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女性以姚木兰与冷清秋为例

摘 要今天我们看古代女性的人生,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当时的女性由于长期受到社会的压迫,被封建的传统教条所捆绑,大部分女性自身也认同了女性地位低下的谬论,并没有反抗的意识。对于近代的女性,大多数学者认为,她们一直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这也是转型时代常谈常新的主题。尤其是近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解放思想的运动的爆发,部分女性的思想开始觉醒。 姚木兰和冷清秋两位女性都是具有传统文化同时又追求新思想的女性。在其时代背景下女性追求进步的新思想,涌现出像她们一样的新女性,同时也存在着传统局限性。从而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下对女性思想应兼容并包以及批评与反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讲述封建礼教下的传统女性和有着优良传统的女性从而体现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传统女性个性;第二部分是在时代语境下新女性在新式教育下去改变、去追求“自我”,从而展现了新女性在时代语境下的挣扎与进步;第三部分通过对女性生存现状的认识以及女性想要挣脱束缚从而对女性生存进行批评与反思。
Key words: Yao Mulan; Lengqing; Leng Qing Qiu; Traditional Women; Modern Women 目 录
引 言 1
1.传统文化下的女性 2
1.1 封建礼教思想桎梏下的女性 2
1.2 优良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女性 3
1.3 不同环境造就的女性个性 4
2.时代语境下的新女性 6
2.1 新式教育下的知识型女性 6
2.2 思想解放下女性的“改造” 7
2.3 现实羁绊下女性的追求 8
3.女性生存境况的再思考 10
3.1 传统与现代中女性的困境 10
3.2 新时代女性在探索中前进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 言
新时代下随着思想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关于女性的各种问题成为了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对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形成的女性观,既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更不应该用现代发展的眼光一味地批判,只有回顾历史,从当时的视角出发来看待这一问题,才能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如暗夜行路,起伏难平。甲午战争失败后强烈的民族危机感鞭策着中国知识分子着手建女校兴女学;其中战争只是爆发的另一种方式,从小农经济为主导进而向工业革命演变的过程中,新式学堂便被孕育了出来。在中国千年的封建主义专制制度里,女性的概念只是在家耕地缝补,做饭养子,缺乏着真正社会系统的生活,被奴役在家庭中。但当婚姻和生活方面出现矛盾和危机时,她们并不能获得精神、物质、乃至自身的支持,再加上社会的动荡,战争的爆发,女性便容易陷入因为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式、国家命运、个人生活而失望和心死的心态,从而一步步进入到自我崩溃乃至自杀的悲剧。秋瑾曾为女性群体的发展指引方向:“欲脱男子之范围,并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女性要想自立,既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也需要结成团体共谋出路。
本文通过分析近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女性——以姚木兰与冷清秋为例,分析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女性是如何完成这一蜕变。北京富商姚思安的女儿姚木兰是林语堂书中最具有特色的的女主人公。“姚木兰从小就生活在富贵的家里,但她身上却不见传统女性的愚昧,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姚木兰充满了才华,富有学识。她的仪态一直被人赞美,同时也经常被作为女性的典范。她成功地诠释了道教女儿和儒家妻子的角色。”[1]P66作为道教女儿,她未婚时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她很听话,很顺从。作为一个儒家媳妇,她悉心教导她的儿子,尊重自己的婚姻,并且在当时做到了经济独立。
张恨水先生在他的学生时代就非常喜欢阅读文学性小说,“在他看来,用荷粉露垂来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是极好的。” [2]P34因此冷清秋便具有明显的传统女性特征,是一个玉雪聪明的女孩。冷清秋身上这温婉灵动的气质使得喜欢在脂粉气息弥漫的社交场合中穿梭的金燕西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清新,让他体会到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1.传统文化下的女性
1.1 封建礼教思想桎梏下的女性
无论是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核心的当代中国,还是倡导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发达国家,女性作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国女性的全盛时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期;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男性的先天优势突显,男性作为战争中的主力军,因此母系社会向男权社会进行了过渡。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对于女性存在着诸多偏见。由于从源头上对于女人的定位就是不准确的,导致女性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当下现实社会里,都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女性地位比较低,是自打从娘胎出来就已经注定的事情。早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当中就有记载,某女怀孕,若是个儿子,则皆称大好,若是个女娃,则皆称大事不好,甚至更有“产男互贺、产女杀之”的情况出现。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代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也不是由于计划生育以后所引起的,而是根植在中国人心底的传统意识所决定的。男性生来自由,而女性则受到过多的限制,在未出嫁之前,就要待嫁闺中,即不能走出自己卧室的房门,以此来教育女子要安分守己。“三从四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来说作为其最基本主观要求,尤其在女性贞操观念的问题。中国的传统社会观念中,女性的一生先后要经历从女儿到妻子再到母亲最后到婆婆的身份;但在男性主导的父权体系中,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与其相比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品出现,处于附属状态,并不能独立存在于男人世界之外。”[3]P58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女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各种有关女性的家规家法层出不穷,其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可以说是女性的百科全书。比如对于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就是说男女不能在一起呆着、不能共用生活用品、不能有肢体上的接触,在一些特殊的关系中,甚至连互相交流都不行等等;又比如贞节操守问题,这是衡量一个待嫁闺中之女品德的重要标准;再比如奉行“女子无德便是才”,对女性能力予以彻底否定,同时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于女性在道德方面赋予了更多的期望。
小说中木兰在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同时又是一个标准的具有传统观念的女子。她在走失复归后,就被看作是一个能独立负责的成年女儿了。需要无声地忍受哥哥的欺负;担当起照顾妹妹和弟弟的责任;这都是传统的女孩子需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事实上,姚木兰有着极好的文学造诣和内涵素养,但她把她的知识和智慧只运用到了家庭之中,并没有用于自我创作和教书育人;她对于药理药性的理解只能用来告知别人螃蟹和柿子不能同食,以及熬花生汤放碱来更快的煮熟。她虽出生在商人家庭中,却只能把这精明才学置身于幻想之中,没有在这上面一展身手。这都是当时的社会时代要求,尽管多数女子当时已经能够上学读书,甚至介入社会工作,但只是表面意义上的走出家门。在实际中,更多的女子在读书过后仍是回到家庭,把知识和智慧用于相夫教子,做好家庭的经营,做好所谓的贤内助。从这个角度来看,姚木兰又是一个具有传统思想的女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