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人隐逸情怀的审美解读以陶渊明梭罗的比较分析为例

摘 要“隐逸”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人文现象。纵观时代的无数先贤,远离俗世尘嚣、隐居田园的归隐行为,不论是在中国的传统社会,还是在以两希文明为滥觞的西方社会,隐逸文化都真实地存在着。并且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中西方归隐文化在形成源流及具体形态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作为中国古代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和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人物梭罗,二者同为当时时代隐逸文人的先锋,代表了中西对隐逸之风的两种表达方式。从文学的角度探讨“隐逸”这一独特的人文现象,通过文字与作品的表达之中,了解东西方文人的隐逸生活与隐逸情怀,探讨东西方隐逸文化的异同,以及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对隐逸文化的探讨,可以对现代人类追求自由的精神生活提供新的方式,当下社会中的隐逸思潮,是对隐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目 录
导言 1
一、对于“隐逸情怀”的解读 2
(一)东方思维下的“隐逸文化” 2
(二)西方社会中的“隐逸思维” 2
二、中西方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陶渊明与梭罗 4
(一)具有代表性的文人 4
(二)相似的隐居生活 4
(三)相同的自然观念 6
三、陶渊明与梭罗隐逸情怀的差异 8
(一)时代背景的差异 8
(二)思想背景的差异 9
(三)隐居的个人原因不同 11
(四)归隐的程度不同 11
(五)陶渊明与梭罗产生的影响 12
四、现代社会中的归隐思潮 14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导 言
美国人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一书的开篇这样写道的:“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这群人,我们称之为“隐士”。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西方,这一类人都是独立而特别的存在,甚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他们很神秘,不为人所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隐逸”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人文现象。“‘隐逸’是指生命主体对此在世界功利性的规避和超越,是指隐者以逍遥的姿态栖居于文化边缘的一种生存行为,文化的边缘就是指那些隐逸哲人与隐逸诗人在‘思’与‘诗’的高稻遁世中眷恋无尽的江海山林、树泽山谷、岩穴田园,或身在‘朝市’而得‘意’于‘隐’。”简而言之,所谓“隐逸”,是一种避世而居的生活方式,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之中完成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从而达到一种境界的超越。
事实上,纵观时代的无数先贤,远离俗世尘嚣、隐居田园的归隐行为,不论是在中国的传统社会,还是在以两希文明为滥觞的西方社会,隐逸文化都真实地存在着。并且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中西方归隐文化在形成源流及具体形态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而从文学的角度探讨“隐逸”这一独特的人文现象,通过文字与作品的表达之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作者的隐逸生活与隐逸情怀。作为中国古代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和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人物梭罗,二者同为当时时代隐逸文人的先锋,代表了中西对隐逸之风的两种表达方式。
一、对于“隐逸情怀”的解读
(一)东方思维下的“隐逸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士人向来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准则,并将之奉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至高追求,“出仕”的观念根植于士人的血脉之中。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与思想渗透之下,却出现了不以“出仕”为己任,反而选择了“出世”的士人,隐逸之风时有盛行。回首历朝历代,隐逸名士数不胜数。追溯到上古时期,便有许由、巢父不受官爵隐居以示高洁,可以说是引领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潮流。再之后至商代末期,又有伯夷、叔齐避于首阳山间,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直至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尤为盛行,前有竹林七贤的遗世之举,后有陶潜的田园归居,引为一时之风。
就连诸多史料之中,对隐逸之风亦有着详细的记载。从先秦时期开始,《诗经》中就已经对隐逸思想略有提及,“《诗》云‘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礼》云‘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再有《易经》中亦有记载:“天地闭,贤人隐。”“幽人贞吉。”等等此类。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于“隐者”的高度评价。而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源流的儒道思想,其中也不乏对隐逸之风的论述。孔子于《微子》一篇中赞到:“隐居而放言。”对“隐逸”这一行为表示了肯定。在《论语泰伯》中又提出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观点,在儒家“家国天下”的思想之中,对于“隐”提出了新的见解。而庄子作为道家的创世人,他的道家思想中就有“逍遥”的人生理念,并以一篇《逍遥游》,对世人示以启发。
直至魏晋时期,玄风盛行,文人隐士更是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品,深刻影响着后代无数文人的诗词创作,诗文中的隐逸之思,由此开始。可以说,隐逸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不仅仅是一种士人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体现着隐逸文人的思想与追求,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
(二)西方社会中的“隐逸思维”
隐逸之风在中国文化中流传深远,却并非是中国独有。文明的发展总是充满相似,同样,隐逸的思维方式,在西方社会中也多有人追捧。西方的隐逸文化不同于东方的一脉相承,它更加倾向于是一种潮流,从两希文明对自然神性的推崇,到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复兴,再到自然主义对自然的追求与崇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对精神世界的自觉追求。
从14世纪开始,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面对教会对人性的压迫,期望通过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主义思想,反抗教会的禁欲主义以及对世俗的干预,他们主张建立统一的国家,实现民族的独立,追求人自身的价值与自由,更加注重对人自身的关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精神解放的开端。17至18世纪,随着宗教神学对于人性和自由的压迫,以及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神论学说兴起,这是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宗教哲学思潮,它致力于将传统的宗教神学转变为理性主义的自然宗教,体现了理性思维与对自然的追求。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30年代,欧洲处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在法国,无休止的革命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造成了社会的混乱。文学家对启蒙思想家宣传的“理想王国”产生了失望的情绪,他们通过文字表达对于“理想王国”的失望与怀疑,并形成一个单独的文学流派——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继续宣传民族解放、民主自由和平等,但是他们已经不再刻意强调理性主义,而是通过激情的表现手法来宣传轰轰烈烈的斗争,关注于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18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物欲横流对于自我的迷惑,导致人们沉迷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诱惑,而无法实现内心的自由,在这样一个人被外物所困的环境中,自然主义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他们直接提出“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倡导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发现自我,回归纯朴,实现内心的自由。深受自然主义思想影响的文人,接受“回归自然”的生活号召,远离资本主义社会文明,通过感受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