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文化学解读(附件)
摘 要本文从文化学角度解读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可知“三”是以具体数字指代多数,体现了数字文化中的以实指虚;“顾”字沿袭前人已有的表述,反映的是文人的“帝王师”心理;“茅庐”是儒家的安贫乐道、隐逸思想的折射,既是作者的自谦,也是他“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目 录
1 绪论 1
2 “三”的数字文化解读 2
2.1“三”的文字学意义 2
2.2 三个角度解读“三” 2
2.3 从数字文化解读“三” 3
3 “顾”的“帝王师心理”解读 5
3.1“顾”的文字学意义 5
3.2“帝王师”的提出及内涵 5
3.3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师及其心理 6
3.4 从“帝王师心理”解读“顾” 7
4 “茅庐”的儒家文化解读 9
4.1“茅庐”的文字学意义 9
4.2“茅庐”与安贫乐道 9
4.3“茅庐”与隐逸思想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绪论
“三顾茅庐”是形容渴望人才的成语,是礼贤下士的代名词。三顾茅庐是指东汉末年,刘备与关羽、张飞一行人三次前往南卧龙岗隆中拜访诸葛亮,请他辅佐自己建立帝业的事件。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1]P785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此有简略记述:“凡三往,乃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扩写,成为小说中极为重要的一章“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从而为后文埋下伏笔。由此,“三顾茅庐”一词家喻户晓,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却很少有人对其追根溯源:“三顾茅庐”,为什么是“三”,而不是“再”、“又”?为什么是“顾”,而不是“问”、“拜”?为什么是“茅庐”,而不是“华堂”、“宅邸”?“三顾茅庐”这简单的四个字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思想,这值得我们深思。
前人大多从思想内涵、语言面貌、与《三国志》的关系、叙事艺术等角度研究《三国演义》,而本文从文化学角度解读“三顾茅庐”。具体从数字文化解读“三”,从“帝王师心理”解读“顾”,从儒家的安贫乐道、隐逸思想解读“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庐”,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刷新、深化、补充前人研究成果,将其推到一个更好的层次。
2 “三”的数字文化解读
数的概念,古来有之。《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是中国古代最早使用数的记载。数字是人们在文字上反映“数”的观念。[2]P8
2.1 “三”的文字学意义
东汉著名经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对“三”做了如下解释:“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弎,古文三从弋。”[3]P5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數名。天地人之道也。三兼陰陽之數言手之列多、略不過三。凡三之屬皆从三。”[4]P4
“三”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三”是虚指,由此,“三”一般用来虚指多数。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三”也得到了发展,人们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神秘内涵,常用来表示多,由此发展的成语和俗语多不胜数。三纲五常、三思而行、三寸金莲、举一反三、三从四德、入木三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寸不烂之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
“三”除了虚指,还有实指的意义。而其意义包括序数和基数两方面,分别表示事物次序先后和数量多少。如:三元及第中的“三”是序数,表示三次;三足鼎立中的“三”是基数,表示三个。
2.2 三个角度解读“三”
从历史角度解读“三”,大部分学者把数字分为一般数字和特殊数字,一般认为两者在秦汉以前时期没有大的差别,人们没有给予数字其他的内涵。所谓数字的神秘性是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人们附加上去的,由此,便发展演变成为神秘数字。其中普通数字是指实用性强的数字,即数字的运算能力。神秘数字是不重视数字本身的意义,而在于探究数字背后隐藏的意义,也就是用数字的引申义,即在特定的情况下所表达的其他意义。数字“三”是最为神秘的数字之一。上古先民对于数字有自己的观念,数字“一”,起始之数;数字“二”,与实际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相关联,即习惯数。比二大的数字,先民有自己的表述方式和方法,这就是实物命数法,他们借助具体存在的事物,对数字进行记忆和计算。
从文学角度解读“三”,某些文学语言和哲理语言都喜欢广泛地使用数字,用来描摹事物,说明道理和抒发情感,或者用一系列数字来排比事物。如《国语》,《左传》等。
从哲学角度解读“三”,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战争的洗礼,人们经历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惨痛遭遇,他们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希望幸福、健康,讨厌战争、灾难、疾病等。因此中华民族有着趋利避害的心理,人们大多喜欢听起来吉利的数字如:六,八等。而“三”是特殊的数字,有别于其他数字。“一”代表宇宙,“二”代表大地,那么“三”则代表万物之灵的人。所以老子才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点。因为有了天地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数字不仅用来计数,还有着沟通星辰、引导世界的哲学观念。“三”成为中国哲学智慧“天人合一”的最大基数,具有以有限比喻无限、既包罗万象又总括一切的意义,从而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5]P110
2.3 从数字文化解读“三”
最早数字的作用主要是计数,在历史发展中,数字发展演变为数字文化。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数字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国演义》之后,“三顾茅庐”一词家喻户晓。那么问题来了,这里为什么用“三”,而不用“再”、“又”呢?“再”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同一个动作做两次;“又”在《说文解字注》中则是“三指者,三岐象三指或用三。略者言其大略。”从数字文化解读“三”,则“三顾茅庐”其中的“三”是虚指,表示三次及以上情况,即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写到:
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6]P207208
这是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虽没见着卧龙先生,但他并不是无功而返。刘备遇到了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并与之交谈,告知他的来意。
目 录
1 绪论 1
2 “三”的数字文化解读 2
2.1“三”的文字学意义 2
2.2 三个角度解读“三” 2
2.3 从数字文化解读“三” 3
3 “顾”的“帝王师心理”解读 5
3.1“顾”的文字学意义 5
3.2“帝王师”的提出及内涵 5
3.3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师及其心理 6
3.4 从“帝王师心理”解读“顾” 7
4 “茅庐”的儒家文化解读 9
4.1“茅庐”的文字学意义 9
4.2“茅庐”与安贫乐道 9
4.3“茅庐”与隐逸思想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绪论
“三顾茅庐”是形容渴望人才的成语,是礼贤下士的代名词。三顾茅庐是指东汉末年,刘备与关羽、张飞一行人三次前往南卧龙岗隆中拜访诸葛亮,请他辅佐自己建立帝业的事件。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1]P785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此有简略记述:“凡三往,乃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扩写,成为小说中极为重要的一章“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从而为后文埋下伏笔。由此,“三顾茅庐”一词家喻户晓,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却很少有人对其追根溯源:“三顾茅庐”,为什么是“三”,而不是“再”、“又”?为什么是“顾”,而不是“问”、“拜”?为什么是“茅庐”,而不是“华堂”、“宅邸”?“三顾茅庐”这简单的四个字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思想,这值得我们深思。
前人大多从思想内涵、语言面貌、与《三国志》的关系、叙事艺术等角度研究《三国演义》,而本文从文化学角度解读“三顾茅庐”。具体从数字文化解读“三”,从“帝王师心理”解读“顾”,从儒家的安贫乐道、隐逸思想解读“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庐”,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刷新、深化、补充前人研究成果,将其推到一个更好的层次。
2 “三”的数字文化解读
数的概念,古来有之。《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是中国古代最早使用数的记载。数字是人们在文字上反映“数”的观念。[2]P8
2.1 “三”的文字学意义
东汉著名经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对“三”做了如下解释:“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弎,古文三从弋。”[3]P5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數名。天地人之道也。三兼陰陽之數言手之列多、略不過三。凡三之屬皆从三。”[4]P4
“三”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三”是虚指,由此,“三”一般用来虚指多数。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三”也得到了发展,人们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神秘内涵,常用来表示多,由此发展的成语和俗语多不胜数。三纲五常、三思而行、三寸金莲、举一反三、三从四德、入木三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寸不烂之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
“三”除了虚指,还有实指的意义。而其意义包括序数和基数两方面,分别表示事物次序先后和数量多少。如:三元及第中的“三”是序数,表示三次;三足鼎立中的“三”是基数,表示三个。
2.2 三个角度解读“三”
从历史角度解读“三”,大部分学者把数字分为一般数字和特殊数字,一般认为两者在秦汉以前时期没有大的差别,人们没有给予数字其他的内涵。所谓数字的神秘性是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人们附加上去的,由此,便发展演变成为神秘数字。其中普通数字是指实用性强的数字,即数字的运算能力。神秘数字是不重视数字本身的意义,而在于探究数字背后隐藏的意义,也就是用数字的引申义,即在特定的情况下所表达的其他意义。数字“三”是最为神秘的数字之一。上古先民对于数字有自己的观念,数字“一”,起始之数;数字“二”,与实际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相关联,即习惯数。比二大的数字,先民有自己的表述方式和方法,这就是实物命数法,他们借助具体存在的事物,对数字进行记忆和计算。
从文学角度解读“三”,某些文学语言和哲理语言都喜欢广泛地使用数字,用来描摹事物,说明道理和抒发情感,或者用一系列数字来排比事物。如《国语》,《左传》等。
从哲学角度解读“三”,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战争的洗礼,人们经历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惨痛遭遇,他们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希望幸福、健康,讨厌战争、灾难、疾病等。因此中华民族有着趋利避害的心理,人们大多喜欢听起来吉利的数字如:六,八等。而“三”是特殊的数字,有别于其他数字。“一”代表宇宙,“二”代表大地,那么“三”则代表万物之灵的人。所以老子才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点。因为有了天地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数字不仅用来计数,还有着沟通星辰、引导世界的哲学观念。“三”成为中国哲学智慧“天人合一”的最大基数,具有以有限比喻无限、既包罗万象又总括一切的意义,从而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5]P110
2.3 从数字文化解读“三”
最早数字的作用主要是计数,在历史发展中,数字发展演变为数字文化。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数字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国演义》之后,“三顾茅庐”一词家喻户晓。那么问题来了,这里为什么用“三”,而不用“再”、“又”呢?“再”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同一个动作做两次;“又”在《说文解字注》中则是“三指者,三岐象三指或用三。略者言其大略。”从数字文化解读“三”,则“三顾茅庐”其中的“三”是虚指,表示三次及以上情况,即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写到:
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6]P207208
这是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虽没见着卧龙先生,但他并不是无功而返。刘备遇到了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并与之交谈,告知他的来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