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节日文化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建议(附件)
摘 要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在校大学生看待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不同态度,探讨如何能在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理性对待西方文化的融入。本文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评估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以及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调查结果表现出了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过西方节日的校园文化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也在于客观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原因,并针对现状给出合理的建议,让大学生重新认识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理性面对西方文化的融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目 录
引言 1
1 调查研究 2
1.1 调查背景 2
1.2 调查目的 3
1.3 调查意义 4
2 实证分析 5
2.1 大学校园中的节日文化现状 5
2.2 大学生对待中西节日的态度 5
2.3 分析不同态度产生的原因 6
3 高校中西方文化和谐发展的建议 8
3.1 开设传统文化公选课 8
3.2 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 8
3.3 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附录 13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我国同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不断增多,西方社会当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西方节日文化作为一个新鲜事物也进入到了我国大学校园当中,给我国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P147这种冲击,表现为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狂热追捧[2]P90,从而冷落了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
大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自觉主动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长久发展,更是有利于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笔者所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在校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热追捧[2]P90,从而冷落了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
大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自觉主动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长久发展,更是有利于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笔者所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来了解大学生对待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态度与现状。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提醒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也要理性的对待西方节日文化。
1 调查研究
1.1 调查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一直是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中国节日,不仅是对中国人千百年来生活习俗的体现,更是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也逐渐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当下是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电话、网络等媒介变得更加便捷,同时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也在交流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3]P147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了国际经济社会,并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也逐渐地融入中国,西方的节日文化进入了国人的视线。
在中国,西方节日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尤其是各大商家利用电视、网络、广告等各种媒体营销手段,在“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期间宣传造势,吸引人们的注意,以此来获得利益。这使中国人潜移默化地接收和了解到西方节日,并且也乐于庆祝这些节日。
西方“洋节”的流入和时兴,使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遭受了冲击,甚至影响到了大学校园文化。一方面,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熟识程度不断降低。[4]P88为此,在2006年,清华北大等十位名校博士在网上发出联合署名的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号召广大网友慎对圣诞节,并认为现在当务之急是普及传统文化,把“读经”纳入到学校教育中,从大学生的观念入手,来抵制圣诞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无独有偶,在2014年的平安夜当晚,陕西西安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挂上“争做华夏优秀儿女,反对媚俗西方洋节”、“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等标语,并实行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而且还组织学生观看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宣传片。从这两个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节日进入中国后给人们的文化意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传统节日的传承带来了阻碍。尽管如此,还是有专家和学者意识到了这一巨大的影响,开始提倡社会应重视大学校园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以及西方节日的融入给中国传统节日带来的冲击。
1.2 调查目的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所属群体特有的文化内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许多中国传统节日都被赋予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其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仁”、“孝”三个方面。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深远的影响,诸如科学、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5]P7其对自然的尊崇、神灵的崇拜、道德崇尚都体现在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上,如:“上巳节”踏青、“清明节”祭祖、“重阳节”敬老等,都蕴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仁爱”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中心思想及儒家的思想核心,要求人们相互之间要彼此关爱;把自己想要得到的好处给予别人;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也深受其影响,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的节日活动中人们合家欢聚、相伴出游、走亲访友等,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关系。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重要是思想理念。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核心。孔子在教导弟子时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中“孝”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尊敬与关爱,“悌”是对兄弟姐妹的尊重与关心。事实上,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中的风俗活动中都体现出了“孝”的意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在这些节日中,都突显了对长辈或平辈的尊敬与爱护。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增多,西方节日文化逐渐融入中国,这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轻大学生影响较大。西方节日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和新鲜、新奇的特点,吸引着年轻人的眼球,将年轻一代人的注意力从中国传统节日上转移到了西方节日上。这致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的淡出了青年一代的视野,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也忽略了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如: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坚决认为樱花起源于日本,而不是中国;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豆腐是起源于日本;韩国还曾提出过我国古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韩国人的言论等等。这些现象均表明,中国传统传统文化正在因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偏爱而不被重视,从而被别的国家抢占先机,让自己的传统文化变成了别人的文化。尤其是在2014年12月24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在圣诞节期间
引言 1
1 调查研究 2
1.1 调查背景 2
1.2 调查目的 3
1.3 调查意义 4
2 实证分析 5
2.1 大学校园中的节日文化现状 5
2.2 大学生对待中西节日的态度 5
2.3 分析不同态度产生的原因 6
3 高校中西方文化和谐发展的建议 8
3.1 开设传统文化公选课 8
3.2 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 8
3.3 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附录 13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我国同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不断增多,西方社会当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西方节日文化作为一个新鲜事物也进入到了我国大学校园当中,给我国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P147这种冲击,表现为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狂热追捧[2]P90,从而冷落了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
大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自觉主动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长久发展,更是有利于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笔者所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在校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热追捧[2]P90,从而冷落了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
大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自觉主动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长久发展,更是有利于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笔者所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来了解大学生对待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态度与现状。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提醒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也要理性的对待西方节日文化。
1 调查研究
1.1 调查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一直是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中国节日,不仅是对中国人千百年来生活习俗的体现,更是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也逐渐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当下是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电话、网络等媒介变得更加便捷,同时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也在交流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3]P147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了国际经济社会,并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也逐渐地融入中国,西方的节日文化进入了国人的视线。
在中国,西方节日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尤其是各大商家利用电视、网络、广告等各种媒体营销手段,在“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期间宣传造势,吸引人们的注意,以此来获得利益。这使中国人潜移默化地接收和了解到西方节日,并且也乐于庆祝这些节日。
西方“洋节”的流入和时兴,使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遭受了冲击,甚至影响到了大学校园文化。一方面,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熟识程度不断降低。[4]P88为此,在2006年,清华北大等十位名校博士在网上发出联合署名的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号召广大网友慎对圣诞节,并认为现在当务之急是普及传统文化,把“读经”纳入到学校教育中,从大学生的观念入手,来抵制圣诞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无独有偶,在2014年的平安夜当晚,陕西西安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挂上“争做华夏优秀儿女,反对媚俗西方洋节”、“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等标语,并实行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而且还组织学生观看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宣传片。从这两个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节日进入中国后给人们的文化意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传统节日的传承带来了阻碍。尽管如此,还是有专家和学者意识到了这一巨大的影响,开始提倡社会应重视大学校园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以及西方节日的融入给中国传统节日带来的冲击。
1.2 调查目的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所属群体特有的文化内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许多中国传统节日都被赋予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其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仁”、“孝”三个方面。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深远的影响,诸如科学、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5]P7其对自然的尊崇、神灵的崇拜、道德崇尚都体现在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上,如:“上巳节”踏青、“清明节”祭祖、“重阳节”敬老等,都蕴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仁爱”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中心思想及儒家的思想核心,要求人们相互之间要彼此关爱;把自己想要得到的好处给予别人;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也深受其影响,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的节日活动中人们合家欢聚、相伴出游、走亲访友等,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关系。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重要是思想理念。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核心。孔子在教导弟子时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中“孝”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尊敬与关爱,“悌”是对兄弟姐妹的尊重与关心。事实上,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中的风俗活动中都体现出了“孝”的意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在这些节日中,都突显了对长辈或平辈的尊敬与爱护。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增多,西方节日文化逐渐融入中国,这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轻大学生影响较大。西方节日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和新鲜、新奇的特点,吸引着年轻人的眼球,将年轻一代人的注意力从中国传统节日上转移到了西方节日上。这致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的淡出了青年一代的视野,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也忽略了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如: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坚决认为樱花起源于日本,而不是中国;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豆腐是起源于日本;韩国还曾提出过我国古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韩国人的言论等等。这些现象均表明,中国传统传统文化正在因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偏爱而不被重视,从而被别的国家抢占先机,让自己的传统文化变成了别人的文化。尤其是在2014年12月24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在圣诞节期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