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聚焦的角度浅析小癞子中的儿童视角(附件)【字数:21571】
摘 要《小癞子》全篇仅有七章,而儿童视角就占据了五章,所以本文将着重分析其儿童视角的运用。“内视点”一直以来都是《小癞子》较为突出的叙述特点,但是其与回溯性叙事的结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复杂的叙述聚焦,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碰撞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矛盾,还有其背后更深的意蕴。所以,本文将着重从叙述聚焦的角度来剖析《小癞子》对儿童视角的运用。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小癞子》的叙述视角;第二部分借助于主人公小癞子的流浪经历重点分析其视角的转变,对社会大环境的呈现,并且从其形象的变化看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第三部分则从儿童视角出发分析探究《小癞子》的叙述特征及意义。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小癞子》与它的叙述聚焦 3
第一节 《小癞子》产生的文学基础 3
第二节 《小癞子》的叙述聚焦 4
第三节 回溯性叙事中叙述视角的冲突 6
第二章 在流浪中成长的儿童 8
第一节 从儿童视角到成人视角的过渡 8
第二节 从儿童视角下的叙述之轻看社会的生存之重 10
第三节 从儿童叙述视角审视环境对孩童形象转变的影响 12
第三章 选取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 15
第一节 流浪主题带来的独特儿童视角 15
1.具有社会化痕迹的儿童视角 15
2.流浪儿的孤独与无助 16
3.流浪儿的动荡心灵 17
第二节 儿童视角的叙述意义 18
1.借助儿童“面具”批判腐朽宗教 18
2.初具模型的“叛逆者” 19
3.从“英雄”到“恶棍”的成长史 20
结束语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导 言
《小癞子》,作者身份不详,最早是由杨绛先生翻译引入了国内,作为西方流浪汉小说的开山鼻祖,它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小说的创作并使得流浪汉小说在世界文坛大放异彩。杨绛先生在《介绍<小癞子>》一文中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对流浪汉小说进行了定义,狭义的流浪汉小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主要是指和《小癞子》一脉相承,以流浪汉为主人公自述流浪经历的小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马德欧阿莱曼的《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的生平》、维克多的《骗子堂巴勃罗斯的生平》、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等。广义的流浪汉小说则是脱离了《小癞子》的叙述框架,“历险性或奇遇性的小说尽管主角不是流浪汉,体裁也不是自述体,只因为杂凑的情节由主角来统一,这类小说也泛称为流浪汉小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英国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当然,《小癞子》的影响并不仅局限于流浪汉小说,对于其它体裁的小说我们也能看到它影响的痕迹,此处不再赘述。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对《小癞子》进行研究是具有一定文学意义与价值的,为我们了解研究后世西方流浪汉小说提供了很多借鉴。
但是,中西方学者对于流浪汉小说的关注都比较晚,西方学者是直至19世纪中期,才将流浪汉小说当作一种文学体裁进行研究。冯沃钦德勒(F.W.Chandler)在《恶棍传奇》中首次出现对流浪汉小说的分类,此外还有拉萨雷塞里安(Lazare Sainean),拉法尔沙利纳斯(Rafael Salillas)等学者也相继对此进行研究。克劳第奥纪昂(Claudio Guilen)则在其著作《流浪行径的解剖》(The Anatomies of Roguery)中对流浪汉形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英国学者蒂莫西G康普顿则是综合了米勒、纪昂等人的一些观点。而中国学者则是直至杨绛先生将《小癞子》翻译引入国内后,才慢慢将目光转移到流浪汉小说这一体裁上。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流浪汉小说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渊源与传统的角度探究流浪汉小说的特征及重要地位的,如李志斌的《漂泊与追寻: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和他在《国外文学》期刊上发表的《论荷马史诗对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殷人平的《渊源与特点:论流浪汉体裁小说》;二是利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西方流浪汉小说之异同的,如杨经建在《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流浪汉小说之比较》,曹魏、孙岩发表在《芒种》上的《中西当代流浪汉小说比较》;三是具体地从某一个方面对流浪汉小说特色进行研究的,如吕霄霄的《骑士精神的没落与小人物的崛起——从<小癞子>看16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现实》、刘建军的《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特点及其艺术效应》以及李志斌的《论流浪汉小说的语言风格》;四是就流浪汉小说在后世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进行了论述的,如李志斌发表在《长江大学学报》上的《论流浪汉小说的演化、发展趋势和文学地位》、刘宇晶发表在《语文建设》上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对流浪汉小说的继承和发展》。总体来说他们从各个方面与角度都对《小癞子》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殷人平与李志斌的研究,为我了解《小癞子》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文学基础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是,我认为其中的不足是他们对于《小癞子》的“内视点”叙述手法并没有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往往是在论述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时作一个简要地阐述,如王晓云的《论流浪汉小说的历史嬗变与艺术特征》,只是将“内视点”作了简要的介绍,点出了其“将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主人公合二为一”[],却没有深入展开讲解流浪汉小说文本是如何进行这一叙述方式的运用的。可以说国内外研究文学作品中儿童视角的著作非常之多,如沈杏培的《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体意义与文化意义》、王黎军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等等,但是其中就《小癞子》的儿童视角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其中梅冬棋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儿童视角的运用研究》以及沈杏培的《瞳眸里的世界》等论文为我如何从儿童视角进行研究提供了启发。
因此我想就此提出我的论点:《小癞子》中对于儿童视角的选择不仅仅是回溯性叙事下的无意安排,儿童视角选择的独特性以及它对于小说叙述策略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为了论证《小癞子》对于儿童视角选择的创新性与独特性,首先,我在前人对“内视点”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其中的儿童视角独立出来进行研究。但是,回溯性的叙述方式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将是一部成长史,因此我将不仅仅论述儿童叙述对社会现状的“呈现”性特点,还将借助于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矛盾冲突,儿童视角向成人视角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儿童形象的转变来反思不堪的社会。相较于完全儿童视角带来的讲述的不完全真实,一个可以让读者真正切切感受到变化的成长过程或许更有说服力。其次,我则会从儿童视角的角度来阐述《小癞子》叙述策略的成功之处。例如对于《小癞子》带来的独特的流浪儿视角,区别于一般的儿童视角,它更具有社会性并且观察的范围更为广泛。此外,作者对于儿童的操控,借助儿童发声以及通过流浪儿的“叛逆”、冒险来使得读者更进一步反思社会,这些策略都对《小癞子》的成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小癞子》与它的叙述聚焦 3
第一节 《小癞子》产生的文学基础 3
第二节 《小癞子》的叙述聚焦 4
第三节 回溯性叙事中叙述视角的冲突 6
第二章 在流浪中成长的儿童 8
第一节 从儿童视角到成人视角的过渡 8
第二节 从儿童视角下的叙述之轻看社会的生存之重 10
第三节 从儿童叙述视角审视环境对孩童形象转变的影响 12
第三章 选取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 15
第一节 流浪主题带来的独特儿童视角 15
1.具有社会化痕迹的儿童视角 15
2.流浪儿的孤独与无助 16
3.流浪儿的动荡心灵 17
第二节 儿童视角的叙述意义 18
1.借助儿童“面具”批判腐朽宗教 18
2.初具模型的“叛逆者” 19
3.从“英雄”到“恶棍”的成长史 20
结束语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导 言
《小癞子》,作者身份不详,最早是由杨绛先生翻译引入了国内,作为西方流浪汉小说的开山鼻祖,它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小说的创作并使得流浪汉小说在世界文坛大放异彩。杨绛先生在《介绍<小癞子>》一文中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对流浪汉小说进行了定义,狭义的流浪汉小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主要是指和《小癞子》一脉相承,以流浪汉为主人公自述流浪经历的小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马德欧阿莱曼的《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的生平》、维克多的《骗子堂巴勃罗斯的生平》、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等。广义的流浪汉小说则是脱离了《小癞子》的叙述框架,“历险性或奇遇性的小说尽管主角不是流浪汉,体裁也不是自述体,只因为杂凑的情节由主角来统一,这类小说也泛称为流浪汉小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英国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当然,《小癞子》的影响并不仅局限于流浪汉小说,对于其它体裁的小说我们也能看到它影响的痕迹,此处不再赘述。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对《小癞子》进行研究是具有一定文学意义与价值的,为我们了解研究后世西方流浪汉小说提供了很多借鉴。
但是,中西方学者对于流浪汉小说的关注都比较晚,西方学者是直至19世纪中期,才将流浪汉小说当作一种文学体裁进行研究。冯沃钦德勒(F.W.Chandler)在《恶棍传奇》中首次出现对流浪汉小说的分类,此外还有拉萨雷塞里安(Lazare Sainean),拉法尔沙利纳斯(Rafael Salillas)等学者也相继对此进行研究。克劳第奥纪昂(Claudio Guilen)则在其著作《流浪行径的解剖》(The Anatomies of Roguery)中对流浪汉形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英国学者蒂莫西G康普顿则是综合了米勒、纪昂等人的一些观点。而中国学者则是直至杨绛先生将《小癞子》翻译引入国内后,才慢慢将目光转移到流浪汉小说这一体裁上。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流浪汉小说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渊源与传统的角度探究流浪汉小说的特征及重要地位的,如李志斌的《漂泊与追寻: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和他在《国外文学》期刊上发表的《论荷马史诗对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殷人平的《渊源与特点:论流浪汉体裁小说》;二是利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西方流浪汉小说之异同的,如杨经建在《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流浪汉小说之比较》,曹魏、孙岩发表在《芒种》上的《中西当代流浪汉小说比较》;三是具体地从某一个方面对流浪汉小说特色进行研究的,如吕霄霄的《骑士精神的没落与小人物的崛起——从<小癞子>看16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现实》、刘建军的《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特点及其艺术效应》以及李志斌的《论流浪汉小说的语言风格》;四是就流浪汉小说在后世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进行了论述的,如李志斌发表在《长江大学学报》上的《论流浪汉小说的演化、发展趋势和文学地位》、刘宇晶发表在《语文建设》上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对流浪汉小说的继承和发展》。总体来说他们从各个方面与角度都对《小癞子》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殷人平与李志斌的研究,为我了解《小癞子》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文学基础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是,我认为其中的不足是他们对于《小癞子》的“内视点”叙述手法并没有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往往是在论述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时作一个简要地阐述,如王晓云的《论流浪汉小说的历史嬗变与艺术特征》,只是将“内视点”作了简要的介绍,点出了其“将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主人公合二为一”[],却没有深入展开讲解流浪汉小说文本是如何进行这一叙述方式的运用的。可以说国内外研究文学作品中儿童视角的著作非常之多,如沈杏培的《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体意义与文化意义》、王黎军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等等,但是其中就《小癞子》的儿童视角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其中梅冬棋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儿童视角的运用研究》以及沈杏培的《瞳眸里的世界》等论文为我如何从儿童视角进行研究提供了启发。
因此我想就此提出我的论点:《小癞子》中对于儿童视角的选择不仅仅是回溯性叙事下的无意安排,儿童视角选择的独特性以及它对于小说叙述策略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为了论证《小癞子》对于儿童视角选择的创新性与独特性,首先,我在前人对“内视点”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其中的儿童视角独立出来进行研究。但是,回溯性的叙述方式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将是一部成长史,因此我将不仅仅论述儿童叙述对社会现状的“呈现”性特点,还将借助于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矛盾冲突,儿童视角向成人视角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儿童形象的转变来反思不堪的社会。相较于完全儿童视角带来的讲述的不完全真实,一个可以让读者真正切切感受到变化的成长过程或许更有说服力。其次,我则会从儿童视角的角度来阐述《小癞子》叙述策略的成功之处。例如对于《小癞子》带来的独特的流浪儿视角,区别于一般的儿童视角,它更具有社会性并且观察的范围更为广泛。此外,作者对于儿童的操控,借助儿童发声以及通过流浪儿的“叛逆”、冒险来使得读者更进一步反思社会,这些策略都对《小癞子》的成功发挥着重要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2.html