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小说月亮意象以金锁记为例
摘 要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的运用是其文学创作的特色之处,本文选取作品中典型的“月亮”意象,以其著作《金锁记》为例,从月亮意象出现的原因、月亮意象的功能、以及张爱玲月亮意象的独特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及探讨,希望可以对张爱玲作品的月亮意象提供较全面的认识。
目 录
序 言 1
一、文学意象 1
二、《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独特 2
第一章 “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的原因 3
1.1贵族世家的教育传统 3
1.2家庭的阴影 3
第二章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功能分析 5
2.1独特的环境渲染功能 5
2.2独特的象征内涵 6
第三章 张爱玲月亮意象的价值 9
3.1文学史上月亮的独特性 9
3.1.1色彩的独特性 9
3.1.2形态的独特性 10
3.2 张派传人对张爱玲月亮意象的继承 11
结束语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序 言
一、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意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那些蕴含着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艺术形象[]。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主要靠互相联系构成的意象群体来表达一定的意念,从而也获得自身的意蕴。前面几句都是景物名称相衔接,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断肠”的旅途征人或他乡游子与意象相联系,“断肠”这一特定心境的规定,其他种种景象也被涂抹上了一种苍凉悲凄的色调,让人寻味。如果没有这一句,读者就不能轻易地从作者所罗列的各种意象中获得这种意蕴,在脑海中细细描绘这充满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当然,意象不仅运用于诗歌,在小说创作中也是屡见不鲜。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独特
中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傅雷赞誉《金锁记》为“是张女士到目前为止的最完美之作”、“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它之所以既能得到著名文学评论家傅雷先生的赞誉,又能收获如此多的读者,主要由于小说中各种意象的使用,特别是“月亮”意象的使用。读者既可以从中领略小说文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本的优美意境,又能体会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最重要、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就是“月亮”,“月亮”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月亮”,主要表现人生的悲欢离合、相思之苦、离别之痛,但《金锁记》中,作者却颠覆了“月亮”意象中传统的意蕴,赋予“月亮”多样涵义,让读者感觉小说新意频出,引人入胜。
“抬头望月亮”,但实际上,这也绝对不仅仅是“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有张爱玲的小说也是如此,虽然小说中意象纷呈但“月亮”出现的频率最高,最典型,也最有特色。夏志清说“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这个习惯。”[]在张爱玲的笔下,不仅“月亮”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张爱玲用来描绘“月亮”的色彩也是非常独特的。可以说,破解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不断出现,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与她早年生活的关系,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独特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本文就作者生活经历、《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的分析、比较作者与其他作家对“月亮”意象的把握,探讨张爱玲笔下“月亮”的独特性及其价值。
第一章 “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的原因
1.1贵族世家的教育传统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张爱玲这个身上流淌着贵族血液的千金小姐来到世上时,民国已经建立十年,家道也已经没落,可以说她是生不逢时。可尽管家道没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她祖母辈留下的财产,母亲的陪嫁,使张爱玲一出生便注定要不同于常人。她幼年时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多种艺术素养的训练。
张爱玲自己遗传到了父母优良基因,聪明过人,三岁能背唐诗,七岁开始写小说。这些自幼就开始的教育培养了她对周围事物敏锐的洞察力,自然使得她对“月亮”意象的把握要超出常人。
1.2家庭的阴影
她有家族的不凡又有艺术的天分,虽然有前朝的繁华但她的童年却是令她不堪回首的。父母离异的早年经历使她幼小的心灵变得敏感早熟,特别是对色彩的把握上,她笔下的月亮是“红黄”的,是“一搭黑,一搭白”的......
父亲原本是大家庭的宠儿,除了游手好闲,却也精于解文析字,而他妻子,作为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却舍弃丈夫和一双儿女,毅然独自留洋,面对夫妻感情的淡漠,即便有着书香子第的知书达理容忍下去,却也不免在痛苦孤寂中心力交瘁,所以他常独坐阳台,头搭湿巾,双目直视,望着屋檐前的雨帘,喃喃不知所云,张爱玲从一边望过去,觉得他是在对着风雨,或者是看不见的人倾诉内心。张廷重这幅家中常景,潜移默化之中,也让张爱玲对阳台、窗户外面的世界产生兴趣,加之张爱玲本身敏锐的感官体验,“月亮”在小说中时常作为一种悲凉氛围的化身也就自然能够理解。
父亲再娶最终使才处于少年的张爱玲的性格冷漠下来,她变得愈来愈内向,习惯于在书本的世界里寻找另一种生活。但与她同龄的表姐妹们一起聊天,说到她喜爱的小说、电影、剧本等文学的话题时,便会侃侃而谈,一点儿也不文静,以至于她的表妹都觉得张爱玲很奇怪,认为她是“一个既热情又孤独的人”[]。这种双重的性格也对她对“月亮”的把握产生一定的影响。“年轻人眼中三十年前的月亮像泪珠,而老年人眼中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这一组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眼中的不同的月亮,正是张爱玲矛盾性格的映照。
张爱玲在高中毕业之际,因去英国留学父亲起争执后对“月亮”的独特感受也造就她后来小说创作中“月亮”这一意象的独特性。爱玲父亲虽家境殷实,但由于他和后母抽鸦片的巨大开销,要承担女儿的留学费用的确困难,父亲为此光火后,张爱玲一紧张便和父亲争吵起来,父亲不满女儿这一想法,大发雷霆,说她受了母亲的挑拨;而后母“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的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这一恶劣言语,也使张爱玲觉得父亲的家像一个沉重的枷锁压得她喘不过气,这与母亲家里欢快的自由空气和文明生活的强烈反差,让她对父亲的家感到失望,从心里感觉到自己对这个所谓的家已没有了丝毫留念。但是她无法想象自己如何能够挣脱得了父亲的严厉的束缚。此时,“静静的夜晚已响过三更,爱玲望着窗外明晃晃的月亮,心底就似月光般悲哀,明净得没有余地。这月亮是不会改变的了,虽然沐浴她的光泽的人们世世代代地在这人间挣扎,奋争,但最后仍旧在这月光清亮的照耀下,走向死亡”[];此时的“月亮”虽明晃晃的,但反衬的是张爱玲内心的悲凉,她不知几十年后她们张家是否还会有人像她这样面对月光寻找一个家族的兴衰。但是这些好似又和她不相干了,不禁对此流下一颗水晶样的泪珠。张爱玲对月亮的独特情感便由此注定。
目 录
序 言 1
一、文学意象 1
二、《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独特 2
第一章 “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的原因 3
1.1贵族世家的教育传统 3
1.2家庭的阴影 3
第二章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功能分析 5
2.1独特的环境渲染功能 5
2.2独特的象征内涵 6
第三章 张爱玲月亮意象的价值 9
3.1文学史上月亮的独特性 9
3.1.1色彩的独特性 9
3.1.2形态的独特性 10
3.2 张派传人对张爱玲月亮意象的继承 11
结束语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序 言
一、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意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那些蕴含着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艺术形象[]。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主要靠互相联系构成的意象群体来表达一定的意念,从而也获得自身的意蕴。前面几句都是景物名称相衔接,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断肠”的旅途征人或他乡游子与意象相联系,“断肠”这一特定心境的规定,其他种种景象也被涂抹上了一种苍凉悲凄的色调,让人寻味。如果没有这一句,读者就不能轻易地从作者所罗列的各种意象中获得这种意蕴,在脑海中细细描绘这充满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当然,意象不仅运用于诗歌,在小说创作中也是屡见不鲜。
《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独特
中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傅雷赞誉《金锁记》为“是张女士到目前为止的最完美之作”、“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它之所以既能得到著名文学评论家傅雷先生的赞誉,又能收获如此多的读者,主要由于小说中各种意象的使用,特别是“月亮”意象的使用。读者既可以从中领略小说文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本的优美意境,又能体会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最重要、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就是“月亮”,“月亮”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月亮”,主要表现人生的悲欢离合、相思之苦、离别之痛,但《金锁记》中,作者却颠覆了“月亮”意象中传统的意蕴,赋予“月亮”多样涵义,让读者感觉小说新意频出,引人入胜。
“抬头望月亮”,但实际上,这也绝对不仅仅是“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有张爱玲的小说也是如此,虽然小说中意象纷呈但“月亮”出现的频率最高,最典型,也最有特色。夏志清说“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这个习惯。”[]在张爱玲的笔下,不仅“月亮”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张爱玲用来描绘“月亮”的色彩也是非常独特的。可以说,破解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不断出现,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与她早年生活的关系,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独特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本文就作者生活经历、《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的分析、比较作者与其他作家对“月亮”意象的把握,探讨张爱玲笔下“月亮”的独特性及其价值。
第一章 “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的原因
1.1贵族世家的教育传统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张爱玲这个身上流淌着贵族血液的千金小姐来到世上时,民国已经建立十年,家道也已经没落,可以说她是生不逢时。可尽管家道没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她祖母辈留下的财产,母亲的陪嫁,使张爱玲一出生便注定要不同于常人。她幼年时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多种艺术素养的训练。
张爱玲自己遗传到了父母优良基因,聪明过人,三岁能背唐诗,七岁开始写小说。这些自幼就开始的教育培养了她对周围事物敏锐的洞察力,自然使得她对“月亮”意象的把握要超出常人。
1.2家庭的阴影
她有家族的不凡又有艺术的天分,虽然有前朝的繁华但她的童年却是令她不堪回首的。父母离异的早年经历使她幼小的心灵变得敏感早熟,特别是对色彩的把握上,她笔下的月亮是“红黄”的,是“一搭黑,一搭白”的......
父亲原本是大家庭的宠儿,除了游手好闲,却也精于解文析字,而他妻子,作为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却舍弃丈夫和一双儿女,毅然独自留洋,面对夫妻感情的淡漠,即便有着书香子第的知书达理容忍下去,却也不免在痛苦孤寂中心力交瘁,所以他常独坐阳台,头搭湿巾,双目直视,望着屋檐前的雨帘,喃喃不知所云,张爱玲从一边望过去,觉得他是在对着风雨,或者是看不见的人倾诉内心。张廷重这幅家中常景,潜移默化之中,也让张爱玲对阳台、窗户外面的世界产生兴趣,加之张爱玲本身敏锐的感官体验,“月亮”在小说中时常作为一种悲凉氛围的化身也就自然能够理解。
父亲再娶最终使才处于少年的张爱玲的性格冷漠下来,她变得愈来愈内向,习惯于在书本的世界里寻找另一种生活。但与她同龄的表姐妹们一起聊天,说到她喜爱的小说、电影、剧本等文学的话题时,便会侃侃而谈,一点儿也不文静,以至于她的表妹都觉得张爱玲很奇怪,认为她是“一个既热情又孤独的人”[]。这种双重的性格也对她对“月亮”的把握产生一定的影响。“年轻人眼中三十年前的月亮像泪珠,而老年人眼中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这一组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眼中的不同的月亮,正是张爱玲矛盾性格的映照。
张爱玲在高中毕业之际,因去英国留学父亲起争执后对“月亮”的独特感受也造就她后来小说创作中“月亮”这一意象的独特性。爱玲父亲虽家境殷实,但由于他和后母抽鸦片的巨大开销,要承担女儿的留学费用的确困难,父亲为此光火后,张爱玲一紧张便和父亲争吵起来,父亲不满女儿这一想法,大发雷霆,说她受了母亲的挑拨;而后母“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的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这一恶劣言语,也使张爱玲觉得父亲的家像一个沉重的枷锁压得她喘不过气,这与母亲家里欢快的自由空气和文明生活的强烈反差,让她对父亲的家感到失望,从心里感觉到自己对这个所谓的家已没有了丝毫留念。但是她无法想象自己如何能够挣脱得了父亲的严厉的束缚。此时,“静静的夜晚已响过三更,爱玲望着窗外明晃晃的月亮,心底就似月光般悲哀,明净得没有余地。这月亮是不会改变的了,虽然沐浴她的光泽的人们世世代代地在这人间挣扎,奋争,但最后仍旧在这月光清亮的照耀下,走向死亡”[];此时的“月亮”虽明晃晃的,但反衬的是张爱玲内心的悲凉,她不知几十年后她们张家是否还会有人像她这样面对月光寻找一个家族的兴衰。但是这些好似又和她不相干了,不禁对此流下一颗水晶样的泪珠。张爱玲对月亮的独特情感便由此注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