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笔下的胡雪岩悲剧结局探析(附件)
摘 要胡雪岩,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政治家,但最终钱财散尽,黯然离世。本文将透过胡雪岩的传奇人生,探析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揭示其悲剧对后人的若干启示。
目 录
引言 1
1 胡雪岩的传奇人生 2
1.1胡雪岩人生简介 2
1.2胡雪岩人生转折点 2
1.2.1导火线“囤米不遇灾荒年” 2
1.2.2大背景1883年金融风潮 3
1.2.3平衡在夹缝中求而不得 3
2胡雪岩悲剧产生的根源 5
2.1个人原因 5
2.1.1性格原因 5
2.1.2侥幸投机心理 5
2.1.3逆时代潮流而动 5
2.2社会原因 6
2.2.1商人社会地位的制约 6
2.2.2政治敌人的打击 6
2.2.3中国钱庄体制的落后 7
3.胡雪岩悲剧结局的若干启示 8
3.1长远规划,稳扎稳打 8
3.2从善如流,居安思危 8
3.3把握时局,与时俱进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胡雪岩,中国近代著名的红顶商人,他的经商之道在我国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商界还流传着“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胡雪岩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学界对这一人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籍贯、早期经历、成功经验等方面,而对其悲剧结局的根源及对当代的启示意义探讨得较少。本文将从二月河笔下的胡雪岩传奇一生入手,对其悲剧结局进行探析,并试图揭示出其悲剧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1 胡雪岩传奇的一生
1.1胡雪岩人生简介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幼年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从钱庄伙计做起,靠着朋友的帮助,踏上了商界快车道。胡雪岩于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开办胡庆馀堂,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要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因襄助左宗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收复新疆有功, 被授予布政使衔, 赐二品顶戴, 穿黄马褂。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成为晚清时期屈指可数的红顶商人[1]P2。最终却因决策失误及政治敌人的打击走到了事业的尽头,凄凉地度过了晚年,于光绪十一年 (公元1885年),黯然离世[2]P3。
1.2胡雪岩人生转折点
1.2.1导火线“囤米不遇灾荒年”
胡雪岩凭借王有龄,左宗棠两个朋友的帮助,在商界事业突飞猛进,最终达到事业的巅峰期。从1882年起,由于他持续大量收购生丝并囤积使得他的事业也有盛转衰,也他是人生走向没落的开始[3]P3539。胡雪岩在当时,决定收购蚕丝,其原因除了他对自己财力充分自信之外,还有,在当时的生丝贸易对外依赖度过大,华商与洋商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一气联络,互相关照,不许互相抢盘” [4] P256。而华商“贩丝茶者,半非富商,其本既迫,限期息银亦重,于是就有了出售不能稍缓,洋商乃重抑价以困之,中商无如何也?”。胡雪岩思量一个完全本土化的商品, 为什么定价权在洋人手上呢?为什么市场会顺从外人?这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上是说不过去的,加上自己的资金充裕,在这一时间市值涨落,不能让外国人来操纵生丝的价格,于是就收购起了生丝,在短时间内压住了势头扭转了局势,掌握了部分主动权[5]P442452。
但市场自有市场的逻辑,胡雪岩的这种贸然的市场行为,刚好与市场形成了冲突[6]P30。胡雪岩的确使得生丝价格在短期内摆脱了洋商的控制,但问题是,很快引发了其他市场性恶果。一是生丝价格猛烈飙升。“国人在达官的带动下,开始进行群体性投机活动,形成一种生丝的炒作风潮,甚至当时也有外国人也终于效法他们”[7]P114116 ,一个巨大的蚕丝泡沫市场正在形成。二是胡雪岩的行为,导致诸多收购生丝的洋商对胡雪岩充满敌意。认为“此次倘为胡所挟,则一人操中外利柄,将来交易,为其所命,从何就利?遂共誓今年不贩丝出口”。因此,这是一次外商的联手行动,其逻辑事实上是反市场的。但在当时,胡雪岩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对生丝国际市场的渠道并不熟悉。在最高峰的时候,他最多可能囤积了2.7万包生丝,这几乎是一个天量的规模,极大地拖累了整个商业版图的成本支出,“当时他已拥有约1.5万包的存货,相当于搁死125万英镑的资金” [8]P643。在 1882 年囤积生丝的大致价格是每包330两左右,若将1.2万包生丝出售给怡和洋行,会亏损150 万两。[9]P662而根据《申报》的报道,胡雪岩“先以2000包卖与怡和,又6000包、7000包,分两次卖与天祥”。 [10]P94102胡雪岩在这次亏损中,真是一泻千里。有人说是损失了600万两,“胡积丝如山无售处,折耗至六百余金”,甚至有人说达到1000万两以上。[11]P122123所以说,囤积蚕丝是胡雪岩人生由辉煌转向失败的导火索。
1.2.2大背景1883年金融风潮
不论是那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均给相关国家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就是一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外因之一。[12]P681840年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外部因素的作用使得近代中国爆发了多次外源性的金融危机,那么,把握中国近代国际传导性金融危机生成的机制及其危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国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构成的冲击。[13]P3438
国际金融危机通过战争这个传导机制引发的金融恐慌主要有3次。[14]P4649前几次大多在欧洲,但是,列强们为了在华获得更多的不平等权益,以便外商和外国商品深入中国内地并转嫁危机,外国银行和票号纷纷停止向钱庄融通资金,钱庄自身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无法在资金上继续接济商号,这使得许多商号因债务链断裂而相继倒闭,商号倒闭又导致钱庄大量倒账,48家钱庄为之倒闭清理,[15]P121136导致商业金融陷入紊乱,胡雪岩就是有再大的能力,怎么能够撑起经济危机的风暴呢?
1.2.3平衡在夹缝中求而不得
目 录
引言 1
1 胡雪岩的传奇人生 2
1.1胡雪岩人生简介 2
1.2胡雪岩人生转折点 2
1.2.1导火线“囤米不遇灾荒年” 2
1.2.2大背景1883年金融风潮 3
1.2.3平衡在夹缝中求而不得 3
2胡雪岩悲剧产生的根源 5
2.1个人原因 5
2.1.1性格原因 5
2.1.2侥幸投机心理 5
2.1.3逆时代潮流而动 5
2.2社会原因 6
2.2.1商人社会地位的制约 6
2.2.2政治敌人的打击 6
2.2.3中国钱庄体制的落后 7
3.胡雪岩悲剧结局的若干启示 8
3.1长远规划,稳扎稳打 8
3.2从善如流,居安思危 8
3.3把握时局,与时俱进 8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胡雪岩,中国近代著名的红顶商人,他的经商之道在我国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商界还流传着“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胡雪岩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学界对这一人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籍贯、早期经历、成功经验等方面,而对其悲剧结局的根源及对当代的启示意义探讨得较少。本文将从二月河笔下的胡雪岩传奇一生入手,对其悲剧结局进行探析,并试图揭示出其悲剧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1 胡雪岩传奇的一生
1.1胡雪岩人生简介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幼年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从钱庄伙计做起,靠着朋友的帮助,踏上了商界快车道。胡雪岩于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开办胡庆馀堂,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要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因襄助左宗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收复新疆有功, 被授予布政使衔, 赐二品顶戴, 穿黄马褂。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成为晚清时期屈指可数的红顶商人[1]P2。最终却因决策失误及政治敌人的打击走到了事业的尽头,凄凉地度过了晚年,于光绪十一年 (公元1885年),黯然离世[2]P3。
1.2胡雪岩人生转折点
1.2.1导火线“囤米不遇灾荒年”
胡雪岩凭借王有龄,左宗棠两个朋友的帮助,在商界事业突飞猛进,最终达到事业的巅峰期。从1882年起,由于他持续大量收购生丝并囤积使得他的事业也有盛转衰,也他是人生走向没落的开始[3]P3539。胡雪岩在当时,决定收购蚕丝,其原因除了他对自己财力充分自信之外,还有,在当时的生丝贸易对外依赖度过大,华商与洋商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一气联络,互相关照,不许互相抢盘” [4] P256。而华商“贩丝茶者,半非富商,其本既迫,限期息银亦重,于是就有了出售不能稍缓,洋商乃重抑价以困之,中商无如何也?”。胡雪岩思量一个完全本土化的商品, 为什么定价权在洋人手上呢?为什么市场会顺从外人?这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上是说不过去的,加上自己的资金充裕,在这一时间市值涨落,不能让外国人来操纵生丝的价格,于是就收购起了生丝,在短时间内压住了势头扭转了局势,掌握了部分主动权[5]P442452。
但市场自有市场的逻辑,胡雪岩的这种贸然的市场行为,刚好与市场形成了冲突[6]P30。胡雪岩的确使得生丝价格在短期内摆脱了洋商的控制,但问题是,很快引发了其他市场性恶果。一是生丝价格猛烈飙升。“国人在达官的带动下,开始进行群体性投机活动,形成一种生丝的炒作风潮,甚至当时也有外国人也终于效法他们”[7]P114116 ,一个巨大的蚕丝泡沫市场正在形成。二是胡雪岩的行为,导致诸多收购生丝的洋商对胡雪岩充满敌意。认为“此次倘为胡所挟,则一人操中外利柄,将来交易,为其所命,从何就利?遂共誓今年不贩丝出口”。因此,这是一次外商的联手行动,其逻辑事实上是反市场的。但在当时,胡雪岩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对生丝国际市场的渠道并不熟悉。在最高峰的时候,他最多可能囤积了2.7万包生丝,这几乎是一个天量的规模,极大地拖累了整个商业版图的成本支出,“当时他已拥有约1.5万包的存货,相当于搁死125万英镑的资金” [8]P643。在 1882 年囤积生丝的大致价格是每包330两左右,若将1.2万包生丝出售给怡和洋行,会亏损150 万两。[9]P662而根据《申报》的报道,胡雪岩“先以2000包卖与怡和,又6000包、7000包,分两次卖与天祥”。 [10]P94102胡雪岩在这次亏损中,真是一泻千里。有人说是损失了600万两,“胡积丝如山无售处,折耗至六百余金”,甚至有人说达到1000万两以上。[11]P122123所以说,囤积蚕丝是胡雪岩人生由辉煌转向失败的导火索。
1.2.2大背景1883年金融风潮
不论是那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均给相关国家的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就是一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外因之一。[12]P681840年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外部因素的作用使得近代中国爆发了多次外源性的金融危机,那么,把握中国近代国际传导性金融危机生成的机制及其危害,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国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构成的冲击。[13]P3438
国际金融危机通过战争这个传导机制引发的金融恐慌主要有3次。[14]P4649前几次大多在欧洲,但是,列强们为了在华获得更多的不平等权益,以便外商和外国商品深入中国内地并转嫁危机,外国银行和票号纷纷停止向钱庄融通资金,钱庄自身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无法在资金上继续接济商号,这使得许多商号因债务链断裂而相继倒闭,商号倒闭又导致钱庄大量倒账,48家钱庄为之倒闭清理,[15]P121136导致商业金融陷入紊乱,胡雪岩就是有再大的能力,怎么能够撑起经济危机的风暴呢?
1.2.3平衡在夹缝中求而不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