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中曼璐悲惨命运的分析(附件)

摘 要顾曼璐是张爱玲《半生缘》中塑造的一个人独特的悲剧人物形象。她为了养活自己的家人中途辍学,主动放弃自己的幸福和美好的爱情,青涩年纪就在风月场做舞女,受尽男人的欺凌。年华老去后变为一个二路的交际花。为了自己的后半生,嫁给了好色无赖的祝鸿才,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但她为了守住自己的所谓的“爱情”,却又毁尽了妹妹的人生成了一个他人悲剧制造者。《半生缘》这一悲剧人生的受害者他人悲剧的制造者与一身的曼璐形象,使我们深深的怜悯和思考。目 录
1 曼璐悲剧的独特体现 1
1.1 悲剧人生的受害者 1
1.2 他人悲剧的制造者 2
2 曼璐悲剧的形成原因 4
2.1 父亲早逝 4
2.2 身陷风月 4
2.3 日渐衰老 5
3 曼璐悲剧人生的现代意义 7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张爱玲的《半生缘》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性人生悲剧,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觉得悲剧命运折磨的是那个善良、懂事的妹妹曼桢,然而真正的悲惨的人是她的姐姐曼璐。很多人恨她甚至怨她,恨她无情,恨她成为疯狂的,无情的。但是我不会恨她,因为她本身也是一个悲剧,她在家庭生活的压力下丧失了自己,她的命运自己无法把握,她无法活出真实的自己,真正令我震惊的是,作为悲剧人生的受害者,曼璐同时也是一个他人悲剧的制造者。
1 曼璐悲剧的独特体现
1.1 悲剧人生的受害者
曼璐看有似美满的婚姻,她也不用出去抛头露面就衣食无忧,但真正的心是不是幸福的只有曼璐自己知道。尽管祝鸿才对她大吵大骂,但是别人投来的是羡慕的眼光,曼璐心里的凄凉有谁能理解呢?是的,一个女人能有一个依靠不愁吃穿就很不错了,可是一个女人最希望的是能有一个疼爱自己男人,有个孩子在身边。这是一个女人的骄傲和幸福,可是这一切,曼璐知道她一样也没有,所以她觉得任何人都比她过得好。曾经的舞女身份让她变得多愁善感甚至比较敏感,她害怕自己的男人在外面花天酒地,其实在没有和祝鸿才一起的时候她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还是奢望能有一个美好的家庭生活。她想在祝鸿才的面前树立起自己的尊严,所以她想着能为祝家传宗接代,这是她最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最希望的是能有一个疼爱自己男人,有个孩子在身边。这是一个女人的骄傲和幸福,可是这一切,曼璐知道她一样也没有,所以她觉得任何人都比她过得好。曾经的舞女身份让她变得多愁善感甚至比较敏感,她害怕自己的男人在外面花天酒地,其实在没有和祝鸿才一起的时候她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还是奢望能有一个美好的家庭生活。她想在祝鸿才的面前树立起自己的尊严,所以她想着能为祝家传宗接代,这是她最大的心愿也是能在祝家有尊严活下去的唯一依靠。
可是老天偏偏为她关上了这扇门,在那段“风尘”的日子里她先后多次流产,使得她身体落下了很多毛病以至于失去了生育能力。她连做母亲的最基本能力都失去了,想拿孩子绑住祝鸿才这一点显然是不可能了。连这点最后的希望都破灭了她也没什么眷恋的了,但是她不甘心这样的活下去。
本来曼璐嫁给祝鸿才就想能如愿以偿的生个孩子,过上平凡安稳日子,但是她的愿望成空,这件事对曼璐的打击甚大。可是祝鸿才并没有丝毫的安慰她反而是更加打击她,曼璐想着和祝鸿才的孩子招娣好好相处,但是当招娣喊曼璐妈的时候,祝鸿才却说“叫她妈,她也配 !”[1]P238这句话彻底把曼璐的心击碎了。
在她不幸的婚姻里她内心深处还有一处美好的回忆那就是她和瑜瑾的恋爱。可是当他们再一次的相遇让她心又起了涟漪,她看到曼桢和瑜瑾走得那么近,丝毫看不出瑜瑾对自己有不舍的情怀。心中便有隐隐的不快和感伤,曼璐的母亲觉得曼璐嫁的很好了不用她操心了,对曼璐生活的好与坏也表现得很冷淡,而且母亲丝毫意识不到,正是她们一家人的拖累才使曼璐与自己的幸福和爱的人擦肩而过。现在却在曼璐的面前毫无顾忌地说起现在的瑜瑾过得怎么样的好,完全没有顾忌她的感受,如此多的刺激使得曼璐内心仇恨的种子越发的成长。曼璐的心里有很多的不平衡,我想她的心里承受不住了,她太想留住自己在这个家的地位了,她在疯狂地毁掉自己幸福的同时也毁掉妹妹曼桢的幸福。
1.2 他人悲剧的制造者
作为一个女人没有孩子,丈夫又花天酒地,这让曼璐彻底走向绝望,可恨的是祝鸿才居然觊觎妹妹曼桢,这更加让曼璐觉得是曼桢不仅夺走了她的瑜谨,现在连祝鸿才她也要争去,心里充满仇恨的曼璐就像一个炸药包一触即发。为了留住祝鸿才,她想到了“借腹生子”,一个是自己的妹妹,一个又是垂涎妹妹美色的丈夫这样的话妹妹和丈夫给自己生个孩子,他们也不是外人,想到这里的时候曼璐的心里有一丝丝的快感。
曼璐的这种行为是多么让人发指啊,但是她的内心却是满足的因为她的愿望实现了。她一面替自己的丈夫求得原谅,一面又安慰妹妹不要恨祝鸿才,每句话似乎都是在挽回当初犯下的错,将对他人的伤害想化为乌有。在我们看来如此扭曲的报复心理,但是曼璐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这也体现了曼璐的人性的扭曲和愚昧。一个人用自己的所有来报复身边的人,她失去的不仅是亲人还有自己的良心和信念,还有比这更悲惨的人生吗?
张爱玲笔下的悲剧者往往是受害者,就像顾曼璐。转眼两年后的瞬间,曼璐带着曼桢的儿子来见她。此时的曼璐已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憔悴妇人,和两年前的狠毒、冷酷的形象完全不符。她生命尽头的弥留话语,最后悔的当然是对妹妹曼桢所犯下的错,所以用尽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来求妹妹回去。这是曼璐的最后一次出场,后来便在愧疚中死去。可悲的是,曼璐的死没人觉得伤心,就连曼璐一心想要挽留的人的心中,她的死不也过是带走了人家的“帮夫运”而已。
回顾顾曼璐的一生,是一场完完全全的悲剧,不管是爱情、婚姻还是本身的命运轨迹。像这样的悲剧,与她生活的恶劣的环境是分不开,大多的还是由于人格的分裂导致,由最初正常的“我”升华为牺牲自己的“超我”,再到“超我”引起的心理变态到做出一系列恶行的“自我”。[2] P26她所做出的一切不是由于天生的仇视,而是在心理压抑结出的果实,造成心理扭曲的结果。生存环境的苦已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她心中有对爱情、亲情、婚姻的美好幻想,才鼓励她在这样的困境坚持下去。而初恋的否定、家人的不理解以及婚姻生活的不幸,硬生生地将她逼到了生命的尽头,最终遗憾离世。
2 曼璐悲剧的形成原因
2.1 父亲早逝
顾家全家人都靠父亲一个人在书局做事的微薄薪水过活,但不幸的是父亲早逝,一家生活无着落。曼璐作为长女,为了生存,理应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但是她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个年轻的女孩子通过正当的劳动是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曼璐是个初中没毕业的女孩子,出去做事,有什么是她能做的呢?就是找得到事,挣的钱也不多,根本不够她养活一家人,只有去做舞女。但“一走上这条路,总是一个下坡路”她也只有顺着这条路,一步一步深陷下去。小说中妹妹曼桢说“我父亲一死,只有姐姐一个人年纪大些。”[3]P22无疑这个重担压到了姐姐曼璐的身上。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早逝家里的经济支柱交给姐姐了,曼璐中途辍学,这个家理应由她来接手。可以看出当时的曼璐是很单纯,很忠厚义不容辞的扛起家里的重担。
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曼璐所愿意的,但是作为家里的长女,她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年迈的母亲她不忍心看着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