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女萧萧对沈从文小说的改编
摘 要沈从文通过小说《萧萧》以赞扬人性美的方式,突出了自然人性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沈从文的小说《萧萧》被改编成了电影《湘女萧萧》,电影继承了小说当中对于人性的刻画,将赞扬人性美改编成为了批判人性的蒙昧,影片通过另一条路劲来体现了自然人性与封建礼教的斗争。本文通过对比小说《萧萧》和电影《湘女萧萧》在主旨、表现形式的区别,发现电影《湘女萧萧》当中将沈从文对于人性的赞扬方式转化成为了批判人性的方式,在表现手法上电影没有用小说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很多蒙太奇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更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想法,更好的引起共鸣。同时,电影《湘女萧萧》对比小说还进行了很多情节上的补充,其中以“小解”、“沉谭”以及“巧秀娘”的命运,让影片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直观的体现了那一时期人性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Key words: Humanity; Feudal Etiquette; Xiao Xiao; Xiangnv Xiao Xiao目 录
引言 1
1 《湘女萧萧》对沈从文小说创作主旨的改变 2
1.1 从赞美人性到人性的批判 2
1.2 从个体悲剧到群体悲剧 3
2 《湘女萧萧》对沈从文小说表现方式的调整 4
2.1 小说语言艺术演变为电影蒙太奇手法 4
2.2 客观冷静的叙述态度转换为主观诚挚的镜头情绪 4
3 《湘女萧萧》对沈从文小说故事情节的补充 6
3.1 “小解”展现出人性的泯灭 6
3.2 “沉潭”暴露出礼教的残酷 7
3.3 “巧秀娘”形象刻画出妇女命运的悲剧 8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引言
沈从文一生著作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有很多被改编成为电影的作品,早在1952年,其小说作品《边城》就被小刚的一家制片公司改编成电影《翠翠》,并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1984年,小说《边城》再一次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同年,沈从文小说《丈夫》也被改编成电影《村妓》上映,而小说《萧萧》是沈从文最后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于1986年拍摄。
《湘女萧萧》是一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由谢飞和乌兰联合来导演的剧情类电影,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萧萧》改编,在原作小说当中,沈从文通过对人性的赞美,与封建思想下人性表现的描述,来突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而这部电影的导演谢飞,对于女性问题一直都非常的关注,在他所导演的电影当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女性命运的内容。在影片《湘女萧萧》当中,谢飞将所有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原因归向了传统伦理道德。他在电影当中,对女性命运的阐述在基础之上进行了补充和加深,同时,谢飞在对《萧萧》进行改编的过程当中,不仅重现了原作当中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考,同时,他还通过对其人性的思考进行了重新构建,加入了当代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使得其改编的《湘女萧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鲍静旗和岳凯华(2014)对于电影《湘女萧萧》的改编是导演对小说《萧萧》一次个性化的解读,并将小说当中的时代气息和电影上映那一时期的当代意识有机的进行了结合。李丽(2012)对于《湘女萧萧》与《萧萧》的改编,认为是影片将沈从文小说当中建立的人性纯美朴实的“人性”小庙,改编成了一个时时刻刻忍受着封建礼教束缚的“铁屋子”。
本文就电影当中故事情节上对小说的改编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帮助大家能够更好的去理解《萧萧》和《湘女萧萧》的内容。笔者认为,电影《湘女萧萧》的改编,在其出发点、表现手法和情节内容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改编,让电影相比较小说而言更加情感化,观众更加直观的能够感受到封建礼教下与自然人性之间发生的碰撞和冲突,使得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更加容易让观众阐述情感上的共鸣。
1 《湘女萧萧》对沈从文小说创作主旨的改变
在电影《湘女萧萧》当中,导演通过另一种不同于小说的出发点,异曲同工的表达了自然人性和封建礼教的冲突,在影片中更加注重的是对于人性的批判,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的思想变得蒙昧,引发了那一时代女性群体的悲剧。
1.1 从赞美人性到人性的批判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对女性的执着关注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对于湘西女子,他总是怀着温暖的情感态度来进行描写。沈从文的小说《萧萧》就是采用客观化的表达方式,通过质朴、轻快且带有一点调侃的写作方式,充分的体现出了人性美。“萧萧嫁过了门,做了拳头大丈夫的小媳妇,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这只看她一年来身体发育便可明白。”[1]P15后来,萧萧和花狗偷情,本来萧萧是要被“发卖”的,但是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1]P41萧萧原本的婆家就让她继续住了下来,而在这段日子里,村民邻里之间还是一样的谈笑,后来,萧萧还是和原来的丈夫成亲,生活恢复到了最初的样子。在小说当中,体现出的对于湘西村民质朴、纯美的人性的描述随处可见,沈从文就是通过这样朴实的语句,向我们充分的展现出了湘西人民的单纯,他们的生活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且通过与城里奢靡淫乱的生活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村民们的淳朴,这些描述都透露出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的赞扬。
在电影《湘女萧萧》当中,导演谢飞通过另一个角度展现了那一时期人性的蒙昧,对封建礼教下的人性进行了批判。在巧秀娘和铁匠偷情被抓住之后,巧秀娘被安排了沉谭,而在巧秀娘被沉谭的时候,四周围观的乡民脸上的表情麻木,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在任由这一条鲜活的生命在眼前被扼杀的同时,还不乏有人脸上挂着冷漠的笑容。后来,萧萧偷情的对象花狗因为恐惧,自己偷偷逃走了。电影的结尾,萧萧开始为十岁大的儿子迎娶新娘,同时,也开始为晚上和自己的小丈夫圆房做准备,可谓是“双喜临门”。电影当中,导演谢飞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情节,体现出了湘西民众的蒙昧和无知,批判了封建礼教下人性的麻木。同时,通过“萧萧生子”到最后的“萧萧迎娶儿媳”遥相呼应,体现出了悲剧的轮回,一个本来对自由、新生活充满憧憬的女性萧萧,在封建礼教的改造之下,变成了封建习俗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导演意指在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站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立场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和批判,揭露封建社会的虚伪本质和愚昧麻木的人的劣根性,因此,影片中萧萧的形象比起原作也有较大变化,但也正是这种参与使影片获得了自身独立的艺术价值。
1.2 从个体悲剧到群体悲剧
在沈从文的小说当中,萧萧十二岁就出嫁了,嫁给了一个断奶没多久、年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就这样早早完成了“人生大事”。在结了婚以后,萧萧就开始不分昼夜的照顾自己的丈夫,即使是去河边洗衣服,也必须带着他,萧萧还经常给他的丈夫从河里捡来带有花纹的田螺给他玩耍。目前这样的现状只是我国旧社会的地方习俗,可实际上却反映出的是男尊女卑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这也是造成萧萧个人悲剧的社会因素。
Key words: Humanity; Feudal Etiquette; Xiao Xiao; Xiangnv Xiao Xiao目 录
引言 1
1 《湘女萧萧》对沈从文小说创作主旨的改变 2
1.1 从赞美人性到人性的批判 2
1.2 从个体悲剧到群体悲剧 3
2 《湘女萧萧》对沈从文小说表现方式的调整 4
2.1 小说语言艺术演变为电影蒙太奇手法 4
2.2 客观冷静的叙述态度转换为主观诚挚的镜头情绪 4
3 《湘女萧萧》对沈从文小说故事情节的补充 6
3.1 “小解”展现出人性的泯灭 6
3.2 “沉潭”暴露出礼教的残酷 7
3.3 “巧秀娘”形象刻画出妇女命运的悲剧 8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引言
沈从文一生著作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有很多被改编成为电影的作品,早在1952年,其小说作品《边城》就被小刚的一家制片公司改编成电影《翠翠》,并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1984年,小说《边城》再一次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同年,沈从文小说《丈夫》也被改编成电影《村妓》上映,而小说《萧萧》是沈从文最后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于1986年拍摄。
《湘女萧萧》是一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由谢飞和乌兰联合来导演的剧情类电影,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萧萧》改编,在原作小说当中,沈从文通过对人性的赞美,与封建思想下人性表现的描述,来突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而这部电影的导演谢飞,对于女性问题一直都非常的关注,在他所导演的电影当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女性命运的内容。在影片《湘女萧萧》当中,谢飞将所有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原因归向了传统伦理道德。他在电影当中,对女性命运的阐述在基础之上进行了补充和加深,同时,谢飞在对《萧萧》进行改编的过程当中,不仅重现了原作当中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考,同时,他还通过对其人性的思考进行了重新构建,加入了当代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使得其改编的《湘女萧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鲍静旗和岳凯华(2014)对于电影《湘女萧萧》的改编是导演对小说《萧萧》一次个性化的解读,并将小说当中的时代气息和电影上映那一时期的当代意识有机的进行了结合。李丽(2012)对于《湘女萧萧》与《萧萧》的改编,认为是影片将沈从文小说当中建立的人性纯美朴实的“人性”小庙,改编成了一个时时刻刻忍受着封建礼教束缚的“铁屋子”。
本文就电影当中故事情节上对小说的改编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帮助大家能够更好的去理解《萧萧》和《湘女萧萧》的内容。笔者认为,电影《湘女萧萧》的改编,在其出发点、表现手法和情节内容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改编,让电影相比较小说而言更加情感化,观众更加直观的能够感受到封建礼教下与自然人性之间发生的碰撞和冲突,使得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更加容易让观众阐述情感上的共鸣。
1 《湘女萧萧》对沈从文小说创作主旨的改变
在电影《湘女萧萧》当中,导演通过另一种不同于小说的出发点,异曲同工的表达了自然人性和封建礼教的冲突,在影片中更加注重的是对于人性的批判,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的思想变得蒙昧,引发了那一时代女性群体的悲剧。
1.1 从赞美人性到人性的批判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对女性的执着关注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对于湘西女子,他总是怀着温暖的情感态度来进行描写。沈从文的小说《萧萧》就是采用客观化的表达方式,通过质朴、轻快且带有一点调侃的写作方式,充分的体现出了人性美。“萧萧嫁过了门,做了拳头大丈夫的小媳妇,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这只看她一年来身体发育便可明白。”[1]P15后来,萧萧和花狗偷情,本来萧萧是要被“发卖”的,但是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1]P41萧萧原本的婆家就让她继续住了下来,而在这段日子里,村民邻里之间还是一样的谈笑,后来,萧萧还是和原来的丈夫成亲,生活恢复到了最初的样子。在小说当中,体现出的对于湘西村民质朴、纯美的人性的描述随处可见,沈从文就是通过这样朴实的语句,向我们充分的展现出了湘西人民的单纯,他们的生活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且通过与城里奢靡淫乱的生活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村民们的淳朴,这些描述都透露出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的赞扬。
在电影《湘女萧萧》当中,导演谢飞通过另一个角度展现了那一时期人性的蒙昧,对封建礼教下的人性进行了批判。在巧秀娘和铁匠偷情被抓住之后,巧秀娘被安排了沉谭,而在巧秀娘被沉谭的时候,四周围观的乡民脸上的表情麻木,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在任由这一条鲜活的生命在眼前被扼杀的同时,还不乏有人脸上挂着冷漠的笑容。后来,萧萧偷情的对象花狗因为恐惧,自己偷偷逃走了。电影的结尾,萧萧开始为十岁大的儿子迎娶新娘,同时,也开始为晚上和自己的小丈夫圆房做准备,可谓是“双喜临门”。电影当中,导演谢飞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情节,体现出了湘西民众的蒙昧和无知,批判了封建礼教下人性的麻木。同时,通过“萧萧生子”到最后的“萧萧迎娶儿媳”遥相呼应,体现出了悲剧的轮回,一个本来对自由、新生活充满憧憬的女性萧萧,在封建礼教的改造之下,变成了封建习俗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导演意指在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站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立场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和批判,揭露封建社会的虚伪本质和愚昧麻木的人的劣根性,因此,影片中萧萧的形象比起原作也有较大变化,但也正是这种参与使影片获得了自身独立的艺术价值。
1.2 从个体悲剧到群体悲剧
在沈从文的小说当中,萧萧十二岁就出嫁了,嫁给了一个断奶没多久、年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就这样早早完成了“人生大事”。在结了婚以后,萧萧就开始不分昼夜的照顾自己的丈夫,即使是去河边洗衣服,也必须带着他,萧萧还经常给他的丈夫从河里捡来带有花纹的田螺给他玩耍。目前这样的现状只是我国旧社会的地方习俗,可实际上却反映出的是男尊女卑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这也是造成萧萧个人悲剧的社会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