惯用语 4
2.双语节非并列型惯用语 5
三、《水浒传》惯用语的语义分析 6
(一)《水浒传》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6
1.形象性 6
2.贬义性 8
(二)《水浒传》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 8
四、《水浒传》惯用语的修辞作用 9
(一)人物的外貌、情态 9
(二)人物的语言 10
(三)人物的动作行为 10
(四)人物的境遇 11
五、《水浒传》惯用语与现代汉语惯用语的比较 11
六、结语 12
附录 14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1
《水浒传》的惯用语研究
一、绪论
(一)惯用语的界定
什么是惯用语?它是一种人们普遍了解和运用的语言形式,常常在口语或者书面语中表现出来。人们对于它的明确定义,至今还无法完全确认。但如“不食人间烟火”、“不费吹灰之力”“不分东南西北”等等惯用语,形象生动且贴近日常生活,从问世到今天,仍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1.惯用语与谚语、成语、歇后语的区别
第一,可以从内容上将惯用语与谚语区辨。首先,从形式上看,少字的惯用语较易与谚语区别开来,而多字的惯用语和谚语往往是很难区别的。比如说“心急碰上热豆腐”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从形式上看很难区分。这时候,我们主要从内容上比较。惯用语和谚语一个是描述性语言,一个是表述性语言;一个直接阐述,一个通过话语阐述某种哲理或道理。综上所述,“心急碰上热豆腐”符合上面的第一种说法,它是一种描述语,应该属于惯用语,反之则属于谚语。
第二,可以从形式上将惯用语和成语区辨。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恰恰相反,内容上很难区别,形式上较易区分。如“插翅难飞”和“插翅也飞不去”。“插翅难飞”从形式上看,是“二二相承”的结构,因此是成语;而“插翅也飞不去”是非“二二相承”的结构,因此是惯用语。另外,成语结构比较稳定,一般不能改变结构成分,但惯用语结构上较为灵活,可以适当改动。孙维张先生在《汉语熟语学》一书中说:“成语的语义凝练、丰富,语义结构关系层次多也比较复杂,惯用语则比较简单,多为一种单纯的比喻,只是在形象性上要比成语突出一些。”
第三,可以从结构上将惯用语与歇后语区辨。歇后语的结构比较特殊,有明显的“引子”和“注释”,而惯用语没有。
2.惯用语的界定
通过上文对惯用语和谚语、成语和歇后语的区辨,究竟怎么给惯用语一个较为符合的定义,我们从它的研究状况来说。“惯用语本身是一种定型的词组。它的结构是词组,意义却是整体化了的。”这是马国凡先生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惯用语”一词。比如我们管用不正当的方法从公家或别人身上得到好处叫“揩油水”,这里“揩油水”从结构上看是词组,“揩油水”是“揩”和“油水”的组合,从意义上来看,它又不同于“揩”和“油水”的个体意义,表达了一种完整的整体意义。
惯用语开始作为语言学术语要追溯到胡裕树先生的《现代汉语》一书,书中他把惯用语同谚语、成语、歇后语一同并入熟语,这标志着惯用语在汉语语汇中第一次得到认可。
但究其真正的发展,研究现状表明是80年代初期以后。很多学者和专家开始探索惯用语,发表了很多关于惯用语研究的著作。但对于惯用语的定义,学术界讨论至今还无法统一明确。
综上所述,考虑到惯用语的争议性和不确定性,本文采用80年代以后研究较为成熟的温端政先生提出的关于惯用语的定义。他在《中国惯用语大辞典》中这么定义:“把惯用语放到汉语语汇系统中进行考察,一方面把惯用语与非语汇单位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把惯用语与谚语、成语、歇后语等语汇内部的相关单位区别开来。从而,把惯用语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
(二)《水浒传》惯用语的研究价值
《水浒传》是一篇语言运用极其丰富的长篇小说。它取材于北宋年间农民起义的故事,书中通过塑造许多的下层人物反抗统治阶级来赞颂英雄的勇敢和正义,是一本著名的文学作品。它用当时的白话文写成,语料十分丰富。全文篇幅长,语言运用熟练巧妙、独具特色,因此是研究语言学的重要文献。其中,惯用语作为大量运用的白话语料,口语性强,贴近北宋年末的时代生活,具有明显的当代社会语言运用特征,对于近代汉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水浒传》中大量运用惯用语,如“有眼不识泰山”、“太岁头上动土”、“杀人不眨眼”等常用的惯用语,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在生活中。本文通过研究《水浒传》中的惯用语,使其能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同时通过对惯用语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从结构、语义、修辞作用等角度分析惯用语,旨在展现《水浒传》小说中惯用语语言运用的独特魅力和《水浒传》时代语言运用的面貌。最后,也希望能丰富惯用语的研究,为以后惯用语的发展做出一点努力,让惯用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能够不断传承下去。
二、《水浒传》惯用语的结构
《水浒传》中的惯用语可以分成单语节型惯用语和双语节型惯用语两类(也称单体结构和双体结构),分述如下:
(一)单语节型惯用语
“由一个语节构成的惯用语,其结构就是单语节型,也可以叫做单体结构。”下面将《水浒传》中的单语节型惯用语进行示例分析:
1.单语节词组型惯用语
(1)吴用道:“着人去请,他们如何肯来?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入伙。”(十五回,P107)(下文所用到的例子均出自《水浒传》一书)
(2)有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十回,P81)
(3)那人立住了脚,正待要发作,回过脸来看时,是个生得妖娆的妇人,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直钻过爪哇国去了,变作笑吟吟的脸儿。(二十四回,P185)
(4)四个人坐定,一面把盏,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说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二回,P15)
例(1)“三寸不烂之舌”是指人能言善辩,口才很好,这里是偏正结构,同样结构的还有“干隔涝汉子”、“万夫不当之勇”、“三寸丁谷树皮”等等;例(2)“托人情”是指依托情面或关系为自己办事,这里是动宾结构,这种类型的结构在《水浒传》中较多,同样结构的还有“打关节”、“打问讯”、“放门户”、“捋虎须”等等;例(3)“钻到爪哇国去”指消失的无影无踪,这里是述补结构,同样结构的还有“丢去九霄云外”,“插翅也飞不去”等等;例(4)“有眼不识泰山”,比喻见识少或眼力差,辨认不出有地位、有本事的人,这里是兼语结构。
2.单语节句子型惯用语
(5)薛霸道:“只见罪人服侍公人,那曾有公人服侍罪人。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却不是好心不得好报。”(八回,P68)
(6)吃那婆子拦住道:“押司不要使这科段。这唐牛儿捻泛过来。你这精贼也瞒老娘,正是鲁班手里调大斧。这早晚知县自回衙去,和夫人吃酒取乐,有什么事务得发作?你这般道儿,只好瞒魍魉,老娘手里说不过去。”(二十一回,P158)
(7)那妇人拜谢了下山,两个轿夫也得了性命,抬着那妇人下山来,飞也似走,只恨爷娘少生了两只脚。(三十二回,P256)
(8)周通道:“罢,罢!贼去了关门,那里去赶?便赶得着时,也问他取不成。倘有些不然起来,我和你又敌他不过,后来倒难厮见了。不如罢手,后来倒好相见。我们且自把车子包裹打开,将金银锻匹分作三分,我和你各捉一分,一分赏了众小喽啰。”(五回,P48)
例(5)“好心不得好报”是指好心好意为他人做事情,却得不到好的报答;例(6)“鲁班手里调大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例(7)“只恨爷娘少生了两只脚”是形容人着急奔走时嫌自己腿脚慢的急切心情;例(8)“贼去了关门”是比喻事情发生后才进行防范。
(二)双语节型惯用语
“双体结构惯用语由两个结构体构成,两个结构体之间,有着明显的、较大的停顿,写在书面上,中间用顿号或逗号等相应的标点符号隔开。”下面我将对《水浒传》中的双语节型惯用语进行举例分析:
1.双语节并列型惯用语
(9)宋江道:“仁兄,再过几日不妨,只恐江州行移到济州,追捉家属,这一件不好。以此事不宜迟。也不须点多人去,只宋江潜地自去,和兄弟宋清搬取老父,连夜上山来。那时使乡中神不知,鬼不觉。若还多带了人伴去时,必然惊吓乡里,反招不便。”(四十二回,P333)
(10)岂不闻古人之言:一不将,二不带。只因宋江千不合,万不合,带这张三来他家里吃酒,以此看上了他。(二十一回,P155)
(11)阮小五道:“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称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我们弟兄三个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学得他们!”(十五回,P110)
(12)秦明见问,怒气道:“不知是那个天不盖、地不载、该剐的贼,装做我去打了城子,坏了百姓人家房屋,杀害良民,倒结果了我一家老小。闪得我如今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着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若寻见那人时,直打碎这条狼牙棒便罢!”(三十四回,P271)
(13)婆子道:“这个大官人是这本县一个财主,知县相公也和他来往,叫做西门庆大官人。万万贯钱财,开着个生药铺在县前。家里钱过北斗,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也有犀牛头上角,亦有大象口中牙。”(二十四回,P193)
例(9)“神不知,鬼不觉”是形容事情做得非常诡秘,没有被人察觉,这里是主谓+主谓结构;例(10)“千不合,万不合”是形容非常后悔做某事,这里是偏正+偏正结构;例(11)“不怕天,不怕地”是指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在乎,这里是述宾+述宾结构;例(12)“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是形容进退无路,陷入绝境,这里是连谓+连谓结构;例(13)“钱过北斗,米烂陈仓”是指钱多的高过了北斗星,米多得烂到了粮仓里,形容家里及其富有,这里是述补+述补结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0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